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7本字典中找到 1000+ 條與「」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佛学大词典】的查詢結果:
佛學大詞典 【1】

  梵語dhya^na,巴利語jha^na。又作禅那、馱衍那、持阿那。意譯作靜慮(止他想,系念專注一境,正審思慮)、思惟修習、棄惡(舍欲界五蓋等一切諸惡)、功德叢林(以禅爲因,能生智慧、神通、四無量等功德)。寂靜審慮之意。指將心專注于某一對象,極寂靜以詳密思惟之定慧均等之狀態。禅爲大乘、小乘、外道、凡夫所共修,然其目的及思惟對象則各異。禅及其他諸定,泛稱爲禅定;又或以禅爲一種定,故將修禅沈思稱爲禅思。

  蓋佛道修行之綱要爲戒定慧叁學,持戒清淨始可得禅定寂靜,禅定寂靜始能得真智開發。因禅定爲佛教之主要修行,故大小乘經論皆廣爲說示之,而其種類亦繁多。在阿含及部派佛教,將禅以尋、伺、喜、樂之有無,而分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等四種。色界四禅天乃修四禅者所生之處;爲生于四禅天而修之四禅,稱定靜慮;生而即有,先天所得之四禅,則稱生靜慮。又有漏靜慮與無漏靜慮混合共修,謂雜修靜慮,俱舍論卷二十四主張此乃限于阿羅漢或不還果位者所修。

  于大乘中,禅爲六波羅蜜、十波羅蜜之一,即禅波羅蜜(禅定波羅蜜、靜慮波羅蜜)。乃菩薩爲獲般若之實智,或爲得神通所修者。關于菩薩之禅波羅蜜之修相及靜慮之種別,可見之于諸經論,如菩薩地持經卷六及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叁等載,禅波羅蜜有九種相:(一)自性禅,又作自性靜慮。指靜慮之自性,即將心集中于一對象之心一境性;或指由觀心之自性所得之禅。(二)一切禅,又作一切靜慮。爲攝盡自行化他一切法之禅。(叁)難禅,又作難行靜慮。難修之禅之意,爲利益無量之有情,舍去禅定之樂,還生欲界,乃至依止靜慮,證悟無上菩提。(四)一切門禅,又作一切門靜慮。門乃出入之意。一切禅定以此四禅爲門,而自此出與入。(五)善人禅,又作善士靜慮。不愛著禅定之樂,而與四無量心俱行之禅。此乃具有殊勝善根之衆生所修,故稱善人禅。(六)一切行禅,又作一切種靜慮。攝盡大乘一切行,故稱一切行禅。此有善禅、無記化化禅、止分禅、觀分禅、自他利禅、正念禅、出生神通力功德禅、名緣禅、義緣禅、止相緣禅、舉相緣禅、舍相緣禅、現法樂住第一義禅等十叁種。(七)除煩惱禅,又作遂求靜慮。除去衆生種種苦惱之禅。(八)此世他世樂禅,又作此世他世樂靜慮。使衆生得現在、未來一切快樂之禅。(九)清淨淨禅,又作清淨靜慮。已斷盡一切惑、業,得大菩提果,故謂清淨,此又分爲世間清淨淨不味不染汙禅乃至煩惱智障斷清淨淨禅等十種。以上唯菩薩所修之殊勝禅,稱九種大禅。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四最淨地陀羅尼品載,成就靜慮波羅蜜有五種相:(一)攝諸善法,令之不散。(二)常願解脫,不執著于二邊。(叁)願得神通,成就衆生諸善根。(四)爲淨法界,蠲除心垢。(五)爲斷衆生煩惱根本。此乃說明菩薩修靜慮波羅蜜時所期之意願。

  法華玄義卷四上載有世間禅、出世間禅、出世間上上禅等叁種禅之說。其中,出世間上上禅複分爲九種,即九種大禅。對此,出世間禅有如下四種禅:(一)觀禅,如九想、八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等,皆爲觀禅。即觀照不淨等境相之禅。(二)練禅,如九次第定。即鍛煉有漏之禅,使其成爲清淨之無漏禅。(叁)薰禅,如師子奮迅叁昧。即薰熟諸禅,使其通達無礙、轉變自在。(四)修禅,又作頂禅。即順逆自在,超入超出之超越叁昧。以上之四種禅簡稱爲觀練薰修。其中以修禅爲最殊勝。又同書將根本舊禅、練禅、薰禅、修禅、九大禅等比喻爲乳乃至醍醐等五味,而稱四禅、四無量、四無色等叁種禅定爲十二門禅(天臺宗僅言“味等至”爲十二門禅)。此十二門禅爲世間禅中之根本味禅;對此,天臺宗以六妙門、十六特勝、通明禅(又作通明觀、通明觀禅。通觀息、色、心叁者,使之明淨,又得六通與叁明之四禅、四無色、滅盡定等九者)爲世間之根本淨禅。

  大乘入楞伽經卷叁集一切法品謂,禅分四種:(一)聲聞悟“人無我”之理,所修之“愚夫所行禅”。(二)菩薩悟“法無我”之理,而觀察其義之“觀察義禅”。(叁)超越思慮及分別,心不起作用,立即如實悟真如之“攀緣真如禅”。(四)入如來之菩提,爲衆生而顯示其不可思議作用之“諸如來禅”等。此外,華嚴宗五祖圭峰宗密(780~841)之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上載,禅可分爲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上禅等五種。注維摩诘經卷九舉鸠摩羅什之說,謂禅有大乘禅、小乘禅、外道禅叁種。

  中國各宗派均各依其教理而修禅定,另亦有行菩提達磨所傳之禅。後者系源于楞伽經等之思想,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其宗旨在于闡揚經典以外,釋尊以來以心傳心之法。意即不依經典文字,專以坐禅及棒喝等方法,令衆生悟其本來面目。此即禅傳入中國後所成立之禅宗。唐代有牛頭禅、北宗禅、南宗禅等流派;其後,南宗禅曾盛極一時。至臨濟、曹洞等宗,則各有其獨特之宗風。依此,宗密分唐代之禅宗爲叁派(禅叁宗):(一)麼息妄修心宗,謂不顧外境,藉觀內心,以滅除妄念之宗。(二)泯絕無寄宗,主張凡聖等一切法如夢如幻,而達于“無”之智亦不可得,故心無所寄,而本來爲無;體達此理,即得解脫。(叁)直顯心性宗,體達一切現象之空、有悉爲真如本性之宗。

  又宗密自教禅一致之立場,而主張菩提達磨所傳之禅爲最上上禅,或稱如來清淨禅。但主張教外別傳之禅門祖師認爲稱呼達磨所傳之禅爲如來禅並不適當。蓋自中唐以降,達磨禅爲祖師傳祖師之禅,依之則可謂祖師禅;又稱爲一味禅,意爲純粹之禅。而將宗密所立,貶爲如來禅、五味禅。又祖師禅之徒,將諸善萬行悉貶斥爲有相,然亦因此産生反動思想,而有事理雙修、禅淨共行之主張。

  禅宗各派有互評宗風者,如臨濟大慧宗杲批評曹洞宏智正覺固守默念不動之禅風,缺乏活潑銳利之作用,乃爲一種默照禅;而宏智則批評宗杲之禅風爲滯于公案工夫之看話禅。宋末時,以坐禅期待開悟之待悟禅盛行,然宏智及日本之永平道元均教誡此風,認爲坐禅即爲佛行,乃是第一義。又如木頭愚癡坐禅,唯默然而坐,心地未開者,被評爲癡禅。[道行般若經卷二、六度集經卷七、六十華嚴卷叁十八、大智度論卷十七、瑜伽師地論卷十二、卷六十叁、俱舍論卷二十八、摩诃止觀卷九上、卷九下、卷十上、敕修百丈清規卷四大衆章、宗鏡錄卷叁十六、萬善同歸集卷一、卷二、往生集卷下](參閱“四禅”1843、“如來禅”2360、“定”3171)

佛學大詞典 【2】

  安住于坐禅之意。與“安心法門”、“安樂法門”同義。若因安住坐禅而心呈平靜,則稱爲安禅靜慮。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八大珠慧海章(大五一·四四一中):“拔生死深根,獲見前叁昧;若不安禅靜慮,到遮裏總須茫然。”

  祖師坐禅修行而成爲證迹之石床,被傳稱爲安禅石、坐禅石;此乃源于昔時釋尊坐于菩提樹下之石上而成道之因緣。

  此外,坐禅不受環境之支配,一心自由無礙,而不局限于閑靜之山間水畔,稱爲安禅不必須山水。碧岩錄第四十叁則(大四八·一八○上):“安禅不必須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

佛學大詞典 【3】

謂昧于教理之禅。又作暗證禅、盲禅。嘲諷禅僧唯耽于觀道,不知教相文理之語。

佛學大詞典 【4】

  又作陪禅。即住持于五更行香之後,入僧堂伴大衆坐禅。小叢林略清規卷上住持條(大八一·六九○中):“住持但伴大衆坐禅,此名陪禅。”[禅林象器箋第九類叢軌門]

佛學大詞典 【5】

  禅林用語。參入禅道之意。指于師家之下坐禅修行,引申爲于禅定中參究真理。無門關第一則(大四八·二九二下):“參禅須透祖師關,妙悟要窮心路絕。”正法眼藏叁昧王叁昧(大八二·二四叁下):“參禅者,身心脫落也,只管打坐始得,不要燒香、禮拜、念佛、修忏、看經。”又參禅宜在靜處,並節製飲食,放舍諸緣,休息萬事,不思善惡,莫管是非。

佛學大詞典 【6】

  又作禅版、倚版。僧衆坐禅時,爲消除疲勞,用以安手或靠身之板。一般長五十四公分,寬六公分,厚約一公分

,上穿小圓孔。用繩貫穿小圓孔,縛于繩床後背之橫繩,使板面稍斜,可以倚身;安手時,則把禅板橫放在兩膝上。[碧岩錄第二十則、洞上伽藍雜記禅版、禅林象器箋器物門]

佛學大詞典 【7】

  參禅者因未體得參禅之真訣而修禅所招致之各種疾病。禅病有身、心方面之各種疾病,特以陷入妄想妄見者爲多。圓覺經(大一七·九二○上):“大悲世尊!快說禅病,令諸大衆得未曾有,心意蕩然,獲大安隱。”又藏經中有治禅病秘要法二卷,詳述禅病之病相及其治法;首楞嚴經則載五蘊魔境,詳述各種身心上之禅病。[續高僧傳卷十九釋法應章]

佛學大詞典 【8】

  禅定中之妄想。若將禅定譬喻爲靜止不動之水,則禅定中之妄想即爲波。[性靈集卷九]

佛學大詞典 【9】

  又作善助。坐禅時所使用之帶,纏于腰間,防腹部受涼。據四分律卷四十一載,于露地坐,有患背痛者,故作禅帶護之。五分律卷四第十一舍墮法(大二二·二九上):“爾時,衆僧多得縷施,即共分之,諸比丘用縫僧伽梨、優多羅僧、安陀會、一切余衣,又作腰繩禅帶,乃至戶紐。”

  釋氏要覽卷下有關禅帶之製作及用法(大五四·二九七中):“禅帶,此坐禅資具也,經雲:用韋爲之(熟皮曰韋),廣一尺,長八尺,頭有鈎,從後轉向前,拘兩膝,令不動故,爲乍習坐禅易倦,用此檢身助力故,名善助。用罷屏處藏之。”

  此外,釋氏要覽謂禅帶爲檢身助力之具,其說未見于諸律,故禅林象器箋依之,以五分律所說爲別種物,遂將五分律之文列于服章門,而將釋氏要覽之文列于器物門。[大比丘叁千威儀卷上、五分律卷二十、四分律卷九、十誦律卷八、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下一]

佛學大詞典 【10】

  (一)禅,爲梵語dhya^na之音譯;定,爲梵語sama^dhi  之意譯。禅與定皆爲令心專注于某一對象,而達于不散亂之狀態。或謂禅爲dhya^na  之音譯,定爲其意譯,梵漢並稱作禅定。又色界之四禅與無色界之四定,合稱四禅八定。[法華經提婆達多品](參閱“定”3171、“禅”6451)

  (二)與坐禅同義。五家參詳要路門附錄(大八一·六一五上):“夫修禅定者,先須厚敷蒲團,結跏趺坐。”(參閱“坐禅”2838)

佛學大詞典 【11】

  禅那之法門。指禅宗,或指禅之宗旨。佛于靈山會上拈花示衆,百萬人天不解其意,唯獨摩诃迦葉破顔微笑而領悟佛旨,佛言“我付汝以涅槃之妙心”,此即後世如來禅之所源,故稱爲佛心宗。常言“禅法”者,即指此佛心宗之禅。[楞伽師資記序]

佛學大詞典 【12】

  修禅者所居之靜室。善見律毗婆沙卷二(大二四·六八叁上):“是時,太子往到禅房,至昙無德比丘所,求欲出家。”

佛學大詞典 【13】

  (一)禅宗之寺院。梁高僧傳卷叁昙摩蜜多章(大五○·叁四二下):“以宋元嘉元年,展轉至蜀,俄而出峽止荊州,于長沙寺造立禅閣。”

  (二)又作禅合。日本攝政、關白入佛門者,稱爲禅閣。又稱禅定殿下。[初祖道元禅師和尚行錄]

佛學大詞典 【14】

  (一)禅法之關門。釋門正統卷叁(卍續一叁○·叁九○下):“然啓禅關者,雖分宗不同,挹流尋源,亦不越乎經論之禅定,一度與今家之定聖一行也。”

  (二)坐禅之道場,即禅林。景德傳燈錄卷十八(大五一·叁五一上):“白四羯磨後,全體戒定慧,豈准繩而可拘也?于是杖錫遍叩禅關。”

佛學大詞典 【15】

  坐禅觀法。指坐禅時修行種種觀法。景德傳燈錄卷二師子尊者章(大五一·二一四下):“有波利迦者,本習禅觀。”

佛學大詞典 【16】

  禅和子、禅和者之略稱。即參禅者。禅關策進(大四八·一一○叁下):“兄弟開口便道:“我是禅和。”及問他:“如何是禅?”便東觑西觑,口如扁擔相似。”

佛學大詞典 【17】

  (一)印度尼連禅河之略稱。(參閱“尼連禅河”1891)

  (二)即禅定。因禅定之水,能滅心火(煩惱),故喻之于河,而稱禅河。累積禅行,次第澄心,能消滅心火。傳述一心戒文卷下(大七四·六五二下):“使長流法海,洗幽冥而不竭;永注禅河,滌煩籠而無盡。”

佛學大詞典 【18】

  禅門之化導、教化。梁高僧傳卷十一釋玄高章(大五○·叁九七下):“焘舅陽平王社請高同還僞都,既達平城,大流禅化,僞太子拓跋晃事高爲師。”[蘭溪和尚行實]

佛學大詞典 【19】

  禅定與智慧。依此二者能攝一切之證行。無量壽經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中):“以甚深禅慧,開導衆人。”[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

佛學大詞典 【20】

  禅門善知識開示坐禅之方法與境界等,而以偈頌形式表現者。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大四八·叁九九下):“教也者,諸佛菩薩所留經論也;禅也者,諸善知識所述句偈也。但佛經開張,羅大千八部之衆;禅偈撮略,就此方一類之機。羅衆則渀蕩難依,就機即指的易用。”

佛學大詞典 【21】

  介于初禅天根本定與二禅天近分定中間之定。得此中間定之觀、喜、樂、一心等四支之禅定,稱爲“禅間無覺有觀定”;得第四禅之不苦不樂、舍、念、一心等四支之禅定,則稱爲“禅間無覺無觀定”。[舍利弗阿毗昙論卷十五、卷十六]

佛學大詞典 【22】

  (一)禅宗之教法。即闡揚禅之宗旨“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教說。[續高僧傳卷十六]

  (二)禅與教之並稱。即禅宗與教宗。指主張不立文字之禅宗與以學解爲主之教宗二者。或叁藏所诠之法門爲教,教外別傳之宗旨爲禅。[叁國佛法傳通緣起卷上]

佛學大詞典 【23】

  禅門所傳之戒律。又稱達磨一心戒、達磨一乘戒、禅門大戒、禅門戒、佛祖正傳菩薩戒。即西天二十八祖次第相承遞傳之大乘菩薩戒。又曹洞宗以叁歸依戒、叁聚淨戒、十重禁戒等十六條爲禅戒內容,故又稱十六條戒。

  禅戒之由來,以梵網經爲開端,具體內容則系根據達磨之一心戒文。據宋代宗赜之禅苑清規卷一受戒條載,參禅問道以戒律爲先。我國唐代即有禅戒之說,宋代宗赜等複倡受戒之說;永明延壽亦倡導戒行,爲四衆授菩薩戒;此皆爲禅戒弘傳之證。

  戒律原爲一種道德規律,然于禅戒,又謂佛心即戒,而有佛心戒、佛性戒等稱,即以修習坐禅來持戒;若就此禅戒一致之義而言,禅戒並不意味禅宗之戒法。此外,禅定與戒律,或禅宗與律宗,皆並稱爲禅戒。[萬善同歸集卷六、永明自覺禅師自行錄、宋高僧傳卷八、沙彌律儀要略]

佛學大詞典 【24】

  禅僧所被之頭巾。又稱頭袖。畫像中維摩居士所被者即是。禅林象器箋服章門:“偈雲:“頭戴禅巾居丈室,當機一默坐千差;文殊舉衆同聲贊,天女空中雨寶花。””

佛學大詞典 【25】

  禅僧自稱之詞,著禅衣之義。又指僧衆。

佛學大詞典 【26】

  梵語dhya^na。音譯禅那,略作禅。意譯定、靜慮。取音譯與意譯並稱之,即作禅靜。謂令心住于一境,以詳密思惟之寂靜狀態。釋門歸敬儀卷上(大四五·八六一下):“或樂禅靜,則以禮拜爲粗疏。”又適于坐禅之閑靜所在,稱爲禅靜坐處,或稱禅處、禅所。[頂生王故事經、法苑珠林卷七十一]

佛學大詞典 【27】

  又作禅鞠。即毛毬(球)。坐禅中如有瞌睡者,則用禅鞠投擲之,以資警戒令覺。十誦律卷四十(大二叁·二八九上):“諸比丘故睡,共相謂言:“佛聽我等以鞠擲者善。”是事白佛,佛言:“聽以鞠擲,擲已後日還歸。”後日諸比丘不知與誰。佛言:“歸本擲主。若擲主不在,與然燈者;然燈者不在,與執作者;執作者不在,應著堂中央地覆上。(中略)有五法以鞠擲他:一者憐愍,二者不惱他,叁者睡,四者頭倚壁,五者舒腳。””釋氏要覽卷下(大五四·二九七中):“毛毬也,有睡者,擲之令覺。”[大智度論卷九十一、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下二、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下二、法苑珠林卷叁十二]

佛學大詞典 【28】

  (一)指參禅者,並不限于禅僧,亦包括俗家參禅修行者。臨濟錄(大四七·五○六上):“師雲:“老和尚瞌睡作麼?”嚴雲:“作家禅客,宛爾不同。””

  (二)禅寺中住持上堂說法時,由僧衆中選一辯才出衆者與住持問答,此開問者,稱爲禅客。敕修百丈清規卷二上堂條(大四八·一一一九中):“古之學者,蓋爲決疑,故有問答。初不滯于語言,近日號名禅客,多昧因果,增長惡習,以爲戲劇。”宋代以後,各禅刹皆置禅客一職,大刹置二人,小刹置一人。[禅林象器箋職位門]

佛學大詞典 【29】

  修禅者所住之岩窟。即禅僧之住居。後轉指禅宗寺院。法華經分別功德品(大九·四五下):“園林浴池,經行禅窟。”

佛學大詞典 【30】

  坐禅與禮忏。禅宗行者依坐禅及禮拜叁寶二者,以忏悔罪障。續高僧傳卷二十釋志超章(大五○·五九二上):“衆感其言,心期遂爽,准式禅禮,課時無辍。”[唯識樞要卷上]

佛學大詞典 【31】

  (一)即禅院、禅寺。又稱叢林。爲禅法之修行道場;即諸方學徒、同道參集,互相激勵學道之處。譬喻修行者衆,多如林樹,故稱爲林。

  (二)即禅宗、禅門。

佛學大詞典 【32】

  指禅門之諸語錄。即記錄禅門宗師開示說法之作。

佛學大詞典 【33】

  (一)禅定之法門。指根本四禅、十六特勝、通明、九想、八背舍、大不淨、慈心、因緣、念佛、神通等十門。

  (二)屬叁學中之定學,亦指六度中之禅波羅蜜。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上(大四八·叁九九中):“萬行不出六波羅蜜,禅門但是六中之一,當其第五,豈可都目真性爲一禅行哉?”(參閱“禅”6451)

  (叁)指禅宗之法門。又作禅宗門流、禅宗、佛心宗、禅家。(參閱“禅宗”  6455)

  (四)爲日本佛教用語“禅定門”之略稱。又稱禅室。謂修禅定之門侶。即歸依佛門,剃發染衣之男子,稱禅定門;女子則稱禅定尼、禅尼。在日本,剃發入佛門之天皇,專稱禅定法皇。攝政、關白剃發者,稱爲禅定殿下、禅閣。(參閱“禅定門”6464)  

佛學大詞典 【34】

  (一)傾心于禅定,喜樂禅定之心念。即厭棄世塵煩累之念慮。續高僧傳卷十八釋慧歡章(大五○·五七七中):“嘗經行山頂,誤墮高岩,乃在石上端居,不忘禅念,其感靈如此。”

  (二)禅定與智慧。安樂行道轉經願生淨土法事贊卷下(大四八·四叁五中):“或教福慧雙除障,或教禅念坐思量,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

佛學大詞典 【35】

  即左拳。釋迦如來像有兩脅士,左爲表禅定之普賢菩薩,右爲表智慧之文殊菩薩,因以智慧配于右,禅定配于左,故左拳即稱爲禅拳。

佛學大詞典 【36】

  專修禅定之人。又稱禅者。興禅護國論卷上(大八○·七上):“此宗以戒爲初,以禅爲究,若破戒者,悔心止惡,則號禅人也。”[摩诃止觀卷五上]

佛學大詞典 【37】

  指四禅定中第叁禅之舍離“喜”受。于第叁禅定中,對最上樂不生偏頗之心,不起好惡之念,此種舍離即稱爲禅舍。蓋于第二禅定中,“尋”與“伺”之心已止息,內在純淨而心性專一,遂由其中生出“喜”與“樂”之感受;至第叁禅定時,由于更進一步舍離“喜”之感受,故稱禅舍。

  雜阿含經卷十四(大二·九七上):“離喜舍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樂,聖說及舍,具足第叁禅。”[清淨道論四、解脫道論卷五]

佛學大詞典 【38】

  梵語dhya^yin,巴利語jha^yin。通達禅定之比丘。原始佛教時代,阿羅漢爲通曉一切禅法者;以後至部派佛教時代,比丘間産生各種專門人才,如經師、律師、論師、叁藏師、法師、禅師等。其中專意坐禅,通曉禅定者,稱禅師。在中國,禅師之稱,不限用于禅宗名德,于天臺宗、淨土宗、叁階教等專習坐禅者,亦稱禅師。續高僧傳習禅篇收載之達磨禅師、慧文禅師、慧思禅師、保志禅師、道綽禅師、信行禅師等即屬其例。

  後朝廷亦賜有德之僧予禅師號,中國以禅宗北宗之祖神秀獲谥“大通禅師”爲最早。後有南宗之祖慧能于示寂後百余年獲谥“大鑒禅師”。生前即有賜號者,以宋代宗杲之受賜“大慧禅師”爲嚆矢。

佛學大詞典 【39】

  (一)指修行坐禅之處。[梁高僧傳卷叁求那跋摩章]

  (二)住持之居室,即方丈。或轉申爲住持之代稱。[法苑珠林卷十八]

佛學大詞典 【40】

  即禅定。寂靜思惟之義。禅苑清規卷九(卍續一一一·四六叁上):“非時不食,非法不言,精勤思義,溫故知新,坐則禅思,起則諷誦。”[無量壽經卷下、釋門歸敬儀卷中]

佛學大詞典 【41】

  指官府所立之禅宗寺院。據續高僧傳卷十六僧稠傳載,北齊天保叁年(552),敕令于邺城西南八十裏龍山之陽爲僧稠建精舍,稱爲雲門寺,並敕令于國內諸州別立禅肆,以利弘法講頌。

佛學大詞典 【42】

  (一)禅道之精髓。景德傳燈錄卷叁(大五一·二一九中):“迄九年已,欲西返天竺,乃命門人曰:“時將至矣!汝等蓋各言所得乎?”時門人道副對曰:“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爲道用。”師曰:“汝得吾皮。”尼總持曰:“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佛國,一見更不再見。”師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師曰:“汝得吾骨。”最後慧可禮拜後,依位而立。師曰:“汝得吾髓。””

  (二)楞嚴經之別稱。[楞嚴文句講錄卷一]

佛學大詞典 【43】

  又稱禅床。即坐禅時之席位。榻者,即坐臺或寢臺,較床爲低短細長。禅林中僧堂之座位稱爲單,又稱單位,其形狀雖異于禅座,然兩者俱爲坐禅時之席位。單者,因于僧堂座位壁上,貼以上記有自己名字之紙片,入僧堂即尋名單之位置坐下,故稱單位。[敕修百丈清規卷五坐禅條]

佛學大詞典 【44】

  (一)坐禅堂之略稱。亦作僧堂。(參閱“僧堂”5739)

  (二)系爲與僧堂有所區別而稱禅堂。僧堂爲行坐禅、睡眠,飲食等之道場,禅堂則專指坐禅之道場。

  (叁)無僧堂之寺院,于法堂坐禅,維那以下衆僧之居處,稱爲禅堂。

佛學大詞典 【45】

  (一)禅林之首座。大鑒清規(大八一·六二一下):“僧堂坐禅號令,權在首座,不在住持,首座謂之禅頭。”

  (二)爲梵語jantu  之音譯。又作禅豆、禅兜、繕都、禅兜。即衆生之義。[雜阿含經卷十叁、玄應音義卷一]

佛學大詞典 【46】

  入于禅定時,身心適悅、輕安寂靜之妙味;即禅樂,禅定之法悅。大乘無生方便門(大八五·一二七四中):“貪著禅味,墮二乘。”

佛學大詞典 【47】

  謂禅定非思量之心,即心專注于一之狀態。又指依禅定所得之本來清淨心。[禅源諸诠集都序]

佛學大詞典 【48】

  禅家之學,見性成道之法。即在文字言句上講禅或加以解釋之書。

佛學大詞典 【49】

  (?~1561)日本臨濟宗僧。京都人,俗姓源。字龜年。幼年出家,禮特芳和尚剃發受具足戒,偏遊諸山,親近建仁寺桂月舟、瑾雪嶺二師。後依大休禅師悟臨濟心法,奉敕住持妙心寺。後奈良天皇崇仰其道化,屢召入宮問法,賜號“照天祖鑒國師”。晚年隱居退藏院。[延寶傳燈錄卷叁十一、本朝高僧傳卷四十四]

佛學大詞典 【50】

  專修禅觀之寺院。又稱禅寺、禅刹。爲“教院”、“律院”之對稱。稱禅刹者,刹爲塔之意,古代寺院皆建有塔,故寺院又稱爲刹。據禅苑清規卷十百丈規繩頌條所載,禅院之設置始于唐代百丈懷海禅師,降至宋代,教、禅之泾渭愈明,禅院之製亦愈趨完備。又禅林寶訓筆說卷上、佛祖統紀卷四十五宋元豐叁年條中,均載有禅院建立之實例。[宋高僧傳卷十、佛祖統紀卷四十一、佛祖曆代通載卷二十、禅林寶訓合注卷一]

佛學大詞典 【51】

  入于禅定者,其心愉悅自適之謂。如華嚴經淨行品(大九·四叁二中):“若咽食時,當願衆生,禅悅爲食,法喜充滿。”維摩經方便品(大一四·五叁九上):“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複飲食,而以禅悅爲味。”

佛學大詞典 【52】

  齋,靜肅之室。禅齋,即禅室。釋氏要覽卷上(大五四·二六叁下):“又有呼爲禅齋,齋者,肅靜義也,如儒中靜室,謂之書齋。”

佛學大詞典 【53】

  坐禅時,用以警策昏睡者之杖。以竹、葦作成,一端用布等物包裹。釋氏要覽卷下(大五四·二九七中):“禅杖,以竹、葦爲之,用物包一頭,令下座執行,坐禅昏睡,以軟頭點之。”今則泛稱僧所用之杖。[十誦律卷四十、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下二、禅林象器箋器物門]

佛學大詞典 【54】

  坐禅時,安置于頭上,用以警覺睡眠之道具。釋氏要覽卷下(大五四·二九七中):“禅鎮,木版爲之,形量似笏,中作孔,施細串于耳下,頭戴去額四指。坐禅人若昏睡頭傾,則墮以自警。”佛言一墮聽舒一足,二墮舒二足,叁墮應起經行。天臺大師智顗之畫像即安置此類禅鎮。[十誦律卷四十、大智度論卷九十一、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二、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下二、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下二、法苑珠林卷叁十二、禅林象器箋器物門]

佛學大詞典 【55】

  禅,禅定;支,部分之義。四禅定計十八支:初禅有覺、觀、喜、樂、一心等五支;第二禅有內淨、喜、樂、一心等四支;第叁禅有舍、念、慧(智)、樂、一心等五支;第四禅有不苦不樂、舍、念、一心等四支。[雜阿毗昙心論卷七](參閱“四禅”1843)

佛學大詞典 【56】

  (一)比喻禅之智慧。

  (二)枝,爲支撐、輔助之意。指輔助坐禅之助力、助緣。鞞婆沙論卷十“四禅處”(大二八·四八四中):““何以故說禅枝?禅枝有何義?”答曰:“順義是枝義,助行義是枝義,攝義是枝義。””

  (叁)指禅支。枝,爲支之意。解脫道論卷四(大叁二·四一六上):“外行成就入初禅;禅枝,謂覺、觀、喜、樂,一心也。”

  (四)指禅門之枝葉。比喻禅宗發展之繁茂旺盛;或指禅門之分派。續高僧傳卷叁釋慧淨章(大五○·四四叁中):“而慧炬夙明,禅枝早茂。”

佛學大詞典 【57】

  又稱佛心宗、達磨宗、無門宗。指以菩提達磨爲初祖,探究心性本源,以期“見性成佛”之大乘宗派。中國十叁宗之一,日本十叁宗之一。中國自古以專意坐禅者之系統爲禅宗,兼含天臺、叁論二系,而不限于達磨宗;唐中葉以降,達磨宗興盛,禅宗遂專指達磨宗而言。

  本宗傳承,中國以釋尊在靈山會上拈花、迦葉微笑爲其濫觞。蓋此說雖無史實根據,然爲強調六祖以來之禅“以心傳心”、“教外別傳”,故特重此迦葉付法相承之說。迦葉以後,經阿難、商那和修、優婆鞠多、提多迦、彌遮迦、婆須蜜、佛陀難提、伏馱蜜多、婆栗濕婆、富那夜奢、阿那菩提、迦毗摩羅、那伽阏剌樹那、迦那提婆、羅侯羅多、僧伽難提、伽耶舍多、鸠摩羅多、阇夜多、婆須槃頭、摩拏羅、鶴勒那、師子菩提、婆舍斯多、不如蜜多、般若多羅,至菩提達磨,凡二十八人,是即本宗西天二十八祖。菩提達磨于梁武帝普通年間(520~527)自南天竺抵建業(今南京),傳本宗入我國,故亦爲我國禅宗初祖。

  達磨初來中國,谒梁武帝,然不契機,遂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人稱壁觀婆羅門,神光(慧可)立雪斷臂,志求佛法,終得達磨所傳心印,爲中國禅宗第二祖。慧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本宗漸盛。道信之下有弘忍、法融二傑。法融之下有智俨、慧方、法持等,此法系以住于金陵牛頭山之故,世稱牛頭禅;以“欲得心淨,無心用功”爲其要旨。五祖弘忍住蕲州(湖北)黃梅山,闡揚金剛般若經奧旨,門下俊秀輩出,有玉泉神秀、大鑒慧能、嵩山慧安、蒙山道明、資州智侁等。

  五祖之門人中,以神秀爲第一上首,稱“秀上座”。五祖示寂後,神秀于北方振錫,故亦稱“北秀”,門下俊秀輩出,被尊爲北宗禅之祖。北宗以長安、洛陽爲中心,法運昌隆約一百年,主張以笃踐實履之精神修行禅法。神秀之下有嵩山普寂、京兆義福等,傳四、五世即告斷絕。此外,嵩山慧安開出“老安禅”,資州智侁開出“南侁禅”。大鑒慧能因一偈受五祖印可、傳衣缽,繼爲第六祖。其後避難南方,住韶陽(廣東)曹溪,大振禅風,是爲南宗禅之祖。以南、北二宗宗風之異,遂有“南頓北漸”之說。慧能之嗣法弟子有四十余人,以南嶽懷讓、青原行思、南陽慧忠、永嘉玄覺、荷澤神會爲著名。其中,荷澤神會開出“荷澤宗”,極力提倡頓悟法門,而以“一念不起”爲“坐”,“了見本性”爲“禅”。

  南嶽懷讓從六祖蒙受心印,住般若寺,接化達叁十年,嗣法弟子有九人,以馬祖道一居首座。馬祖于江西龔公山舉揚禅法,機鋒峻烈,開喝棒豎拂之禅風,世稱“洪州宗”。主張起心動念、揚眉瞬目等日常身心活動皆爲佛性,而有“見性是佛”、“性在作用”之說。馬祖門下百余人,以百丈懷海、南泉普願、西堂智藏、大梅法常、章敬懷晖、大珠慧海爲著。

  自懷海于百丈山創建禅刹、訂立清規之後,禅宗始脫離禅僧寄住律寺之製。百丈之下有黃檗希運、沩山靈祐等,希運之下有臨濟義玄。義玄設立叁玄叁要、四料簡等接化徒衆,機鋒峻嚴,門徒衆多,蔚成臨濟宗,此時已是晚唐。及至宋代,又自臨濟義玄,經興化存獎、南院慧颙、風穴延沼、首山省念、汾陽善沼,七傳至石霜楚圓,門下黃龍慧南、楊岐方會複各衍出黃龍、楊岐二派,而與曹洞、雲門等宗並立。沩山靈祐獨棲潭州(湖南),參學者多達一千五百人,門下以仰山慧寂爲最著名,此系即稱沩仰宗。

  青原行思之下有石頭希遷,撰“參同契”,與馬祖並稱當世二大龍象,門下有藥山惟俨、丹霞天然、天皇道悟。藥山一系出雲岩昙晟、洞山良價、雲居道膺、曹山本寂等,遂成曹洞宗。天皇道悟叁傳至雪峰義存,振錫于福州雪峰山,法嗣五十余人,其中,雲門文偃發揮獨妙之宗致,形成雲門宗;另有玄沙師備,下傳羅漢桂琛、法眼文益。文益住金陵清涼寺,開法眼宗,此系統有天臺德韶、永明延壽、永安道原等高僧輩出。其中,德韶被稱智顗再來;延壽撰有宗鏡錄,重視教學;道原著景德傳燈錄,明示達磨禅之系譜。

  除上舉各宗派外,據圭峰宗密之禅源諸诠集都序所載,唐代之禅宗教派共有洪州、荷澤、北秀、南侁、牛頭、石頭、保唐、宣什(念佛門禅)、惠稠、求那、天臺等諸派;宗密之圓覺經疏抄又舉出北宗禅、智侁禅、老安禅、南嶽禅、牛頭禅、南山念佛門禅、荷澤禅等七宗;宗密之拾遺門又另作分類,計有牛頭宗、北宗、南宗、荷澤宗、洪州宗等五家。宗密所謂之“五家”、“七宗”自不同于後代禅宗所稱之五家七宗,此因宗密所處之時代,及其自身屬于荷澤宗,故所見禅宗教派亦不同于後世之禅宗史料。

  要之,達磨至慧能,其間二百五十年,本宗所舉揚之禅風獨樹一格,祖師語錄常引經據典,提示整體佛法,不墮于宗派之對立,可稱爲禅宗之成立時期。南嶽、青原以至唐末五代,其間二百五十年,南宗禅一枝獨秀,于思想層面而言,摒除語言文字之葛藤,建立“即心是佛”、“平常心是道”之精神;于實際生活上,建立以僧堂爲中心之禅院規製;于禅法之弘傳、演布方面,更以靈活生動之機法接引學人,以棒喝拂拳之機用宣揚宗風。久之,乃漸成五家之分立。此一時期,可稱爲禅宗之發達時期。兩宋叁百二十年,臨濟宗複衍出黃龍、楊岐二派,而成爲我國禅宗之“五家七宗”。其中,黃龍派後來由榮西傳至日本;楊岐派自楊岐方會後,陸續有五祖法演、圜悟克勤、大慧宗杲等大揚禅旨,蔚爲禅之主流。又曹洞宗系統之宏智正覺與臨濟宗系統之大慧宗杲各倡默照禅、看話禅。于此一時期,諸教融合導致叁教一致、教禅調合、禅淨雙修之傾向,本宗漸失其獨立性格,是爲禅宗之守成時期。元明乃至清乾隆之世,其間四百五十年,爲禅宗之衰頹期。其間雖有海雲印簡、萬松行秀、破庵祖先、無准師範等一代宗師相繼崛起,然就一宗之大勢而言,畢竟已呈儒釋調合、教禅一致之定局。近代禅宗大師首推虛雲和尚(1839~1958),于其百二十高壽中,一生弘法不懈,廣建叢林,竭力振興禅宗,維系六祖以來之法脈;傳世著述有虛雲和尚法彙、虛雲和尚禅七開示錄等。

  韓國禅宗素有“九山禅門”之稱,其開宗立派者大多于唐代時來華習禅,歸國後大演教化,久之門庭繁茂,蔚成宗派。此九派之成立如下:(一)新羅善德王時(我國唐太宗時),法朗來唐,師事四祖道信,遂傳其法于海東。惠恭王之時,神行來唐,參谒志空,得證心印,返國後于丹城斷俗寺弘傳北宗禅;神行之下,經遵範、惠隱,至智侁之時,受景文王之皈依,開創曦陽山派。(二)宣德王五年(784),雞林道義來唐,受傳于馬祖門下之西堂智藏及百丈懷海,習南頓之旨,在唐叁十七年,歸國後傳法弘化,門下頗盛,立迦智山派。(叁)與道義同時遊學于唐之洪陟,嗣法西堂,歸國後棲止南嶽,于興德王叁年(828)創建實相寺,大振宗風,門下多達千余人,是爲實相山派。(四)與道義同時期來唐者另有真鑒慧沼,受馬祖門下之滄州神鑒印可,歸國後創建雙溪寺;神武王元年(839),寂忍惠哲亦來唐習西堂之法,返國後于武州桐裏山大安寺弘法度衆。慧沼、惠哲所傳之法系即稱桐裏山派。(五)文聖王七年(845),無染亦來唐得寶徹之心印,歸國後大弘禅法,得憲安王、景文王之皈依,創立聖住山派。  (六)興德王六年,通曉梵日亦來唐,從馬祖之門人鹽官齊安習禅,得其印可,返國後于天臺山中開阇崛山派。梵日之門人朗空亦來唐,參學于青原行思系統下之石霜慶諸座下,歸國後住于南山實際寺闡揚禅旨;此乃青原之法統最早傳至韓國者。(七)雙峰道允來唐,受傳于馬祖之門人南泉普願,得其心法,與梵日同年歸國弘化;其後道允之門人澄觀折中亦來唐,參谒普願,歸國後住師子山興甯禅院。道允與折中之法統即稱爲師子山派。(八)景文王之時,了悟順之來唐,參學于仰山慧寂座下,歸國後住于瑞雲寺弘布禅法;憲德王十六年(824),圓鑒玄昱來唐,就章敬懷晖受馬祖之禅,歸國後備受闵哀、神武、文聖、憲安四王之禮遇,其法嗣審希創立鳳林寺,開鳳林山一派。  (九)于新羅朝末期,慶猷、迥微相繼來唐,得雲居道膺之心要,歸國後大力弘布,此即曹洞禅初傳于海東者。至高麗朝,更有利嚴、麗嚴、慶甫、兢讓、璨幽等諸師繼之宣演玄旨。其中,利嚴曾來唐依止于道膺座下,得其心傳,歸國後太祖以師禮事之,後于海洲構建須彌山廣照寺,是爲須彌山派之始。以上九山總稱曹溪宗。由于太祖之崇佛,及其後之定宗、光宗、文宗、宣宗、神宗等之相繼護持,禅宗遂得隆盛一時;然至忠烈王以後,國勢漸弱,禅風亦隨之衰頹不振。

  日本禅宗之流傳,始于孝德天皇白雉四年(653)道昭之入唐求法。天平八年(732),我國之道璇東渡日本,弘傳北宗禅;嵯峨天皇在位時,派遣專使招請義空赴日弘傳南宗禅,開日本禅宗之風。文治叁年(1187),明庵榮西來宋,師事虛庵懷敞,將黃龍一脈之法傳入日本,開日本臨濟宗之端。貞應二年(1223),永平道元來宋,得天童如淨之印可返日,爲日本曹洞宗之祖。其門下之徹通義價、寒岩義尹嘗兩度來宋,歸國後大弘法道,其後別開寒岩派(亦稱法皇派)。嘉祯元年(1235),圓爾辨圓來宋,至徑山參谒無准師範,得傳心印,歸國後于京都創建東福寺,弘法布化。寬元四年(1246),我國之蘭溪道隆東渡日本,爲建長寺初祖,關東禅風因之大振。文永四年(1267),南浦紹明來宋,得虛堂智愚之法而歸。文永六年,我國之大休正念赴日,住建長、圓覺等寺,頗受朝野之歸崇。其後我國又有一山一甯、西澗子昙、東裏弘會、遠溪祖雄、靈山道隱等諸師相繼東赴日本弘傳大法,各揭禅風,大振法道,蔚成日本禅宗二十四流之盛況,包括千光派(榮西)、道元派(道元)、聖一派(圓爾)、法燈派(覺心)、大覺派(道隆)、兀庵派(普甯)、大休派(正念)、法海派(靜照)、無學派(祖元)、一山派(一山一甯)、大應派(南浦紹明)、西澗派(西澗子昙)、鏡堂派(鏡堂覺圓)、佛慧派(靈山道隱)、東明派(東明慧日)、清拙派(清拙正澄)、明極派(明極楚俊)、愚中派(愚中周及)、竺仙派(竺仙梵仙)、別傳派(別傳明胤)、古先派(古先印元)、大拙派(大拙祖能)、中岩派(中岩圓月)、東陵派(東陵永玙)。其中,除道元、東明、東陵叁流屬曹洞禅,其余二十一流均屬臨濟禅。又二十一流中,榮西一派(千光派)傳承黃龍之法脈,其他皆繼燃楊岐之法燈。另于承應叁年(1654),我國之隱元隆琦亦東渡日本,開黃檗一宗,迄今猶與臨濟、曹洞成鼎足之勢。

  蓋“禅”起源于印度,其原意即指靜坐斂心、正思審慮,以達定慧均等之狀態。于釋尊之前,印度即有以生天爲坐禅目的之思想;至釋尊時,始展開遠離苦樂兩邊,以達中道涅槃爲目的之禅。印度佛教之禅觀思想乃漸次發達,並産生無數之禅經。隨佛典之傳譯,自漢末,禅法已傳入中國,惟最初均爲小乘系統之禅觀思想。東晉鸠摩羅什以後,介紹各種禅法,尤以念佛法門爲要。至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出四卷楞伽經,列舉愚夫所行禅、觀察義禅、攀緣如禅、如來禅等四種禅之說,乃激發當時講究禅法者另辟途徑,如後世所說之五類禅,即是依于楞伽經四種禅之說而來;又肇啓中國禅宗之菩提達磨,雖即禅經(二卷,東晉佛陀跋陀羅譯)中之達磨多羅禅師,然其所傳之如來自性清淨禅即是基于楞伽經所說者。此外,慧可、僧璨均被稱爲楞伽師,道信、弘忍更受大乘起信論影響,提倡一行叁昧之說,至六祖慧能方以金剛般若經爲正宗;蓋彼時楞伽經已偏重文句疏解,不免名相支離之故。至中唐以後,盛行拳拳棒喝之機法,禅之意義擴大,不必靜坐斂心才是禅,即搬柴運水、吃飯穿衣等平常動作亦可稱之爲禅。

  要之,本宗與其他諸宗之相異處,在于不立正依之經典,即使引用經典亦爲一時之方便施設,最主要者莫過于依佛心,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以期“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然爲在不涉思惟計度之情形下,外加學問修證之功,以明取本心之故,乃有清規之創設。尊宿、大衆于一定之規矩下,定時起臥、打坐;尊宿爲大衆開示諸佛列祖之機緣以提撕之。又閱讀經典雖非要務,然仍以楞伽、維摩、金剛般若、首楞嚴等諸經爲衆經之核心。古來尊宿亦6  遺有語錄,成爲後世禅徒習禅悟道之重要參考資料。[禅門師資承襲圖、祖堂集卷十七、卷二十、景德傳燈錄、傳法正宗記、五燈會元、禅門寶藏錄卷上、卷中、八宗綱要卷下、朝鮮禅教考、日本禅宗史要、禅學思想史、日本佛教要覽](參閱“五家七宗”1128)

佛學大詞典 【58】

  鑽,鑽研。禅鑽,研究禅理之意。諷刺人以禅理爲鑽營之器,謀進身之階。琅琊代醉編卷叁十一:“呂申公素喜釋氏之學,及爲相,務簡靜,罕與士大夫接,惟能談禅者多得從遊,于是好進之徒往往幅巾道袍,日遊禅寺,隨僧齋粥,談說理性,觊以自售,時人謂之禅鑽。”

佛學大詞典 【59】

  (一)愚癡禅之意。又作癡室。乃斥禅者但事默然空坐,心地未開之禅定。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上一(大四八·叁九九下):“清潭水底影像昭昭,豈比夫空守默之癡禅,但尋文之狂慧者?”

  (二)南宋雲門宗僧元妙之法號。(參閱“元妙”1225)

佛學大詞典 【60】

  梵語prathama-dhya^na,巴利語pathama-jjha^na。新譯作初靜慮。爲四禅之一。清淨心中,諸漏不動,是爲初禅。具有尋、伺、喜、樂、心一境性等五支。即得八觸、十功德,心能寂靜審慮,感受到離開欲界之惡而生喜、樂,心感喜受,身感樂受,故稱“離生喜樂”,然仍有尋與伺之心理活動,稱爲初禅。尋,舊譯作“覺”,爲心之粗分別作用;伺,舊譯作“觀”,爲心之細分別作用。以得此禅定之人仍有尋、伺作用,故又稱“有覺有觀”。若于現世成就初禅,即得生于色界初禅天之果報。又于此禅定之中,可對治貪恚害尋、苦、憂、犯戒、散亂等五種修道之障難。此外,于初禅定中,以尋、伺之心理活動,故有見、聞、觸之活動,且能起語業;二禅以上則以遠離尋伺之故,不再起語業。[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叁十叁、俱舍論卷二十八、顯揚聖教論卷二、卷十九](參閱“四禅”1843)

佛學大詞典 【61】

  最高至極之禅。出自大智度論卷十七,天臺宗以之爲“超越叁昧”之異稱。大智度論卷十七(大二五·一八七中):“諸禅中有頂禅。何以故名頂?有二種,阿羅漢壞法、不壞法。不壞法阿羅漢,于一切深禅定得自在,能起頂禅。得是頂禅,能轉壽爲富,轉富爲壽。”可知大智度論對禅究極狀態之異名,即稱“頂禅”。智顗之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十言及超越叁昧亦載(大四六·五四八中):“亦名頂禅。于諸禅中最爲高極,則能轉壽爲福,轉福爲壽。故複名佛智叁昧。”

  另外或以頂禅爲大毗婆沙論卷一七八、俱舍論卷二十七、顯揚聖教論卷二所說之“邊際定”,即第四靜慮分爲九品,其上上品之定。或謂頂禅爲大毗婆沙論卷一六五、俱舍論卷二十八所說之“超定”,即超離有漏、無漏之禅定階次,能自由轉移之定。[法華玄義複真鈔卷叁、法華玄義私記卷四本]

佛學大詞典 【62】

  梵語dviti^ya-dhya^na。乃色界四重禅定之第二重,攝內等淨、喜、樂、心一境性四支。心一境性爲二禅之自性支;內等淨謂二禅離初禅之尋伺塵濁之法,其內之信相明淨,亦即無尋無伺,無覺無觀,于叁受中感受喜樂之二受。所謂喜樂二支,乃依此定而勝生喜樂,故又稱爲定生喜樂。[俱舍論卷二十八、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九](參閱“四禅”1843)

佛學大詞典 【63】

  (一)又作枯槁坐禅。謂放下一切而無爲無待之絕對坐禅。

  (二)以看話禅立場,诃罵默照禅之默默坐禅,一如枯木。

佛學大詞典 【64】

  又作練禅、九次第定。爲觀、煉、薰、修等四種禅之第二。即指四禅定、四無色定、滅盡定等九種禅定。修觀禅可得色、無色八定,入煉禅時,此八定仍殘存垢滓,故須由淺入深,次第澄清垢滓,以除其穢;此種修煉有漏定與無漏定以除其間穢之禅,即是煉禅。[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十](參閱“九次第定”134)

佛學大詞典 【65】

  又作邪禅。如爲役使鬼神而修禅定,是違逆正理之禅,能損害正道,稱爲魔禅。摩诃止觀卷八下(大四六·一一六下):“習魔精進,求名聞故,得于魔禅,昧于鬼法,樂于魔慧,分別見網。”

佛學大詞典 【66】

  清末民初僧。浙江人。生卒年不詳。武昌佛學院學僧。民國二十年(1931  )以後,曾留學日本大正大學,爲佛教留學僧中第一位領得庚子款者。二十四年,嘗與日本佛教人士共同發起“中日佛教學會”。並譯有日文佛學名著“叁階教之研究”,刊載于海潮音月刊。晚年事迹不詳。

佛學大詞典 【67】

  天臺宗所說菩薩不共九種大禅之第叁。以修此禅甚難而得名。此有叁種:  (一)第一難禅,菩薩久修禅定,心得自在,然爲救度衆生之故,舍第一禅樂而生于欲界。(二)第二難禅,菩薩修無數量諸深禅定,超過一切聲聞、辟支佛之上。(叁)第叁難禅,菩薩依禅定得無上菩提。[法界次第初門卷下之上]

佛學大詞典 【68】

  禅定自初步至高度之十種階段。即:(一)出家清淨禅,(二)近善知識清淨禅,  (叁)阿蘭若處禅,(四)離戲論愦鬧禅,(五)身心柔軟禅,(六)智慧寂靜一切音聲禅,(七)七覺八道禅,(八)離味著諸煩惱禅,(九)通明清淨禅,(十)內智方便遊戲神通禅。[大藏法數卷五十八]

佛學大詞典 【69】

  厮,乃相互之意。原指禅師與門人相互問答應酬,參究宗旨;後轉指以言語多爲可貴而執著于文字之口頭禅。大慧書卷二十七(大四七·九二八中):“便將心意識,記取這杜撰說底,卻去勘人,一句來,一句去,謂之厮禅。”又“厮”系被他人所役使者。厮禅即指傳誦他人之文句而無真正見解之禅;實不自知自己未得宗旨,僅系受文字役使而已。[禅林象器箋參請門]

佛學大詞典 【70】

  (一)梵語catva^ri  dhya^na^ni,巴利語catta^ri  jha^na^ni。又作四禅定、四靜慮。指用以治惑、生諸功德之四種根本禅定。亦即指色界中之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故又稱色界定。禅,禅那(梵dhya^na  )之略稱;意譯作靜慮,即由寂靜,善能審慮,而如實了知之意,故四禅又稱四靜慮、四定靜慮。此四禅之體爲“心一境性”,其用爲“能審慮”,特點爲已離欲界之感受,而與色界之觀想、感受相應。自初禅至第四禅,心理活動逐次發展,形成不同之精神世界。或謂自修證過程而言,前叁禅乃方便之階梯,僅第四禅爲真實之禅(真禅)。

  四禅能攝尋、伺,喜、樂等諸靜慮支,爲止(定)與觀(慧)並行者;以其最能審慮,故其義最勝。蓋四禅之差別,乃由所攝靜慮不同而分爲四種。據俱舍論卷二十八、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九等所舉,將四禅總分爲叁類、十八支(十八禅支)。叁類,即指對治支、利益支、自性支。十八支,則指初禅所攝之五支、二禅所攝之四支、叁禅所攝之五支、四禅所攝之四支。如下表所示。



“對治支”所列者,指能用以對治(斷除),及由對治所達到之心理活動或狀態;“利益支”,則系進入相應境界之主觀感受。如初禅雖已離欲界之惡不善法,而感受到脫離欲界之喜、樂,但仍有尋、伺的粗細分別之心理活動,尚須加以對治;至二禅時,尋、伺已斷滅,形成信根,稱爲內等淨,由此所得之喜、樂,乃對此禅定自身之感受,故稱定生喜樂;叁禅舍去二禅之喜、樂,住于非苦非樂之“行舍”境地,以正念、正知繼續修習而産生離喜妙樂;四禅舍叁禅之妙樂,稱爲舍清淨,唯念修養功德,稱爲念清淨,由此得非苦非樂之感受。上述一切之活動及感受,均于心一境性之禅定狀態中進行,故稱之爲“自性支”。

  上記四種靜慮,以其自體而言,乃發起四無量心、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等諸功德之所依,故各皆稱爲根本定(梵maula  -sama^dhi  );對此而言,其加行(即入門前之准備階段)稱爲近分定(梵sa^mantaka  -sama^dhi  )。然初禅之近分定亦稱爲未至定(梵ana^gamya  -sama^dhi  ),故四禅有一未至定、叁近分定及四根本定。初禅之根本定仍有尋、伺之作用,故稱有尋有伺定。初禅之根本定與第二禅之近分定中間有中間定,稱爲無尋唯伺定(無尋而僅存伺)。第二禅之近分定以上則總稱無尋無伺定。至于入第四禅時,因已脫離八災患(即尋、伺、苦、樂、憂、喜、出息、入息等八種能動亂禅定之災患),故稱第四禅爲不動定。相對于此,四禅以下則稱有動定。

  又色界之四禅天,乃修四禅者所生之處,此四禅稱爲定靜慮;相對于此,彼諸天自然而得之四禅,稱爲生靜慮。此外,據大智度論卷十七載,于佛陀弟子中,有一比丘雖以坐禅持戒而得四禅,然因生起增上慢,自稱“我已得四沙門果(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且謗罵世尊,命終遂墮地獄;以此因緣,被稱爲四禅比丘。

  蓋禅定通見于印度宗教史中,爲各時代重要修行法之一。佛陀亦以禅定爲最主要之行法,而于成道及涅槃之際,皆依四禅法而成之。又一般亦將此四禅與四無色定合稱爲四禅八定。[雜阿含經卷十七、長阿含卷八衆集經、過去現在因果經卷叁、佛本行集經卷二十二、顯揚聖教論卷二、卷十九、集異門足論卷六、大毗婆沙論卷八十至卷八十六](參閱“四無色定”1772)

  (二)依法界次第卷下之說,禅可分爲世間禅與出世間禅兩種,出世間禅又有出世間與出世間上上禅兩種之別,前者乃聲聞、緣覺二乘之人所修之禅,後者爲菩薩所修之禅。據法華經玄義卷四載,此二乘人所修之出世間禅可分爲觀禅、練禅、薰禅、修禅等四種階段,亦稱爲四禅。(參閱“觀練薰修”6971)

佛學大詞典 【71】

  謂學佛。西廂記中崔莺莺夜聽琴雜劇雲:“我經文也不會談,逃禅也懶去參。”杜甫飲中八仙歌詩雲:“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禅。”或謂逃禅一詞猶如逃墨、逃楊,系逃而出,非逃而入,然一般多以逃禅爲學佛之意。

佛學大詞典 【72】

  即參禅問答之意。又作問話。宋代以後之禅院,逢檀越及官人來向住持求升座說法時,有選派一特定僧人向住持質問之慣例,此質問僧稱爲禅客。禅林象器箋職位門:“蓋官人入寺,屢請升座說法,及時禅客出衆問答,名之曰問禅。”此外,一般問者以對句之韻語求問,有時亦有用頌叩問之通例。爾後,此種問禅漸次傾向口頭之形式,而脫離本來禅問答之領域。[楊岐方會禅師語錄、古尊宿語錄卷二十二、黃海東山演和尚語錄、禅林寶訓卷叁]

佛學大詞典 【73】

  參悟禅理,稱爲悟禅。禅理之參悟,或修習實際之坐禅工夫,或從古則公案中參究佛法之玄旨,總之,皆以身心脫落、明心見性爲參禅悟道之要務。[禅林類聚卷五]

佛學大詞典 【74】

  (一)(1488~1567)韓國李朝時代僧。慶尚南道蔚山人,俗姓張。號休翁、禅和子。弱年入斷石山出家,二十四歲至妙香山苦修。後參于智異山智嚴,遊曆諸方。中宗王叁十一年(1536),垂教化導于楞伽山,旋爲官方嫌惡而遭拘禁,赦免後晦迹于西山九年。叁十九年複入妙香山普賢寺講說經論,大振玄風。朝鮮宣祖元年入寂,享年八十一。[清虛堂集卷叁、朝鮮寺刹史料卷下、朝鮮佛教通史(李能和)]

(二)(1533~1608)韓國李朝時代僧。俗姓郭。號靜觀。十五歲出家,博學精修,通曉諸乘。後參訪西山休靜,傳其心印,學徒達數百人。晚年,自俗離山移至德裕之白蓮社。宣祖四十一年秋以疾終,享年七十六。著有靜觀集一卷。嗣其法者有任性沖彥等人。其法系稱靜觀派,與松雲、鞭羊、逍遙叁派,爲西山休靜門下之四大法系。[李朝佛教(高橋亨)、朝鮮禅教史(忽滑谷快天)]

佛學大詞典 【75】

  (一)四禅定中之第四禅,意謂真實之禅。(參閱“四禅”1843)

  (二)(1916~  )江蘇東臺人。字妙悟,別號昌悟。六歲從淨修法師出家,十五歲受具足戒。先後就讀于東臺叁昧、焦山定慧、鎮江竹林等寺之佛學院、及南京華嚴師範學院。曆任竹林寺、上海玉佛寺住持,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上海佛教協會會長等。多次應邀至海外弘法,足迹遍及香港、西藏、印度、泰國、日本,美國等。

佛學大詞典 【76】

  端身正坐而入禅定。禅系禅那(梵dhya^na  )之略稱,意譯靜慮。結跏趺坐,不起思慮分別,系心于某一對象,稱爲坐禅。坐禅原系印度宗教家自古以來所行之內省法,佛教亦采用之。釋尊成道時,于菩提樹下端坐靜思,其後又在阿踰波羅樹(梵ajapa^la  )下七天、目真鄰陀樹(梵mucilinda  )下七天、羅阇耶恒那樹(梵ra^ja^vatana  )下七天端坐思惟,是乃佛教坐禅之始。據叁卷本大般涅槃經卷中載,出家法系以坐禅爲第一。佛教大小二乘皆修習坐禅,其類別有作數息、不淨、慈心、因緣、念佛、四無量等種種之禅法,因而産生般舟叁昧、首楞嚴叁昧等多種叁昧。

  我國自菩提達摩東渡之後,禅宗漸興,專以修禅爲悟道之要法,將禅與叁昧,廣稱爲禅法。僧睿、慧遠、智顗等禅師皆勸人坐禅。根據大比丘叁千威儀卷上所載,坐禅之規儀有當隨時、當得安床、當得端坐、當得閑處、當得善知識、當得好善檀越、當有善意、當有善藥、當能服藥、當得善助等諸事。智顗之修習止觀坐禅法要,特立具緣、呵欲、棄蓋、調和、方便、正修、善發、覺魔、治病、證果等十科,以闡說修習止觀之法則。其中,具緣指持戒清淨、衣食具足、得閑居靜處、息諸緣務、近善知識;呵欲指呵責世間色、聲、香、味、觸等五欲;棄蓋指棄絕貪欲蓋、嗔恚蓋、昏沈睡眠蓋、掉舉惡作蓋、疑蓋等五蓋;調和指調食、調睡眠、調身、調息、調心;方便指欲、精進、念、巧慧、一心等五法。

  關于坐禅之方法,禅宗諸清規中多有詳細之規定,例如敕修百丈清規卷五坐禅儀條,謂坐禅應息心靜慮,節製飲食,于閑靜處結跏趺坐,或半結跏,以左掌置于右掌上,二大拇指相拄,正身端坐,使耳與肩、鼻與臍相對,舌抵上齶,唇齒相著,兩目微微張開,並說坐禅而致疾病者,乃不得其要之故。又智顗于六妙法門一書中,謂坐禅時可能生起報障、煩惱障及業障等叁種障,並說明對治各障之法。日本永平清規之辨道法提示出黃昏(日沒後)、後夜(午前二時)、早晨(早餐後)、晡時(晝食後)之四時坐禅法。或省略後夜坐禅,而稱叁時坐禅。蓋坐禅,從精神、身體、醫學等方面觀之,皆甚受重視;高僧在坐禅中之腦波與熟睡者相同,然卻不等于睡眠,是其特征。

  此外,在禅林中,上堂前暫時于僧堂坐禅,稱爲坐堂;小參及每日晚參前于僧堂坐禅,稱之坐參。又定式坐禅之後再行禅坐,稱爲再請禅;得法之住持陪伴大衆坐禅,稱爲伴禅,或稱陪禅;用以報知坐禅之時刻,而挂于衆寮前之板,稱爲坐禅板。[達摩多羅禅經卷上、坐禅叁昧經、分別功德論卷二、大乘起信論、摩诃止觀卷八下、五門禅經要用法、法界次第初門卷上之下、起信論義記卷下、敕修百丈清規卷七月分須知條、景德傳燈錄卷叁十、禅林象器箋叢軌門](參閱“坐堂”2837、“參”4394、“禅”6451)

佛學大詞典 【77】蚌蛤

  禅林用語。蚌開口始見內髒,比喻呈露宗師家真面目之禅。無門關第十八則(大四八·二九五中):“洞山老人,參得些蚌蛤禅。”

佛學大詞典 【78】

  位于江蘇吳縣。又稱北禅院。相傳叁國時孫權之母于赤烏年中(238~2  51)舍自宅建立此寺,原名通玄寺。于陳隋盛唐之世,昌大無匹。玄宗開元年間(71  3~741)改稱開元寺。五代吳越于同光叁年(925)又改稱報恩寺。宋則易名萬壽報恩光孝寺,明永樂年間(1403~1424),改稱今名,別稱北寺。明清以來,爲大禅林,巨匠輩出,領袖東南。此外,梁天監年中,正慧禅師于其中築佛舍利塔,塔高百尺,可瞰江湖阖巷之狀。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胡騎渡江,以爲寺塔不利己,俱焚之。事定重修,止複九成。今雖存,然已非舊日景觀。[蘇州府志卷叁十九、大明一統志卷八、大清一統志卷五十五]

佛學大詞典 【79】北宗

  又作北禅、北宗。爲“南宗禅”之對稱。禅宗五祖弘忍之門下大通神秀,以弘法于北方,故稱北宗。五祖入寂後,神秀遷至江陵當陽山(湖北),力主漸悟之說,其教說盛行于長安、洛陽等北地;而于南方,六祖慧能則于韶州(廣東)曹溪山說法教化,主張頓悟之思想,蔚成南宗禅,中國禅宗史上乃有所謂南宗北宗、南頓北漸等名稱。然“北宗”之稱,並非神秀派之自稱,而系慧能之弟子神會所加者。神會以自宗爲禅宗正統法系,稱自宗爲南宗,而視北地所傳漸悟法門爲劣下,以“北宗”呼之,蓋含貶蔑之意。

  受神秀付囑者,有普寂、敬賢、義福、玉山惠福等四人。于武則天、中宗、睿宗之時,神秀皆被尊爲國師。普寂亦被稱爲叁帝之國師。義福、敬賢、惠福等人則以長安、洛陽爲中心,大振北宗門風。普寂之弟子爲道璇,受日僧之招請赴日弘法,乃禅法傳入日本之初期重要人物。此宗雖曾盛行于北方,然以會昌法難、南宗隆盛,與神會排斥等原因而漸告衰頹,至唐末遂斷其傳承。有關此宗派傳承之史書有淨覺之楞伽師資記、杜朏所撰之傳法寶紀。

  本宗教旨,依宗密之圓覺經大疏鈔卷叁下所敘之七家,北宗爲第一家,其文雲(卍續一四·二七七上):“此宗秀大師爲宗源,弟子普寂等大弘之。拂塵者,即彼本偈雲:“時時須拂拭,莫遣有塵埃”是也。意雲:衆生本有覺性,如鏡有明性;煩惱覆之,如鏡之塵。息滅妄念,念盡即本性圓明,如磨拂塵盡鏡明,即物無不極。”神秀曾撰“觀心論”,並提出“五方便門”之說,以之爲修道階段之次第法門,此一論點,成爲神會攻擊北宗之目標。然若從禅宗思想史之觀點而言,則神秀之“觀心”說實爲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東山法門之忠實繼承者。[禅門師資承襲圖、大乘無生方便門、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國禅宗史(印順)、禅宗史研究(宇井伯壽)](參閱“禅宗”6455)

佛學大詞典 【80】不忘

  禅定之一種。即練習記憶之禅定。舍利弗問經記載阿難修不忘禅,得佛覺叁昧。

佛學大詞典 【81】定窟

  比丘修禅定之洞窟。佛與弟子多于山林岩窟中坐禅,故有此稱。又禅者之居所,亦可稱禅定窟。南本涅槃經卷二十八(大一二·七九二上):““如來今于此拘屍那城入大叁昧深禅定窟,衆不見故,名大涅槃。”師子吼言:“如來何故入禅定窟?”“善男子!爲欲度脫諸衆生故。(中略)爲令衆生尊重所聞禅定法故,以是因緣入禅定窟。””

佛學大詞典 【82】定門

  又稱禅門。(一)禅定之門關。

  (二)日本佛教用語。又稱禅室。指入禅定門之人。意爲禅定之門侶。即歸依佛門,剃發染衣之男子稱禅定門,女子稱禅定尼。又轉用于亡者戒名之稱號;禅定尼則爲對女子戒名之稱。在日本,剃發入佛門之天皇,專稱禅定法皇。攝政、關白剃發者,稱禅定殿下或禅閣。(參閱“禅門”6471)

佛學大詞典 【83】定寺

  (一)位于陝西長安。隋代文帝仁壽年間(601~604),曾召僧定之門人保恭爲寺主,以檢校僧尼。唐代武德二年(619),改稱大莊嚴寺。續有神回、道哲、智興、慧诠等名德住持本寺,顯揚法門。

  (二)西藏名Co-ne  。音譯卓尼寺。爲位于甘肅西南洮州之南的喇嘛教寺院。其創建年代不詳,但據考證明初即已存在。此寺藏有西藏大藏經甘珠爾(藏Bkah!-h!gyur  ,佛說部)、丹珠爾(藏Bstan-h!gyur  ,論疏部)之版木,稱爲卓尼版,其年代僅次于奈塘版(藏Snar-than%  )。[蒙藏佛教史(妙舟)]

佛學大詞典 【84】梵天

  色界中有四重天處,皆爲修禅定者所生之處,故稱禅天。禅梵天即指色界初禅之叁天(大梵天、梵輔天、梵衆天)。法苑珠林卷叁(大五叁·二八八下):“初禅廣如小千世界,乃至第四禅地廣無邊者,未知于他大千之上,爲當共有初禅梵天,乃至共有色究竟天。”(參閱“四禅天”1846)

佛學大詞典 【85】籍志

  凡二卷。日本臨濟宗僧義谛撰。列舉中、日之禅籍凡二四四部,並加略解。計分單錄禅要、把斷公案、宗門全史、宗門略史、叢林禮範、禅教總史、宗門隨筆、禅教雜說、宗師注經及禅籍志拾遺等類。收于大正二年(1913)一月刊行之大日本佛教全書。

佛學大詞典 【86】林寺

  (一)位于臺灣嘉義梅山鄉。開慧法師創建于民國四十五年(1956),工程艱钜,迨至六十年始告完成。續又增建寮房、山門等。鄰近有梅山公園,爲嘉義之觀光名勝,故每逢假日,遊客、信衆往來如織。

  (二)位于日本京都市左京區永觀堂町。日本淨土宗西山禅林寺派之總本山。山號聖衆來迎山,舊號無量壽院,通稱永觀堂。爲齊衡二年(855),空海弟子真紹所建,爲鎮護國家之道場。後爲敕願寺,受賜號禅林寺。承曆年中(1077~1080),永觀至寺專修

念佛,爲本寺中興之祖,後皈依淨土宗。明應六年(1497),敕令增建祖師堂、書院、鎮守堂等。本寺以楓葉著稱,並藏有山越阿彌陀圖、來迎圖(二種),以及傳爲張思恭所繪之釋迦十大弟子像、佛涅槃圖、十六羅漢像、十界圖等佛畫,及波濤圖十二幅;另藏有當麻曼荼羅緣起一卷、融通念佛緣起二卷等淨土美術品。

佛學大詞典 【87】叁昧

  即禅那與叁昧之並稱。禅那,梵語dhya^na,  意譯作思惟修習;叁昧,梵語sama^dhi,意譯作定,二者同體異名。法苑珠林卷八十四(大五叁·九○四上):“菩薩修定複有十法,不與二乘共。何等爲十?(中略)八、修定其心寂滅,勝于二乘諸禅叁昧故。”

佛學大詞典 【88】叁宗

  華嚴宗五祖圭峰宗密(780~841)于其所著禅源諸诠集都序、中華傳心地禅門師資承襲圖之中,將禅宗諸派總分爲息妄修心宗、泯絕無寄宗、直顯心性宗,而主張自屬之荷澤宗爲最優。

  息妄修心宗系指南侁、北秀、保唐、宣什等之門下,及牛頭、天臺、惠稠、求那等倡導之禅。此宗主張外境與內心各有分限,如能背境觀心,即可息滅妄念;能息妄念,即覺悟而無所不知。此即指北宗禅。

  泯絕無寄宗系指石頭、牛頭,以迄徑山等一派之主張。彼等主張凡聖等法,皆如夢幻,故須了脫一切執著,怨親苦樂一切無礙,了達本來無事,遠離顛倒,證得解脫。

  直顯心性宗系指洪州宗、荷澤宗,主張有、空皆唯真性(即會相歸性)。此又分二類:(一)謂語言動作、貪嗔慈忍、善惡苦樂等,皆即佛性,此外別無佛。主張不斷不修,即爲解脫。(二)謂妄念本寂,塵境本空,此空寂之心即靈知不昧,爲我真性;知之一字即衆妙之門。頓悟此空寂之知,知其衆念無形,雖備修萬行,以無念爲宗,則罪業自然斷除,功用自然增進。

佛學大詞典 【89】天魔

  爲日本日蓮宗四個格言之一。日蓮擇取當時所盛行諸宗之中最具勢力,且有違自家宗旨之四宗加以批判,而立四個格言。其中第二之禅天魔即指斥禅宗之標榜“教外別傳,不立文字”,謂不依經典乃否定佛所說法,故視禅宗爲天魔外道之法。(參閱“四格言”1749)

佛學大詞典 【90】要經

  (一)全一卷。譯于東漢時代,譯者佚名。又稱禅要經诃欲品、禅要诃欲經。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冊。本經示行者于修定時,應作不淨觀,以期離欲,得空清淨智觀;亦即觀衆生之六欲:色欲、形容欲、威儀欲、言聲欲、細滑欲、人相欲,依前五欲觀不淨相,依人相欲觀白骨人相。又本經相當于鸠摩羅什等所譯禅法要解之最初部分。

  (二)凡二卷。鸠摩羅什等譯于姚秦弘始四年至十四年(402~412)。又稱禅法要解、禅法要解經。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冊。(參閱“禅法要解”6471)

  (叁)全一卷。爲中唐時代之僞經。書題禅門經,卷首慧光之序謂其又稱禅要經。由于當代達磨系之禅者感于小乘禅經之缺點,故作本經,欲以大乘禅經彌補小乘禅經之不足。本經采取經典之形式,內容標榜初期禅宗之思想及立場。開元釋教錄將本經列入僞經之中,然曆代法寶記、頓悟要門等禅錄皆引用本經,由此可知本經系流行于唐代至五代之禅林間。又敦煌文獻中發現本經之完本,編爲史坦因第五五叁二號;日本學者柳田聖山據此重新校訂,收于“冢本博士頌壽記念佛教史學論集”。

佛學大詞典 【91】源寺

  位于浙江西天目山昭明、旭日、翠微、陽和諸峰下。清代康熙四年(1665),浙直宰官請玉琳國師至西天目山重修高峰之道場。雍正十一年(1733),賜額“禅源寺”。[天目山名勝志(錢文選)](參閱“天目山”1346)

佛學大詞典 【92】月集

  凡叁十卷,補遺一卷。唐代貫休述,由弟子昙域編其詩文而成。原本叁十卷中,文集五卷已佚,僅存詩集二十五卷。明代毛晉作補遺一卷。內容包括:樂府古題雜言一卷、古風雜言古意五卷、五言律詩十二卷、七言律詩及七言絕句六卷、七言律詩一卷。[四庫提要(集、別集類)]

佛學大詞典 【93】悅食

  二食之一,九食之一。入于禅定,身心適悅,能長養肉體,資益慧命,一如食物之能長養肉體,存續精神,故稱禅悅食。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大九·二七下):“其國衆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悅食。”心地觀經卷五(大叁·叁一四下):“唯有法喜禅悅食,乃是聖賢所食者。”(參閱“九食”143、“二食”206)

佛學大詞典 【94】雲寺

  位于韓國全羅北道高敞郡雅山面。爲修者(雲水僧)雲集之處,故名之爲禅雲寺。義雲國師創建于百濟威德王二十四年(577),當時

號稱有分寺一九八座。後遭戰火,又經重修,現存建築物傳系光海君王六年(1614)元俊再建,其中李朝所建之大雄寶殿,爲韓國國寶之一。

佛學大詞典 【95】鏟子

  禅林用語。指空解一切之禅法。鏟子,即鋤頭。謂徒然鏟除一切事物之存在,胸中了無些許義理或世間各種對立之法,然亦由于空解諸法而不識佛法、不解宗要;猶如徒知以鋤頭鏟除所有沙泥土石,不知揀擇可資使用之土壤,複于淨除一切之後,亦不知建立任何可資安居之舍宅。禅林中,每以“鏟子禅”一詞貶稱此類徒然空解一切之禅法。

佛學大詞典 【96】

  (480~560)北齊僧。昌黎人,俗姓孫。博通經史,二十八歲投僧寔法師出家,先後參訪道房、跋陀叁藏、道明禅師,修習禅法。嘗山行見兩虎鬥,以錫杖中解之而去。曆住嵩嶽寺、大冥山、石窟大寺。天保叁年(552),齊文宣帝于邺城西南之龍山爲建雲門寺,屢幸寺,師守比丘之法,都不送迎。或有以此讒于帝,帝大怒,欲前來加害,師冥知之,避寺去二十裏,孤立道傍;帝至而問之,師曰(大五○·五五五中):“恐身血不淨,穢汙伽藍,在此候耳。”帝下馬悔謝,躬負師還寺。乾明元年四月示寂,世壽八十一,法臘五十。遺有止觀法二卷行世。[續高僧傳卷十六]

佛學大詞典 【97】

  爲色界四禅天之一。乃修初禅定之人命終後所生之處,或指居于此天之衆生。以此天之衆生已遠離欲界之惡法,而生起喜、樂之感受,故此天又稱爲“離生喜樂地”。據俱舍論卷八、卷二十八、順正理論卷二十一載,此天衆生又分爲叁:(一)  大梵天(梵Maha^  -brahman  ),乃初禅天之王,亦爲主宰娑婆世界之大梵王。乃廣善之因緣所生,系最初生而最後殁者,得“中間定”,威德殊勝。(二)梵衆天(梵Brahma  -pa^ris!adya  ),乃大梵所有、所化、所領之衆。(叁)梵輔天(梵Brahma  -purohita  ),即于大梵天之前行列,而爲其輔翼之侍衛。又于長阿含經卷二十忉利天品中,除上述叁天外另舉出梵身天(梵Brahma  -ka^yika  ),共計爲四。此外,有關初禅諸天之依處、身量及壽量等之果報,于長阿含經卷二十、大毗婆沙論卷一叁六、俱舍論卷十一、立世阿毗昙論卷叁、卷七等皆詳加記載。又以此天乃大梵天所住之世界,故又稱梵界(梵Brahma  -loka  ),或梵世天。[瑜伽師地論卷四、大毗婆沙論卷九十八、大智度論卷九](參閱“四禅天”1846、“色界”2545)

佛學大詞典 【98】

  (一)指優秀之禅僧。  (二)指仰山之法嗣景通,與歸宗智常之法嗣智通。此二禅僧又稱爲二大禅佛。[祖庭事苑卷二雪窦拈古]

佛學大詞典 【99】大乘

  指菩薩禅。乃圭峰宗密(780~841)所立五種禅中之第四種。宗密之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大四八·叁九九中):“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在宗密之禅法分類中,此種禅法仍次于最上乘禅。(參閱“五味禅”1105)

佛學大詞典 【100】待悟

  盛行于宋末之禅法。即以得證悟爲目的而修之禅法,亦即視坐禅爲開悟之方法,乃貶語詞。永平廣錄卷八:“諸宗坐禅,待悟爲則,譬如假船筏而度大海,將謂度海而可抛船矣!吾佛祖坐禅不然,是乃佛行也。”

當前只顯示前100個在佛学大词典中的搜索結果..
佛学大词典中的【100】個結果已顯示完畢,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