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0本字典中找到 114 條與「無相」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佛学大词典】的查詢結果:
佛學大詞典 【1】無相

(一)梵語animitta。無形相之意。爲“有相”之對稱。大寶積經卷五(大一一·二九上):“一切諸法本性皆空,一切諸法自性無性。若空無性,彼則一相,所謂無相。以無相故,彼得清淨。若空無性,彼即不可以相表示。”此即謂一切諸法無自性,本性爲空,無形相可得,故稱爲無相。另據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叁十師子吼菩薩品載,涅槃無色相、聲相、香相、味相、觸相、生相、住相、壞相、男相、女相等十相,故涅槃又稱無相。

  此外,賴寶之真言名目載,無相有淺略、深秘二義,即:(一)諸法之體性,如幻虛假,自性爲空,一相不存,無色無形,此爲淺略之無相。(二)一相之中雖具一切相,然不留一相;此非爲無色無形之無相,乃系具一切之相而無一相之義,故爲深秘之無相。前者表示顯教遮情之意,後者爲真言表德之義。另就“教”而言,可分有相教、無相教;就“行”而言,可分有相行、無相行;就“觀”而言,可分有相觀、無相觀;就“土”而言,可分有相土、無相土。[大品般若經卷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大智度論卷十八、卷六十一,百論卷上舍罪福品](參閱“有相無相”2437)

  (二)(684~762)唐代禅僧。俗姓金,世稱金和上、東海大師。原爲新羅王族,于新羅之群南寺出家受戒後,開元十六年(728)隨入唐使航海來華。谒玄宗,住禅定寺,未久入蜀,至德純寺,欲師事處寂,時處寂因病不得引見,然無相燃一指供養,遂得留止二年。二十四年,處寂遣人喚無相,付囑從智诜所傳之達磨衣,遂隱山中修頭陀行。後應請開禅法,住成都府淨衆寺,化導二十年。天寶末年玄宗入蜀曾召見之,禮錫豐隆。寶應元年(762)五月,將信衣付囑予無住,十九日坐化,世壽七十九。師于每年十二月及正月設道場說法,先引聲教念佛,次說無憶、無念、莫忘叁句。後世之淨衆宗,即指無相之法系。其傳承及教旨,見于宗密“中華傳心地禅門師資承襲圖”。[圓覺經大疏鈔卷叁下、宋高僧傳卷十九、神僧傳卷七、曆代法寶記、景德傳燈錄卷四、禅學思想史卷上(忽滑谷快天)、支那淨土教理史(望月信亨)、禅宗史研究(宇井伯壽)]

佛學大詞典 【2】無相

即無相空教。爲判教之名。笈法師立叁教,笈多立四教,而劉虬、慧觀、波頗蜜多羅等各將如來一代聖教判立爲五教,上述諸師皆以講說一切皆空之教法爲無相教,如般若經所說即爲無相空慧之法門。相對于此,而稱小乘經爲有相教。法相宗以之爲第二時空教;華嚴宗以之爲空始教;天臺宗則于所判五時八教中,以之爲第四時般若時,謂于此時挾帶通、別二教而正說圓教,此謂之“帶”。[法華玄義卷十上](參閱“叁教”609、“五時八教”1132、“五教”1146、“四教”1759)

佛學大詞典 【3】實相無相

  指宇宙萬象之真實相,乃離于相對的差別之相,而爲真實絕對者。此爲凡夫迷妄所無法窺透之法界妙理。無量義經說法品(大九·叁八五下):“其一法者即無相也,如是無相,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爲實相。”無門關第六則(大四八·二九叁下):“世尊雲:“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诃迦葉。””蓋實智無緣,則實相無相。于智有緣,不如于實體,則非實智;于相有相,非實智之境,則非實相。[往生論注卷下、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之五]

佛學大詞典 【4】無相好佛

簡稱無相佛。指身雖不具佛之叁十二相好,而其德與佛同等者。如尊者優婆鞠多,于佛滅後百年出世,爲付法藏之第五祖,時人尊崇其德,號爲無相好佛。[付法藏傳卷叁]

佛學大詞典 【5】無相離念

謂理觀之行,離名字、心念之相,即離一切之念慮思想,而達真如之境,故稱無相離念。[觀無量壽佛經疏卷叁]

佛學大詞典 【6】無相真實

又作真空妙有、無相真有、無相如常、情無理有。即指法相宗所說叁性中之“圓成實性”。圓成實性系遠離“我”、“法”二執所顯現之真理,以此真如之理具空(無相)、有(真實)二義,故稱無相真實。無相,謂圓成實性真如之理,離一切妄想,于增益損減無執著,而不偏于空,乃中道之空。真實,謂其理常住不變,不生不滅,而不偏于有,乃中道之有。

佛學大詞典 【7】一實無相

  指究竟、絕對不二而遠離一切虛妄相之真理妙體,此即諸法之實相。無量義經(大九·叁八五下):“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如是無相,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爲實相。”

佛學大詞典 【8】一相無相

真如實相之法乃寂滅平等,故稱一相;又一相亦不可得,故稱無相。諸法一一遍攝一切,法法互遍無際,其當體寂滅平等之實相,本來就離言說相、名字相、心緣相,故稱之一相無相。

佛學大詞典 【9】有相無相

  爲有相與無相之並稱。即有形相者,稱爲有相;無形相者,稱爲無相。有相亦即指有形相而能與他物區別者。又一般以會生滅變化之事物爲有相,故有相亦稱有爲法。無相爲“有相”之對稱,然有時則指超越有、無二相之空而言。據大智度論卷六十一所舉,無相有假名相、法相、無相相等叁種相,以此叁相皆無所得,故稱無相。

  又依據相對、差別之原理而立者,是爲有相;而依據絕對、平等之空理而立者,是爲無相。依此,而有所謂有相教、無相教;有相行、無相行;有相觀、無相觀;有相善、無相善等分別。

  淨土宗將阿彌陀佛之西方淨土,以位置及清淨之形像表示之,稱爲有相淨土。然若根據無色無形之空理,而認爲宇宙之一切即是淨土者,則稱爲無相淨土。

  密宗對有相、無相二者,有深淺二種不同的解釋。(一)淺略者,謂以凡夫之認識,可以明確的指認諸法之形相者,是爲有相;而諸法之本質爲空,無形無色者,是爲無相。(二)深秘者,謂一切萬法各自本來之形相,分明而住,是爲有相;而在一相之中具足一切相,然又不留一相者,是爲無相。

  天臺宗將安樂行分爲有相、無相二種:(一)有相安樂行,即不入禅定叁昧,一心誦念法華經文者。(二)無相安樂行,即以法華經之妙理,修一念叁千之妙觀者。又禅宗主張教門爲有相,禅門爲無相。

  此外,就諸佛之身相而言,若以佛身爲叁十二相、八萬四千之相好者,稱爲有相佛;若以佛身爲理體空寂、無色無形者,稱爲無相佛。一般以諸佛之法身爲無相,報應身爲有相。然關于法身爲有相或無相之說,諸師看法不一。

  蓋一切萬法以其各自之性,形成宇宙中森羅萬象之面貌,然此種“有相”,因其生滅變化無常,本質爲空,故非實有。若不執著此一有形之境界,則可入于涅槃之無相境界。然若以般若智慧觀照實相之真理者,則可超越有相、無相之別,而體達二者乃相即相入,圓融無礙之理。[大寶積經卷五、大日經卷七、大乘起信論、十二門論觀相門、大智度論卷十八、法華經玄義卷十上、往生論注卷上、卷下、安樂集卷上、卷下]

佛學大詞典 【10】諸法無相

  相,指特質。謂現象界一切萬法皆爲因緣假和合而生,實無固定不變之相。蓋諸法既爲假和,即無自性可言,亦即無有常住性、獨存性、實有性,故知宇宙人生之現象萬法,並無任何固定之相存在,僅有刹那生滅之不斷連續狀態而已。是謂諸法無相。

佛學大詞典 【11】無相安樂行

爲“有相安樂行”之對稱。天臺宗以理觀爲無相安樂行,事誦爲有相安樂行。此乃天臺宗基于普賢觀經之說,及據南嶽慧思之四安樂行偈文而立。普賢觀經(大九·叁八九下):“樂得六根清淨者,當學是觀,此觀功德除諸障礙,見上妙色;不入叁昧,但誦持故,專心修習,心心相次,不離大乘,一日至叁七日,得見普賢。”

  由上所述,可知無相安樂行,系內在之修法,如修止觀等,以入于心相寂滅、畢竟不生之禅定叁昧中;有相安樂行,則不入于禅定叁昧中,而以一心誦念法華經之文字爲修行。此二者乃殊途同歸之修法,若精進勤修而不懈怠,則不論無相或有相,皆得見普賢上妙之身。[法華經安樂行義、萬善同歸集卷二](參閱“安樂行”2407)

佛學大詞典 【12】無相方便地

即大乘起信論所立菩薩十地中之第七地遠行地。因此地之無相觀尚有加行方便之功用,故稱無相方便地。若至第八地以上,則于無相無方便功用。

佛學大詞典 【13】無相福田衣

爲袈裟之美稱。簡稱無相衣。因袈裟爲出世之服,離有爲世染諸相,爲生無漏福田之道衣,故稱爲無相福田衣。[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下四之二](參閱“袈裟”4784)

佛學大詞典 【14】無相心地戒

全稱無相金剛心地戒、無相戒。爲大乘戒,以離一切定相堅固不壞之佛心爲戒體。戒相有梵網經之十重四十八輕戒。此爲禅門正傳之佛戒。而天臺宗所傳之戒,稱圓頓無作戒;密宗所傳之戒,稱秘密叁摩耶戒;各家皆以其宗義而稱其所傳之戒。[敦煌本六祖壇經]

佛学大词典中的【14】個結果已顯示完畢,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