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10本字典中找到 114 条与“无相”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佛学大词典】的查询结果:
佛学大词典 【1】无相

(一)梵语animitta。无形相之意。为“有相”之对称。大宝积经卷五(大一一·二九上):“一切诸法本性皆空,一切诸法自性无性。若空无性,彼则一相,所谓无相。以无相故,彼得清净。若空无性,彼即不可以相表示。”此即谓一切诸法无自性,本性为空,无形相可得,故称为无相。另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师子吼菩萨品载,涅槃无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相、住相、坏相、男相、女相等十相,故涅槃又称无相。

  此外,赖宝之真言名目载,无相有浅略、深秘二义,即:(一)诸法之体性,如幻虚假,自性为空,一相不存,无色无形,此为浅略之无相。(二)一相之中虽具一切相,然不留一相;此非为无色无形之无相,乃系具一切之相而无一相之义,故为深秘之无相。前者表示显教遮情之意,后者为真言表德之义。另就“教”而言,可分有相教、无相教;就“行”而言,可分有相行、无相行;就“观”而言,可分有相观、无相观;就“土”而言,可分有相土、无相土。[大品般若经卷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大智度论卷十八、卷六十一,百论卷上舍罪福品](参阅“有相无相”2437)

  (二)(684~762)唐代禅僧。俗姓金,世称金和上、东海大师。原为新罗王族,于新罗之群南寺出家受戒后,开元十六年(728)随入唐使航海来华。谒玄宗,住禅定寺,未久入蜀,至德纯寺,欲师事处寂,时处寂因病不得引见,然无相燃一指供养,遂得留止二年。二十四年,处寂遣人唤无相,付嘱从智诜所传之达磨衣,遂隐山中修头陀行。后应请开禅法,住成都府净众寺,化导二十年。天宝末年玄宗入蜀曾召见之,礼锡丰隆。宝应元年(762)五月,将信衣付嘱予无住,十九日坐化,世寿七十九。师于每年十二月及正月设道场说法,先引声教念佛,次说无忆、无念、莫忘三句。后世之净众宗,即指无相之法系。其传承及教旨,见于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下、宋高僧传卷十九、神僧传卷七、历代法宝记、景德传灯录卷四、禅学思想史卷上(忽滑谷快天)、支那净土教理史(望月信亨)、禅宗史研究(宇井伯寿)]

佛学大词典 【2】无相

即无相空教。为判教之名。笈法师立三教,笈多立四教,而刘虬、慧观、波颇蜜多罗等各将如来一代圣教判立为五教,上述诸师皆以讲说一切皆空之教法为无相教,如般若经所说即为无相空慧之法门。相对于此,而称小乘经为有相教。法相宗以之为第二时空教;华严宗以之为空始教;天台宗则于所判五时八教中,以之为第四时般若时,谓于此时挟带通、别二教而正说圆教,此谓之“带”。[法华玄义卷十上](参阅“三教”609、“五时八教”1132、“五教”1146、“四教”1759)

佛学大词典 【3】实相无相

  指宇宙万象之真实相,乃离于相对的差别之相,而为真实绝对者。此为凡夫迷妄所无法窥透之法界妙理。无量义经说法品(大九·三八五下):“其一法者即无相也,如是无相,无相不相,不相无相,名为实相。”无门关第六则(大四八·二九三下):“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盖实智无缘,则实相无相。于智有缘,不如于实体,则非实智;于相有相,非实智之境,则非实相。[往生论注卷下、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五]

佛学大词典 【4】无相好佛

简称无相佛。指身虽不具佛之三十二相好,而其德与佛同等者。如尊者优婆鞠多,于佛灭后百年出世,为付法藏之第五祖,时人尊崇其德,号为无相好佛。[付法藏传卷三]

佛学大词典 【5】无相离念

谓理观之行,离名字、心念之相,即离一切之念虑思想,而达真如之境,故称无相离念。[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三]

佛学大词典 【6】无相真实

又作真空妙有、无相真有、无相如常、情无理有。即指法相宗所说三性中之“圆成实性”。圆成实性系远离“我”、“法”二执所显现之真理,以此真如之理具空(无相)、有(真实)二义,故称无相真实。无相,谓圆成实性真如之理,离一切妄想,于增益损减无执着,而不偏于空,乃中道之空。真实,谓其理常住不变,不生不灭,而不偏于有,乃中道之有。

佛学大词典 【7】一实无相

  指究竟、绝对不二而远离一切虚妄相之真理妙体,此即诸法之实相。无量义经(大九·三八五下):“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无相也。如是无相,无相不相,不相无相,名为实相。”

佛学大词典 【8】一相无相

真如实相之法乃寂灭平等,故称一相;又一相亦不可得,故称无相。诸法一一遍摄一切,法法互遍无际,其当体寂灭平等之实相,本来就离言说相、名字相、心缘相,故称之一相无相。

佛学大词典 【9】有相无相

  为有相与无相之并称。即有形相者,称为有相;无形相者,称为无相。有相亦即指有形相而能与他物区别者。又一般以会生灭变化之事物为有相,故有相亦称有为法。无相为“有相”之对称,然有时则指超越有、无二相之空而言。据大智度论卷六十一所举,无相有假名相、法相、无相相等三种相,以此三相皆无所得,故称无相。

  又依据相对、差别之原理而立者,是为有相;而依据绝对、平等之空理而立者,是为无相。依此,而有所谓有相教、无相教;有相行、无相行;有相观、无相观;有相善、无相善等分别。

  净土宗将阿弥陀佛之西方净土,以位置及清净之形像表示之,称为有相净土。然若根据无色无形之空理,而认为宇宙之一切即是净土者,则称为无相净土。

  密宗对有相、无相二者,有深浅二种不同的解释。(一)浅略者,谓以凡夫之认识,可以明确的指认诸法之形相者,是为有相;而诸法之本质为空,无形无色者,是为无相。(二)深秘者,谓一切万法各自本来之形相,分明而住,是为有相;而在一相之中具足一切相,然又不留一相者,是为无相。

  天台宗将安乐行分为有相、无相二种:(一)有相安乐行,即不入禅定三昧,一心诵念法华经文者。(二)无相安乐行,即以法华经之妙理,修一念三千之妙观者。又禅宗主张教门为有相,禅门为无相。

  此外,就诸佛之身相而言,若以佛身为三十二相、八万四千之相好者,称为有相佛;若以佛身为理体空寂、无色无形者,称为无相佛。一般以诸佛之法身为无相,报应身为有相。然关于法身为有相或无相之说,诸师看法不一。

  盖一切万法以其各自之性,形成宇宙中森罗万象之面貌,然此种“有相”,因其生灭变化无常,本质为空,故非实有。若不执着此一有形之境界,则可入于涅槃之无相境界。然若以般若智慧观照实相之真理者,则可超越有相、无相之别,而体达二者乃相即相入,圆融无碍之理。[大宝积经卷五、大日经卷七、大乘起信论、十二门论观相门、大智度论卷十八、法华经玄义卷十上、往生论注卷上、卷下、安乐集卷上、卷下]

佛学大词典 【10】诸法无相

  相,指特质。谓现象界一切万法皆为因缘假和合而生,实无固定不变之相。盖诸法既为假和,即无自性可言,亦即无有常住性、独存性、实有性,故知宇宙人生之现象万法,并无任何固定之相存在,仅有刹那生灭之不断连续状态而已。是谓诸法无相。

佛学大词典 【11】无相安乐行

为“有相安乐行”之对称。天台宗以理观为无相安乐行,事诵为有相安乐行。此乃天台宗基于普贤观经之说,及据南岳慧思之四安乐行偈文而立。普贤观经(大九·三八九下):“乐得六根清净者,当学是观,此观功德除诸障碍,见上妙色;不入三昧,但诵持故,专心修习,心心相次,不离大乘,一日至三七日,得见普贤。”

  由上所述,可知无相安乐行,系内在之修法,如修止观等,以入于心相寂灭、毕竟不生之禅定三昧中;有相安乐行,则不入于禅定三昧中,而以一心诵念法华经之文字为修行。此二者乃殊途同归之修法,若精进勤修而不懈怠,则不论无相或有相,皆得见普贤上妙之身。[法华经安乐行义、万善同归集卷二](参阅“安乐行”2407)

佛学大词典 【12】无相方便地

即大乘起信论所立菩萨十地中之第七地远行地。因此地之无相观尚有加行方便之功用,故称无相方便地。若至第八地以上,则于无相无方便功用。

佛学大词典 【13】无相福田衣

为袈裟之美称。简称无相衣。因袈裟为出世之服,离有为世染诸相,为生无漏福田之道衣,故称为无相福田衣。[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四之二](参阅“袈裟”4784)

佛学大词典 【14】无相心地戒

全称无相金刚心地戒、无相戒。为大乘戒,以离一切定相坚固不坏之佛心为戒体。戒相有梵网经之十重四十八轻戒。此为禅门正传之佛戒。而天台宗所传之戒,称圆顿无作戒;密宗所传之戒,称秘密三摩耶戒;各家皆以其宗义而称其所传之戒。[敦煌本六祖坛经]

佛学大词典中的【14】个结果已显示完毕,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