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宗所立四种心法(心之作用)之第一。又作所取分。即外界之事物映现于心之影像。可分四种:(一)实相名相,其体为真如,是真实相之故。(二)境相名相,为能作根心的对境之故。(三)相状名相,此唯“有为法”有相状之故。于三类境中,通于独影境及带质境,乃由识所变现者。(四)义相名相,指能诠及所诠之义者。然一般所谓之相分,于上记四种相中,唯取后三相为相分之相。
相分又分为二:(一)识所顿变,即是第八阿赖耶识之种子所生之实质色法,称为本质相分。然小乘佛教及印度古代外道诸派大多主张境乃是由物质之最小单位“极微”所成,故有“渐变”之说,凡属唯物学派皆力主此说。(二)识等缘境,唯变影像,不得本质,称为影像相分。例如第六意识浮现空花兔角之相,唯有影像而无所依托之本质。(参阅“四分”1663、“本质”1975)
一部著书中,叙述教义之部分称为教相分,叙述行法之部分则称行仪分。如善导大师于净土宗之五部著述中,讲说教义之观经疏系为教相分;总称其他四部以宣说实践方法为主,则为行仪分。
与“见分薰”对称。唯识家谓七转识薰习第八识种子时,七转识之四分中,所缘之相分薰自分之种子及本质之种子,称为相分薰。(参阅“二种薰习”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