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7本字典中找到 44 条与“楞严”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佛学大词典】的查询结果:
佛学大词典 【1】楞严

  禅林古法,于夏安居结制中,为祈福除魔,遂设楞严坛。自阴历四月十三日至七月十三日,每日于佛殿集众僧诵楞严咒。据敕修百丈清规卷七楞严会条载,楞严会乃祈保安居,四月十三日启建,至七月十三日圆满。南宋之真歇清了在补陀山,于夏中为病僧作普回向文而诵咒,即为楞严会之始。于楞严会上,大众坐位之图,称楞严图。[禅林备用清规卷三楞严会]

佛学大词典 【2】楞严

  凡十卷。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之略称。又称大佛顶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唐代中天竺沙门般剌蜜帝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首楞严为佛所得三昧(三摩提)之名,万行之总称。

  本经阐明“根尘同源、缚脱无二”之理,并解说三摩提之法与菩萨之阶次。其内容初述阿难至外地托钵行乞,遭受摩登伽女之诱惑,几将破戒。佛陀知阿难被淫术所困,遂派遣文殊师利以神咒护持之。待阿难返回住所后,摩登伽女亦尾随而至。此时佛陀即为此女开示,而使之出家学道。本经最著名者为卷五之二十五圆通法门。其中第二十四叙说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此段常被净土宗所引用。

  楞严经乃是开示修禅、耳根圆通、五蕴魔境等禅法要义之经典,而异于鸠摩罗什所译之“首楞严三昧经”。其每卷之卷首均载明(大一九·一○六中):“一名中印度那兰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卷一并云(大一九·一○六中):“大唐神龙元年龙集乙巳五月己卯朔二十三日辛丑,中天竺沙门般剌蜜帝于广州制止道场译出。菩萨戒弟子前正谏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授,乌长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惟法相宗诸师均以本经为伪经;且近代学者间对此经亦颇有真伪之诤,以此经不载于唐、宋、元、明四大藏之故。而据开元释教录卷九载,当时即有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十卷。另于宋史艺文志,亦有“首楞严经十卷”之记载。

  本经之注疏极多,较重要者有义疏注经二十卷(子璇)、义疏释要钞六卷(怀远)、义海三十卷(咸辉)、玄义二卷(智旭)、摸象记一卷(袾宏)。[大乘三论大义钞卷三、大唐内典录卷三、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四、禅林象器笺经录门]

佛学大词典 【3】楞严

  楞严会中举唱圣号、序引、楞严咒之职称。通常择请音声亢足佳美者任之。敕修百丈清规卷七楞严会条(大四八·一一五一中):“维那先期择有音声者为楞严头。”又曰(大四八·一一五一下):“白佛宣疏毕,楞严头唱楞严,众和毕,仍作梵音,唱念经首序引毕,方举咒。咒毕,唱摩诃,众和毕,维那回向。”[禅林象器笺职位门]

佛学大词典 【4】楞严三昧

  梵语s/u^ram!gama-sama^dhi。即坚固摄持诸法之三昧。为百八三昧之一,乃诸佛及十地之菩萨所得之禅定。又作首楞严三摩地、首楞伽摩三摩提、首楞严定。意译作健相三昧、健行定、勇健定、勇伏定、大根本定。大智度论卷四十七(大二五·三九八下):“首楞严三昧者,秦言健相。分别知诸三昧行相多少深浅,如大将知诸兵力多少。复次,菩萨得是三昧,诸烦恼魔及魔人无能坏者,譬如转轮圣王主兵宝将,所往至处,无不降伏。”

  据首楞严三昧经卷上载,首楞严三昧非初地乃至九地之菩萨所能得,唯有十地之菩萨能得此三昧。所谓首楞严三昧,即修治心犹如虚空、观察现在众生之诸心、分别众生诸根之利钝、决定了知众生之因果等一百项。此三昧不以一事一缘一义可知,一切禅定解脱三昧,神通如意无碍智慧,皆摄在首楞严中,譬如陂泉江河诸流皆入大海。故菩萨所有禅定皆在首楞严三昧,所有三昧门、禅定门、辩才门、解脱门、陀罗尼门、神通门、明解脱门等诸法门悉皆摄在首楞严三昧。南本涅槃经卷二十五谓佛性即首楞严三昧,此首楞严三昧有五种名:(一)首楞严三昧,(二)般若波罗蜜,(三)金刚三昧,  (四)师子吼三昧,(五)佛性。首楞,意指一切毕竟;严,意即坚。一切毕竟而得坚固名首楞严,故称首楞严定为佛性。[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一、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三、华严经探玄记卷九]

佛学大词典 【5】楞严三昧经

  梵名S/u^ram!gama  -maha^-su^tra  。凡二卷。略称首楞严经、旧首楞严经。后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别本为大佛顶首楞严经(十卷,般剌蜜帝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内容叙述坚意菩萨问能否疾证菩提三昧,佛乃为说首楞严三昧(勇伏定)。其后舍利弗问佛三昧是否可远离魔境,佛遂放

一切魔境,而以首楞严三昧降伏之。古有支娄迦谶、支谦、白延、竺法护、竺叔兰、支施仑等之别译本,今皆不传。又支敏度曾就上记之别译,汇集支谦、竺法护、竺叔兰等三本而作成,合首楞严经八卷。六朝时代颇受重视,如法显传(大五一·八六三上):“佛昔于此说首楞严,法显生不值佛,但见遗迹处所而已,即于石窟前诵首楞严,停止一宿。”本经自古盛行于印度,近来于新疆发现本经之梵文断片。[出三藏记集卷七、开元释教录卷四、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三]

佛学大词典 【6】大佛顶首楞严

  凡十卷。又作大佛顶经、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唐朝般剌蜜帝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为鸠摩罗什所译首楞严三昧经之别本。本经内容叙述阿难受摩登伽女之幻术,戒体将毁之际,佛遥知之,即遣文殊师利以神咒破幻术。其后,阿难与摩登伽女同诣佛所,佛乃为说圆解、圆行、圆位,乃至详说七趣以辨阴魔,及三摩提之法、根尘同源与缚脱无二之理。

  有关本经之部属,古来颇有异说,子璇判定本经属华严宗五时教判之终教,赅括顿、圆二教;智旭之阅藏知津则列之于方等密咒经之首。本经之传译,据开元释教录卷九载,系沙门怀迪所译。另据智升之续古今译经图纪与子璇之首楞严经义疏注经卷一等之说,则本经之译本或有二种,其一即为怀迪所译,时间应在般剌蜜帝之前。本经自唐宋以来,凡有百余注疏,较重要者有元朝惟则之首楞严经会解,其书援引诸宗之注书而随文解释本经之经文。有关本经之真伪,历来即有诤论,近代学者或谓本经乃唐朝房融等人所伪作者。除汉译本外,本经亦有藏译本,系清高宗乾隆年间自汉译本转译者。[大唐内典录卷三、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四、禅林象器笺经录门]

佛学大词典 【7】楞严义疏注经

  凡二十卷。北宋子璇集。又作首楞严经疏。系大佛顶首楞严经之注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九册。本书总分十门,一教起因缘,二藏乘分摄,三教义分齐,四所被机宜,五能诠体性,六所诠宗趣,七教迹前后,八传译时年,九通释名题,十别解文义。

佛学大词典 【8】大佛顶首楞严经会解

  凡二十卷。元代惟则撰。今收于卍续藏第十九册。又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首楞严经会解。援引诸宗注书以随文解释大佛顶首楞严经,间亦加有己说。本书作于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十二年付梓。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1619),幽溪传灯作楞严经圆通疏十卷加以疏释。[释氏稽古略续集卷一、禅籍志卷下]

佛学大词典中的【8】个结果已显示完毕,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