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5本字典中找到 20 條與「禅門」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佛学大词典】的查詢結果:
佛學大詞典 【1】禅門

  (一)禅定之法門。指根本四禅、十六特勝、通明、九想、八背舍、大不淨、慈心、因緣、念佛、神通等十門。

  (二)屬叁學中之定學,亦指六度中之禅波羅蜜。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上(大四八·叁九九中):“萬行不出六波羅蜜,禅門但是六中之一,當其第五,豈可都目真性爲一禅行哉?”(參閱“禅”6451)

  (叁)指禅宗之法門。又作禅宗門流、禅宗、佛心宗、禅家。(參閱“禅宗”  6455)

  (四)爲日本佛教用語“禅定門”之略稱。又稱禅室。謂修禅定之門侶。即歸依佛門,剃發染衣之男子,稱禅定門;女子則稱禅定尼、禅尼。在日本,剃發入佛門之天皇,專稱禅定法皇。攝政、關白剃發者,稱爲禅定殿下、禅閣。(參閱“禅定門”6464)  

佛學大詞典 【2】禅門撮要

  凡二卷。朝鮮僧清虛堂休靜(1520~1604)編,朝鮮隆熙元年(1907  ),慶尚北道清道郡虎踞山雲門寺開板。集載中國及朝鮮之禅錄十五種。卷上爲中國之著述,即禅宗初祖達磨大師之血脈論、觀心論、四行論,及五祖弘忍大師最上乘論、黃檗斷際禅師宛陵錄、黃檗山斷際禅師傳心法要、皖山正凝禅師示蒙山法語、博山無異禅師禅警語。卷下爲朝鮮之撰述,即普照禅師修心訣、普照禅師真心直說、普照禅師勸修定慧結社文、普照禅師看話決疑論、真靜大師天■編集禅門寶藏錄、清風長老禅門綱要集、西山清虛禅教釋。其中,卷上所收之中國撰述,另亦收于光緒九年(  1883)甘露社之葆光居士劉雲所編集開板之“法海寶筏”。卷下所收之朝鮮撰述有多種刊本,其中之勸修定慧結社文,看話決疑論、禅門綱要集等叁書爲從來未刊之書。[積翠軒文庫善本目錄解題(川濑一馬)、朝鮮舊書考(黑田亮)]

佛學大詞典 【3】禅門九山

  又作禅宗九山、九山門、九山禅門。朝鮮新羅末期,九名新羅僧先後來華學禅,返國後開創九禅刹,總稱禅門九山。其所屬之宗名,古稱禅寂宗,後稱曹溪宗。(一)迦智山派,道義于新羅宣德王五年(784)來唐,居止叁十七年,從馬祖道一之門人西堂智藏習南宗禅,歸國後于全羅南道長興郡迦智山寶林寺弘揚南頓之旨,門弟子有英惠、清奂等八百余人。

  (二)實相山派,洪陟于憲德王(809~825)時來唐,嗣西堂智藏之法。歸國後,于興德王叁年(828)開創本派。本山即全羅北道南原郡智異山實相寺,門弟子有秀徹、片雲等。

  (叁)阇崛山派,梵日于興德王六年來唐,從馬祖之門人鹽官齊安、滄州神鑒習法。文聖王九年(847)歸國,于江原道江陵郡阇崛山崛山寺創立本派,爲禅門九山中門庭最盛之一派,門弟子有朗圓、朗空等。

  (四)桐裏山派,慧哲(又作惠哲)于憲德王六年來唐,師事西堂智藏。神武王元年(  839)歸國,于全羅南道谷城郡桐裏山開創泰(太)安寺。門弟子有道诜、如大師等數百人。

  (五)聖住山派,無染來唐後,于終南山至相寺學華嚴,後受馬祖之弟子麻谷寶徹印可。文聖王七年歸國,住于忠清南道保甯郡聖住寺,撰“無舌土論”以宣揚宗風。門弟子有圓藏、靈源、玄影等二千余人。

  (六)師子山派,道允于憲德王十七年來唐,從南泉普願習禅法。文聖王九年歸國,住于全羅道雙峰寺。其弟子折中于江原道原州郡師子山創建法興寺。

  (七)曦陽山派(又作羲陽山派),智诜初從梵體習華嚴之學,後從四祖道信之玄孫惠隱習禅。于慶尚北道聞慶郡羲陽山鳳嚴寺開創本派。門弟子有性蠲、敏休、楊孚等數百人。

  (八)鳳林山派,玄昱于憲德王十六年來唐,受馬祖之門人章敬懷晖之印可。歸國後,于慧目山開創高達寺。于景文王八年(868)示寂後,其弟子審希(855~923)  于慶尚南道昌原郡開創鳳林寺,久之蔚成一派。

  (九)須彌山派,利嚴于真聖王七年(894)來唐,受洞山良價之弟子雲居道膺之印可。孝恭王十四年(911)歸國。奉高麗太祖之命,于黃海道海州郡須彌山開創廣照寺。門弟子有處光、道忍等數百人。[禅門九山來曆(金包光)、朝鮮佛教通史、朝鮮禅教史、朝鮮佛教の寺と曆史(鐮田茂雄)]

佛學大詞典 【4】禅門日誦

  凡二卷。原作者及刊行年代不詳。有清道光十四年(1834)刊本、清光緒十二年(1886)福建鼓山湧泉寺能成募刊本、光緒二十六年序刊本、浙江天童寺原本之金陵刻經處重刊本等,而諸版本之內容略有出入,其內容除收錄禅門諸師之法要、法語、警策、問對、訓誨文之外,又大量收錄一般寺院常用之經、律、偈、儀文、咒等,如大佛頂首楞嚴神咒、般若心經、念佛起止儀等。因明、清時代各宗各派趨于融合,尤以禅、淨二宗爲然,故本書雖名爲禅門日誦,已非純粹禅門選集。

佛學大詞典 【5】禅門寶藏錄

  凡叁卷。朝鮮僧天■撰,成書于元代世祖至元叁十年(1293)左右。明代世宗嘉靖十一年(1532)與禅門綱要集合並刊行。收于卍續藏第一一叁冊及禅門撮要卷下。系天■摘錄景德傳燈錄、嘉泰普燈錄、傳法正宗記等諸燈錄中之宗乘質疑問答語要。內容包括禅教對辨門二十五則、諸講歸伏門二十五則、君臣崇信門叁十九則等。又據朝鮮僧幻如覺岸(1820~1894)所撰之東師列傳卷一載,由年代與思想方面考證,本書作者應爲真靜法庵。[禅籍目錄]

佛學大詞典 【6】禅門鍛煉說

  全一卷。又稱禅林鍛煉說、鍛煉說十叁篇。明代僧晦山戒顯著,清代穆宗同治十一年(1872)刊行。收于卍續藏第一一二冊。戒顯以爲鍛煉禅衆應如孫武用兵,書中列舉鍛煉禅衆之方法,次第爲堅誓忍苦、辨器授話、入室搜刮、落堂開導、垂手鍛煉、機權策發、寄巧回換、斬關開眼、研究綱宗、精嚴操履、磨治學業、簡練才能、謹嚴付授等十叁項。

佛學大詞典 【7】禅門秘要訣

  全一卷。唐代僧永嘉玄覺(?~713)撰。其內容與玄覺所撰之證道歌一致,可推知或即證道歌之雛形。文中所提“西天二十八祖、東土六代”之說,似爲後人所增添。標題下有“招覺大師一宿覺”七字,“一宿覺”系指玄覺,因其曾于六祖慧能處,一夜間開悟,遂有此美稱;而“招覺大師”顯然亦指玄覺。本書之敦煌本史坦因第二一六五號、四○叁七號僅抄錄本書之一部分;伯希和第二一○四號、二一○五號則全部抄錄。[禅思想史研究第二(鈴木大拙)]

佛學大詞典 【8】禅門拈頌集

  凡叁十卷。高麗慧谌、真訓等編。系集自釋尊以來至唐宋諸師,其間禅家機緣語句,拈頌之大成。本書以景德傳燈錄等之通集,及諸家之語錄別集等爲基礎,選錄自釋尊以下至達磨第二十一世長靈守卓之法嗣育王介谌等之機緣語句,凡一一二五則,並附有諸家拈古、頌古、普說、小參等。雖與宋代慧嚴宗永之宗門統要十卷及元代古林清茂之宗門統要續集二十二卷同一性質,但唯本書存有所傳之機緣語與拈頌,故頗爲珍貴。編者真覺國師慧谌,系曹溪宗之祖知讷之弟子,住于曹溪山修禅社,與門人真訓等編輯是書。[禅籍目錄、朝鮮禅教史(忽滑谷快天)]

佛學大詞典 【9】佛說禅門

  全一卷。唐代所作僞經之一。記載佛陀入涅槃之際,應棄諸蓋菩薩之所問,而教示修觀秘要,以解脫生死苦縛。智升開元錄卷十八僞妄真條下,錄有“禅門經一卷五紙”。大珠慧海之頓悟要門亦引用其文。此外,永明延壽之宗鏡錄卷二、卷十九、卷二十七等,亦引用此經之名,可見其于當時相當流行。

  本經曾一度湮沒,直至近世,始于敦煌寫經中得見全文,現則爲大英博物館所藏(史坦因第五五叁二號),全本首尾極爲完備。卷首有沙門慧光序(沙門慧光恐與大乘開心顯性頓悟真宗論之作者爲同一人)。由本經之被引用而推測,本經大約成立于七世紀末年,或即武則天時代之禅徒所完成者。[疑僞佛典及び炖煌出土疑僞古佛典に就いて(矢吹慶輝,鳴沙余韻解說第二部)、禅宗史研究(宇井伯壽)、禅思想史研究第二(鈴木大拙)]

佛學大詞典 【10】禅門師資承襲圖

  全一卷。唐代圭峰宗密(780~841)撰。又作裴休拾遺問。內題中華傳心地禅門師資承襲圖、內供奉沙門宗密答裴相國問。收于卍續藏第一一○冊。系對唐宰相裴休(797~870)之問,由宗密敘說初期禅宗諸派之沿革、言教之深淺得失等、內容初標“裴休相國問”,次標“宗密禅師答”,次爲本文。本文不分章節,但略可分爲以下叁段:(一)述諸宗由來,(二)說諸宗教旨,(叁)批判諸宗教旨。其中諸宗由來略示慧融(法融)之牛頭宗、神秀之北宗、慧能之南宗、神會之荷澤宗、道一之洪州宗等傳承,而主張以荷澤宗爲禅宗之正統。更爲明了其傳承,舉如下之系譜:達磨、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神會、智如、南印,並附記諸師之嗣法。此外,略示北宗(附無相之淨衆宗、無住之保唐宗)、洪州宗、牛頭宗、荷澤宗之教旨,對前叁宗加以短評。至于批判教旨,初以不變與隨緣論諸宗,總結(卍續一一○·四叁七下):“若認得明珠是能現之體,永無變易(荷澤)。但雲黑是珠(洪州宗),或擬離黑覓珠(北宗),或言明黑都無者(牛頭宗),皆是未見珠也。”更示荷澤宗之立義,次以頓悟與漸修論諸宗,以顯明荷澤宗頓悟之意。[法集別行錄節要、禅思想史研究第二(鈴木大拙)、中華傳心地禅門師資承襲圖の佚文につぃて(宇井伯壽,第叁禅宗史研究)]

佛學大詞典 【11】禅門諸祖師偈頌

  凡四卷。宋代子升、如祐編。收于卍續藏第一一六冊。輯錄佛祖傳法偈、信心銘、玄中銘、雪子吟、坐禅銘、五位頌、禅月龜鑒、志公藥方、仁宗皇帝贊僧、勉佛果行腳、真性頌等,計八十余項古德垂誡、宗乘偈頌。

佛学大词典中的【11】個結果已顯示完畢,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