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13本字典中找到 188 条与“无常”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佛学大词典】的查询结果:
佛学大词典 【1】无常

梵语anitya,或  anityata^,巴利语anicca。音译阿你怛也。为“常住”之对称。即谓一切有为法生灭迁流而不常住。一切有为法皆由因缘而生,依生、住、异、灭四相,于刹那间生灭,而为本无今有、今有后无,故总称无常。据大智度论卷四十三举出二种无常,即:(一)念念无常,指一切有为法之刹那生灭。(二)相续无常,指相续之法坏灭,如人寿命尽时则死灭。另据辩中边论卷中所举,就遍、依、圆三性而有无性无常、生灭无常、垢净无常之别。即:(一)遍计所执性,其体全无,称无性无常、无物无常。(二)依他起性,依他缘生之诸法有生灭起尽,称生灭无常、起尽无常。(三)圆成实性,其位乃由垢转变成净,故称垢尽无常、有垢无垢无常。上述之说,不仅以缘生有为之诸法为无常,且认为圆成实性之法亦含有转变无常之义。又据显扬圣教论卷十四成无常品,举出无性无常、失坏无常、转异无常、别离无常、得无常、当有无常等六种;另举出刹那门、相续门、病门、老门、死门、心门、器门、受用门等八种无常。又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六则明示十二种无常之相,即:非有相、坏灭相、变异相、别离相、现前相、法尔相、刹那相、相续相、病等相、种种心行转相、资产兴衰相、器世成坏相。另入楞伽经卷七无常品中载有外道之八种无常。

  此外,观世相之无常,称无常观、非常观;说明无常旨趣之偈颂,称无常偈;安置病僧之堂院,称无常院、无常堂、延寿堂。[杂阿含经卷一、卷十、卷四十七、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法句经卷上、维摩经卷上、大智度论卷十九、卷二十三、瑜伽师地论卷十八、成唯识论卷八](参阅“常无常”4530)

佛学大词典 【2】无常

  指常与无常。常,梵语nitya,又作常住(梵nitya  -sthita  ),为“无常”之对称。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恒常不变,不生不灭而相续不断。缘起法性之理及如来之法身均为常住不变。常亦为凡夫之“四颠倒”与“四德”之一。一般多将常住者称为无为法。然据大乘庄严经论卷三菩提品及佛地经论卷七载,如来之法、报、应三身虽均为常住,然以其意义不同,而有三常之说,即:(一)自性身(真如法身),乃绝对平等,在本质上为永远不变之自性常(本性常、凝然常)。(二)受用身(报身),为受乐不绝之无间常(不断常)。(三)变化身(化身、应身),为教化众生而变现之身,虽有生灭,然变现能无限相续,故称相续常。但上述之后二者并非属无为法原意之常。

  又据佛性论卷四无变异品载,如来之三身恒能生起世间利益等事,故称常住。此常住依于下列十种因缘,而能相续不绝,即:(一)因缘无边,(二)众生无边,(三)大悲无边,  (四)如意足无边,(五)无分别智无边,(六)恒在禅定而不散乱,(七)安乐清凉,(八)行世间八法而无染,(九)甘露寂静而远离死魔,(十)本性法然而无生灭。此即显示如来三身之体用乃恒常不断。

  另据大般涅槃经疏卷八载,于诸常中,有世间之相续不断而称为常者,以及三无为常;三无为常,即:得断烦恼者,称为数缘常;事缘差者为非数缘常;不属前二者,则为虚空常。此四种皆不及如来常。所谓“如来常”,即是妙有,其本自有而无所对待,此常实照,为非常非无常之真常,且即边而中,具足三点而不纵横,故如来常为诸常中之第一者。其他尚有世间相常住、佛性常住等说。

  此外,与常相对者即无常,梵语为anitya,又作非常。即有生灭变化,而无法保有短暂之同一状态者。一切有为法皆具生、住、异、灭之四有为相,随时间迁流而存在,故称无常。一切有为法均属无常,故称诸行无常,乃三法印(佛教的三个基本标帜)之一。大智度论卷四十三有二种无常之说。即:(一)有为法位于现在一刹那间停留,而立刻又没入于过去(刹那灭),此称念念无常(刹那无常)。(二)相续之法坏灭,例如,人在寿命终尽时则死灭,此称相续无常(一期无常)。金七十论卷上所载数论学派之说,举出暂住无常与念念无常二种无常,主张转变为无常,而自性为常住,此与佛教所说有异。辩中边论卷中,就遍、依,圆三性而立有三种无常:(一)遍计所执性,即其体全无之无性无常(无物无常)。(二)依他起性,乃由因缘所生,故为有生灭之生灭无常(起尽无常)。(三)圆成实性,属真如,乃有变化之垢净无常(有垢无垢无常)。

  比喻无常之不实、短暂,则言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如喻无常之可怖,则谓无常狼、无常虎;而死之来临,则比喻为无常杀鬼、无常风、无常刀、无常使。此外有关无常之用语如:生者必灭、盛者必衰、会者定离等均属之。至于观想无常,称为无常观、非常观;阐说无常之偈颂,称为无常偈;安置病僧之堂院,称为无常院、无常堂;临终之际所击之磬,称为无常磬。[杂阿含经卷十二、卷三十、北本涅槃经卷三十四、卷三十九、胜鬘经自性清净章、法华经卷一方便品、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三、成唯识论卷十、华严五教章卷四](参阅“三无为”629、“无常”5109)

佛学大词典 【3】无常

即念念无常与相续无常。无常者,变化不止之意。(一)一切有为之法,刹那生灭而不停住,称为念念无常,又作刹那无常。(二)若干期限中,相续之法终必坏灭,如人命之终、灯火之灭,称为相续无常,又作一期无常。[大智度论卷四十三]

佛学大词典 【4】无常

  指诸法生灭迁流,无定实之体,可由三方面显示之。依诸经论所说,可大别为两种:(一)龙树菩萨之顺中论卷下所立三无常,即:(一)念念坏灭无常,谓根尘相对所起之心念,前灭后生,念念不住,皆是无常。(二)和合离散无常,谓诸法本无定实之体,若因缘和合则生,离散则灭。(三)毕竟如是无常,谓诸法乃因缘和合而生,虚幻不实,毕竟归于坏灭。此外,大乘义章卷二及卷十八亦举出三无常之说,名称虽异,而义旨大同。即:(一)分段无常,相当于和合离散无常。(二)念无常,相当于念念坏灭无常。(三)自性不成无常,相当于毕竟如是无常。

  (二)法相宗以苦谛之无常具有遍计所执等三性而设立三种无常之说,即:(一)无性无常,又作无物无常。谓遍计所执,其体性常无,故为无性。(二)起尽无常,又作生灭无常。谓依他而起之诸法系因缘所生,故随因缘而起尽生灭不已。(三)垢净无常,又作有垢无垢无常。谓圆成实性之真如实无垢净,若对生死位中,则为有垢真如;了断生死,得称无垢真如。[辩中边论卷中、成唯识论卷八、中边分别论卷上、成唯识论述记卷九本]

佛学大词典 【5】无常

以风之坏物比喻有为法之无常。人命无常,瞬时停止,亦如草露受风吹,迅即消散。大智度论卷二谓,佛陀涅槃之际,长老阿泥卢豆即说如下之偈(大二五·六九中):“咄世间无常,如水月芭蕉;功德满三界,无常风所坏。”

佛学大词典 【6】无常

又作非常观。观法之一种。观一切万物之变化无有常法,称为无常观。此观法乃入佛门第一要门,古来先圣多以此为发菩提心之根本。[光赞经卷七]

佛学大词典 【7】无常

即“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此偈乃阐释世间万物无一得以常住不坏,凡生者必灭;故唯超脱此生灭之世界,始可得寂静之真理。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撰集百缘经卷四、大智度论卷十二记载,释尊前生为雪山童子,在雪山修行时,为求能由释提桓因所变之罗刹闻无常偈,而自树上投身舍命。然此偈原根据阿含部中之涅槃经而来;即法显译大般涅槃经卷下所记,佛陀于入灭之际告诫诸弟子(大一·二○四下):“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佛学大词典 【8】无常

梵名Anityata^  -su^tra  。全一卷。唐代义净译于大足元年(701)。又称无常三启经、三启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旨在阐说老病死之难免。本经原或为某经之一部分,未知何时被分出,而用于送葬之时请僧侣读诵。由本经可窥知佛教徒所行葬法之一斑,实为研究宗教风俗之珍贵文献。[开元释教录卷九、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三、释氏要览卷下送终部]

佛学大词典 【9】无常

为如来之德号。因一切有为法生灭迁流,无有常住,众生即随逐于此无常之有为法中轮转不已;而如来乃一切众生于此无常生灭中之所依,故称无常依。

佛学大词典 【10】念念无常

金七十论卷上所举二种无常之一。谓一切有为法刹那刹那生灭而不停住。金七十论卷上(大五四·一二四七上):“无常有二种,一暂住无常,二念念无常。”[大智度论卷四十三](参阅“无常”5109、“暂住无常”6093)

佛学大词典 【11】七种无常

  出自楞伽经卷四,谓一切外道有七种无常,乃非佛法。即:(一)作舍无常,以四大造色,作已而舍,故为无常。(二)处坏无常,处即诸色形状,彼以为四大及造色毕竟不坏,但观形状长短等坏灭,故谓无常。(三)色即无常,前项乃见形处变坏以为无常,此项谓形色即为无常;佛破其言,谓同前之处坏无常。(四)转变无常,以四大及造色为常住,唯色相之转变为无常。(五)性无常,即彼计着无常之自性不坏;谓此性虽不坏而能坏一切法,使之无常,犹杖破瓦石,坏他物而自体不坏。(六)性无性无常,四大之性皆无自性,能造及所造之相皆变坏是为无常。(七)不生无常,一切之法本来不生,不生即无常,佛破其言,谓不生尚无,何有生灭?名为无常,实不成无常。

佛学大词典 【12】刹那无常

  指于刹那之间,具生、住、异、灭之四相。即转变无常之义。乃对“期无常”而言。(参阅“刹那”3731、“无常”5109)

佛学大词典 【13】无常

  又作四非常偈。指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下所说无常、苦、空、无我等义之偈文。共有八偈,分为四节,一节各有二偈,次第阐说无常、苦、空、无我。又六度集经卷四、贤愚因缘经卷十一等所说之四非常偈,与仁王经之偈文相同。[法华文句记卷一]

佛学大词典 【14】无常迅速

无常,谓一切事物之生灭流转无静止之时;迅速,则言其移变之快速。杂阿含经卷四十七(大二·三四五上):“诸比丘!命行迁变倍疾于彼导日月神。是故诸比丘,当勤方便观察命行无常迅速如是。”御选语录卷二洞明妙智永嘉觉禅师(卍续一一九·一八一下):“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以上均是说明岁月不待人,人之迁谢如此迅速。

佛学大词典 【15】暂住无常

  暂住,谓暂时存续;无常,谓一切有为法皆生灭迁流而不常住。暂住无常,谓有为法虽属无常,然因相违缘未到,故暂时存续。如山、树等,未有火灾时,得以暂住;火灾若来,则坏灭。[金七十论卷上]

佛学大词典 【16】诸行无常

  梵语anitya^h!  sarva-sam!ska^ra^h!。谓世间一切现象与万物经常转变不息。此系佛法之根本大纲。与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同为三法印之一,称为诸行无常印,或一切行无常印、一切有为法无常印。所谓三法印,即得藉以判断佛法的是否究竟之三种法门。

  涅槃经卷下之无常偈(大一·二○四下):“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日本有伊吕波歌,乃唱咏此四句之歌。(参阅“无常”5109、“伊吕波歌”2153)

佛学大词典 【17】无常二身

  即常身与无常身,为如来所具有之二种身。常身,为常住之佛身;即指如来之真身、法身。盖常身为涅槃常住之理体,无有生老病死等之生灭变易现象,故称为常身。无常身,为方便之应化身;即指如来之应身、化身、生身。无常身系为接化众生而方便示现者,有生老病死之生灭变易现象,故称无常身。[北本涅槃经卷三十四](参阅“二身”199)

佛学大词典 【18】苦空无常无我

  为有漏果报之四相,即四谛十六行相中苦谛之四行相,乃缘观苦谛之境而起之四种观解。又作无常苦空非我、非常苦空非我。中阿含经卷二十一说处经(大一·五六五下):“此因缘起及因缘起法,思念称量,善观分别无常苦空非我。”观无量寿佛经之第二观(大一二·三四二上):“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大乘义章卷三“四谛义”、法界次第初门卷中之下](参阅“四谛”1840)

佛学大词典 【19】一切诸行无常

  巴利语sabbesan%kha^ra^  anicca^。指一切有漏法皆不具有恒常之性。又作一切行无常。乃如来所说四法本末中之初法本末,亦为四忧檀那法之一。增一阿含经卷十八(大二·六三九上):“一切诸行皆悉无常,我今知之,于四部之众、天上、人中而作证。”同经卷十八(大二·六四○中):“一切诸行无常,是谓初法本末,如来之所说。”[菩萨地持经卷八、俱舍论光记卷一](参阅“诸行无常”(6300)

佛学大词典中的【19】个结果已显示完毕,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