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6本字典中找到 45 条与“本愿”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佛学大词典】的查询结果:
佛学大词典 【1】本愿

  梵语pu^rva-pran!idha^na。指“因位”之誓愿。全称本弘誓愿。又作本誓、宿愿。即佛及菩萨于过去世未成佛果以前为救度众生所发起之誓愿。于因位发愿至今日得其果,故对“果位”而称本愿。又“本”作根本解,虽言菩萨之心广大,誓愿亦无量,唯以此愿为根本,故称“本愿”。广义言之,发愿之事端亦称弘誓。语出无量寿经卷上、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等。

  佛菩萨所发之本愿有多种,如一切菩萨悉发菩提心,以坚毅之弘誓救度众生,断除烦恼,累积德行,期于成就佛果,此称总愿,如四弘誓愿、二十大誓庄严等。若分别在净佛国土发大愿,各于十方净其国土,成就诸众生,或愿于秽土成佛,救度难化之众生,此等依诸菩萨各自之意乐所发之誓愿,称为别愿,如无量寿经卷上载述之阿弥陀佛(法藏菩萨)四十八愿(梵本作四十六愿,异译经典亦有作三十六愿或二十四愿者)、悲华经卷七所说释迦佛之五百大愿、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所说弥勒之奉行十善愿等皆为别愿。

  另如道行般若经卷六怛竭优婆夷品所说之五愿、放光般若经卷十三梦中行品之二十九愿、阿■佛国经卷上之二十愿等亦属别愿。其他,尚有特别为灭除众生诸病或拔尽一切苦恼、恐怖而立之志愿,如药师如来本愿经所说之十二愿、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卷上所说之四十四愿、悲华经卷三之观世音救苦愿等。又有普贤菩萨十大愿,及旧译华严经所说初地及初学菩萨所发之十种行愿等,其中,现在初发之愿称为“唯发愿”,以别于因位发起之宿愿。

  庐山慧远将弥陀四十八愿分为摄法身、摄净土、摄众生等三愿。善导大师解释第十八愿为称念阿弥陀佛之名(念佛)者即得往生净土之愿,亦即无论何等恶人皆可依此愿力而得救。净土宗即以第十八愿为“王本愿”。日本净土真宗开祖亲鸾则于四十八愿中将重要之八愿分为真愿与假愿,即十一、十二、十三、十七、十八、二十二等六愿为真,而十九、二十等二愿为假,称为真假八愿。同时,在第十八愿中,发誓念佛之众生若不能往生,则不取正觉(不成佛),故第十八愿亦称若不生者誓。

  此外,为本愿所救济之目标、对象者,称为本愿实机或本愿正机,即指末代浊世之众生。本愿所誓行之念佛,称为本愿行。又赞叹阿弥陀佛为本愿功德聚,以弥陀系由因位之本愿而于永劫积聚功德之故。[悲华经卷二大施品、法华经譬喻品、大阿弥陀经卷上、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七虚空藏菩萨品、平等觉经卷一、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地藏本愿经、俱舍论卷九、往生论注、往生礼赞、安乐集、选择本愿念佛集](参阅“誓愿”5929、“愿”6726)

佛学大词典 【2】本愿

  指本愿之力用。略作愿力。又作宿愿力、大愿业力。即诸佛菩萨于过去世未成佛以前之“因位”所起誓愿之力用,于果位而得发显成就。依天亲菩萨之往生论所说,佛之本愿力,能速疾成满如大宝海之无量而殊胜之功德。又据唐代善导大师之观无量寿经疏卷一所说,一切善恶之凡夫,无不凭借阿弥陀佛之大愿力为增上缘,而得往生净土。

  或将本愿与力分开为二,谓本愿指因位之誓愿,力指果上之神力。如昙鸾于往生论注解释“观佛本愿力”一文中所说(大四○·八四○上):“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今日阿弥陀如来自在神力,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故曰成就。”[观无量寿经、俱舍论卷九](参阅“本愿”1976)

佛学大词典 【3】本愿

  为日本佛教最大宗派的净土真宗之本山。分为东西二寺。(一)西本愿寺:位于京都市下京区堀川通六条。为真宗本愿寺派之本山。又称本派本愿寺,山号龙谷山。俗称阿西。弘长二年(1262),真宗开祖亲鸾示寂,门徒将之葬于东山大谷。未久,亲鸾之女觉信尼与门徒显智于文永九年(1272)移葬吉水之北,营建御影堂,龟山天皇赐号“久远实成阿弥陀佛本愿寺”,并被列为敕愿所。

  第八世住持莲如,欲挽救趋于衰颓之寺运,乃大力弘法,广招信众,声势日隆,遂遭天台宗比睿山信众之嫉忌,于宽正六年(1465),纵火烧毁该寺。莲如迁至近江之园城寺,后又遇乱,辗转逃至北陆,建立道场,广化七州信众。至文明十一年(1479)在京都山科之地兴建松林山本愿寺。该寺再度为日莲宗徒烧毁(1453)。第十世住持证如以大阪之石山本愿寺为本山,再事营造。

  天正八年(1580),第十一世显如与织田信长共谋移祖像至纪州鹭森,其后移往和泉(大阪府)贝冢,又移至摄津(大阪市)天满。天正十九年(1591),接受丰臣秀吉献寺地,为今西本愿寺之起源,第十二世准如始着手营之。现在之堂舍系元和三年(1617)火灾后历年所建,有总门、唐门、影堂、书院、经藏、耕作阁、虎之间、青莲社、凌花亭等建筑。[丛林集卷九、大

谷本愿寺通纪卷一至卷五、卷九、真宗全史、本愿寺论]

  (二)东本愿寺:位于京都市下京区乌丸通七条。为真宗大谷派之本山。又称大谷本愿寺。俗称阿东。庆长七年(1602),德川家康捐寺地予显如之长子教如,于是创立东本愿寺。家康自上野前桥妙安寺请来祖像以供奉之

。宽永十六年(1639),将军家光又献地广为扩建。万治元年(1658)以降,陆续设立分别院,如大谷别院、浅草之别院等。然于宽正元年(1789)、文正六年(1823)等,堂舍曾数度遭火焚毁,现存者为明治时代之建筑,有大师堂、敕使门、宫御殿、大玄关、大寝殿、集会所、宝藏等,其中最宏伟之大师堂于明治十三年肇建,计十五年始完工。[丛林集卷九、真宗故实传来钞、大谷本愿寺通纪卷六、大谷派本愿寺要览]

佛学大词典 【4】本愿一实

  谓如来之本愿为唯一真实平等之理。日本净土真宗期望由阿弥陀佛之本愿力往生成佛,即以他力念佛之法门为真实到达涅槃之唯一途径,称为本愿一实大道。真宗开祖亲鸾于所著之教行信证文类卷三信卷(大八三·六○六中):“道者,则是本愿一实之直道。”[高僧和赞]

佛学大词典 【5】弥陀本愿

  指阿弥陀佛所立之誓愿。阿弥陀佛在往昔为法藏比丘时,立下誓愿救度一切众生,待成就是愿,方得成佛;此誓愿计有四十八项。另有以第十八愿,称为弥陀本愿,或弥陀名愿;谓无论何人称念其名号,皆可由此称念之功德而成就。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八上):“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佛学大词典 【6】生因本愿

  又作生因愿。指阿弥陀佛于因位时誓愿济度众生,并祈愿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净土之本愿。无量寿经卷上第十八愿(大一二·二六八上):“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善导之观念法门对于此愿之解释,谓阿弥陀佛誓愿众生以称名念佛为得生净土之因。然义寂等则以第十八、十九、二十等三愿为生因本愿。其中,第十八摄取至心欲生愿,乃摄下下品人之愿;第十九摄取修德欲生愿,乃摄上品人之愿;第二十摄取闻名欲生愿,乃摄中品人之愿。又法位、玄一、憬兴等以第十八愿为摄上品愿,第十九愿为摄中品愿,第二十愿为摄下品愿。

佛学大词典 【7】他力本愿

  谓一切众生若依赖阿弥陀如来之本愿力,即可获得救度,得生彼土。他力即本愿之意。善导之观经疏散善义(大三七·二七一中):“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此乃谓阿弥陀佛之四十八愿即他力之意。亦有特指依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得以往生净土。[往生论注卷下]

佛学大词典 【8】选择本愿

  广义指阿弥陀佛之四十八愿;或特指第十八愿。当阿弥陀佛犹在因位时,历经五劫之长时思虑,并参考诸佛所立誓愿,乃取其中最殊胜者,立为四十八愿。尤以第十八愿之念佛往生愿,为四十八愿中之精髓,故依此愿念佛,则称为选择本愿之念佛。(参阅“四十八愿”1640)

佛学大词典 【9】诸行本愿

  谓以念佛以外之诸善万行为本愿。语出日本净土宗僧长西之念佛本愿义一书。诸行与念佛俱为阿弥陀佛之誓愿,而视为众生往生之因行。念佛往生,系以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愿为基础;诸行往生,则依第十九愿之修诸功德及第二十愿之植诸德本而成。

佛学大词典 【10】本愿功德聚

  阿弥陀佛三十七德号之一。昙鸾之赞阿弥陀偈有“稽首本愿功德聚”一语,即以之表示阿弥陀佛之异名。而一般亦以“功德聚”为诸佛之异称;盖诸佛于因位时聚集无量功德,乃成佛身之故。今就阿弥陀佛而言,本愿是能成之因,而功德聚为其所成之果;成就圆满之因行、果德,而聚其德于佛体,故赞叹阿弥陀佛为本愿功德聚。

佛学大词典 【11】本愿三心愿

  即念佛往生愿。为无量寿经卷上所举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愿,其中包括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等三种心,故亦称三心。阿弥陀佛于因位时曾发四十八愿,以救度无量众生;众生若具足三心而专志念佛,必依第十八愿得往生净土。  

佛学大词典 【12】本愿醍醐妙药

  指阿弥陀佛之本愿。即依弥陀本愿之故,不论何等恶人均可得救济,乃以微妙第一之醍醐妙药比喻之。教行信证卷三信卷末(大八三·六一四下):“浊世庶类,秽恶群生应求念金刚不坏真心,执持本愿醍醐妙药也。”

佛学大词典 【13】地藏菩萨本愿

  梵名Ks!itigarbha  -pran!idha^na-su^tra  。凡二卷。略称地藏本愿经。唐代实叉难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本经叙说地藏菩萨之本愿功德,及本生之誓愿,强调读诵此经可获得不可思议之利益,消灭无量之罪业。计分十三品:  (一)仞利天宫神通品,(二)分身集会品,(三)观众生业缘品,(四)阎浮众生业感品,(五)地狱名号品,(六)如来赞叹品,(七)利益存亡品,(八)阎罗王众赞叹品,(九)称佛名号品,(十)校量布施功德缘品,(十一)地神护法品,(十二)见闻利益品,(十三)嘱累人天品。

  本经经题下署有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然开元释教录、贞元新定释教目录等皆无此一记载;又宋、元、明、高丽等诸藏中唯明藏收之,而比明藏更早之宋、元、高丽等诸藏皆未收,故实叉难陀传译之说似不足采信。另据宋代常谨之地藏菩萨灵验记所录引清泰寺沙门知(智)祐感应地藏记之文中可知,五代后晋高祖天福年中,西印度沙门智祐持本经之梵本至我国,然此经传入之详细情形不详,于唐代之文献中亦无有关之记述,但从灵验记一书中引载本经分身集会品之文而论,可肯定本经于天福年中已流传。又本经内容所叙述之地狱景况与地藏菩萨之性格,甚能融合民间之通俗信仰,故广为普及,尤以明清之时为然。此外,据日本学者羽溪了谛之推定,本经乃成立于中亚之于阗。另据松本文三郎之研究,本经或为仿照净土经典叙述阿弥陀佛之本愿,以地藏十轮经为骨架,后经学者增补而成之伪经。

  本经之注疏有地藏本愿经科文一卷(岳玄)、地藏本愿经纶贯一卷(灵耀)、地藏本愿经科注六卷(灵耀)、地藏菩萨灵验记一卷(常谨)等。[大明三藏北藏目录卷二、阅藏知津卷五、佛典批评论]

佛学大词典 【14】选择本愿念佛集

  全一卷。日僧源空着。略称选择集。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三册。于建久九年(1198),应关白九条兼实之请,以汉文撰成。内容分为十六章,阐明往生业因以念佛为本之义旨,并于各章中引文释之。然因其中专修念佛一项颇受非难,以是源空逝世后本书始获刊行。高辨曾作摧邪轮驳斥本书,乃著名之问难书。又本书为日本净土宗之根本宗典,故有多种版本。

佛学大词典 【15】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梵名Bhagava^n  -bhais!ajyaguru-vaidu^ryaprabhasya  pu^rvapran!idha^na-vis/es!a-vistara  。全一卷。唐代玄奘译。略称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药师本愿功德经、药师本愿经、药师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汉译有五种(一说四种),依其译出时间之先后为:(一)东晋帛尸梨密多罗译(317~322  )本,(二)刘宋慧简译(457)本,(三)隋代达磨笈多译(  615)本,(四)唐代玄奘译(650  )本,(五)唐代义净译(707)本。其中前三译系强调药师佛之功德,称为药师随愿经。义净所译者,称为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或七佛药师经;详述七佛药师之本愿及其陀罗尼。一般最通行者为玄奘译本,具有密教性质,以说明现世利益与净土往生之思想为其特质。

  西藏译之药师经有二种,其中一译相当于本经,题为  Bcom-ldam  h!dassman-gyi  blavaidu^ryah!i  hod-kyisn%on-gyi  smon-lam-gyi  khyad-par  rgyas-pa。另一译相当于义净之译本,题为  De-bshin-gs/egs-pabdun-gyi  sn%on-gyi  smon-lam-gyi  khya  -par  rgyas-pa。

  本经之注疏有实观之药师本愿经义疏三卷,及窥基、靖迈、神泰、遁伦、憬兴等之药师本愿经疏各一卷、太贤之药师本愿经古迹二卷等。[开元释教录卷三、卷七、法经录卷一、卷四、出三藏记集卷五新集疑经伪撰杂录、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二]

佛学大词典中的【15】个结果已显示完毕,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