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11本字典中找到 276 条与“相应”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佛学大词典】的查询结果:
佛学大词典 【1】相应

  梵语samprayukta,巴利语  sampayutta。相等和合之意。即指法与法相互间有和合不离之关系,特别指心与心所间之关系而言,六因中之相应因即属此。俱舍论卷六谓,所依、所缘、行相、时及事等五义平等,称为相应。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五有:不相离相应、和合相应、聚集相应、俱有(同时生灭)相应、作事(同一目的)相应、同行(心与心所缘同一对象)相应等六种相应。其中之前五种主要系对色法(物质)而言。即:(一)所谓不相离相应,谓一切有方分之色与极微处互不相离,此因由诸色等极微所摄于同一处所互不相离之故。(二)所谓和合相应,谓极微以上一切有方分之色更互和合,如浊水中地水之极微更互和合。(三)所谓聚集相应,谓方分之聚色辗转集会,如二泥团相击成聚。(四)所谓俱有相应,谓一身中之诸蕴界处俱时流转,同生住灭。(五)所谓作事相应,谓于一切所作之事辗转相摄,如二比丘,随一所作,更互相应。(六)所谓同行相应,谓心、心法于一所缘辗转同行,其中更分如下十四种之义:(1)他性相应,如心不与余心相应,受不与余受相应。(2)不相违相应,如贪与嗔不相应,善与不善不相应。(3)同时相应,如过去、现在、未来则彼此互不相应。(4)同分界地相应,如欲界、色界、无色界互不相应,又如初静虑与第二静虑不相应。(5)有一切遍行同行相应,谓受、想、思、触、作意及诸识,于一切位决定相应,随无一法,余亦无故。(6)有染污遍行同行相应,谓我痴等四烦恼与染污意,于一切时恒相应。(7)有非一切时同行相应,谓依止于心之善恶心所法随时生起,或时起信等善法,或时起贪等烦恼法。(8)有分位同行相应,谓与苦乐等诸受与诸相应法同行。(9)有无间同行相应,谓在有心位所缘之心、心法于无间同行。(10)有有间同行相应,谓在无心位所缘之心、心法于间断同行。(11)有外门同行相应,谓多分欲界所系之心、心法转外门。(12)有内门同行相应,谓诸定地所有之心、心法唯转内门。(13)有曾习同行相应,谓异生所有之心、心法与有学无学之一分心,一向有漏,皆曾习之性。(14)有未曾习同行相应,谓出世之诸心、心法,未曾习之性。

  上记总述世间与出世间一切之心、心所法,其相应现起之差别分类。此外如函与盖一致,称为函盖相应;受教者(机)与教法一致,称为机教相应。又如能观之心与所观之境相冥合,称为心境相应;身口意三者平等,称为三密相应。[俱舍论卷四、大毗婆沙论卷十六、成实论卷三]

佛学大词典 【2】相应

  为“已相应”之对称。谓修行者之心未与其真如之自体、业用相互薰习,或谓修行者未与诸佛之自体、业用相应。于佛教各种“薰习”说中,大乘起信论主张真如与无明互为薰习,并以染法薰习与净法薰习大别此说,于净法薰习中,又分为妄心薰习与真如薰习两种。真如薰习,即指真如净法自能薰习众生之心;就其作用而言,又可别为自体相薰习、用薰习。为阐明真如薰习之自体相薰习与用薰习,乃就未相应、已相应二门加以区别,其中未相应者,指菩萨修行阶位中,初地(干慧地)以前,即凡夫、二乘及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之菩萨等,依于信力,虽能修行,但尚须于具有分别事识之染妄心位中薰习,此因未得无分别智(即根本智),故与真如之自体不相应,由是乃无真如之自体相薰习;又因未得后得智(为一种善能鉴照诸法差别之智),故与真如之业用不相应,由是乃无真如之用薰习。此外,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本谓,修行者因未得根本智,故与诸佛自体不相应;又因未得后得智,故与诸佛自在之业用不相应。

佛学大词典 【3】相应

  巴利名Sam!yutta-nika^ya  。为巴利文经藏南传五部之一。相当于汉译之杂阿含经。共计五聚,五十六篇,二○三品,二八五八经(另有二说,或谓二八六三经,或二八七五经)。其内容为记述佛陀及诸弟子之所说,及佛陀依八众而说众相应等。

  从西元一八八四年始,先后有英译、德译等译本出版。此外,佛音(巴Buddhaghosa  )之注释  Sa^ratthapaka^sini^,于西元一九二四年由毗亚提沙(W.  Piyattisa)出版。(参阅“阿含经”3619、“杂阿含经”6636)

佛学大词典 【4】相应

  四断之一。谓断除与诸烦恼俱起之有漏八识等。有漏八识及五遍行心所等,其性虽非染污,然由与惑俱起之故,而有染污之性。故断其相应之惑时,心等亦得解脱而离染污之系,故称为相应断。[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五末、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末]

佛学大词典 【5】相应

  二缚之一。谓诸烦恼束缚与彼同时相应之心、心所法,令于所缘之境不得自在。即见惑、修惑束缚与之一聚相应之心、心所法,并令不得随意缘所缘之境。如欲界苦谛以下之十随眠(五见、贪、嗔、慢、疑、无明)一一相应而起,则必同时束缚心、心所法,使不得自在,故称相应缚。[俱舍论光记卷一](参阅“二缚”243  )

佛学大词典 【6】相应

  与烦恼结使相应之心,称为相应心;反之,则称为不相应心。般若流支译之唯识论谓,迷妄之识为相应心,真如(宇宙之根本理体)之自性清净心(根本识)则为不相应心。

  又大乘起信论(大三二·五七七下):“言相应义者,谓心、念法异,依染净差别,而知相缘相同故。不相应义者,谓即心、不觉,常无别异,不同知相缘相故。”上引中之“心”系指心王,“念法”系指心法;“知相”,即表能知,“缘相”即表所缘。盖谓妄执分别之粗杂心为相应心,真妄和合之阿梨耶识为不相应心。意即妄执分别之粗心有心王与妄念(心法)之分别,此二者相应,其能知与所缘之相相同,故称相应心。阿梨耶根本识乃心与无明之和合,此二者常无别异,故能知与所缘之相不相同,称不相应心。[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本、大乘唯识论序]

佛学大词典 【7】相应

  梵语samprayukta-hetu。谓相应而互为存立之因。小乘家将一切万法能生之原因分为六种(六因),相应因即其第四。心王与心所互为相应,以心王为因而起心所,又以心所为因而起心王,故彼此相应,称为相应因。据俱舍论卷六所载,心王、心所必具足所依、所缘、行相、同时、同事等五义相同,更互为因,故称为相应因。又据同书卷六(大二九·三二下):“相应因体,即俱有因。如是二因,义何差别?由互为果义,立俱有因。如商侣相依,共游险道。由五平等共相应义,立相应因。即如商侣,同受同作食等事业,其中阙一,皆不相应,是故极成互为因义。”可知相应因之体即是俱有因(六因中之第二),然相应因唯局限于心、心所,俱有因则广通诸有为法;相应因必定为俱有因,而俱有因未必即是相应因,故须于俱有因之外,别立此相应因。可谓俱有因系就互为果之义而成立,相应因系就互为因之义而成立。[发智论卷一、杂阿毗昙心论卷二、顺正理论卷十六、大智度论卷三十二]

佛学大词典 【8】相应

  大乘起信论就薰习真如之体用,而有已相应与未相应二门之分。据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本载,已相应者,地上菩萨得根本智,与诸佛自体相应;得到后得智,则与诸佛自在之业用相应,故其修行,不若地前未相应者单以信力而行。因其证得真如之法而修行,是为依法力之自然修行。故地前未相应者之修行称为缘修,地上已相应者之修行称为真修。依此自然之修行而薰习真如,灭除无明,故称为已相应。(参阅“未相应”1936)

佛学大词典 【9】相应

  不与烦恼结使相应之心。据瞿昙般若流支所译唯识论载,第一义谛常住不变之自性清净心为不相应心。十地经中所谓“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即指不相应心。[大乘唯识论序、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参阅“相应心”3913)

佛学大词典 【10】相应

巴利名Dhamma-yuttikanika^ya  。流行于泰国、高棉、寮国等上座部佛教派别之一。在泰国,由蒙骨王创建于一八六四年;在高棉,由僧人拍苏塔创建于十九世纪后期;寮国则于一九四一年自泰国传入。

  泰国之法相应部限于王族及贵族参加,寺院称为皇家寺院,住持由国王任命,主要寺院之住持由王子担任。戒律较严,如不收受金钱及不能观听歌舞等。其组织严  密,最高首领称为僧长(在泰国,两派僧长之上另有僧王,一般皆由其中一派之僧长兼任),下设有各种办事机构及各级僧长。此外,亦重视原始佛教经典与佛教教育,并创办摩诃朱拉隆功大学。

佛学大词典 【11】函盖相应

  函即盒。以盒与盖紧密相合,了无缝隙,引喻两物一致、无碍。又作函盖相称、函盖合。据大智度论卷二载,诸法无量,智慧亦无量,二者之相配无数又无边,犹如函大则盖亦大,函小则盖亦小。又如能照之智与所照之境相契,或所说之法与众生之机相合。此外,亦指师徒之机缘授受相合,或事理契合而不二之旨。[大智度论卷三十六、法华经玄义卷二、大日经疏卷三、参同契]

佛学大词典 【12】机教相应

  指佛陀之教法与众生之根机相应契合。又作机法相应、时教相应。在中国、日本等地,机教相应之说,随末法思想之盛行而愈加兴盛。

佛学大词典 【13】时机相应

  施教法之时代(时)及接受教法之对象(机)适宜,称为时机相应。又时与机已经十分成熟者,称时机纯熟。

佛学大词典 【14】相应无明

  “不共无明”之对称。又作共无明。即与贪等诸惑相应而生起之无明。(参阅“无明”5094)

佛学大词典 【15】相应

  指一切之心所法。心所法与心王同时起作用,故称心(王)相应;以其系有为法,故称行。[尊婆须蜜集论卷一]

佛学大词典 【16】相应

  又作信行地、信地。指与信相应,登初住菩萨之阶位。十地经论卷一(大二六·一二四下):“一切菩萨者,谓住信行地。”大乘起信论(大三二·五七七下):“一者执相应染,依二乘解脱及信相应地远离故。二者不断相应染,依信相应地修学方便,渐渐能舍,得净心地究竟离故。(中略)不了一法界义者,从信相应地观察学断,入净心地,随分得离;乃至如来地,能究竟离故。”憨山大师大乘起信论直解卷上(卍续七二·九○上):“言信相应地者,乃从信入住,入生空观,单破见思,即见爱烦恼。”金刚般若论卷上亦云此地有三种,即信行地、净心地、如来地;其中,十六住处显示信行地,证道住处为净心地,究竟住处为如来地。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本则称,所谓信相应,乃十解已去,信根成就,无有退失。[大乘起信论义疏卷上之下、起信论疏卷上、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卷三]

佛学大词典 【17】一念相应

  有四义,即:(一)谓一念之心与空理相应。(二)谓五地以上之菩萨,一念之间,真谛与俗谛二智并起;以此二谛无差别,故能相应。(三)谓始觉与本觉灵知之自性相应合,冥然不二。大乘起信论(大三二·五七六中):“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四)谓行者一念之信念与佛智、佛心相应。盖佛智之一念为弥陀之本愿,行者之信念能与佛心相应,则能所无二,信智唯一,念念相续,必定往生。[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本、四教义卷八]

佛学大词典 【18】心不相应

  梵语citta-viprayukta-sam!ska^ra,巴利语citta-vippayutta-dhamma。乃俱舍家、唯识家等对于一切诸法所立五位分类中之第四位。又作心不相应行蕴、非色非心不相应行法、非色不相应行蕴、心不相应法、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不相应。指不属于色、心二法,与心不相应之有为法之聚集。依小乘说一切有部之义,在色、心及心所之外,另有与心不相应之实法,其体系有为法,又为五蕴中之行蕴所摄,故称心不相应行。经部、唯识等则主张不相应行乃于色心之分位所假立者,并非实法。

  心不相应行之数,大小乘均有异说。小乘俱舍家举出得、非得、同分、无想果、无想定、灭尽定、命根、生、住、异、灭、名身、句身、文身等十四种不相应行法。顺正理论卷十二加上和合性,而立十五不相应行法之说。品类足论卷一则举出得、无想定、灭定、无想事、命根、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生、老、住、无常性、名身、句身、文身等十六法。此外,分别部及犊子部等,将随眠亦计为不相应法。大乘唯识家中,瑜伽师地论卷三举出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异熟、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及不和合等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一除去不和合而立二十三不相应行法之说。大乘五蕴论则举出得、无想等至、灭尽等至、无想所有、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等十四法。[俱舍论卷四、卷十九、入阿毗达磨论卷上、显扬圣教论卷二、卷十八、成唯识论卷一、卷二、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二、卷四十五、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俱舍论光记卷四、成唯识论演秘卷二末](参阅“五位七十五法”1089、“五位百法”1089)

佛学大词典 【19】一念相应

  指与现前一刹那之念相应之定慧,或与真理契合之谓。达此境界,则物亡境灭,了了彻达其灵知之本性。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九三(大六·一○三五中):“从此无间,以一刹那金刚喻定相应妙慧,永断一切烦恼、所知二障、粗重习气相续,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大智度论卷二十九、大乘起信论]

佛学大词典 【20】分别智相应

  为大乘起信论所说六染心之一。相当于六粗中之智相。依境界而起智,能分别世间、出世间之法,故称分别智。此智与心王相应而能染污清净心性,故称相应染。为俱生起之微细法执,菩萨于第七地之位断之。[大乘起信论义疏卷上之下、起信论疏卷上]

佛学大词典 【21】寂静相应真言

  指与寂静法(息灾法)相应之真言。据大日经疏卷七载,若真言中有纳么、莎缚诃等字,即是修三摩地寂静相应之真言。要略念诵经亦载,与寂静法相应之真言,最初用“唵”字,最后用“莎缚诃”字。其中,“纳么”为胎藏界所用,金刚界则用“唵”字。

佛学大词典 【22】如实修行相应

  指信心与修行相应于法之实义。昙鸾之往生论注卷下记载,念佛有三种不相应,即虽念佛而信心不淳、不一、不相续者,称为不相应。对此而言,信心淳、一、相续者,则称相应。(参阅“三信三不”579)

佛学大词典 【23】二十四不相应

  唯识宗分不相应行之法为二十四类,以假立色心心所之分位,即: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事、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方、时、数、和合性、不和合性等。俱舍宗则立不相应法为十四类。(参阅“心不相应行”1396)

佛学大词典 【24】能见心不相应

  六染心之一。即由根本无明之起动而成能见之相者。若至心自在地(即达第九地时),于他心得自在,自心亦得无碍智,永不生起有碍之能缘,则能远离此染。[大乘起信论义疏卷上之下、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参阅“三细六粗”617、“六染心”1278)

佛学大词典 【25】同时具足相应

  华严宗十玄门之一。此一门乃十玄门之总说,其余九门则为此门之别义。“同时”即无前后,“具足”即无所遗漏,“相应”即不相违背。系阐明十方三世一切诸法,同时圆满具足,随举一法即顿具一切诸法;一法既具,法法亦然,交互同时皆得相应具足。所谓法不孤起,大海一滴即具百川之味,乃海印三昧中同时炳现之法界大总相法门体,顺逆无碍,参而不杂,此为缘起之实德、法界之妙相,可破除众生执一切法不能一时具足之疑。[华严五教章卷中、华严经探玄记卷一、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十](参阅“十玄门”416)

佛学大词典 【26】相应心不相应

  原始佛教后之部派佛教时代,倾向于整理组织阿含经教说之阿毗达磨,其时,对心之作用亦作种种考察。于上座部中,分心识为主体与属性,如心、意、识等主体称心法,或称心王;受、想、思等部分之作用、状态、性质等属性,称心所法,或称心相应法。就此而言,具体的心,经常须与一心王或受、想、思等数个心所同时俱起。如此,心、心所与所依、所缘等同时俱起者称为相应。

  此相应思想,虽始于部派时代,然重视原始经典之部派并非皆承认心所法与相应思想。在原始经典中,受、想、思等不为心之部分,而各为独一之心作用,故谓除此心之作用外,并无心之存在。说一切有部、巴利佛教(南方上座部)、舍利弗阿毗昙论(犊子部系)等皆立心相应说;对此,譬喻者、经部师、成实论等经部系以及南方大众之王山部、义成部等主张心不相应说。此两者之论争,即称心相应心不相应之说。[成实论卷五、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卷九十、顺正理论卷十一、成唯识论卷七、俱舍论记卷四、大乘义章卷二、心心所思想の发生过程に就て(水野弘元,日本佛教学协会年报十四)]

佛学大词典中的【26】个结果已显示完毕,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