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anitya,或 anityata^,巴利語anicca。音譯阿你怛也。爲“常住”之對稱。即謂一切有爲法生滅遷流而不常住。一切有爲法皆由因緣而生,依生、住、異、滅四相,于刹那間生滅,而爲本無今有、今有後無,故總稱無常。據大智度論卷四十叁舉出二種無常,即:(一)念念無常,指一切有爲法之刹那生滅。(二)相續無常,指相續之法壞滅,如人壽命盡時則死滅。另據辯中邊論卷中所舉,就遍、依、圓叁性而有無性無常、生滅無常、垢淨無常之別。即:(一)遍計所執性,其體全無,稱無性無常、無物無常。(二)依他起性,依他緣生之諸法有生滅起盡,稱生滅無常、起盡無常。(叁)圓成實性,其位乃由垢轉變成淨,故稱垢盡無常、有垢無垢無常。上述之說,不僅以緣生有爲之諸法爲無常,且認爲圓成實性之法亦含有轉變無常之義。又據顯揚聖教論卷十四成無常品,舉出無性無常、失壞無常、轉異無常、別離無常、得無常、當有無常等六種;另舉出刹那門、相續門、病門、老門、死門、心門、器門、受用門等八種無常。又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六則明示十二種無常之相,即:非有相、壞滅相、變異相、別離相、現前相、法爾相、刹那相、相續相、病等相、種種心行轉相、資産興衰相、器世成壞相。另入楞伽經卷七無常品中載有外道之八種無常。
此外,觀世相之無常,稱無常觀、非常觀;說明無常旨趣之偈頌,稱無常偈;安置病僧之堂院,稱無常院、無常堂、延壽堂。[雜阿含經卷一、卷十、卷四十七、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四、法句經卷上、維摩經卷上、大智度論卷十九、卷二十叁、瑜伽師地論卷十八、成唯識論卷八](參閱“常無常”4530)
指常與無常。常,梵語nitya,又作常住(梵nitya -sthita ),爲“無常”之對稱。即過去、現在、未來叁世恒常不變,不生不滅而相續不斷。緣起法性之理及如來之法身均爲常住不變。常亦爲凡夫之“四顛倒”與“四德”之一。一般多將常住者稱爲無爲法。然據大乘莊嚴經論卷叁菩提品及佛地經論卷七載,如來之法、報、應叁身雖均爲常住,然以其意義不同,而有叁常之說,即:(一)自性身(真如法身),乃絕對平等,在本質上爲永遠不變之自性常(本性常、凝然常)。(二)受用身(報身),爲受樂不絕之無間常(不斷常)。(叁)變化身(化身、應身),爲教化衆生而變現之身,雖有生滅,然變現能無限相續,故稱相續常。但上述之後二者並非屬無爲法原意之常。
又據佛性論卷四無變異品載,如來之叁身恒能生起世間利益等事,故稱常住。此常住依于下列十種因緣,而能相續不絕,即:(一)因緣無邊,(二)衆生無邊,(叁)大悲無邊, (四)如意足無邊,(五)無分別智無邊,(六)恒在禅定而不散亂,(七)安樂清涼,(八)行世間八法而無染,(九)甘露寂靜而遠離死魔,(十)本性法然而無生滅。此即顯示如來叁身之體用乃恒常不斷。
另據大般涅槃經疏卷八載,于諸常中,有世間之相續不斷而稱爲常者,以及叁無爲常;叁無爲常,即:得斷煩惱者,稱爲數緣常;事緣差者爲非數緣常;不屬前二者,則爲虛空常。此四種皆不及如來常。所謂“如來常”,即是妙有,其本自有而無所對待,此常實照,爲非常非無常之真常,且即邊而中,具足叁點而不縱橫,故如來常爲諸常中之第一者。其他尚有世間相常住、佛性常住等說。
此外,與常相對者即無常,梵語爲anitya,又作非常。即有生滅變化,而無法保有短暫之同一狀態者。一切有爲法皆具生、住、異、滅之四有爲相,隨時間遷流而存在,故稱無常。一切有爲法均屬無常,故稱諸行無常,乃叁法印(佛教的叁個基本標幟)之一。大智度論卷四十叁有二種無常之說。即:(一)有爲法位于現在一刹那間停留,而立刻又沒入于過去(刹那滅),此稱念念無常(刹那無常)。(二)相續之法壞滅,例如,人在壽命終盡時則死滅,此稱相續無常(一期無常)。金七十論卷上所載數論學派之說,舉出暫住無常與念念無常二種無常,主張轉變爲無常,而自性爲常住,此與佛教所說有異。辯中邊論卷中,就遍、依,圓叁性而立有叁種無常:(一)遍計所執性,即其體全無之無性無常(無物無常)。(二)依他起性,乃由因緣所生,故爲有生滅之生滅無常(起盡無常)。(叁)圓成實性,屬真如,乃有變化之垢淨無常(有垢無垢無常)。
比喻無常之不實、短暫,則言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如喻無常之可怖,則謂無常狼、無常虎;而死之來臨,則比喻爲無常殺鬼、無常風、無常刀、無常使。此外有關無常之用語如:生者必滅、盛者必衰、會者定離等均屬之。至于觀想無常,稱爲無常觀、非常觀;闡說無常之偈頌,稱爲無常偈;安置病僧之堂院,稱爲無常院、無常堂;臨終之際所擊之磬,稱爲無常磬。[雜阿含經卷十二、卷叁十、北本涅槃經卷叁十四、卷叁十九、勝鬘經自性清淨章、法華經卷一方便品、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叁、成唯識論卷十、華嚴五教章卷四](參閱“叁無爲”629、“無常”5109)
即念念無常與相續無常。無常者,變化不止之意。(一)一切有爲之法,刹那生滅而不停住,稱爲念念無常,又作刹那無常。(二)若幹期限中,相續之法終必壞滅,如人命之終、燈火之滅,稱爲相續無常,又作一期無常。[大智度論卷四十叁]
指諸法生滅遷流,無定實之體,可由叁方面顯示之。依諸經論所說,可大別爲兩種:(一)龍樹菩薩之順中論卷下所立叁無常,即:(一)念念壞滅無常,謂根塵相對所起之心念,前滅後生,念念不住,皆是無常。(二)和合離散無常,謂諸法本無定實之體,若因緣和合則生,離散則滅。(叁)畢竟如是無常,謂諸法乃因緣和合而生,虛幻不實,畢竟歸于壞滅。此外,大乘義章卷二及卷十八亦舉出叁無常之說,名稱雖異,而義旨大同。即:(一)分段無常,相當于和合離散無常。(二)念無常,相當于念念壞滅無常。(叁)自性不成無常,相當于畢竟如是無常。
(二)法相宗以苦谛之無常具有遍計所執等叁性而設立叁種無常之說,即:(一)無性無常,又作無物無常。謂遍計所執,其體性常無,故爲無性。(二)起盡無常,又作生滅無常。謂依他而起之諸法系因緣所生,故隨因緣而起盡生滅不已。(叁)垢淨無常,又作有垢無垢無常。謂圓成實性之真如實無垢淨,若對生死位中,則爲有垢真如;了斷生死,得稱無垢真如。[辯中邊論卷中、成唯識論卷八、中邊分別論卷上、成唯識論述記卷九本]
以風之壞物比喻有爲法之無常。人命無常,瞬時停止,亦如草露受風吹,迅即消散。大智度論卷二謂,佛陀涅槃之際,長老阿泥盧豆即說如下之偈(大二五·六九中):“咄世間無常,如水月芭蕉;功德滿叁界,無常風所壞。”
又作非常觀。觀法之一種。觀一切萬物之變化無有常法,稱爲無常觀。此觀法乃入佛門第一要門,古來先聖多以此爲發菩提心之根本。[光贊經卷七]
即“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此偈乃闡釋世間萬物無一得以常住不壞,凡生者必滅;故唯超脫此生滅之世界,始可得寂靜之真理。據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四、撰集百緣經卷四、大智度論卷十二記載,釋尊前生爲雪山童子,在雪山修行時,爲求能由釋提桓因所變之羅刹聞無常偈,而自樹上投身舍命。然此偈原根據阿含部中之涅槃經而來;即法顯譯大般涅槃經卷下所記,佛陀于入滅之際告誡諸弟子(大一·二○四下):“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
梵名Anityata^ -su^tra 。全一卷。唐代義淨譯于大足元年(701)。又稱無常叁啓經、叁啓經。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冊。旨在闡說老病死之難免。本經原或爲某經之一部分,未知何時被分出,而用于送葬之時請僧侶讀誦。由本經可窺知佛教徒所行葬法之一斑,實爲研究宗教風俗之珍貴文獻。[開元釋教錄卷九、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叁、釋氏要覽卷下送終部]
爲如來之德號。因一切有爲法生滅遷流,無有常住,衆生即隨逐于此無常之有爲法中輪轉不已;而如來乃一切衆生于此無常生滅中之所依,故稱無常依。
金七十論卷上所舉二種無常之一。謂一切有爲法刹那刹那生滅而不停住。金七十論卷上(大五四·一二四七上):“無常有二種,一暫住無常,二念念無常。”[大智度論卷四十叁](參閱“無常”5109、“暫住無常”6093)
出自楞伽經卷四,謂一切外道有七種無常,乃非佛法。即:(一)作舍無常,以四大造色,作已而舍,故爲無常。(二)處壞無常,處即諸色形狀,彼以爲四大及造色畢竟不壞,但觀形狀長短等壞滅,故謂無常。(叁)色即無常,前項乃見形處變壞以爲無常,此項謂形色即爲無常;佛破其言,謂同前之處壞無常。(四)轉變無常,以四大及造色爲常住,唯色相之轉變爲無常。(五)性無常,即彼計著無常之自性不壞;謂此性雖不壞而能壞一切法,使之無常,猶杖破瓦石,壞他物而自體不壞。(六)性無性無常,四大之性皆無自性,能造及所造之相皆變壞是爲無常。(七)不生無常,一切之法本來不生,不生即無常,佛破其言,謂不生尚無,何有生滅?名爲無常,實不成無常。
指于刹那之間,具生、住、異、滅之四相。即轉變無常之義。乃對“期無常”而言。(參閱“刹那”3731、“無常”5109)
又作四非常偈。指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下所說無常、苦、空、無我等義之偈文。共有八偈,分爲四節,一節各有二偈,次第闡說無常、苦、空、無我。又六度集經卷四、賢愚因緣經卷十一等所說之四非常偈,與仁王經之偈文相同。[法華文句記卷一]
無常,謂一切事物之生滅流轉無靜止之時;迅速,則言其移變之快速。雜阿含經卷四十七(大二·叁四五上):“諸比丘!命行遷變倍疾于彼導日月神。是故諸比丘,當勤方便觀察命行無常迅速如是。”禦選語錄卷二洞明妙智永嘉覺禅師(卍續一一九·一八一下):“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以上均是說明歲月不待人,人之遷謝如此迅速。
暫住,謂暫時存續;無常,謂一切有爲法皆生滅遷流而不常住。暫住無常,謂有爲法雖屬無常,然因相違緣未到,故暫時存續。如山、樹等,未有火災時,得以暫住;火災若來,則壞滅。[金七十論卷上]
梵語anitya^h! sarva-sam!ska^ra^h!。謂世間一切現象與萬物經常轉變不息。此系佛法之根本大綱。與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同爲叁法印之一,稱爲諸行無常印,或一切行無常印、一切有爲法無常印。所謂叁法印,即得藉以判斷佛法的是否究竟之叁種法門。
涅槃經卷下之無常偈(大一·二○四下):“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日本有伊呂波歌,乃唱詠此四句之歌。(參閱“無常”5109、“伊呂波歌”2153)
即常身與無常身,爲如來所具有之二種身。常身,爲常住之佛身;即指如來之真身、法身。蓋常身爲涅槃常住之理體,無有生老病死等之生滅變易現象,故稱爲常身。無常身,爲方便之應化身;即指如來之應身、化身、生身。無常身系爲接化衆生而方便示現者,有生老病死之生滅變易現象,故稱無常身。[北本涅槃經卷叁十四](參閱“二身”199)
爲有漏果報之四相,即四谛十六行相中苦谛之四行相,乃緣觀苦谛之境而起之四種觀解。又作無常苦空非我、非常苦空非我。中阿含經卷二十一說處經(大一·五六五下):“此因緣起及因緣起法,思念稱量,善觀分別無常苦空非我。”觀無量壽佛經之第二觀(大一二·叁四二上):“八種清風從光明出,鼓此樂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大乘義章卷叁“四谛義”、法界次第初門卷中之下](參閱“四谛”1840)
巴利語sabbesan%kha^ra^ anicca^。指一切有漏法皆不具有恒常之性。又作一切行無常。乃如來所說四法本末中之初法本末,亦爲四憂檀那法之一。增一阿含經卷十八(大二·六叁九上):“一切諸行皆悉無常,我今知之,于四部之衆、天上、人中而作證。”同經卷十八(大二·六四○中):“一切諸行無常,是謂初法本末,如來之所說。”[菩薩地持經卷八、俱舍論光記卷一](參閱“諸行無常”(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