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4本字典中找到 286 條與「涅槃」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佛学大词典】的查詢結果:
佛學大詞典 【1】涅槃

  梵語nirva^n!a,巴利語nibba^na。又作泥洹、泥曰、涅槃那、涅隸槃那、抳縛南、匿縛喃。意譯作滅、寂滅、滅度、寂、無生。與擇滅、離系、解脫等詞同義。或作般涅槃(般,爲梵語pari  之音譯,完全之義,意譯作圓寂)、大般涅槃(大,即殊勝之意。又作大圓寂)。原來指吹滅,或表吹滅之狀態;其後轉指燃燒煩惱之火滅盡,完成悟智(即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爲佛教終極之實踐目的,故表佛教之特征而列爲法印之一,稱“涅槃寂靜”。佛教以外之教派雖亦有涅槃之說,然與佛教者迥異。佛教大乘、小乘對涅槃之解釋,異說紛纭。總約之,可大別如下:

  (一)據部派佛教,涅槃即滅卻煩惱之狀態。其中複有有余(依)涅槃與無余(依)涅槃之分,前者是雖斷煩惱,然肉體(意即殘余之依身,略稱“余依”或“余”)殘存之情形;後者是灰身滅智之狀態,即指一切歸于滅無之狀況。有部等主張涅槃乃一存在之實體,經量部等視涅槃爲煩惱滅盡的狀態之假名,而其本身並無實體。

  (二)中論等以實相爲涅槃,實相又即爲因緣所生法上之空性,故與生死世間無有區別。同時,南本涅槃經卷叁指出涅槃具足如下八味,即常、恒、安、清淨、不老、不死、無垢、快樂,稱爲涅槃八味。若以此配以涅槃四德,常、恒爲常,安、快樂爲樂,不老、不死爲我,清淨、無垢爲淨。唯識宗稱涅槃有四種,即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有余依涅槃、無余依涅槃與無住處涅槃四種。其中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略稱本來清淨涅槃、性淨涅槃,謂一切事物之本來相即是真如寂滅之理體,乃指真如。無住處涅槃,即依于智慧,遠離煩惱、所知二障,不滯生死之迷界,且因大悲救濟衆生,故在迷界中活動,又不滯于涅槃之境地。大乘佛教之涅槃教說即以此爲特色。

  此外,地論宗、攝論宗謂涅槃分爲性淨涅槃與方便淨涅槃(藉修道去除煩惱而得之涅槃)二種。天臺宗則分爲性淨涅槃、圓淨涅槃(相當于地論宗等之方便淨涅槃)與方便淨涅槃(佛以救渡衆生故,示現假身,緣盡而入涅槃。又作應化涅槃)等叁涅槃。

  (叁)小乘之聲聞、緣覺入無余涅槃,再回心轉向大乘之教,稱爲無余還生。同時,涅槃乃超離一切差別相狀者(有爲之相),故又稱離相。淨土宗稱彌陀淨土爲涅槃之城,亦稱無爲涅槃界。

  (四)出現此世爲人的佛(特指釋尊),其肉體之死,稱涅槃、般涅槃、大般涅槃。入涅槃又稱入滅、薪盡火滅(薪喻佛身或機緣,火喻智慧或佛身)。涅槃原意指釋尊之成道,但今大抵皆作無余依涅槃之意。刻繪釋尊入滅姿態之畫像或雕像,稱爲涅槃像。舉行追慕釋尊之法會,稱涅槃會、涅槃忌、常樂會等。後世稱僧侶之死爲圓寂、歸寂、示寂、入寂等。[雜阿含經卷十八、北本涅槃經卷叁十叁、金光明最勝王經第一如來壽量品、大毗婆沙論卷二十八、卷叁十叁、卷叁十四、俱舍論卷六]

佛學大詞典 【2】涅槃

  大乘經五大部中之第五部。開元釋教錄卷十一以大般涅槃經四十卷(北涼昙無谶譯)、大般涅槃經後譯荼毗分二卷(唐代若那跋陀羅、會甯共譯)、大般泥洹經六卷(東晉法顯、覺賢共譯)、方等般泥洹經二卷(西晉竺法護譯)、四童子叁昧經叁卷(隋代阇那崛多譯)、大悲經五卷(高齊那連提耶舍、法智共譯)等六部五十八卷稱爲涅槃部。閱藏知津卷二十五除列開元釋教錄所載之六部外,另加大般涅槃經叁十六卷(劉宋慧嚴等再治)、大乘方廣總持經一卷(隋代毗尼多留支譯)、濟諸方等學經一卷(西晉竺法護譯)、集一切福德叁昧經叁卷(姚秦鸠摩羅什譯)、等集衆德叁昧經叁卷(西晉竺法護譯)、摩诃摩耶經二卷(蕭齊昙景譯)、大方等無想經六卷(北涼昙無谶)、菩薩處胎經七卷(姚秦竺佛念譯)、中陰經二卷(姚秦竺佛念譯)、蓮華面經二卷(隋代那連提耶舍譯)等十部,凡列十六部一二一卷。大正新修大藏經則除上記之大乘方廣總持經、濟諸方等學經二部外,另收大雲無想經卷九(姚秦竺佛念譯)、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姚秦鸠摩羅什譯)、佛臨涅槃記法住經(唐玄奘譯)、般泥洹後灌臘經(西晉竺法護譯)、佛滅度後棺斂葬送經(譯者佚名)、迦葉赴佛般涅槃經(東晉竺昙無蘭譯)、佛入涅槃密迹金剛力士哀戀經(譯者佚名)、當來變經(西晉竺法護譯)、法滅盡經(譯者佚名)等九部各一卷,總編收二十叁部一二七卷。[大藏經綱目指要錄卷叁、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叁、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二十一]

佛學大詞典 【3】涅槃

  涅槃,梵語nirva^n!a。指相對于迷界之悟界。“涅槃城”一語,就經論所載,可歸納爲二義:(一)乃譬喻之語,蓋涅槃系證得不生不滅,到達安樂解脫之聖者所居,故以城爲喻。如楞伽經卷叁(大一六·五○○中):“緣自覺了,向涅槃城。”大智度論卷二十(大二五·二○六上):“叁十七品是趣涅槃道,行是道已,得到涅槃城。涅槃城有叁門,所謂空、無相、無作。”皆以證悟後之境地稱爲涅槃城。並示空、無相、無作爲涅槃因,能以智慧觀此叁門,或由叁十七道品觀諸法,即得聲聞、辟支佛地,入菩薩位中,漸漸得成一切種智。(二)指極樂世界,蓋極樂系無爲之涅槃界,故爲證涅槃寂靜妙果之都城。如教內所習稱之“畢命直入涅槃城”,即指命終後,往生極樂世界。然往生淨土之首要條件爲具有“深誠信心”,始能與阿彌陀佛相應。即信機、法二種,初信機,決定深信自身現爲煩惱具足之凡夫,自無始劫來,漂溺五趣,循環不息,無有出離之緣;次信法,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成就四十八願,攝受一切衆生,無疑無慮,專念彼佛名號,上盡百年,下至一日或七日,仗彼佛之加被護念,定能往生極樂涅槃城。[長阿含經卷四、楞嚴經卷十]

佛學大詞典 【4】涅槃

  乃悉昙十二摩多之一,阿字四點之一。悉昙字表示止聲時,于文字右側加縱列之兩點,此二點“:”常稱涅槃點。此點無別字,故于豙(a,阿)字加點後,常稱爲奧(ah!,惡)。阿字之四點通常可配以“發心、修行、菩提、涅槃”等所表示之四方四門,而奧字于阿字五轉中系表示第四“入涅槃”之德,故稱所加之二點爲涅槃點。複因涅槃之猛炎,能燒盡生死,故亦稱炎點。梵語以羅馬字拼音時,以  h!  表示止音,則稱爲  visargah!(音譯毗莎魯迦),然涅槃點之稱非其譯語。h!  音乃發母音時相伴而生之一種摩擦音,其發音器官與母音同一位置,故印度語言學家稱爲  a^s/raya-stha^na-bhagi^。

  悉昙字母中,與奧同表涅槃之意者有遍口聲之袳(ya,也)、高(ra,羅)、寏(la,邏)、釯(va,縛)、嵪(s/a,奢)、筪(s!a,沙)、筪(sa,娑)、嵔(ha,诃)等八字,大日經疏卷十四釋謂,也、啰等八字加上字旁之二點乃表示舍除之義,其點皆稱涅槃點,而此八字音則稱涅槃聲。

佛學大詞典 【5】涅槃

  指涅槃之分位,亦即得涅槃之因。分乃“全”、“滿”之對稱。昙鸾之往生論注卷下謂,凡夫之人雖有煩惱,亦得往生彼淨土,則叁界之系業畢竟不牽,即是不斷煩惱而得涅槃分。解釋涅槃分之義有叁種:(一)以未圓之義,則指證得涅槃之一分。(二)以因之義,則指因得涅槃而得因分。(叁)以分圓無礙,則指證涅槃一分,亦即全分而無礙。[華嚴經探玄記卷五、成唯識論歸敬序]

佛學大詞典 【6】涅槃

  涅槃之妙理,可吹送人至于菩提,猶如順風之于行舟,故譬之以風。南本涅槃經卷九(大一二·六六二上):“是時忽遇大乘大涅槃風,隨順吹向入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佛學大詞典 【7】涅槃

  華嚴經十佛之一。又作涅槃像。佛之應身,化緣既畢,乃示現滅度之相者。

佛學大詞典 【8】涅槃

  貪樂染著涅槃之境而忽略利益衆生之願行,乃小乘之境界。[金剛叁昧經](參閱“涅槃”4149)

佛學大詞典 【9】涅槃

  涅槃之境乃衆聖之所居,故以宮殿譬之。[俱舍論卷叁十、俱舍光記卷叁十]

佛學大詞典 【10】涅槃

  即于每年佛陀入涅槃之日所舉行之法會。又稱常樂會、涅槃忌、佛忌。所謂涅槃,原指無有迷惑之境,亦指佛陀之入滅。有關佛陀涅槃日之日期,異說紛纭,以梵語書寫經典之北方佛教,如中、韓、日等國之大乘佛教,一般認爲佛陀于二月十五日(日本于近代改用公曆)入滅,是日稱爲涅槃節。故每年于該日懸挂釋迦涅槃圖,並念誦涅槃經、佛遺教經等,舉行追思佛陀之法會。我國有關涅槃會之最早記載爲佛祖統紀卷叁十叁(大四九·叁一九中):“如來于周穆王五十叁年二月十五日入滅,凡在伽藍,必修供設禮,謂之佛忌。”于日本,涅槃會通常附修涅槃講、羅漢講、遺迹講、舍利講等四個法會,其較簡略者,亦須修四講中之一座。[大唐西域記卷一梵衍那國條、廣弘明集卷二十八、釋氏要覽卷下、敕修百丈清規卷二佛成道涅槃條、禅林象器箋報禱門]

佛學大詞典 【11】涅槃

  界,含有如下數義:(一)含藏之義;涅槃能藏無爲之萬德,故稱涅槃界。  (二)因之義;涅槃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之利樂事,故有此稱。(叁)界畔之義;涅槃雖無界畔,然相對于生死界,則稱涅槃界。[增一阿含經卷十二、成唯識論卷十]

佛學大詞典 【12】涅槃

  叁樂之一。遠離現世生死之苦,一切惑業寂滅,而得究竟安穩,不生不死之境地,稱爲涅槃之樂。法華經藥草喻品(大九·二○上):“皆令離苦,得安隱樂、世間之樂,及涅槃樂。”

佛學大詞典 【13】涅槃

  (一)指極樂淨土。極樂淨土乃證得涅槃妙果之處,故稱爲涅槃門。

  (二)指念佛、信心等。淨土宗強調念佛與信心,並謂以之可證涅槃之果,故稱之爲涅槃門。

  (叁)葬所四門之一。此系本自密教金剛、胎藏兩界曼荼羅均有四方四門之說,其中,北方爲涅槃門,分別配以四智(大圓、平等、妙觀、成所)中之“成所”、四德(常、樂、我、淨)中之“淨”、四佛知見(開、示、悟、入)中之“入”、四季中之“冬”。

佛學大詞典 【14】涅槃

  即黑色。密教將因位至果位分爲五位,五位之間次第而轉,涅槃當于北方之黑位,故稱黑色爲涅槃色。(參閱“五轉”1206)

佛學大詞典 【15】涅槃

  梵語niva^sana。音譯泥縛些那、泥洹僧。意譯作裙。十叁資具衣之一,似尼衆五衣中之下裙而稍異。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二載,四部之殊,以著裙表異,于一切有部,兩邊向外雙■;于大衆部則以右裙蹙在左邊,向內而插,使之不墮,西方婦女之著裙,與大衆部無別。上座、正量之製亦同于此,然以向外直翻旁插爲異,腰縧之製亦複不同,尼衆亦一准僧衆,全無別體。大比丘叁千威儀卷上載下列五事:(一)  不得倒持下著上,(二)當使四邊等,(叁)襞頭當近左面,(四)結帶當于右面,(五)帶當叁繞,其兩頭不得下垂。[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下一之二、大唐西域記卷二、慧琳音義卷八十二]

佛學大詞典 【16】涅槃

  (一)佛典中,常以山比喻涅槃,另又以河比喻生死,而有“生死河,涅槃山”之稱。千手經(大二○·一○六下):“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登涅槃山。”

  (二)佛之入涅槃,如日之入山,故以山譬稱涅槃。大日經疏卷二十(大叁九·七八八中):“次即是大涅槃迹極返本,衆生有緣之薪盡,則如來方便之火息,故涅槃也;佛日已隱于涅槃山,故色黑也。”

佛學大詞典 【17】涅槃

  指道生法師。道生對法顯所譯之六卷本佛說大涅槃經加以研究,提出“闡提成佛”之論,聞者初不信之,且遭當時學者之非議。後昙無谶所譯之大般涅槃經出,衆知其說與經說符合,乃歎服而從其說,故時人譽之爲涅槃聖。[涅槃玄義卷上]

佛學大詞典 【18】涅槃

  又作涅槃飯。以涅槃比喻飯食。南本涅槃經卷四(大一二·六二五下):“煩惱爲薪,智慧爲火;以是因緣,成涅槃食。”

佛學大詞典 【19】涅槃

  又稱化壇。火葬之際置遺骸處。敕修百丈清規卷叁荼毗條(大四八·一一二八下):“喪至涅槃臺。”

佛學大詞典 【20】涅槃

  又作延壽堂、延壽院、延壽寮、重病闾(閣)、省行堂(院)、無常院、將息寮。收容慰撫老病者之堂宇。古時叢林送老者至安樂堂,送病者至延壽堂,俾使老病者養生送死而無憾。[佛祖曆代通載卷叁十、禅林象器箋卷二]

佛學大詞典 【21】涅槃

  禅林中,掌涅槃堂之職事者。涅槃堂又作延壽堂,乃重病者養病之處,故涅槃頭又稱延壽堂主。[禅林象器箋職位門]

佛學大詞典 【22】涅槃

  化身佛八相之一。指世尊入滅之相。佛陀四十五年間說法教化衆生,化緣既盡,于中天竺拘屍那城跋提河邊沙羅雙樹間,一日一夜說大般涅槃經畢,頭北面西,右脅而臥,從第四禅定起,乃入滅。爾時四邊雙樹開白花,如白鶴群居,即以轉輪聖王之荼毗式,移置金棺,諸力士族人奉金棺至荼毗所。七日後,積大栴檀,投香燭欲焚之,而火不燃。阿■樓馱言,是待迦葉之至。時迦葉與五百弟子在耆阇崛山,知如來涅槃,欲拜如來最後身。更經七日,詣荼毗所,如來自金棺中出雙足使見之。諸力士族人投七寶火炬,亦悉不燃,如來以大悲力,自入火光叁昧,由心胸中火踴出棺外,漸漸荼毗,經七日,皆悉焚盡。諸王分取舍利,各起塔供養之。[長阿含經卷四、四教義卷七]

佛學大詞典 【23】涅槃

  又稱涅槃圖、臥佛像、睡佛像、寢釋迦。即刻繪釋尊入于涅槃狀況之繪畫、雕刻等類。其像內容通常爲:在四株沙羅雙樹之間的寶臺上,釋尊枕北右脅,作睡眠狀,其旁有諸菩薩、佛弟子、國王、大臣、天部、優婆塞、鬼神、畜類等五十二衆圍繞,並有佛陀之母摩耶夫人出現其間。涅槃像可作涅槃會之用。印度現存最古的涅槃像遺品在聯合州迦斯阿(Kasia)西南之涅槃堂(亦即佛陀入滅之地),系一長約六公尺余之臥佛石像,依其上銘文所載,乃五世紀頃所造者。另據大唐西域記卷一梵衍那國條之記載,該國都城之東二叁裏之處有一伽藍,其內有佛入涅槃之臥像,長千余尺,其王每于此涅槃像前舉行無遮大會。如此千余尺之巨大涅槃像乃古來涅槃像之罕見者。此外,阿旃多(Ajanta)第二十六窟亦有著名的佛涅槃像,此系笈多時代之雕刻遺品。



  我國最早造立涅槃像之記載爲出叁藏記集卷十二法苑雜緣原始集目錄,上有“宋明帝陳太妃造法輪寺大泥像並宣福臥像記”等說,然其所造之像今已不存。現今我國所存較著名之涅槃像有大同雲岡第六窟東壁、敦煌千佛洞第十九乙窟(唐代造,被視爲涅槃像中之特出者)、一二○F窟、一叁五窟等處。[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叁十八、廣弘明集卷十七、大唐西域記卷六、釋迦方志卷上]

佛學大詞典 【24】涅槃

  (一)叁法印之一。涅槃寂靜印之略稱。一切衆生起惑造業,流轉叁界,受生死苦,故佛決定爲說涅槃寂靜之理,使衆生離煩惱生死之苦,滅盡一切惑業,得至無爲寂靜之境。經中有此法印者,乃真實之佛說,猶如世間之印契。[法華玄義卷八]

  (二)保證得涅槃證果之印契。大集經卷五十叁(大一叁·叁五四上):“若有衆生,爲我出家,剃除須發,被服袈裟,設不持戒,彼等悉已爲涅槃印之所印也。”

佛學大詞典 【25】涅槃

  衆生沒于生死暴流中,佛以八正道之船引入涅槃之道,如引落水者至洲渚上,故以洲渚喻指涅槃。[大智度論卷七十一]

佛學大詞典 【26】涅槃

  依大乘涅槃經,弘布“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之教派。我國十叁宗之一。又作常修多羅宗、涅槃學派。其學者被稱爲涅槃師。以大般涅槃經之譯者昙無谶爲開祖,隋唐以前頗爲盛行,爾後衰頹于天臺宗崛興之時。

  首先,鸠摩羅什之門人道生研究東晉法顯與佛陀跋陀羅合譯之六卷大般泥洹經,提出“闡提成佛”之說,遭學者非議,乃遁潛南方,于建康開創龍光寺,又移居廬山。其後叁年,即劉宋武帝永初二年(421),昙無谶于涼州譯出大般涅槃經四十卷,經中明舉“闡提成佛”之說,學者始歎服道生之說而從其論。道生于所著之法華經疏卷上,立“四種法輪”之說,闡揚涅槃經中之常住妙理,並稱之爲“第四無余法輪”。又昙無谶不僅從事翻譯,更極力弘傳,乃至以講說促進涅槃研究之勢。佐助其譯業者有道朗、崇智等人,吉藏之大乘玄論卷叁有道朗所著之涅槃義疏,解說昙無谶之譯本,提倡中道爲佛性。又南方有道場寺之慧觀,繼昙無谶之遺志,欲求殘余之梵本,隨後有道普等西行尋求,然未達成目的。其時,慧觀、慧嚴及謝靈運同奉劉宋文帝之敕命,參酌法顯及昙無谶所譯,加以潤飾,整頓品類,此即南本涅槃經,計叁十六卷;與此相對者,即昙無谶所譯之北本涅槃經。北地沿用北本,南地則依用南本。

  宋、齊、梁、陳、隋之間,學者輩出,涅槃之攻究特盛,或爲之注疏,或努力講說,蔚爲一時之學。宋朝有慧靜、昙無成、僧莊、道汪、僧亮、靜林、慧定、昙斌、超進、法瑤、昙濟等;齊有道慧、慧基、僧宗、昙纖、僧柔、敬遺等;梁朝有寶亮、智秀、法智、昙准等。梁武帝特宗涅槃一經,曾于同泰寺宣講此經,又修涅槃忏,並于天監八年(509),敕命寶亮製涅槃經義疏十萬余言。寶亮之門下有光宅寺之法雲、莊嚴寺之僧旻等。隋代有昙延、慧遠、道綽、法砺等,至唐朝仍有靈潤、道洪等講說涅槃,並有道宣、法寶等志在涅槃而加以弘傳。彼等諸師之著述,傳之今日者有寶亮所輯大般涅槃經集解七十一卷,乃彙集六朝時代南本涅槃諸釋家之立說,由此可得知成立涅槃宗的當代學者之學說。諸釋家取實相論之學風,以般若、成實論等之義爲根柢是其特征。至天臺宗興起,智顗以自家之教觀爲依准,而以涅槃經爲法華之補助,且視之爲捃拾教。爾後獨立講說弘布此經者日少,終至絕迹。唯今韓國、日本猶存其余緒,然僅傳其教旨,奉爲一般之信仰,而並未特別標舉門風派別。

  有關涅槃宗之教判,最早有慧觀以涅槃經爲佛陀一代最極之教,主張五時教判,此系根據涅槃經中“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五味之說而立者。涅槃經集解卷叁十五依僧亮之說,以佛教由小而起,以乳比喻叁藏,酪比喻叁乘之雜說,生酥比喻方等,熟酥比喻空般若,醍醐比喻涅槃經之法。如此則有小乘、叁乘、方等、般若、涅槃五時。僧宗複將佛陀一代時教分爲小乘、叁乘通教、思益維摩、法華、涅槃等五時。寶亮亦將小乘、通教、維摩思益、法華、涅槃等次第配以五味而詳加解說。要之,此宗學者所判五時之次第即價值之次第,並以之爲究極無余之真教、佛出世本懷之說。蓋一切衆生悉有佛性、闡提皆得成佛、佛具常、樂、我、淨之四德,及如來藏等諸說即涅槃宗之主要教義。[婆薮槃豆法師傳、大般涅槃經集解卷一、出叁藏記集卷八、梁高僧傳卷二、卷叁、卷七、卷八、卷十二、法華經玄義卷十上、廣弘明集卷二十八]。(參閱“五時教”1136、“涅槃”4149)

佛學大詞典 【27】涅槃

  叁種涅槃。(一)天臺宗就體、相、用叁方面,用以彰顯不生不滅之義所立之叁種涅槃。即:(一)性淨涅槃,諸法實相不可染不可淨,不可染即不生,不可淨即不滅,不生不滅即性淨涅槃。(二)圓淨涅槃,智極爲圓,惑盡爲淨,智若契理,惑畢竟不生,智畢竟不滅,不生不滅即圓淨涅槃。(叁)方便淨涅槃,智能契理,即照群機。照必垂應,機感即生,此生非生,機緣既盡,應身即滅。此滅非滅,不生不滅即方便淨涅槃。以上,依序以叁大中之體大、相大、用大,爲叁身中之法身、報身、應身。[金光明經玄義卷上、法華玄義卷五下、十地經論義記卷一末、止觀輔行傳弘決卷叁之一]

  (二)就小乘、叁乘、一乘,涅槃有叁種類別:(一)小乘涅槃,有余身智,稱爲有余涅槃;無余身智,稱爲無余涅槃。兩者均以數滅無爲爲體。(二)叁乘涅槃,凡有五種:(1)智悲相導而無住著,是爲無住涅槃。(2)本有故,寂滅故,是爲性淨涅槃。(3)藉緣修故,稱爲方便淨涅槃。(4)有余應化,未窮盡故,稱爲有余涅槃。(5)法身無余,順寂滅故,稱爲無余涅槃。(叁)一乘涅槃,就別教而言,即有十種涅槃,如華嚴經離世間品所說。[華嚴經孔目章卷四](參閱“涅槃”4149)

佛學大詞典 【28】涅槃

  爲天臺大師智顗解釋“妙法蓮華經”經題“妙”字時所立本門十妙之第八。謂本佛所示現之涅槃不可思議。此非爲調伏衆生之懈怠而現之涅槃,乃系常住本寂之本時涅槃。[法華經卷五如來壽量品、法華玄義卷七上](參閱“十妙”436)

佛學大詞典 【29】大般涅槃

  梵語maha^-parinirva^n!a。音譯作摩诃般涅槃那。略稱涅槃。指大滅度、大圓寂,爲佛完全解脫之境地。據天臺四教儀集注卷上之說,大者,爲法身;滅者,爲解脫;度者,爲般若,即叁德秘藏。北本涅槃經卷二十六(大一二·五二一中):“菩薩摩诃薩修大涅槃,于一切法悉無所見,若有見者,不見佛性,不能修習般若波羅蜜,不得入于大般涅槃。”[入楞伽經卷二、俱舍論光記卷六](參閱“涅槃”4149)

佛學大詞典 【30】二種涅槃

  即有余涅槃與無余涅槃。又稱有余依與無余依。依者,有漏之依身。煩惱永盡,已斷生死之因,然猶余有漏依身而色心相續,稱爲有余涅槃;更滅依身無所余者,稱爲無余涅槃。此二種涅槃,同爲一體,然無余涅槃之現,在于命終之時。[大智度論卷叁十一、勝鬘寶窟卷下本]

佛學大詞典 【31】寂靜涅槃

  指于鈝(n%a,仰)、詜(n~a,壤)、揔(n!a,拏)、搖(na,曩)、軰(ma,莽)等五字上各加涅槃點奧(ah!,惡),分布于臍之觀法。奧爲涅槃之義。作此布字觀時,以叁部字輪之印加持臍,次誦真言:曩莫(namah!,歸命)叁滿多(samanta,普遍)沒馱喃(buddha^na^m,諸佛)涅啰縛拏(nirva^n!a,圓寂)惡(ah!,種子)虐弱搦諾莫(n%ah!n~ah!  n!ah!  nah!  mah!)娑縛賀(sva^ha^,成就)。[大日經卷五字輪品]

佛學大詞典 【32】涅槃八味

  據方等般泥洹經卷二載,涅槃,大滅度之義;大,即法身;滅,即解脫;度,即般若。此乃叁德之秘密理藏,在諸佛爲不增,在衆生爲不減,具有如下八種法味,即:(一)常住,涅槃之理通徹叁世而常存,圓遍十方而常在,故稱常住。(二)寂滅,涅槃之理寂絕無爲,生死永滅,故稱寂滅。(叁)不老,涅槃之理不遷不變,無增無減,故稱不老。(四)不死,涅槃之理原本不生,然亦不滅,故稱不死。(五)清淨,涅槃之理安住清寂,諸障皆淨,故稱清淨。(六)虛通,涅槃之理虛徹靈通,圓融無礙,故稱虛通。(七)不動,涅槃之理寂然不動,妙絕無爲,故稱不動。(八)快樂,涅槃之理無生死逼迫之苦,而具真常寂滅之樂,故稱快樂。

佛學大詞典 【33】生般涅槃

  指入涅槃。  略稱生般(梵upapadya  -parinirva^yin  )。爲聲聞四果中第叁不還果之一,即五種不還之一。謂不還果之聖者生于色界後,不久即能起聖道,斷除余惑而入涅槃。[俱舍論卷二十四](參閱“五種不還”1176、“阿那含”3624)

佛學大詞典 【34】實相涅槃

  即以諸法實相爲涅槃。特別爲中觀學派所提倡。中論卷四觀涅槃品(大叁○·叁六中):“分別推求諸法,有亦無,無亦無,有無亦無,非有非無亦無,是名諸法實相,亦名如法性實際涅槃。”意謂世間諸法之實相即是畢竟空,亦即無生無滅、涅槃寂靜。故世間與涅槃、涅槃與世間,二者並無分別。此說爲大乘佛教入世之重要依據。

佛學大詞典 【35】四種涅槃

  指法相宗所立之四種涅槃。即:(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又稱自性清淨涅槃、本來清淨涅槃、性淨涅槃。謂一切法之實性即爲真如之理。一切諸法雖爲客塵煩惱所覆障,然本來自性清淨,具有無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然如虛空,一切有情皆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又離一切相而無有分別,且言語、思慮皆泯絕,唯聖者始能自內證之。

  (二)有余依涅槃,略稱有余涅槃。謂斷盡煩惱障所顯現之真如之理。煩惱障雖滅,然尚余欲界五陰之身而爲所依,故稱有余依涅槃。

  (叁)無余依涅槃,略稱無余涅槃。謂出離生死苦所顯現之真理。即煩惱斷盡,所余五陰之身亦滅,失去一切有爲法之所依,自然歸于滅盡,衆苦永寂。

  (四)無住處涅槃,謂斷所知障所顯現之真理。即斷智之障,則得生死、涅槃無差別之深智,于二者無有欣厭,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唯常與大智大悲相輔,窮未來際,利樂有情,然雖起悲智二用而體性恒寂。

  以上四種涅槃之真如理體雖然有別,但其真正所顯得者,則爲後叁種涅槃,因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其性本寂,不由實相真如所顯,而後叁種涅槃則爲滅盡煩惱、依身、所知障後,方顯得者。

  若論凡聖一切對于此四種涅槃之具與不具,則一切有情皆具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二乘之“無學”既已斷盡煩惱,故具有有余依、無余依二種涅槃;佛悉斷盡煩惱、所知二障,故具四種涅槃。[入楞伽經卷四、成唯識論卷十、法華經玄贊卷二、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卷叁、攝大乘論釋卷十叁、成唯識論述記卷十末、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七末](參閱“涅槃”4149)

佛學大詞典 【36】無上涅槃

證果之名;以涅槃之果無上,故稱無上涅槃。又若對二乘、外道等所證之有上涅槃而言,則佛所證之果,稱爲無上涅槃。

佛學大詞典 【37】無余涅槃

梵語nirupadhis/es!a-nirva^n!a。爲“有余涅槃”之對稱。四種涅槃之一,九谛之一。新譯爲“無余依涅槃”。依,指依身,即人之身體。無余依涅槃系指斷煩惱障,滅異熟苦果五蘊所成之身,而完全無所依處之涅槃。[中阿含卷二“七車經”、大毗婆沙論卷叁十二、大智度論卷叁十一、瑜伽師地論卷十叁、卷二十一、卷八十六、成唯識論卷十](參閱“有余涅槃”2459)

佛學大詞典 【38】現般涅槃

  般涅槃,入滅之意。佛陀八相成道中,示現入涅槃之相,即稱現般涅槃。又含現生入滅之意。據大日經卷六“叁叁昧耶品”載,于一身示現叁種,即佛、法、僧;由此成立說叁種乘,即廣作佛事、現般涅槃、成熟衆生。

佛學大詞典 【39】有爲涅槃

  爲“無爲涅槃”之對稱。即不具足常、樂、我、淨等四德。反之,若具足此四德,則稱無爲涅槃。南本大般涅槃經卷叁舉出涅槃八味,以之配于四德,即:(一)常,以常、恒二味配之。(二)樂,以安、快樂二味配之。(叁)我,以不老、不死二味配之。(四)淨,以清淨、無垢二味配之。[南本涅槃經卷叁十二]

佛學大詞典 【40】有余涅槃

  梵語sopadhi-s/es!a-nirva^n!a。全稱有余依涅槃。乃“無余涅槃”之對稱。依,指依身,即人之身體。小乘佛教認爲,雖斷卻一切生死原因之煩惱而證得涅槃,然因前世惑業所造成之果報身尚存,亦即生死之因已斷,尚有生死之果待盡者,稱爲有余涅槃。反之,已斷盡生死之因,又無生死之果,而達灰身滅智之究竟涅槃之境界者,稱爲無余涅槃。  

  大乘佛教之說法,則與小乘有異。于大乘義章卷十九中,以佛之應身、化身爲有余涅槃,以佛之真身爲無余涅槃。另據勝鬘寶窟卷下本載,小乘之生死因果皆盡時,稱爲有余涅槃,大乘之生死因果皆盡時,則稱爲無余涅槃。[增一阿含經卷七、法華經卷二、勝鬘經、大毗婆沙論卷叁十二、大智度論卷叁十一、成唯識論卷十、天臺四教儀]

佛學大詞典 【41】北本涅槃

  凡四十卷。北涼昙無谶譯。即大般涅槃經。略稱涅槃經。宣說佛身常在,及一切衆生悉有佛性等大乘思想。爲與南本涅槃經區別,特稱北本涅槃經。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冊。(參閱“大般涅槃經”844)

佛學大詞典 【42】大般涅槃

  梵名Maha^  -parinirva^n!a-su^tra  。(一)凡四十卷。北涼昙無谶譯。又作大涅槃經、涅槃經、大經。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冊。系宣說如來常住、衆生悉有佛性、闡提成佛等之教義。屬大乘涅槃經。共分十叁品:(一)壽命品,(二)金剛身品,  (叁)名字功德品,(四)如來性品,(五)一切大衆所問品,(六)現病品,(七)聖行品,(八)梵行品,  (九)嬰兒行品,(十)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十一)師子吼菩薩品,(十二)迦葉菩薩品,(十叁)憍陳如品。

  本經以阿含、法句經爲始,並援引首楞嚴經、瞿師羅經、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法華經、城經、雜華經等,所受般若經之影響不小。本經系于北涼玄始十年(421),依河西王沮渠蒙遜之請,于姑臧譯出。據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會甯傳,與西藏譯本之經末所記載,本經之梵本原有二萬五千偈。西藏譯本共有兩種譯本,兩本皆題爲大般涅槃經(藏Yon%s-su  mya-n%an-las-h!dus-pa  chen-poh!i  mdo  ),一本譯自梵本,相當于本經之初分五品,另一本則轉譯自漢譯本,相當于本經及“大般涅槃經後分”。又本經由昙無谶譯出後,傳于南方宋地,經慧嚴、慧觀、謝靈運等人,對照法顯所譯之六卷泥洹經,增加品數,重修而成二十五品叁十六卷(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冊),古來稱之爲南本涅槃經;對此,昙無谶譯本則稱爲北本涅槃經。此外,一八七一年,英國學者比爾(S.  Beal)曾將本經之卷十二、卷叁十九譯爲英文出版。

  本經之注疏極多,較重要者有涅槃論一卷(元魏達磨菩提譯)、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一卷(陳·真谛譯)、大般涅槃經集解七十一卷(梁代寶亮等集)、涅槃經義記十卷(隋代慧遠)、涅槃經玄義二卷(灌頂)、涅槃經疏叁十叁卷(灌頂)、涅槃經遊意一卷(吉藏)、涅槃經疏十五卷(唐代法寶)、涅槃經宗要一卷(新羅元曉)等。[梁高僧傳卷七慧嚴傳、出叁藏記集卷八、卷十五、法經錄卷一、大唐內典錄卷叁、閱藏知津卷二十五]

  (二)凡叁卷。東晉法顯譯。又作方等

泥洹經。今收于大正藏第一冊。內容敘述佛陀入滅前後之情況。屬小乘涅槃經。本經缺少大乘涅槃經所說之“佛身常住”、“衆生悉有佛性”、“闡提成佛”等論旨。其異譯本有叁:(一)西晉白法祖所譯之佛般泥洹經二卷,(二)東晉譯(譯者不詳)之般泥洹經二卷,(叁)姚秦佛陀耶舍、竺佛念共譯之長阿含遊行經叁卷。此外,今人巴宙亦譯有大般涅槃經,系從南傳巴利文經典譯出。[開元釋教錄卷十叁、出叁藏記集卷二、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六、法經錄卷叁](參閱“大乘涅槃經”819)

佛學大詞典 【43】大乘涅槃

  闡述法身常住,衆生悉有佛性、闡提成佛等論題之大乘經典。據諸經錄所載,曆來漢譯涅槃經有如下十五種:(一)胡般泥洹經,凡二卷,後漢支婁迦谶譯。(二)大般涅槃經,凡二卷,曹魏安法賢譯。(叁)大般泥洹經,凡二卷,叁國吳之支謙譯。(四)方等般泥洹經,凡二卷,西晉竺法護譯。(五)佛般泥洹經,凡二卷,西晉白法祖譯。(六)大般泥洹經,凡六卷,東晉法顯、佛陀跋陀羅共譯。(七)大般涅槃經,凡叁卷,法顯譯。(八)般泥洹經,凡二卷。譯者不詳。(九)佛遺教經,全一卷,姚秦鸠摩羅什譯。(十)大般涅槃經,凡四十卷,北涼昙無谶譯。(十一)般泥洹經,凡二十卷,劉宋智猛譯。今已失傳。(十二)般泥洹經,全一卷。譯者不詳。(十叁)四童子叁昧經,凡叁卷,隋阇那崛多譯。(十四)大般涅槃經後分,凡二卷,唐代若那跋陀羅、會甯共譯。(十五)大悲經,凡五卷,北齊那連提耶舍、法智共譯。

  以上十五種中,(一)(二)(叁)(十一)(十二)等五種今已不存,(五)(七)(十二)爲小乘涅槃經,其余皆屬大乘涅槃經,其中又以(六)(十)(十四)爲重要。四十卷本爲最完全者,即北本涅槃經,其後傳于南方宋地,由慧嚴、慧觀、謝靈運等將本經前半對照法顯所譯之六卷泥洹經,整理爲叁十六卷二十五品,此即南本涅槃經。[中國佛教史及佛教史籍卷一](參閱“大般涅槃經”844  、“南本涅槃經”3738)

佛學大詞典 【44】法華涅槃

爲天臺宗之教判“五時”之第五。天臺宗依釋尊說法之先後,而將佛教諸經典分類爲華嚴、鹿苑、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等五時。釋尊成道後四十余年,見衆生根機漸熟,遂于靈鹫山說法華八年,開方便之權門,顯一乘之真實,並授二乘作佛之記,此爲法華時。又臨入滅之一日一夜間,爲現前之弟子與末代之衆生說涅槃經,謂一切衆生悉具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之真理,此爲涅槃時。法華、涅槃二經皆說大乘教,又同配醍醐味,故共一時。(參閱“五時八教”1132)

佛學大詞典 【45】方便現涅槃

  即天臺宗所說之方便淨涅槃,爲叁涅槃之一。又作應化涅槃。謂如來法身雖常住不滅,但爲使衆生興起佛世難值之想,而生追慕修道之念,乃以方便示現涅槃。[法華經壽量品、金光明經玄義卷上]

佛學大詞典 【46】南本涅槃

  凡叁十六卷。又作大般涅槃經。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冊。北涼昙無谶所譯之涅槃經四十卷,因其文粗樸,品目過略,後由南朝劉宋

沙門慧嚴、慧觀與謝靈運等,依法顯之六卷泥洹經將之加以刪訂修治,文辭精練,共成二十五品,叁十六卷。天臺章安尊者即依此本作疏,然流通于世者甚少。爲區別兩譯本,故原譯本稱北本涅槃經,修治本稱南本涅槃經。[梁高僧傳卷七慧嚴傳](參閱“大般涅槃經”844  )

佛學大詞典 【47】涅槃經義記

  凡二十卷。隋代淨影寺慧遠撰。收于卍續藏第五十五冊、五十六冊。本書系北本涅槃經之注疏,其內容初揭聲聞、菩薩與頓、漸二教之教判,以示本書之立場。次入題號,其下則次第逐文釋句。六朝末期,涅槃學者輩出,慧遠乃廣集諸師之說,斟酌損益,而成其一家之注,頗爲曆代學者所重。

佛學大詞典 【48】涅槃經義疏

  凡十五卷。隋代昙延(516~588)撰。唐代道宣(596~667)謂本書之內容優于淨影寺慧遠所撰之涅槃經義記,惜本書早已散逸。昙延十六歲時,因聽僧妙講涅槃,深有所悟,立志出家。其後,博聞華嚴經、大智度論、十地經、佛性論、寶性論等諸典,著有寶性論疏、勝鬘經疏、仁王經疏等,然皆散逸。[續高僧傳卷十八、廣弘明集卷二十五]

佛學大詞典 【49】涅槃經遊意

  全一卷。隋朝吉藏撰。收于大正藏第叁十八冊。本書系以叁論宗義爲主而解說涅槃經之大綱,全書分六門:(一)大意,(二)宗旨,(叁)釋名,(四)辨體,(五)明用,(六)料簡。

佛學大詞典 【50】生死即涅槃

  指生死、涅槃二者相即不二。生死,乃迷界之苦果;涅槃,乃悟界之證果。常與“煩惱即菩提”一語連用。系直指大乘佛教教義之語。惟諸教派對“即”之義所說各]  。梁譯攝大乘論卷下(大叁一·一二九中):“生死即涅槃,二無此彼故,是故于生死,非舍非非舍,于涅槃亦爾,無得無不得。”道元禅師之“生死即正法眼藏生死”,即屬此意。生死即涅槃之說,唯大乘論述之;若了達諸法、住于無我,即可得此境地。[攝大乘論釋卷十叁、往生論注卷下(昙鸾)、摩诃止觀卷一上、四教義卷六(智顗)](參閱“煩惱即菩提”5517)

佛學大詞典 【51】十法見涅槃

  又作菩薩修十法見涅槃。據北本涅槃經卷叁十一載,菩薩成就十法,能明見無相涅槃(謂涅槃之法,離于一切色相),至無所有。十法即:(一)信心具足,謂修菩薩行,須發起圓常正信之心,信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二)淨戒具足,謂修菩薩行,當須身心清淨,受持禁戒,專爲成就佛果菩提。(叁)親近善知識,謂修菩薩行,當遠離諸惡邪見,親近善友知識。(四)樂于寂靜,謂修菩薩行,當離諸喧鬧,澄神息慮以求佛道。(五)精進,謂修菩薩行,當一心勇猛,安住止觀,勿令退失。(六)念具足,謂修菩薩行,當心存叁寶,思惟實理,不忘戒施。(七)軟語,謂修菩薩行,當清淨口業,發言誠谛,調柔和美,離諸谄诳。(八)護法,謂修菩薩行,即當弘持正法,宣說妙義,輾轉流布,不斷佛種。(九)供給同行,謂修菩薩行,凡同事者有所不足,即當推己之有,以濟其無,使得安心,成辦道業,而無馳求之患。(十)具足智慧,謂修菩薩行,常以妙觀之智,觀察一切諸法,悉皆明了,通達無礙。

佛學大詞典 【52】烏波提涅槃

  意指有苦涅槃。據慧苑音義卷下載,叁乘所得無余涅槃未離變易生死,故“行苦”相隨;有余涅槃及諸外道小乘所計執之涅槃未離叁苦,故皆屬有苦涅槃。慧苑音義卷下(大五四·四四九中):“烏波,此翻爲有;提,雲苦也。”

佛學大詞典 【53】無爲涅槃

涅槃爲不生不滅,離一切有爲之相,而達絕對不變覺悟之境界,故稱無爲涅槃界。淨土宗之極樂世界,即無爲涅槃界。[轉經行道願往生淨土法事贊卷下]

佛學大詞典 【54】無住處涅槃

梵語apratis!t!hita-nirva^n!a。又作無住涅槃。爲唯識宗所說四種涅槃之一。即不住于生死、涅槃之涅槃,稱爲無住處涅槃。菩薩以大悲憐愍有情,故不住涅槃;又以般若濟度有情,故不住生死,此無住處涅槃,即指菩薩之涅槃而言。

  據成唯識論卷十載,此爲大乘之最高佛果,無住處涅槃,即爲真如,斷離所知障,大悲般若常爲輔翼,由此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稱涅槃。[入楞伽經卷四、大乘莊嚴經論卷二、攝大乘論釋卷十叁(真谛譯)](參閱“涅槃”4149)

佛學大詞典 【55】現法涅槃

  爲有關涅槃之不同見解。乃外道所執六十二見中,依後際(未來)所起之分別見。計有五種,故又作五種現法涅槃論、五現法涅槃論。即主張于現在之五欲自恣受樂,故此欲界即爲涅槃;複主張色界初禅天、二禅天、叁禅天、四禅天即爲涅槃。此論相當于外道十六宗中妄計清淨宗之主張。[大毗婆沙論卷一九九、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四末](參閱“六十二見”1241)

佛學大詞典 【56】大般涅槃經疏

  凡叁十叁卷。隋代灌頂撰。又作南本涅槃經疏、涅槃經疏。今收于大正藏第叁十八冊。本書系以天臺教旨解釋南本涅槃經,並隨處以南本涅槃經與方等般泥洹經、大般泥洹經、北本涅槃經等經辨其異同。灌頂于大業十年(614)至十五年間撰著之,原書僅有釋文十二卷、玄義一卷,書中唯以科句節斷經文。其後荊溪湛然再治之,于諸文之下,冠上“私謂”或“私雲”之語,以彰顯其義。荊溪再治本共有十五卷。南宋度宗鹹淳八年(1272),師正以原疏之科句分別標示于經中,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開版。至明朝萬曆年中,圓澄更將經文與注疏彙編成會疏叁十六卷,並製條個叁卷,然後人對其所作會疏頗有“擅自筆削,混淆泾渭”之貶。日本守笃本純重行取十五卷疏會入經文,校合諸本,附上注解,共成叁十六卷刊行之。此外,本書另有十八卷、二十卷、叁十叁卷等諸種版本。本書之注疏有私記十二卷(行滿)、私記九卷(道暹)、治定疏科十卷(智圓)、叁德指歸二十卷(智圓)等。[大般涅槃經玄義卷下末、涅槃玄義發源機要卷四、宋高僧傳卷六、佛祖統紀卷七、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卷一]

佛學大詞典 【57】末代贖命涅槃

  即指涅槃經。又作贖命涅槃、對治無常涅槃。天臺宗主張:佛憫念末代鈍根之機易于毀破戒法、生起惡見(謂如來爲無常)、亡失法身慧命,故于涅槃經之中講說戒律,以扶助戒門(戒律),又談佛性常住之理,以扶助乘門(教乘)。如是戒、乘二門並說,天臺宗稱之爲“扶律談常”;而涅槃經即爲此扶律談常之教,又以其乃救贖末代法身慧命之重寶,故稱末代贖命涅槃。[法華經文句卷十上、法華經玄義卷十上、法華玄義釋簽卷二下、天臺四教儀集注卷上](參閱“扶律談常”  2946)

佛學大詞典 【58】涅槃四種大樂

  據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叁載,涅槃有四種大樂,即:(一)無苦樂,謂世間之樂即是苦因,若斷世間之苦樂,則無苦無樂。(二)大寂靜樂,謂涅槃之性遠離一切愦鬧之法,故爲大寂靜。(叁)大知樂,謂諸佛如來具有大智慧,于一切法悉知悉見。(四)不壞樂,謂如來之身,猶如金剛之不能毀壞,而非爲煩惱無常之身,以身不壞之故,稱爲大樂。

佛學大詞典 【59】涅槃像曼陀羅

  乃取材自諸經,有關釋尊涅槃時種種情狀之曼陀羅。其上畫有:  (一)釋尊橫臥寶床,五十二衆圍繞哀恸之相。(二)虛空雲中有一僧攜錫杖立于前,無數天人從其後而降臨之相,此僧乃尊者阿那律;摩诃摩耶經卷下載,于如來涅槃後,阿那律尊者升至忉利天,以世尊入滅之事告摩耶夫人,夫人聞而思慕,自天下趣于雙樹間。(叁)佛陀北首下娑羅樹之枝,遙懸錦囊及錫杖,此乃佛陀之缽盂及錫杖;此缽盂及錫杖乃佛陀入滅前手付阿難者。(四)佛足之下,有二老妪撫如來足而泣者;乃悲身貧不能供養佛陀。(五)佛陀前有一比丘昏迷,其余衆僧垂手而慰之;乃阿難哀恸欲絕,投如來前暈厥,阿那律安慰之。(六)大力士悲哽嗚咽之相;此尊乃金剛力士。[菩薩處胎經卷一、大涅槃經卷下、佛入涅槃密迹金剛力士哀戀經]

佛學大詞典 【60】大般涅槃經後分

  凡二卷。唐代若那跋陀羅譯。又作大般涅槃經荼毗分、大涅槃經後譯荼毗分、涅槃經後分、阇維分、後分。敘述佛入滅前後之事迹。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冊。西藏藏經則將本經附于大般涅槃經末尾。系自漢譯本中轉譯者。分爲四品半,即憍陳如品余、遺教品、應盡還源品、機感荼毗品、聖軀廓潤品。

  關于本經之傳譯,據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會甯傳、大周刊定衆經目錄卷二載,本經乃唐麟德年中(664~665),南天竺僧若那跋陀羅與唐僧會甯于南海波陵國所共譯,于儀鳳年初送至長安。本經世稱爲昙無谶譯大般涅槃經後分。憍陳如品余即補續大般涅槃經之憍陳如品,然本經所記,多同于長阿含遊行經等之說,即小乘涅槃之文,與昙無谶所譯大乘涅槃之意不同,故義淨認爲本經與大乘涅槃頗不相涉;然開元釋教錄卷十一則以經中所說(大五五·五九一上):“常樂我淨,佛菩薩境界,非二乘所知。”及經初所題之“憍陳如品末”,而認爲本經與大涅槃義理相涉、文勢相接。

  據灌頂之大般涅槃經疏卷叁十叁引居士請僧經,可知在唐代以前,大般涅槃經即有燒身品、起塔品、囑累品等叁品後分經之說。然出叁藏記集卷五之疑經僞撰雜錄,將居士請僧經編入疑錄。又宋代智圓之涅槃經疏叁德指歸卷二十,謂本經之遺教、還源二品相當于囑累品,荼毗、廓潤二品相當于燒身品,起塔品則尚未傳至中土。另據止觀輔行傳弘決卷六之叁載,涅槃後分本在僞目,至大唐刊定始入正經。依此推之,居士請僧經若屬僞經,則本經或爲會甯等人僞撰亦未可知。[宋高僧傳卷二智賢傳、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二、大藏綱目指要錄卷叁、閱藏知津卷二十五]

佛學大詞典 【61】大般涅槃經集解

  凡七十一卷。梁代寶亮等撰。又作大般涅槃經義疏、大般涅槃疏、涅槃經集解。今收于大正藏第叁十七冊。內容集錄諸家有關南本涅槃經之說,且隨處揭舉撰者之解說以闡釋經文,爲現存涅槃經注疏中之最古者。本書系梁天監八年(509),奉武帝之敕命撰集者。撰注者有寶亮、道生、僧亮、法瑤、昙濟、僧宗、智秀、法智、法安、昙准、昙愛、慧朗、昙忏、明駿、慧誕等十余師。[梁高僧傳卷八、佛祖統紀卷叁十七]

佛學大詞典 【62】大般涅槃經玄義

  凡二卷。略稱涅槃經玄義。灌頂(561~632)撰。今收于大正藏第叁十八冊。本書乃涅槃經最重要之解說書。卷首爲序論,將涅槃分爲別釋與通釋兩類解釋之,而以法身、般若、解脫等叁德說明涅槃經;又將涅槃經分爲釋名、釋體、釋宗、釋用、釋教等五科段。此種“名、體、宗、用、教”之分科法,本爲智顗獨特之見解,灌頂即繼承其師,以之爲本而立論。其後,智圓亦根據天臺宗之立場解釋涅槃經,而有涅槃玄義發源機要四卷之作,是爲本書之注疏。

佛學大詞典 【63】淨飯王般涅槃

  全一卷。劉宋沮渠京聲譯。又作淨飯王涅槃經、淨飯王經。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冊。本經系記載佛陀及難陀等爲淨飯王送葬,以彰顯孝道;並向諸人教示世皆無常、苦、空、無我等法。

佛學大詞典 【64】外道小乘涅槃

  全一卷。印度提婆菩薩造,後魏菩提流支譯。又作提婆菩薩釋楞伽經中外道小乘涅槃論、破外道小乘涅槃論、破外道涅槃論。收于大正藏第叁十二冊。系屬大乘宗經論,內容敘說如來因外道及小乘執持二十種之涅槃說,乃爲說涅槃因果之正義。本書系依據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叁、入楞伽經卷六涅槃品,及大乘入楞伽經卷四等所列舉之外道涅槃執見,一一加以論釋而斥破。其中,入楞伽經之內容與本論所述較接近。[法經錄卷五、開元釋教錄卷六](參閱“二十種外道”182)

佛學大詞典 【65】修大涅槃得五事

  據北本大涅槃經卷二十一載,涅槃,大滅度之義。大,即法身;滅,即解脫;度,即般若。若修習此大乘涅槃之法,則可獲得下列五種益處,即:  (一)不聞得聞,謂一切衆生心中無不具足大涅槃甚深微妙之義,然因曠大劫來爲無明覆蓋而不得聞知,故修習大涅槃法,以達于如來性常之理,使往昔所不聞者而能得聞。  (二)聞已利益,謂聞知大涅槃微妙之義後,複能思惟、書寫、讀誦而爲他人廣說,令其開解,自利利他,如是,則爲一切天人所敬仰,不久即能得證佛果菩提。(叁)能斷疑惑,謂聞知大涅槃甚深之法,能斷除疑名、疑義之心。即聽聞此經者,能斷疑名之心;若能思惟者,則斷疑義之心。(四)慧心正直,謂聞知大涅槃甚深之法,則智慧增明,造理真實,心無邪曲。(五)能知如來密藏,謂聞知大涅槃微妙之法,則知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甚至造極大惡業、謗法之一闡提(信不具)亦能得成于佛道,如是等之秘密深義皆能了知。

佛學大詞典 【66】一佛出世二佛涅槃

  出世,離開人間;涅槃,已達超越生死,完全覺悟之境界,乃佛教終極之實踐目的。佛典中並無“一佛出世,二佛涅槃”之語,惟一般民間或通俗小說多援引“佛”、“出世”、“涅槃”等佛教名相,湊成此語,來形容人昏迷不醒之時,靈魂已出竅之情形。

佛学大词典中的【66】個結果已顯示完畢,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