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禅定之法门。指根本四禅、十六特胜、通明、九想、八背舍、大不净、慈心、因缘、念佛、神通等十门。
(二)属三学中之定学,亦指六度中之禅波罗蜜。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大四八·三九九中):“万行不出六波罗蜜,禅门但是六中之一,当其第五,岂可都目真性为一禅行哉?”(参阅“禅”6451)
(三)指禅宗之法门。又作禅宗门流、禅宗、佛心宗、禅家。(参阅“禅宗” 6455)
(四)为日本佛教用语“禅定门”之略称。又称禅室。谓修禅定之门侣。即归依佛门,剃发染衣之男子,称禅定门;女子则称禅定尼、禅尼。在日本,剃发入佛门之天皇,专称禅定法皇。摄政、关白剃发者,称为禅定殿下、禅阁。(参阅“禅定门”6464)
凡二卷。朝鲜僧清虚堂休静(1520~1604)编,朝鲜隆熙元年(1907 ),庆尚北道清道郡虎踞山云门寺开板。集载中国及朝鲜之禅录十五种。卷上为中国之著述,即禅宗初祖达磨大师之血脉论、观心论、四行论,及五祖弘忍大师最上乘论、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皖山正凝禅师示蒙山法语、博山无异禅师禅警语。卷下为朝鲜之撰述,即普照禅师修心诀、普照禅师真心直说、普照禅师劝修定慧结社文、普照禅师看话决疑论、真静大师天■编集禅门宝藏录、清风长老禅门纲要集、西山清虚禅教释。其中,卷上所收之中国撰述,另亦收于光绪九年( 1883)甘露社之葆光居士刘云所编集开板之“法海宝筏”。卷下所收之朝鲜撰述有多种刊本,其中之劝修定慧结社文,看话决疑论、禅门纲要集等三书为从来未刊之书。[积翠轩文库善本目录解题(川濑一马)、朝鲜旧书考(黑田亮)]
又作禅宗九山、九山门、九山禅门。朝鲜新罗末期,九名新罗僧先后来华学禅,返国后开创九禅刹,总称禅门九山。其所属之宗名,古称禅寂宗,后称曹溪宗。(一)迦智山派,道义于新罗宣德王五年(784)来唐,居止三十七年,从马祖道一之门人西堂智藏习南宗禅,归国后于全罗南道长兴郡迦智山宝林寺弘扬南顿之旨,门弟子有英惠、清奂等八百余人。
(二)实相山派,洪陟于宪德王(809~825)时来唐,嗣西堂智藏之法。归国后,于兴德王三年(828)开创本派。本山即全罗北道南原郡智异山实相寺,门弟子有秀彻、片云等。
(三)阇崛山派,梵日于兴德王六年来唐,从马祖之门人盐官齐安、沧州神鉴习法。文圣王九年(847)归国,于江原道江陵郡阇崛山崛山寺创立本派,为禅门九山中门庭最盛之一派,门弟子有朗圆、朗空等。
(四)桐里山派,慧哲(又作惠哲)于宪德王六年来唐,师事西堂智藏。神武王元年( 839)归国,于全罗南道谷城郡桐里山开创泰(太)安寺。门弟子有道诜、如大师等数百人。
(五)圣住山派,无染来唐后,于终南山至相寺学华严,后受马祖之弟子麻谷宝彻印可。文圣王七年归国,住于忠清南道保宁郡圣住寺,撰“无舌土论”以宣扬宗风。门弟子有圆藏、灵源、玄影等二千余人。
(六)师子山派,道允于宪德王十七年来唐,从南泉普愿习禅法。文圣王九年归国,住于全罗道双峰寺。其弟子折中于江原道原州郡师子山创建法兴寺。
(七)曦阳山派(又作羲阳山派),智诜初从梵体习华严之学,后从四祖道信之玄孙惠隐习禅。于庆尚北道闻庆郡羲阳山凤严寺开创本派。门弟子有性蠲、敏休、杨孚等数百人。
(八)凤林山派,玄昱于宪德王十六年来唐,受马祖之门人章敬怀晖之印可。归国后,于慧目山开创高达寺。于景文王八年(868)示寂后,其弟子审希(855~923) 于庆尚南道昌原郡开创凤林寺,久之蔚成一派。
(九)须弥山派,利严于真圣王七年(894)来唐,受洞山良价之弟子云居道膺之印可。孝恭王十四年(911)归国。奉高丽太祖之命,于黄海道海州郡须弥山开创广照寺。门弟子有处光、道忍等数百人。[禅门九山来历(金包光)、朝鲜佛教通史、朝鲜禅教史、朝鲜佛教の寺と历史(镰田茂雄)]
凡二卷。原作者及刊行年代不详。有清道光十四年(1834)刊本、清光绪十二年(1886)福建鼓山涌泉寺能成募刊本、光绪二十六年序刊本、浙江天童寺原本之金陵刻经处重刊本等,而诸版本之内容略有出入,其内容除收录禅门诸师之法要、法语、警策、问对、训诲文之外,又大量收录一般寺院常用之经、律、偈、仪文、咒等,如大佛顶首楞严神咒、般若心经、念佛起止仪等。因明、清时代各宗各派趋于融合,尤以禅、净二宗为然,故本书虽名为禅门日诵,已非纯粹禅门选集。
凡三卷。朝鲜僧天■撰,成书于元代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左右。明代世宗嘉靖十一年(1532)与禅门纲要集合并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三册及禅门撮要卷下。系天■摘录景德传灯录、嘉泰普灯录、传法正宗记等诸灯录中之宗乘质疑问答语要。内容包括禅教对辨门二十五则、诸讲归伏门二十五则、君臣崇信门三十九则等。又据朝鲜僧幻如觉岸(1820~1894)所撰之东师列传卷一载,由年代与思想方面考证,本书作者应为真静法庵。[禅籍目录]
全一卷。又称禅林锻炼说、锻炼说十三篇。明代僧晦山戒显著,清代穆宗同治十一年(1872)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二册。戒显以为锻炼禅众应如孙武用兵,书中列举锻炼禅众之方法,次第为坚誓忍苦、辨器授话、入室搜刮、落堂开导、垂手锻炼、机权策发、寄巧回换、斩关开眼、研究纲宗、精严操履、磨治学业、简练才能、谨严付授等十三项。
全一卷。唐代僧永嘉玄觉(?~713)撰。其内容与玄觉所撰之证道歌一致,可推知或即证道歌之雏形。文中所提“西天二十八祖、东土六代”之说,似为后人所增添。标题下有“招觉大师一宿觉”七字,“一宿觉”系指玄觉,因其曾于六祖慧能处,一夜间开悟,遂有此美称;而“招觉大师”显然亦指玄觉。本书之敦煌本史坦因第二一六五号、四○三七号仅抄录本书之一部分;伯希和第二一○四号、二一○五号则全部抄录。[禅思想史研究第二(铃木大拙)]
凡三十卷。高丽慧谌、真训等编。系集自释尊以来至唐宋诸师,其间禅家机缘语句,拈颂之大成。本书以景德传灯录等之通集,及诸家之语录别集等为基础,选录自释尊以下至达磨第二十一世长灵守卓之法嗣育王介谌等之机缘语句,凡一一二五则,并附有诸家拈古、颂古、普说、小参等。虽与宋代慧严宗永之宗门统要十卷及元代古林清茂之宗门统要续集二十二卷同一性质,但唯本书存有所传之机缘语与拈颂,故颇为珍贵。编者真觉国师慧谌,系曹溪宗之祖知讷之弟子,住于曹溪山修禅社,与门人真训等编辑是书。[禅籍目录、朝鲜禅教史(忽滑谷快天)]
全一卷。唐代所作伪经之一。记载佛陀入涅槃之际,应弃诸盖菩萨之所问,而教示修观秘要,以解脱生死苦缚。智升开元录卷十八伪妄真条下,录有“禅门经一卷五纸”。大珠慧海之顿悟要门亦引用其文。此外,永明延寿之宗镜录卷二、卷十九、卷二十七等,亦引用此经之名,可见其于当时相当流行。
本经曾一度湮没,直至近世,始于敦煌写经中得见全文,现则为大英博物馆所藏(史坦因第五五三二号),全本首尾极为完备。卷首有沙门慧光序(沙门慧光恐与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之作者为同一人)。由本经之被引用而推测,本经大约成立于七世纪末年,或即武则天时代之禅徒所完成者。[疑伪佛典及び炖煌出土疑伪古佛典に就いて(矢吹庆辉,鸣沙余韵解说第二部)、禅宗史研究(宇井伯寿)、禅思想史研究第二(铃木大拙)]
全一卷。唐代圭峰宗密(780~841)撰。又作裴休拾遗问。内题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内供奉沙门宗密答裴相国问。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册。系对唐宰相裴休(797~870)之问,由宗密叙说初期禅宗诸派之沿革、言教之深浅得失等、内容初标“裴休相国问”,次标“宗密禅师答”,次为本文。本文不分章节,但略可分为以下三段:(一)述诸宗由来,(二)说诸宗教旨,(三)批判诸宗教旨。其中诸宗由来略示慧融(法融)之牛头宗、神秀之北宗、慧能之南宗、神会之荷泽宗、道一之洪州宗等传承,而主张以荷泽宗为禅宗之正统。更为明了其传承,举如下之系谱:达磨、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神会、智如、南印,并附记诸师之嗣法。此外,略示北宗(附无相之净众宗、无住之保唐宗)、洪州宗、牛头宗、荷泽宗之教旨,对前三宗加以短评。至于批判教旨,初以不变与随缘论诸宗,总结(卍续一一○·四三七下):“若认得明珠是能现之体,永无变易(荷泽)。但云黑是珠(洪州宗),或拟离黑觅珠(北宗),或言明黑都无者(牛头宗),皆是未见珠也。”更示荷泽宗之立义,次以顿悟与渐修论诸宗,以显明荷泽宗顿悟之意。[法集别行录节要、禅思想史研究第二(铃木大拙)、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の佚文につぃて(宇井伯寿,第三禅宗史研究)]
凡四卷。宋代子升、如祐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六册。辑录佛祖传法偈、信心铭、玄中铭、雪子吟、坐禅铭、五位颂、禅月龟鉴、志公药方、仁宗皇帝赞僧、勉佛果行脚、真性颂等,计八十余项古德垂诫、宗乘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