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18本字典中找到 1000+ 条与“”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佛学大词典】的查询结果:
佛学大词典 【1】

梵语s/u^nya。与“有”相对。音译为舜若。意译空无、空虚、空寂、空净、非有。一切存在之物中,皆无自体、实体、我等,此一思想即称空。亦即谓事物之虚幻不实,或理体之空寂明净。自佛陀时代开始即有此思想,尤以大乘佛教为然,且空之思想乃般若经系统之根本思想。

  空可大别为人空与法空两者。人空,意谓人类自己无其实体或自我之存在;法空,则谓一切事物之存在皆由因缘而产生,故亦无实体存在。天台大师智顗与嘉祥大师吉藏皆以小乘佛教所说之空,系观察分析一切事物而入空,故称析空观。相对于此,大乘佛教则针对小乘佛教之析空观而另立体空观,即观一切存在事物的理法之当体即是空之法。

  又小乘仅见“空”,而不见“不空”,故被称为“但空”。大乘则不仅见及一切存在悉为空,且兼及不空之一面,故称“不但空”、“中道空”。盖作一切法皆空之观者,称为空观。空非虚无(偏空),观空就是发现真实之价值,故真空就是妙有。反之,将“空”视为虚无,则称为恶取空。兹列举诸家所作空之分类如下:

  (一)二空:(1)依中论卷四观邪见品及成唯识论卷一等说,分为人空与法空。人空,意谓在有情个体之中无实我之存在,故人空又称我空、众生空、生空、人无我等。法空,意谓由因缘所生之一切法无实体之存在,故又称法无我。小乘说人空而不说法空,大乘则主张人法二空(又作人法二无我、我法二空)。(2)依成实论卷十身见品之说,分为析空与体空。析空,意  谓将存在之事物分析至最后不可得时,则为空。体空,则意谓一切存在之本身即是空,故不须分析,当体即空。小乘与成实宗主张析空,大乘则主张体空。(3)依三论玄义之说,分为但空与不但空。但空,意谓仅偏于空而不知空之真义与妙有之境。不但空,意谓了知空之真义与承认妙有之境的中道空,此乃自观一切法无自性而获得之空。

  (二)三空:(1)依辩中边论卷中及显扬圣教论卷十五等,法相宗认为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中之每一性均有空义,故谓之三空。即凡夫所妄执之境为遍计所执性,该性本来空无,此即“无性空”。而由因缘所生之法即依他起性,与遍计所执性不同而非完全“无”,然亦非如众生妄情所认为之“有”,此即“异性空”。至于真如为圆成实性,系由观人、法二空所显之自性,此为“自性空”。(2)依金刚经纂要刊定记卷一之说,指人空、法空、俱空(人、法二空)等三空。

  (三)四空:大集经卷五十四及大品般若经卷五等所说,指法法相空(法相空)、无法无法相空(无法相空)、自法自法相空(自法相空)与他法他法相空(他法相空)等四空。

  (四)六空:(1)内空,谓眼、耳等六内处(六根)为空,又作受者空、能食空。(2)外空,谓色、声等六外处(六境)皆空,又作所受空、所食空。(3)内外空,又作身空、自身空。(4)空空,谓所观之空亦是空,故又称能照空。(5)大空,十方世界为空,又作身所住处空。(6)第一义空,在诸法之外,无有所谓实相之自性,亦作胜义空、真实空、真境空。语出舍利弗阿毗昙论卷十六。

  (五)七空:(1)相空,谓诸法之自相与共相均空,又作自相空。(2)性自性空,谓诸法之自性即空,又作自性空。(3)行空,谓五蕴远离我及我所,而由因缘所生。(4)无行空,谓五蕴之中未曾有涅槃,又作不行空。(5)一切法离言说空,谓一切法无法以言语形容而为空。(6)第一义圣智大空,由果位圣智所见之第一义空。(7)彼彼空,谓你我彼此互为空,一般所说的“无”即相当于此空,为浅义之空。语出四卷本楞伽经卷一。

  (六)十空:指内空、外空、内外空、有为空、无为空、散坏空、本性空、无际空、胜义空、空空等十种。其中,有为空,谓有为法即空。无为空,谓无为法即涅槃为空。散坏空,谓因缘假和合之物,终将离散与破坏,又作散空。本性空,谓自性为空,又作性空。无际空,谓无始以来存在之一切法皆属空,又作无始空、无前后空。语出大毗婆沙论卷八。

  (七)十一空:指内空、外空、内外空、有为空、无为空、无始空、性空、无所有空、第一义空、空空、大空等十一种。其中,无所有空,谓由于一切法无自性,无法求得,故亦作不可得空。语出北本涅槃经卷十六。

  (八)十六空:指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空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无散空、本性空、相空、一切法空、无性空、无性自性空等十六种。其中,毕竟空,谓诸法毕竟是空之穷极空。无散空,谓积集之善根不会散失,然并非执于善根之空,又作不舍离空、不舍空。相空,谓三十二相与八十种好皆为空。一切法空,谓一切佛法为空。无性空,谓由于人、法二空,故不可执着任何一物。无性自性空,谓无性与自性皆空。语出辩中边论卷上。

  (九)十八空:指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等十八种。其中,诸法空,谓一切诸法皆空。无法空,谓过去、未来诸法皆空。有法空,谓现在诸法皆空。语出大品般若经卷三、大集经卷五十四、大智度论卷三十一。

  此外,尚有十二空、十四空、十九空、二十空等诸种分类,而以十八空为着。

  我国在魏晋时代虽已传译道行、放光等诸般若经典,而尚未译出中论等论著,加以当时清谈之风极盛,故多有附会老庄思想以阐释般若经所说之毕竟无所得空,惟立论有失“空”之实义。据出三藏记集卷八毗摩罗诘提经义疏序载,当时成立之本无异宗、即色宗、心无宗、识含宗、幻化宗、缘会宗等,皆系以上记之“格义”方式宣说般若性空之宗派。[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十四、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五、大智度论卷三十八、菩提心论、十八空论、大乘义章卷一至卷四、维摩经义记卷三、华严法界观门、中观论疏卷二末](参阅“本体”1983、“空有论争”3473)

佛学大词典 【2】

  谓诸法本来性空;即一切万物之本性皆空。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三中):“净慧如(知)本空,亿劫思佛智。”

佛学大词典 【3】

  (705~774)梵名Amoghavajra  。又作不空金刚。为唐代译经家、密教付法第六祖。南印度师子国人。天资聪明,幼从叔父游南海诸国,其后出家,十四岁从金刚智三藏学悉昙章,诵持梵经。寻渡南海,唐玄宗开元八年(720)抵洛阳,时年十六。一说系北天竺婆罗门之子,少孤,随叔父至武威、太原,后师事金刚智。二十岁(开元十二年)于洛阳广福寺受具足戒。师聪敏过人,深获三藏器重,尽得五部三密之法。及金刚智示寂,师遵遗命,往印度求法,偕同含光、慧辩等浮海西游,经广府、诃陵而达锡兰,从普贤阿阇梨(一说龙智阿阇梨)受十八会金刚顶瑜伽及大毗卢遮那大悲胎藏各十万颂、五部灌顶、真言秘典、经论梵夹五百余部,并蒙指授诸尊密印、文义性相等。又遍游五印度,于天宝五年(746)还京师,为玄宗灌顶,住净影寺。以祈雨灵验,赐号智藏,并赐紫袈裟等。安史乱起,住长安大兴善寺行禳灾之法。及长安陷,玄宗于成都蒙尘,肃宗即位灵武,其时师虽陷身乱军之中,仍屡次秘密遣使致书肃宗,传达日常起居与竭诚效忠之意,肃宗亦遣使密求大法。代宗时,制授特进试鸿胪卿,加号大广智三藏,曾于太原五台山造密教道场,展开宣教活动。大历六年(771)表进开元以来所译经七十七部一○一卷及目录一卷,并请入藏。大历九年六月中,师预知时至,上表辞别,献五钴金刚铃杵等,倚卧而入寂,享年七十。追赠司空,谥号“大辩正”,于大兴善寺造塔安置舍利。与鸠摩罗什、真谛、玄奘等并称c  大翻译家,对确立梵语与汉字间严密的音韵对照组织之功甚钜。又与善无畏、金刚智并称开元三大士。付法弟子有含光、慧超、惠果、慧朗、元皎、觉超等,而以嫡传之惠果称真言付法第七祖。[宋高僧传卷一、表制集卷一至卷六、两部大法相承师资付法记卷上、卷下、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卷上]

佛学大词典 【4】

  “空”为佛教重要思想之一;“空”与“有”相对,遮有为空,其空亦空,即说有空亦空之,是为究竟之大空。对于小乘之“偏空”,而称大乘究竟之空寂为大空,即大乘之涅槃。大宝积经卷二十二(大一一.一二一中):“广大空寂,名曰虚空,涅槃宫殿亦复如是为大空寂,无有主宰,亦无我所,一切众生设入其中,无能摄取一毛端量,广大空寂,广大无量,名大涅槃。”又于十八空之中,无东西南北等方位之实体,亦称为大空。此外于密教中,了悟阿字本不生之理,亦称为大空。[入楞伽经卷三、无尽灯论卷上]

佛学大词典 【5】

  “不但空”之对称。知道一切事物有空理之一面,然不知其反面同时存有不空之意义,称为但空、偏空。知道空理,同时亦知不空之理,此称为不但空、不可得空。执着空,称但空;知空亦不可得而不执空,称不但空。三论宗吉藏以但空、不但空区别大乘、小乘之教义。天台宗则分配之于二教,以但空为藏教,以不但空为通教;又对观空之空观,分为但空观与不但空观。[大智度论卷三十七、三论玄义、摩诃止观(会本)卷三之三、天台四教仪](参阅“三观”706)

佛学大词典 【6】

(729~808)越南灭喜禅派僧。北宁古法人,俗姓阮。原住天德禅众寺,村人敬称师为长老。唐贞元(785~805)年间,在古法创建琼林寺,专授南宗神会之禅法,其后南宗禅成为灭喜禅派之主流。晚年在龙泉寺南阳禅师门下继续修禅。元和三年示寂,世寿七十九。

佛学大词典 【7】

  又作一空。语出大品般若经。谓诸法随缘而皆无自性,如色、心、依、正,乃至圣、凡、因、果等法,虽千差万别,然其体性毕竟皆空;此空理乃唯一无二者,故称一空或独空。依寂调音所问经卷五所说,瓦器与宝器之中空,皆为一空,了无差别。[摩诃止观卷七上、大明三藏法数卷四]

佛学大词典 【8】

  指二种空。其名称与解释于诸经论各异。大智度论卷三十七举出但空、不可得空,无方便空、有方便空,般若空、非般若空等。一般所言之二空为:(一)人空、法空:并称人法二空、生法二空。人空又称我空、生空,即人我空无之真理。凡夫之人妄计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是我,强立主宰,引生烦恼,造种种业。佛为破除此一妄执,故说五蕴无我之理,谓我仅为五蕴之假和合,并无常一之主宰。声闻、缘觉等二乘之人闻之而入无我之理,称为人空。法空,即诸法空无之真理。二乘之人未达法空之理时犹计五蕴之法为实有者,佛为破除此一妄执,故说般若深慧,令彼等彻见五蕴自性皆空。菩萨闻之而入诸法皆空之理,称为法空。[大智度论卷九十三、成唯识论卷一]

  (二)但空、不但空:为天台宗所立,凡有二义:(一)于藏、通、别、圆四教中,藏、通二教不明空、假、中三谛,观一切法皆悉虚幻,据此空理而引为至极之理,但见于空,不见不空,故称但空。别、圆二教所立之空为三谛相即之空,非但见空,兼见不空,不空即中道,故称不但空。(二)于藏、通二教而言,藏教所诠之析空观为但空,通教所诠之体空观为不但空;此系因体空之内暗含中道之理。[摩诃止观卷三上、七帖见闻卷二末]

(三)性空、相空:并称性相二空。诸法无实性,称为性空;诸法既无实性,但有假名之相,然此相亦非实有,故称相空。[摩诃止观卷五]

(四)如实空、如实不空:真如体内无一切之妄染,而能究竟显实,称如实空;真如体内具足一切无漏性之功德,称如实不空。[大乘起信论]

  (五)权空、实空:并称权实二空。谓二乘之人所悟入之生空为权空,菩萨所悟入之生法二空为实空。[宝性论、辩中边论卷上、大乘玄论卷四]

  (六)密教结印契时,以地、水、火、风、空等五轮之名依次称为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拇指等五指,故谓二空时,即指二大拇指。

佛学大词典 【9】

指诸法之自性为空。又作法无我(梵dharma  -naira^tmya  )。为二空之一,三空之一。法空可从一切法无我与因缘生等二义论之。大毗婆沙论卷九(大二七·四五中):“尊者世友说言:“我不定说诸法皆空,定说一切法皆无我。”问:“若非我行相与空行相,俱能缘一切法者,此二行相有何差别?”答:“非我行相对治我见,空行相对治我所见。””于说一切有部,认为法体恒有,故不说诸法皆空,而观一切法无我,以对治我见。然成实论卷十二灭法心品、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三等谓,五蕴等之法无我,无实在不变之自性,故为空。

  又大乘义章卷一“二无我义”中,就四宗来分别空之义:(一)毗昙立性宗,仅说明生空,而不说法空。(二)成实破性宗,具说明二空。谓苦空无常等之集成诸法,称为法和合。法和合之中,空无定性,故为法空。(三)般若破相宗,亦说二空。谓不须待苦空无常等之离散破坏,凡假名之诸法即为空。(四)显实宗,亦说二空。分为二门:(1)依持门,妄想法之空,称为众生空;所依之真实寂,称为法空。(2)缘起门,真如之体寂,称为法空;缘用之寂灭,称为众生空。其中,破性宗之空为析空,破相宗之空为体空,显实宗之依持门之二空为三性三无性,缘起门之二空为真如之体用。[大智度论卷六、卷三十一、瑜伽师地论卷九十、显扬圣教论卷十六](参阅“二空”202、“空”3467、“无我”5087)

佛学大词典 【10】广

  (1887~1970)福建晋江人,俗姓郑。名照皆,号都了。年二十三,于厦门南普陀寺剃发,二年后,于南安小雪峰寺受具足戒。曾三次朝礼普陀山,后又往九华山及五台山。师栖心净土,以念佛法门为自行化他之准则。曾承事供养弘一大师。后住持晋江灵鹫寺,重修西天寺,并建四众海会塔。闽南诸丛林,无论讲经、传戒、佛七等,皆悉力襄助。民国五十九年示寂,世寿八十四。

佛学大词典 【11】

(1644~1721)日本真宗大谷派第一世讲师。近江国野州郡人,俗姓川那边。号光远房、秀光堂。十八岁登比睿山,研究天台教理三年。后归乡里,阅自宗之章疏。未久,入京都随圆智学宗乘。延宝八年(1680),受门徒之请,住京都西福寺,开席讲说,听众颇多。正德五年(1715),任讲师职,即第一世讲师。享保六年示寂,世寿七十八。著有无量寿经开义六卷、阿弥陀经义要四卷、法事赞丛林一卷、观念法门丛林一卷、般舟赞丛林一卷等。

佛学大词典 【12】

  (一)悟解诸法之空相。佛弟子中,以须菩提为解空第一。阿罗汉具德经(大二·八三一下):“复有声闻常行布施而能不灭,解空第一,须菩提苾刍是。”[增一阿含经卷三、注维摩诘经卷三]

  (二)指宋代僧可观。江苏华亭人。字宜翁,号竹庵。生于北宋元祐七年(1092)。法嗣有北峰宗印、智行守旻、神辩清一等人。著有楞伽说题集解补注四卷、山家义苑、竹庵草录一卷。[佛祖统纪卷十五、卷二十五、释门正统卷七](参阅“可观”1607)

佛学大词典 【13】

  (1927~  )安徽庐江人,俗姓徐。民国四十八年(1959)依台北临济寺白圣法师出家。五十年秋受具足戒。尝从台湾大学教授方东美研究哲学;并亲近章嘉大师、李炳南居士多年。先后执教于中国文化大学及各佛学院。师辩才无碍,经常于台湾、香港各地讲经说法。六十八年,于台北创设华藏精舍,并附设视听图书馆及法施会。除积极宣扬大乘教义外,并印行佛书普赠各界。

佛学大词典 【14】

外道观空,必存空相而堕于空见,否定一切善恶因果,或以为诸法皆空;此空见如一切世间之事法能染污真性,故谓之尘,属于色、声等六尘中之法尘,故称空尘。亦即外道之空观为法尘而非正观。摩诃止观卷五下(大四六·六五中):“观心推画,发一分细定,生一分空解,此是空见法尘,与心相应,何关无生。”

佛学大词典 【15】

指虚空。又作空界。为五大之一,六大之一。五大包括地、水、火、风、空等(属色法),六大则系于五大之外再加“识”大(属心法),皆为构成有情或无情世界之基本元素;以其体性广大,周遍于一切处,故谓之大。空界即内外之窍隙,如门窗、口鼻等处,亦为能生长之因,与地、水、火、风四大,同属色法。(参阅“六大”1251)

佛学大词典 【16】

三谛之一,九谛之一。空谛、假谛、中道第一义谛之三谛说为天台宗所盛倡,其中,空谛又作真谛、无谛。一切法从因缘生而自体不实,谓之空;谛者,审实不虚之理。中论卷四观四谛品(大三○·三三中):“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末,则立无常谛、苦谛、空谛、无我谛、有爱谛、无有爱谛、彼断方便谛、有余依涅槃谛、无余依涅槃谛等九谛;其中之空谛即谓诸法之自性本空。(参阅“九谛”158、“三谛”684)

佛学大词典 【17】

指附于梵字上之圆点,即·(其音为m!),有随韵点画之意。为悉昙十二摩多之第十一。以豙(a,阿)为例,加圆点即成蛊(am!,暗)。盖悉昙之空点,在梵语文典上称为随韵(梵anusva^ra  ),意谓随母音而鼻音化;而蛊可解为梵语am!bara,意谓大空,故由此转释而称该圆点为空点。又蛊为“阿字五转”之一,依“东因发心”之义,配于发菩提心之位,故亦称菩提点。大日经疏卷十四(大三九·七二三上):“此阿上有点,是大空义,犹此菩提之心,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成菩提也。”

  于密教中,以悉昙豙字在音韵上之五种变化配上五方五佛、五智等,次第说明修行者之各种修证阶次与方向,比即阿字五转之义,其中,以东方之阿■如来为发菩提心之“因位”,循著「从因向果”之修证方向,称为东因发心。

  又于空点之下加画一半月形,成为T!,此称仰月点。其形在梵语文典中属于随鼻韵(梵anuna^sika  ),意谓随母韵而鼻音化,故仰月点之用法与空点相同,半月形仅系装饰而已。密教对附有空点之字,皆解释作“大空”之义。[理趣释卷上、大日经疏卷七、卷九](参阅“仰月点”2170)

佛学大词典 【18】

指观想一切诸法皆空之观法。一切诸法,尽为因缘所生,因缘所生之法本无自性而空寂无相;观此空寂无相之理即为空观。佛教各宗派皆阐说“空”之教义,随之即立观空之法门;虽有浅深胜劣之别,然悉以舍遣对实有之执情为目的。概言之,小乘佛教修习我空观,断除烦恼障;大乘佛教修习我、法二空观,离烦恼、所知二障。

  于天台宗,观空之法有藏、通、别、圆四教之别:藏教分析诸法而观空理,称为析空观;通教不加分析,以诸法之当体如幻梦而直证入空,称为体空观;别教于假、中二谛之外观空,称为偏空观;圆教观假、中二谛即空,称为圆空观。以修行者之机根有利、钝之差别,故有此四种不同之观法,然皆以空观为入理之门。[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五之三、四教义卷一、三藏法数卷十、光明玄义拾遗记卷五](参阅“三观”706)

佛学大词典 【19】

(774~835)日本真言宗开祖。赞岐(香川县)人,俗姓佐伯直。十五岁至京都研习儒学,后入大学明经科,逐渐接触佛教,十八岁发表聋瞽指归(后易名为三教指归)批判儒释道。延历十二年(793)入佛门,师事和泉槙尾山寺之勤操,法名教海,后改为如空,研究三论及大小乘教义。十四年,在东大寺戒坛院受具足戒,改名空海。十五年,曾于梦中感得大日经,然未能解悟。遂于二十三年来唐,在福州长溪县登岸,北上历访长安诸大德,而于青龙寺之惠果阿阇梨处承续密宗之嫡传,受传法阿阇梨位灌顶,密号遍照金刚,成为最早受习真言教学之日本人。

日本大同元年(806)归返本国,翌年,在京都久米寺讲授大日经,三年,敕许弘通真言宗。四年,入宫论说即身成佛之义,挫败华严宗之道雄、天台宗之圆澄等诸硕德。弘仁元年(810),在于高雄山寺,补任东大寺别当之职。三年,修金刚界灌顶,授与最澄、和气真纲等人,未久,再修胎藏界灌顶,授与最澄、贤荣等人,为日本两部灌顶之嚆矢。

  弘仁七年,敕赐高野山之地以建寺宇。九年,赐师“传灯大法师”之号,任内供奉十禅师之职。十年,寺院落成,号金刚峰寺。十四年,受赐东寺,与高野山同为永久之密教道场。东寺之堂舍结构、佛像造形、年中行事、僧众威仪等,悉仿唐朝青龙寺之风貌。

  天长五年(828),创建综艺种智院,教授道俗弟子诸学,确立密宗教学,该院亦为日本最早之私立学校。

  承和二年,于高野山入寂,世寿六十二,被尊为日本真言宗高祖,谥号“弘法大师”,时人则多称“高野大师”。

  师之著作极丰,教义方面有辩显密二教论、秘藏宝钥、十住心论、付法传、请来目录、御遗告、即身成佛义、声字义、吽字义、般若心经秘键等,另有大悉昙章与篆隶万象名义(辞典)等。关于文学方面有文镜秘府论、文笔眼心钞、性灵集、高野杂笔集等。此外,师又长于书法,墨宝有风信帖、灌顶历名、七祖赞、三十帖册子等。亦曾指导密宗美术,对社会教化之功可谓既广且深。[元亨释书卷一、高野春秋编年辑录卷一、本朝高僧传卷三、弘法大师正传]

佛学大词典 【20】

梵语khapus!pa。指空中之华。全称虚空华。又作空花、眼华、眼花。盖空中原无华,然眼有病疾者因眼中有翳,常于空中妄见幻化之华;比喻本无实体之境界,由于妄见而起错觉,以为实有。故于自身中见有一常住之我,或于一切万物中,妄见其有实体,则称为如见空华。此外,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载,中印度乌荼国僧众多修习小乘学,以为大乘学非佛陀之教法,乃贬称大乘学人为空华外道。[圆觉经、大日经住心品、成唯识论卷八、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

佛学大词典 【21】

涅槃之异名。涅槃为空寂之极处,故称空际。又作实际。所谓空寂,乃远离诸法相不生不灭之寂静状态。楞伽经卷三(大一六·五○○中):“如如与空际,涅槃与法界。”其下注解:“如如即真如,空际即实际,涅槃即究竟大涅槃,法界即佛法界;此是一体异名。”(参阅“实际”5791)

佛学大词典 【22】

谓远离诸法相之寂静状态。依法华经卷二信解品所说,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亦无灭,无大亦无小,无漏亦无为。维摩经卷上佛国品(大一四·五三八上):“不着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

  吉藏于维摩经义疏卷二有所解释,谓不着世间,即善能入于空寂而舍弃其心;亦即虽处于世间而常入空寂。又所谓善入,即出入自在而不乖离空寂之真义。

  此外,于禅林,有“空寂灵知心”一语,意指排遣主客对待所显现的灵妙之心。[杂阿含经卷十、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央掘魔罗经卷二、修行道地经卷五神足品、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八观心品、无量义经说法品、摩诃止观卷四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

佛学大词典 【23】

(一)原始佛教以来,佛教以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大为构成一切万物存在之要素。其中地、水、火、风等四大为生成万物之元素,空大则为万物存在所需之空间。由于地、水、火、风、空之五大,一切万物乃得以存在,此五大总称为色,具有变坏、质碍之性质。所谓变坏,即不停地变化,无一瞬间可为常恒者;所谓质碍,即二个物质于同一时间不可能占有同一空间。此种空间概念,视其根本则无异于今日。

  然至大乘佛教,产生一种独特之空间概念。华严经即谓,每一肢节之任何毛孔中皆有不可说不可说之诸佛刹海。维摩经亦有维摩于狭窄之病室设置三万二千狮子座之记载。又说菩萨若处于解脱状态,则以须弥山之高广纳于芥子中,须弥山并不变小,芥子亦不变大;以四大海水投入一毛孔中,亦不使鱼、鳖、鼋、鼍等任何水中物稍感骚扰。

  上述之空间观念,对于已证得不可思议解脱之菩萨,乃为可能之事。此种超越有(梵asti  )、无(梵na^sti  )二元之观念可使吾人睁开慧眼,看见上述之空间。于佛教,此一思想之典型代表即华严宗之法界观。然此“法界”并非由机械之因果法则、目的论之生物因果法则,或静的相互关连法则等所支配下之现象世界。此种空间概念,于佛教特称为空、不生、无自性。

  (二)指远离聚落而适于修行之场所。又作空闲、空闲处、空屋。遗教经(大一二·一一一一下):“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参阅“阿兰若”3697)。

佛学大词典 【24】

梵语s/u^nyata^-dr!s!t!i。指不承认三世因果之理,或执着于空法而全然否定诸法存在之妄见。据瑜伽师地论卷七载,空见有两种,即:(一)外道之空见,诸外道不明因果有今世、后世等迟速之别,见行善者招感恶果,行恶者反得善果,便谓因果皆空,而无视于善恶业报之理。(二)教内之空见,即学佛者未明如来所说之甚深道理,听闻般若等一切皆空之说,遂堕于诸法皆无之空见。执着空见之心,则起增上慢,违犯规矩,恣情纵欲,破坏正见、威仪、净命等。故于无上依经卷上菩提品谓(大一六·四七一中):“若有人执我见,如须弥山大,我不惊怪,亦不毁呰;增上慢人执着空见,如一毛发作十六分,我不许可。”因诸见之中,空见之过最重,能坏一切,据摩诃止观卷四上谓,若堕于此见,死后堕落三恶道,永劫沈沦。[显扬圣教论卷十、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瑜伽论记卷二、摩诃止观卷十下]

佛学大词典 【25】

与“有教”相对。又作第二时教、唯说法空宗。为法相宗所立三时教之第二。即阐说诸法皆空之理的教法。如诸般若经所主张“万法皆空”之理即为其主要教说。于判教中,为慧观与刘虬所立五教中之无相教、昙隐与自轨所立五教中之不真宗、贤首所立四教中之真空无相宗。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大四五·二四九上):“诸说空经是第二时教,以隐密言总说诸法无自性故。”[成唯识论述记卷一、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参阅“三时教”596)

佛学大词典 【26】

四劫之第四。世界自成立至破坏之间,分为成劫、住劫、坏劫、空劫等四阶段,称为四劫。空劫,即谓此时期之世界已坏灭,于欲界与色界之有情有色身者之中,唯存色界第四禅天,其他则全然虚空。又世界形成以前而万物未生之时期,亦称为  空  劫。(参阅“四劫”1694、“劫”2811)

佛学大词典 【27】

(一)日本佛塔建筑用语。指立于塔上之刹柱。于佛寺建筑中,塔之“平头”上有重重轮盘形建筑,通常称为相轮、盘盖或承露盘;然在日本,于三重、五重之塔中,仅留相轮之轮廓,亦即造立一种中空之轮,特称为空轮。相轮之轮数若固定为九个轮相者,又称为九轮,中心以轮竿贯穿之。塔有三重、五重之别,此或缘自密教三部、五部曼荼罗之说;其九轮之相则缘自胎藏界九尊之说。又塔之外形,次第而上,呈现地、水、火、风、空等五大之形象,九轮在其最上部,故称空轮。(参阅“承露盘”3254、“塔”5421)

  (二)四轮之一,位于风轮之下,包容器世间。(参阅“大地四轮”778)

佛学大词典 【28】

(一)佛教教义以“空”为极致,故称佛门为空门。

  (二)三解脱门之一。诸法依因缘生起而无自性,谓之空;若证得此空性,则得解脱而趋入涅槃,故称为空门。大智度论卷十八,列举人空、法空、有为空、无为空等观空相之法门,以匡正世人对诸法所执持之“常”、“有”等固定不变之见解。又其余二解脱门为无相门、无愿门。(参阅“三解脱门”644)

  (三)天台宗所谓进入佛教真理的四门之一。四门即:有门、空门、亦有亦空门、非有非空门。空门,乃观诸法为空而成就佛道之门。(参阅“四门”1723)

佛学大词典 【29】

魔(梵ma^ra  )能夺慧命,破坏道法、功德、善本等。空魔即拨无因果之空见恶魔,亦即否定一切善恶因果,或以为诸法皆空之恶魔。楞严经卷九(大一九·一四九上):“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谤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啖肉,广行淫秽。”

佛学大词典 【30】

梵名Subhu^ti  之意译,巴利名同。音译须菩提、苏部底。又称善现、善业。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誉为解空第一。古代印度舍卫国婆罗门之子,名负梨。端正殊妙,智慧聪明无能及者。初以恶性为父母亲属所厌患,遂舍家入山林。山神引之诣佛,佛为其说嗔恚之过患,师乃自悔责,忏悔罪咎,豁然得须陀洹果,未久证阿罗汉果。[譬喻经卷一、维摩经文疏卷十三、大唐西域记卷四](参阅“须菩提”5361)

佛学大词典 【31】

(一)诸佛之别名。以诸佛亲证诸法空性,寂静无碍,圣果无匹而称空王。依圆觉经载,佛为万法之王,故称空王。[诸经要集卷一“三宝部”敬佛篇念十方佛缘]

  (二)古佛名。又作空王佛。法华经授学无学人记品(大九·三○上):“诸善男子!我与阿难等于空王佛所,同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空王佛乃空劫时期出现之佛,空劫之前则万物未发生,故禅林中每以“空王以前”一语表示超越人类生命意识之境界,与“本来面目”、“父母未生以前”、“空劫以前”等为同类用语。

佛学大词典 【32】

指诸法皆空之相状,或指真空之体相。因缘生法,无有自性,即空之相状。大智度论卷六(大二五·一○七上):“因缘生法,是名空相,亦名假名,亦说中道。”另据玄奘译之般若心经所说,诸法之空相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又佛典中,性、相二字常为同义字,故亦可作空性。

佛学大词典 【33】

(一)观察空理之心,称为空心。

  (二)指否定因果之理而执着于空见之心。空见,即不承认三世因果之理,或执着于一切法皆空之谬见。摩诃止观卷十上(大四六·一三五下):“空心无畏,不存规矩,恣情纵欲,破正见、威仪、净命,死皆当堕三恶道中。”(参阅“空见”3476)

71

佛学大词典 【34】

梵语s/u^nyata^,巴利语sun~n~ata^。音译作舜若多。指空之自性、空之真理,乃真如之异名。依唯识家之说,真如为远离我、法二执之实体,故修空观而离我法二执之处,真如实体即跃然而现,亦即依空而显明实性,非谓真如之体为空。又梵语之  s/u^nyata^,除译为空性外,经论中亦译作无、空门(三解脱门之一)等。[大日经住心品、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卷七末]

佛学大词典 【35】

(903?~972)日本平安中期之净土教布教僧。又称弘也。籍贯不详。二十余岁入尾张之国分寺剃发,自号空也。天性好游访,曾参诣诸国灵迹,四处开路,架设桥梁,开凿井池,修建寺宇,刻造佛像,书写经文,并收山野之尸骸予以火葬,常唱弥陀名号以劝化民众,故时人称师为阿弥陀圣、市圣、市上人。住播磨国揖保郡峰相寺,披阅大藏经数年,金人时来入梦教说难解之义。

  又闻阿波之海中汤岛有观音灵像,遂前往修行数月,于腕上烧香,绝食不眠,终得拜见圣容。天历二年(948)登比睿山,师事座主延昌,受大乘戒,法名光胜。天禄三年,于西光寺,自知入寂之期至,沐浴着净衣,擎香炉而坐,向西瞑目而寂,世寿七十(一说七十六,或六十九,或八十三)。师于当时之贵族佛教时代,将净土教弘扬于民间之功勋至钜,后人欲纪念之,遂于寺中造师之立像,口吐数尊小佛像,作为称名念佛之表征。[元亨释书卷十四、日本往生极乐记、空也上人绘词传]

佛学大词典 【36】

空与有之并称。遮遣谓之空,建立谓之有。与“有无”同义。诸法依因缘而生,事属存在,故有;诸法系因缘和合而生,本来无自性,故谓空。

  空、有为佛法两大门系,为破凡夫执相而立因缘生法为空;再立唯识法相,胜义为有。以凡夫执我、我相为有,执无因果、涅槃为空,故须空有两遣方得真谛。

佛学大词典 【37】

又作空中云。比喻物之不坚实。与“水月”为同类用语。盖空中之云聚散无常、变幻莫测,世间诸法亦随因缘而即起即灭,故以云比喻之。维摩经观众生品(大一四·五四七中):“如智者见水中月、(中略)空中云。(中略)菩萨观众生为若此。”新译仁王经卷上(大八·八三八下):“三世善恶,如空中云。”

佛学大词典 【38】

为“有宗”之对称。指主张一切皆空、般若皆空之宗派。大乘之般若思想即其代表,以宣扬中道之空观为主。从主张诸法皆空之龙树、提婆之教系中,相对于小乘教俱舍宗之有宗而言,指成实宗;相对于大乘法相宗(唯识)而言,则指三论宗。

  成实宗主张人、法皆空,所说之空义胜于有部宗、俱舍宗等之仅说人空。三论宗则主张空、有皆无,以“诸法皆无所得”之空为宗义。又禅宗亦称空宗,主张佛、魔皆空,以言语思辨为闲葛藤而排遣之。此外,有称佛教为空宗者,以佛教主张诸法无我之故。[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原人论、宗镜录卷三十四](参阅“空有论争”3473)

佛学大词典 【39】

  指有漏果报苦谛四行相(苦、空、无常、无我)之前二者。有漏之果报,具有三苦八苦之性,故称为苦;男女一异等皆因缘所生灭,而无固定不变之实相,故称为空。

佛学大词典 【40】

  仁王经卷上说五蕴空、十二入空、十八界空、六大法空、四谛空、十二因缘空,天台智顗注疏时引大智度论,称之为六空。(一)果报空,即五蕴空。(二)受用空,即十二入空。(三)性别空,即十八界空。(四)遍到空,即六大法空。(五)境空,即四谛空。  (六)义空,即十二因缘空。[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三]

佛学大词典 【41】

  (1826~1880)清代僧。江苏江都人,俗姓郑。名学川,字书海。号刻经僧。初治儒学,后学佛于红螺山瑞安。四十一岁始出家。同年,有感于明代方册藏经板因太平天国之乱而散失,乃与杨文会等擘划刊行,于杨州砖桥、苏州、常熟、浙江、如皋等五处设刻经处。前后十五年间,刊行佛典近三千卷。并于砖桥创建接引禅院,作为贮藏经板与习禅之所。著述有求生捷径、莲邦消息、地藏宝忏、华严大忏、虚空楼阁等二十余部,均收录于楼阁丛书。光绪六年示寂,世寿五十五。

佛学大词典 【42】

  梵语adhya^tma-s/u^nyata^。十八空之一。内,指六内处。谓眼、耳、鼻、舌、身、意六内处之中,无我、我所,亦无眼等之法。[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大智度论卷三十一](参阅“十八空”353)

佛学大词典 【43】

  指小乘所谈之空理。以其所说之理偏于空之一边,故称为偏空。又作偏真、单空、偏真空理。天台四教仪(大四六·七七八上):“此教三乘因同果异,证果虽异,(中略)同证偏真。然于菩萨中有二种,谓利、钝,钝则但见偏空,不见不空。”

佛学大词典 【44】

  谓诸法体性平等真空。如,乃一切万物真实不变之本性;空,指事物之虚幻不实,或理体之空寂明净。盖以佛教真理之立场而言,一切法之事相虽各有特性,互不相同,然其理体则平等无异,一一皆以空为实体。(参阅“如”2344、“空”3467)  

佛学大词典 【45】

  乃悟入真理之意。此有大小乘之不同,二者虽皆系从假入空观,但小乘乃由分析诸法而了知空理(析色入空),大乘则由了解因缘生之意义,而悟入“一切事象本性为空”之真理(体色入空)。

佛学大词典 【46】

  (一)唯识家依遍、依、圆三性立三空之义。即:(一)无性空,又称无体空。谓遍计所执性于妄情之前虽有,然其体性实无。(二)异性空,谓依他起性之体相异于遍计所执,虽非空无,然亦如妄情所执而非有。(三)自性空,谓圆成实性即诸法之自性,显示人法二空。又显扬圣教论卷十五亦依遍等三种自体而立无体空、远离空、除遣空三空。[辩中边论卷中、中边分别论卷上、辩中边论述记卷中]

  (二)依所执而分空为三种。即:(一)我空,又作人空。于五蕴之法强立主宰,称为我执;若推求色、受、想、行、识皆无自性,不见我体,称为我空。(二)法空,于五蕴之法计为实有,称为法执;若推求五蕴之法如幻如化,皆从缘生,无有自性,称为法空。  (三)俱空,我法二执既遣,能空之空亦除,空执两亡,契于本性,称为俱空。[金刚经疏论纂要卷上、金刚经纂要刊定记卷一]

佛学大词典 【47】

  梵语a^tma-s/u^nyata^。二空之一。又作我空、人空。即众生为色、受、想、行、识等五蕴假和而成,实无常一主宰之我体,故称生空。(参阅“我空”29  41)

佛学大词典 【48】

  (一)指大方广大集经卷五十四、大品般若经卷五等所说之能破众生执著「有”之四种空,即:(一)法法相空,又作法相空,谓破五蕴等法之有相。通一切世谛之有为、无为法,称为法相,此法相为无法之法,乃非实体,如初春原野之阳焰,见似有水而实无水。(二)无法无法相空,又作无法相空,谓破法之无相空理。无法之体状称为无法相,此无法相为破有而立,非别有自性;有相既空,无相之相亦无,故称无法无法相空。(三)自法自法相空,又作自法空,乃前二空之法性自体寂然,非由智慧勉强作观而空。此中有二:(1)世间性,如地之坚性、水之湿性等。(2)圣人性,如法性、实际法等。此二法皆自性本空,故称自法自法相空。(四)他法他法相空,又作他法空,众生先已听闻法性、实际法,而于其外执着更有余法,此称他法。今为破其执着而观真如之外更无他法、无他法之相。又所谓内空、外空、内外空等十八空,与四空有相摄配当之关系。[大智度论卷四十六、大乘义章卷二“四空义”](参阅“十八空”353)

  (二)指维摩经卷下法供养品所说之空、无相、无作、无起等四者。依大乘义章卷四之十一空义条之说明:空,即法无定相;无相,即法无因缘之相;无作,谓法既无相亦不作果;无起,谓法无所起。又无量寿经卷上,再加“无愿”而立五种空,或论空、无相、无愿之三三昧。

  (三)又作四无色。指无色界之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空处。[菩萨本业璎珞经卷上](参阅“四无色定”1772)

佛学大词典 【49】

  斥方广道人之恶取空者。方广道人为大乘中附佛法之外道,主张法界万德一无所具,执著「但空”,故称彼之恶取空为秃空。[摩诃止观卷七]

佛学大词典 【50】

  梵语a^tma-s/u^nyata^。了知我体乃五蕴之假和合者,称为我空。又作人空、生空、假名空、人无我、众生无我。系二空之一。凡夫于五蕴法强立主宰,称为我执;若推求色、受、想、行、识等五法,皆无自性,不见常一之我体,则为我空。

  大乘义章卷一(大四四·四八五中):“众法成生,故曰众生;生但假有,无其自性,是故名为众生无我。众生性相,一切皆无,说之为空;寄用名人,无我与空,义同前释。性实名我,阴中无我,故曰我空。”故缘无我而起智,以显现真如之理,称为我空真如。[放光般若经卷十八、成唯识论卷一、成实论卷十二灭法心品、华严经孔目章卷三、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大明三藏法数卷六、卷十](参阅“无我”5087  )

佛学大词典 【51】

  (731~?)唐代译经僧。京兆云阳(陕西径阳)人,俗姓车。名法界,字悟空,为北魏拓跋之远裔。天宝九年(750),罽宾国遣大首领萨波达干与三藏舍利越摩来求和,翌年朝廷遣中使张韬光等四十余人与会,时授师左卫,加入其行。取道安西,经历诸国,至罽宾东都城健陀罗国。张韬光等既毕使命,将归,师病不能随,仍留彼国,后疾渐痊,遂投三藏舍利越摩落发,法号达摩驮都(法界之意),时年二十七。二十九岁,于迦湿弥罗国受具足戒,留蒙鞮寺,习根本律仪,兼学梵语,并巡礼诸佛寺,历游凡四年。后南游至中天竺,礼迦毗罗伐窣睹城佛降生处塔,拜摩竭陀国菩提道场成佛处塔,于菩提寺度夏安居。次瞻礼拘尸那城娑罗双林入涅槃处塔等,后住那烂陀寺。广德三年(765)请归国,唐室许之,遂携梵本十地经、回向轮经、十力经,及佛牙舍利,取北路而归。所经诸国皆有羁留,途中遇勿提提犀鱼、尸罗达摩等而译出十力经一卷、十地经、回向轮经。于贞元五年(789)九月,随中使段明秀归国,进佛舍利及所译经,奉敕正度,赐名悟空。后返云阳祭二亲墓,不知所终。敕翻经三部十一卷,编入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圆照录其行状,见大唐贞元新译十地等经记(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宋高僧传卷三、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七]  

佛学大词典 【52】

  梵语laks!an!a-s/u^nyata^。又称自相空、自共相空。即般若经所谓诸法之总、别、同、异等诸相之不可得。真谛所译十八空论中,谓化身非生死,非涅槃,无生死虚妄颠倒之相,亦无涅槃真实之相,故称相空。若菩萨能修此相空,则令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得清净。[大智度论卷三十一、十八空论]

佛学大词典 【53】

  为般若经所说二十空之一。又作无性自性空。如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四果之相,皆空而无有,故为小空。又通常以小乘之教说,只说人空而不说法空,只知析空而不知体空,但偏于空而不知空之真义与妙有之境,故亦被视为小空。(参阅“空”3467)

佛学大词典 【54】

  (一)心性广大,能容摄万象,犹如大虚空,故称心空。吽字义(大七七·四○六上):“无始以来,本住心空。”

  (二)谓心离自障而空寂无相。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大八·八二七下):“空慧寂然无缘观,还观心空无量报。”

佛学大词典 【55】

  (1146~1228)日本净土宗僧。字法莲房,号称辨。京都人,俗姓藤原。十二岁登比睿山出家,师事睿空。睿空示寂后,入源空门下承习圆顿戒,后又习净土法门,为念佛行者。安贞二年九月,于胸前安奉源空遗骨,唱诵名号而示寂,享年八十三。门弟子有信瑞、善空等。

佛学大词典 【56】

梵语a^ka^s/a。音译阿迦舍。(一)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亦为“无为法”之一,即说一切有部、经量部所说三无为之一,大众部、化地部所说九无为之一,百法明门论、成唯识论卷二所举六无为之一,大乘五蕴论所举四无为之一,瑜伽师地论卷三、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等所举八无为之一。经论中多以之作为譬喻用,其义有五:(一)横遍之义,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二德王品、净土论(世亲),皆以虚空譬喻广大无边际。(二)恒常之义,北本涅槃经卷三十七迦叶品,以虚空譬喻无变易之常性。(三)无碍之义,据北本涅槃经卷三十七迦叶品载,世间之中,无障碍处,名为虚空。(四)无分别之义,即无亲疏、远近、爱憎之差别,北本涅槃经卷十六梵行品载,譬如虚空,无有父母兄弟妻子,乃至无有众生寿命;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父母乃至寿命,菩萨摩诃萨见一切法亦复如是,其心平等如彼虚空。(五)容受之义,北本涅槃经卷十六梵行品载,譬如虚空,广大无对,悉能容受一切诸法。又宗镜录卷六举无障碍、周遍、平等、广大、无相、清净、不动、有空、空空、无得等十义以解说、比喻真如之理。此外,印度外道中,口力论师以虚空为万物之真因,由虚空生风,乃至生万物,其后还没虚空,称为涅槃。[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五、俱舍论卷一、卷六、外道小乘涅槃论、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三、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一、顺正理论卷一、大乘义章卷二、俱舍论宝疏卷一](参阅“虚空无为”5263)

  (二)空界之别称。六界之一。指一切诸法存在之场所、空间。然于说一切有部中,虚空与空界则有所分别,以虚空非色,空界是色;虚空无见,空界有见;虚空无漏,空界有漏;虚空无为,空界有为。吾人所见之空为空界,非为虚空。但诸经中多将此两者互用,不作分别。又说一切有部主张空界之色以明暗为体,即为实有,其他诸部则持否定之说。[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四、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五、俱舍论卷一、法蕴足论卷十、顺正理论卷二、大乘义章卷二、瑜伽论记卷十四下]

佛学大词典 【57】

  (1927~  )广东五华人,俗姓邹。初名悟西,后改甘如,号玄空。幼依母礼佛,因亲友于台广间经商贸易,遂随亲来台。民国四十四年春,依煮云法师出家,受具足戒于基隆灵泉寺。专宗净土法门。曾于彰化白云寺掩关,并于新竹北埔金刚寺阅藏。历年住持金刚寺、石观音寺,又于苗栗创建宏法社。著有脱离苦海之要道、人生苦乐之由来等书。

佛学大词典 【58】

  乃万法皆归一空之意。“一”虽为数字,然在此表示超越对立之数,为绝对唯一之状态。空,意为本性空寂。三藏法数卷四:“一空者,谓一切诸法皆无自性,若色若心,若依若正,乃至圣凡因果之法,虽有种种不同,但求其体性,毕竟皆空。”[摩诃止观卷七上]

佛学大词典 【59】

  唐代禅僧。籍贯不详。师事盐官齐安,尽学南宗禅之奥旨,为其上首。其时,日本橘皇后闻唐有佛心宗,承和六年(839)派遣慧萼来唐,聘有道之禅师。慧萼参谒齐安,转达皇后之意,安乃遣师应其请,与道昉等东渡日本。橘皇后大喜,召入宫中问禅,奏对契旨,敕创檀林寺,以师为开山。朝贵缙绅参问者甚多,居止数年,后应中土檀越之请,遂归唐。生卒年不详。[元亨释书卷六、慧萼和尚年谱、延宝传灯录卷一]

佛学大词典 【60】

  为“空有”之对称。有者,指现象界所罗列之万物之相;空者,指一切现象存在之实体毕竟空无。有即是空(真空),称为有空;空即是有(妙有),则称为空有。

  关于有、空二者之关系,据肇论第二不真空论载,虽有而无者,即所谓之“非有”;虽无而有者,即所谓之“非无”。又“有相为空性,而空性亦为有相”之说,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诸说,皆为“有空不二”之境界,乃大乘无所得教义之真髓。[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中观论疏卷四、三论玄义卷二]

佛学大词典 【61】

日本临济宗僧。为著名之佛像雕刻家。江户时代中期美浓人。自幼出家,后云游四方。曾发愿雕十二万尊佛像,遍游北海道。所雕佛像栩栩如生,雕法豪放粗犷,遗作未被发现者甚多。平生常栖止于山穴窟洞中,故时人称之为“窟上人”。晚年寂于池尻,世寿不详。[续日本高僧传卷十一]

佛学大词典 【62】

  (1133~1212)为日本净土宗开祖。又称法然上人、黑谷上人。美作(冈山县)人。九岁出家,十五岁登比睿山,师事皇圆、睿空。习天台教义,并广读佛经,阅读一切经凡五遍,仍未得出离之道,后因读善导之观经疏而开悟。依源信之往生要集而决意开创新宗,遂于东山吉水树立净土法门,专修念佛行法。上自朝廷、公卿,下至武士、庶民等各阶层皆归依之,道俗称名念佛之声不绝。然为当时保守教徒所非议,后因“后鸟羽”上皇之宫女松虫、铃虫于鹿谷念佛道场出家为导火线,引起南都北岭之提诉而终止其念佛道场,造成二僧被斩之局面,源空则以七十五高龄流放赞岐,同年获准入住摄津(大阪府)胜尾寺,假居四年,弘布净土,教化道俗,至建历元年(1211)始获释归京。翌年于东山大谷示寂,世寿八

十。著有选择本愿念佛集、黑谷上人语灯录等,收在法然上人全集。[法然上人传记、本朝祖师传记绘词、元亨释书卷五]

佛学大词典 【63】

  (一)真如之理体远离一切迷情所见之相,杜绝“有、空”之相对,故称真空。如大乘起信论所说之空真如、唯识所说之二空真如、华严所说三观中之真空观等均属之。又大乘以非有之有,称为妙有;非空之空,称为真空。此乃大乘至极之真空。(参阅“空”3467、“真空妙有”4215)

  (二)指小乘之涅槃境界。以其非假,故称真;以其离相,故称空。乃空无一物之偏真单空。[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卷一上]

  (三)(855~937)新罗僧。鸡林人。从伽耶山之善融出家,受具足戒后穷究三藏,复游历四方。后住持小伯山寺。高丽太祖二十年(937)入京,甚受太祖礼遇,然未久即入寂,世寿八十三。帝谥“真空大师”之号。[朝鲜金石总览上丰基毗肀真空大师普法塔铭]

  (四)(1204~1268)日本三论宗僧,京都大通寺律僧。俗姓藤原。自幼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深研性相之学,复受两部灌顶,深得小野、广泽二流之秘要。圣一国师自宋返日后,师尝从之习宗镜录。历主高野三昧院、万祥山大通寺、镰仓无量寿院。文永五年入寂,世寿六十五。遗有三论玄义检幽钞、往生论注钞、十因文集等。

佛学大词典 【64】

  (1177~1247)为日本净土宗西山派之祖。通称西山上人。俗姓源。号善慧房。敕谥“鉴智国师”。公卿出身,十四岁出家,入法然门下学净土教义。复历访各宗硕学,究其教义,禀传圆顿菩萨戒。法然撰述选择本愿念佛集时,师任校勘之职。后住西山善峰寺,常修不断念佛、六时礼赞、问答论议等行事。法然示寂后,师致力于净土教之宣扬。著有选择集密要决、当麻曼荼罗注等书。宝治元年示寂,世寿七十一。[西山上人传、净土法门源流章]

佛学大词典 【65】

  (1289~1363)梵名Dhya^na  -bhadra  。音译提纳薄陀,意译禅贤。系印度摩竭提国王子,八岁出家,依那烂陀寺律贤披剃,传南印度楞伽国吉祥山普明之法,为迦叶后第一百零八祖。元泰定年间来华,受帝室供养,又教化云南、贵州等处。于泰定四年(1327)至高丽,住金刚山法起道场弘法,后被元帝召回,顺帝皇后及太子迎入延华阁请问佛法,甚受厚遇。

后又赴高丽,于宝凤山创华藏寺,营建十二年始成,将其自印度请来之祖师像、贝叶经等安置寺内,远近道俗风从,蔚成一大丛林,高丽禅观,因其再兴,被誉为梵僧中之临济、德山。著有禅要录行世,至正二十三年示寂,世寿七十五。[朝鲜金石总览下杨州桧岩寺薄陀尊者指空浮屠碑]

佛学大词典 【66】本来

  谓世间诸法皆假有,而非本来实有。一切万有皆为现象假立而存。永嘉证道歌(大四八·三九六下):“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夙债。”

佛学大词典 【67】毕竟

  梵语atyanta-s/u^nyata^。又作至竟空。十八空之一。意指诸法究竟不可得。亦即以空破诸法,使无遗余,不执于一物。又大智度论卷三十一区别毕竟空与性空,谓毕竟空为无有遗余,性空则是本来常尔;毕竟空多为诸佛所行,性空则为菩萨所行。亦即以空破诸法,毕竟不执于一物,三世清净,为毕竟空;一切诸法自性空,众缘和合似为有,若离众缘,其性不可得,是为性空。中观论疏卷一末释毕竟空谓,众生性边亦如虚空,其中无生死往来,亦无解脱者。以生死本自不生,故无往来;既无生死之往来,生何所灭,故称为涅槃,故无解脱。所以生死涅槃毕竟皆空,故一切无生。又涅槃本自不生,生死亦本自不生,故称一切不生。毕竟空者,若有生有不生,则非毕竟空。以一切无生,称为毕竟空。[大品般若经卷五问乘品、解深密经卷三、辩中边论卷上、十八空论](参阅“十八空”353)

佛学大词典 【68】不但

  指中道空。又作不可得空。为“但空”之对称。谓不但见但空,且兼见不空,而达中道义之空。观不但空之理,称为不但空观,即天台化法四教中,通教利根之机所观之空理。智顗之摩诃止观(会本)卷三之三分别通教三乘人所见之空理,谓二乘人体假入真,唯入但空,而未由但空入假,无化他之用;菩萨体假入但真,能由但空入假,化度众生,净佛国土;唯上根菩萨体假入真,次第入但空、不但空,故能破除无明而见佛性。[天台四教仪](参阅“但空”2771)

佛学大词典 【69】

  即密教大空不生之法身大觉位。法身具有无碍、包含、常恒等三德,如同世间之虚空具有无碍、包含、常恒等三德,故称为大空;又法身为诸法之所依,故加“位”之一字,称为大空位。即身成佛义(大七七·三八一下)︰“法身同大虚而无碍,含众象而常恒,故曰大空;诸法之所依住,故号位。”

佛学大词典 【70】恶取

  梵语dur-gr!hi^ta^  s/u^nyata^。又作僻取空。取恶空之义。为“善取空”之对称。即否定因果道理,不知缘生无性之理而谬解空义,执着于断空之见。据成唯识论卷七载,否定真俗二谛,是为恶取空,诸佛说为不可治者。又据大智度论卷一载,佛法中有方广道人,说一切法不生不灭,空无所有;以其说不契实义,不知即空无性之理,即是恶取空。[菩萨地持经卷二、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瑜伽论记卷九、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华严五教章卷四]

佛学大词典 【71】

  (一)思惟人、法二空而断除烦恼、所知二障之观法。

  (二)无生观与无相观。(一)无生观,诸法无自性,为因缘生,虽生而非实有,故为空;性自不生,故称无生。此一观法相当于南山三观中之性空观。(二)无相观,诸法之体性空无虚假,凡夫妄执其相,如见空华,视为实有之相,若远离妄情,即可观诸法之相为空。相当于南山三观中之相空观。[游心法界记卷上](参阅“南山三观”3735)  

佛学大词典 【72】二十

  表诸法皆空之理之二十种空,出自大般若经卷三学观品。即:(一)内空,内法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无常、无我,为空。(二)外空,外法之色、声、香、味、触、法六境无常、无我,故空。(三)内外空,六根、六境皆空。(四)空空,空亦复空,即不执着内外一切法为空,非常非坏,本性自尔。(五)大空,东、西、南、北、四维、上、下等十方皆空。(六)胜义空,胜义之涅槃亦为空。(七)有为空,有为之欲界、色界、无色界俱空。(八)无为空,无生、住、异、灭之无为亦要空,而不执着。(九)毕竟空,不执着诸法毕竟不可得。(十)无际空,无初、中、后际可得,亦无往来际可得,亦不执着此。(十一)散空,诸法放散弃舍,亦为空。(十二)无变异空,诸法无放散弃舍,无变异,此无变异亦空不可得。(十三)本性空,一切法本性若有为法、无为法,皆非声闻独觉等所作,本性本来为空。(十四)自相空,一切法之自相,如色变碍、受领纳、想行识等之自性皆空。(十五)共相空,共相皆为不可得之空;如苦为有漏法之共相,无常为有为法之共相,空、无我为一切法之共相。(十六)一切法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有色无色、有见无见、有对无对、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等一切诸法皆空,而不执其为空。(十七)不可得空,三世一切法有不可得而不执之。(十八)无性空,无少性可得,是为无性;此无性亦不可得,故为空。(十九)自性空,诸法和合之自性无实体,故空。(廿)无性自性空,无性与自性皆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十一辩大乘品、卷四○三观照品](参阅“空”3467  )

佛学大词典 【73】

二空观之一。观万法为有条件、幻假之存在者,无有实体,称为法空观。法空观乃大乘菩萨之观见。(参阅“空”3467)

佛学大词典 【74】法性

谓诸法本性空寂。仁王经合疏卷中(卍续四○·三八三下):“法性空者,性本若不空,不可令其得空。以性本自空,故诸法皆空也。”[法苑珠林卷五十七](参阅“法性”3358)

佛学大词典 【75】假名

  为“法空”之对称。观假名之众生,并无实在之人、我。又作人空、我空。据成实论卷十二灭法心品载,破裂败坏众生是为假名空,见色等无常败坏、虚诳厌离之相则为法空。又有二种观:(一)空观,即是不见假名众生;例如人见瓶无水,故为空,如是见五阴中无人,故亦为空。(二)若观法空、第一义空,称为无我观。(参阅“人法二空”256、“我空法有”2941、“假名”4377)

佛学大词典 【76】谷集

凡六卷。全称林泉老人评唱投子青和尚颂古空谷集。系宋代僧投子义青集历代诸师机缘一○○则,而一一作颂附之。其后,丹霞子淳加附示众及着语。至元代僧林泉从伦,又作评唱,而合并刊行。本集与从容录、碧岩录等类似,皆系公案集。或谓明代僧祖庭景隆,亦作空谷集三十卷,然迄今下落不详。

佛学大词典 【77】假中

法界之诸法,理体本来空寂,谓之空;森罗之诸法系由因缘而生,谓之假;非空非假,乃绝对之理,谓之中。空假中系天台宗所立之三谛三观。就所观不虚妄实相之理而言,空假中称为三谛;就能观此理之智而言,则称为三观。“空”以破一切法,“假”以立一切法,“中”以妙一切法。此三者为一法之异名,故谓即空即假即中。(参阅“三谛”684)

佛学大词典 【78】界色

指虚空界之色。空界,梵语a^ka^s/a-dha^tu。据俱舍论卷一载,虚空之外,别有空界,为眼可见,如诸门窗及口鼻等内外之窍隙;因系眼可见,故附“色”之名,称为空界色。

  另据俱舍论光记卷一所说,空界色以青、黄、赤、白、云、烟、尘、雾、影、光、明、闇等十二显色中之影、光、明、闇为体;然因影、光、明、闇亦随青、黄、赤、白等四显色而应现,故空界色亦摄于青、黄、赤、白中。又青、黄、赤、白即须弥四大洲各现于空中的纯一之净色,故空界色即空一显色。

  俱舍论卷一又谓(大二九·六下):“故说空界,明闇为体,应知此体不离昼夜,即此说名邻阿伽色。”是知,空界色另有邻阿伽色(梵agha  -sa^mantaka  )之译名,意指邻近阿伽之色。[俱舍论释论卷一、俱舍论光记卷一、俱舍论宝疏卷一下、玄应音义卷二十四](参阅“空一显色”3470、“邻阿伽色”6194)

佛学大词典 【79】居天

梵语a^ntariks!ava^sin。指居止于空中之“天”,如欲界六天中之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及色界诸天。相对于此,四王天、忉利天等,居止于须弥山,称为地居天。[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四、俱舍论卷十一、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三十一]

佛学大词典 【80】门子

意即空门之子,乃世人对出家沙门之称呼。释氏要览卷上(大五四·二六一下):“涅槃有三门:一空门,二无相门,三无作门。何者空门?谓观诸法无我、无所,诸法从因缘生,无作者、受者,是名空。今出家人由此门入涅槃宅,故号空门子。”

  此外,我国古代僧人常自谦而称空桑子。[大智度论卷二十]

佛学大词典 【81】始教

诠说空理之教。华严宗所立五教之中,第二为大乘始教,此始教复分“空始教”与“相始教”二门。依般若、三论等经论,诠说诸法皆空,揭示真空无相之义者,称为空始教。依解深密、瑜伽等经论,从现象作用肯定诸法存在之唯识说,称为相始教。上记二教俱为大乘之初门,故称始教。[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参阅“五教十宗”1146、“始教”3139)

佛学大词典 【82】罗悟

  (1442~1527)为明清时代民间宗教无为教之开祖,其后我国东南一带之斋教龙华派亦推之为开祖。山东即墨牢山(崂山)人。又名罗因、罗清、罗静、罗清庵。字怀清、爱泉。号无为居士、静卿、孟鸿、一清道人。法号普仁。自幼孤苦,三岁丧父,七岁丧母,赖其叔罗奎抚育,以采樵为生,备尝人世酸楚。十四岁时,代其叔赴密云卫从军。尝随军征伐巫人之乱。退伍还乡后,有出世之志,遂皈依佛教。初入净土法门,念佛八年,自觉不契,乃转学自力教,钻研金刚般若科仪,并四处参访。后至池州府九华山白云洞礼临济宗系统之李头陀为师,并日夜勤修坐禅。李师乃赐法名为真慧,号悟空。至罗氏四十一岁时(一说五十二岁,或谓六十七岁),自觉彻悟心地法门,透视宇宙实相。

  罗氏根据金刚般若经之思想,力说无为解脱之无为法,弘传个人主义倾向之勤学清修宗风,当时之禅僧及学法居士追随者极众。罗氏著有苦功悟道卷、叹世无为卷、破邪显正钥匙卷(上下两册)、正信除疑自在卷、巍巍不动泰山深根结果宝卷等,称为“五部六册”,开始无为教之弘传。初赴北京度化刘木通等人,法缘甚盛。曾蒙明武宗敕封为“齐天大德护国真人”,而于金銮殿上说法。未久因信众过于踊跃,为人进谗于官府,被捕入狱数年。出狱后,在北京建立白衣道场。嘉靖六年殁。

  罗氏所创无为教之末流至清代演成江南一带之罗教,倾向秘密传教之性质,常被视为与白莲教同类之邪教而受查禁。然大抵而言,清代之罗教结社仅以罗悟空为信仰上之开祖,而其组织与结社性质实已异于罗氏所创之无为教。又除上记之外,罗氏另著有悟道行脚记等文。(参阅“无为教”5113)

佛学大词典 【83】内外

  梵语adhya^tma-bahirdha^-s/u^nyata^。十八空之一。又作身空、自身空。谓观内六根、外六境等内外二法中,俱无我、我所,亦无内外之法。(参阅“十八空”353)

佛学大词典 【84】如实

  属大乘起信论所立二真如中之“依言真如”。如实,真如之异名。如实空,谓真如之体空净,离一切妄染,故称如实空。亦即空真如之义。(参阅“真如”  4197)

佛学大词典 【85】十八

  梵语as!t!a^das/a  s/u^nyata^h!。即为破种种邪见所说之十八种空。即:(一)内空(梵adhya^tma  -s/u^nyata^  ),指眼等六内处中,无我、我所及无眼等之法。(二)外空(梵bahirdha^-s/u^nyata^  ),指色等六外处中,无我、我所,及无色等之法。(三)内外空(梵adhya^tma  -bahirdha^-s/u^nyata^  ),即总六根、六境内外十二处中,无我、我所及无彼之法。(四)空空(梵s/u^nyata^  -s/u^nyata^  ),不着前三空。(五)大空(梵maha^  -s/u^nyata^  ),即于十方世界,无本来定方彼此之相。(六)第一义空(梵parama^rtha  -s/u^nya  ta^  ),又作胜义空、真实空。即离诸法外,别无第一义实相之自性可得,于实相无所著。(七)有为空(梵sam!skr!ta  -s/u^nyata^  ),即因缘集起之法与因缘之法相皆不可得。(八)无为空(梵asam!skr!ta  -s/u^nyata^  ),即于涅槃法离定取。(九)毕竟空(梵atyanta  -s/u^nyata^  ),又作至竟空。即以有为空、无为空破一切法,毕竟无有遗余。(十)无始空(梵anavara^gra  -s/u^nyata^  ),又作无限空、无际空、无前后空。即一切法虽生起于无始,而亦于此法中舍离取相。(十一)散空(梵anavaka^ra  -s/u^nyata^  ),又作散无散空、不舍空、不舍离空。即诸法但和合假有,故毕竟为别离散灭之相无所有。(十二)性空(梵prakr!ti  -s/u^nyata^  ),又作本性空,佛性空。即诸法自性空。(十三)自相空(梵svalaks!an!a  -s/u^nyata^  ),又作自共相空、相空。即诸法总别、同异之相不可得。(十四)诸法空(梵sarva  -dharma-s/u^nyata^  ),又作一切法空。即于蕴、处、界等一切法,自相不定,离取相。(十五)不可得空(梵anupalambha  -s/u^nyata^  ),又作无所有空。即诸因缘法中,求我、法不可得。(十六)无法空(梵abha^va  -s/u^nyata^  ),又作无性空、非有空。即诸法若已坏灭,则无自性可得,未来法亦如是。(十七)有法空(梵svabha^va  -s/u^nyata^  ),又作自性空、非有性空。即诸法但由因缘而有,故现在之有即非实有。(十八)无法有法空(梵abha^va-  svabha^va-s/u^nyata^  ),  又作无性自性空。即总三世一切法之生灭及无为法,一切皆不可得。此十八空,各经典依废立互异,而立十三空、十四空、十六空、二十一空等诸说。[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放光般若经卷一、光赞般若经卷一、大般若经卷四七九、卷四八○、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上、大智度论卷三十一]  

佛学大词典 【86】十一

  谓破种种邪见之十一种空。即:内空、外空、内外空、有为空、无为空、无始空、性空、无所有空、第一义空、空空、大空等。空者,究竟而无实体。[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七、大乘义章卷四](参阅“十八空”353)  

佛学大词典 【87】

  西藏佛教爵南派之主张。系该派初祖域摩弥觉多吉依如来藏经等所说之“一切众生皆本具相好庄严之佛身,名如来藏”而提出此说。认为事物本具真实体性,故不可谓之“性空”,由于人之虚妄分别而添增者,方可称为性空。事物本真为“自”,添增其上之虚妄分别为“他”,性空之义仅为他空,而不可称自空,故称他空见。此一说法异于西藏佛教之其他教派。

佛学大词典 【88】太虚

  谓浩浩宇宙之虚空。又称顽空、偏空。此虚空湛然常寂,毕竟无为无物,教中常以之譬喻小乘灰身灭智之涅槃,而异于大乘涅槃之妙空、第一义空。[菩提心论]

佛学大词典 【89】

  为“析空观”之对称。全称体色入空观、体假入空观、体法入空观、体法观。系指不待析破色、心诸法,而直接体达“因缘所生法,当体即空”之观法。

  三论玄义有言(大四五·四上):“小乘拆法明空,大乘本性空寂。”即指成实论等之观空法,乃析破色、心诸法而见空;相对于此,大乘则直观因缘所生法本性空寂,如幻如梦。

  于天台宗,以此体空观为四教中通教菩萨所修观空之法,而以析空观为藏教之观法。又将体空观与析空观作一比较,谓两者皆属于从假入空观,亦同样能破界内之见、思二惑;然其观法则有巧、拙之别,乃以体空观为巧度观,以析空观为拙度观。[维摩经玄疏卷二、法华文句卷六上、摩诃止观卷三下、四教义卷一、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三之四]

佛学大词典 【90】

  指阐说“当体即空”之教门。就天台宗所立化法四教而言,即指其中之通教。盖通教系于方等、般若等二时宣说因缘即空、无生四谛等之教旨,故称体空教。如金刚般若经(为般若时所说)之六喻、维摩经(为方等时所说)之十喻等,皆属体空之教法。(参阅“通教”4803)

佛学大词典 【91】无始

梵语anavara^gra-s/u^nyata^  或  anagra-s/unyata^。十八空之一。与“无际空”同义。万法由因缘而生,亦由因缘而灭,由此理推之,则世间一切法,实为无始。万法因缘生,故无自性,无自性故,诸法皆空;因无始以来存在之一切法皆属空,故称无始空。[大品般若经卷三、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四、十八空论、大智度论卷三十一](参阅“十八空”353)

佛学大词典 【92】

指分析诸法而入空之观法。与“体空观”相对称。又作析色入空观、析假入空观、析法入空观、生灭观、拙度观、析法观。此系贬小乘及成实论所说空观之语。即分析人乃由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要素所构成,分析色法至极微(物质构成之最小单位),或分析心至于一念(六十刹那),而依此分析之结果观人、法二空之理。此即小乘佛教之空观。又所谓体空观,即体色入空观之略称,又作体假入空观、体法入空观,或称体法观、巧度观。此非分析之结果,而系就诸法本身,直接体达其如梦幻之本来空;即不坏诸法之存在而观空。此即大乘佛教之空观。据天台宗之判教,藏、通、别、圆四教中之三藏教作析空观;通教则作体空观。[成实论卷十二、佛性论卷四无差别品、维摩经玄疏卷二、中论疏记卷一末、摩诃止观卷三下](参阅“但空”2771)

佛学大词典 【93】

唐代道宣律师所立南山三观之一。谓观因缘所生之一切诸法,其性本空,皆无有我,以此理照察自心,称为性空观。(参阅“三观”706)

佛学大词典 【94】

  北魏时建。位于山西浑源县南恒山下之瓷窑峡。寺在峭壁巉岩间,依山面崖,悬空架屋,下承长

柱,上建阁楼,崇峙数层,矗立云际,行人仰望如空中楼阁,为建筑上之奇构。[山西通志]

佛学大词典 【95】异性

为唯识宗所立三空之一。又作不如空、远离空。谓以凡夫迷妄之情妄执为实有,其实无体而不同于真性。此系三性中“依他起性”之法。[辩中边论卷中、中边分别论卷上、辩中边论述记卷中](参阅“三空”574)

佛学大词典 【96】有为

  梵语sam!skr!ta-s/u^nyata^。为十八空之一。盖一切有为诸法,皆为因缘之假和合而无自性,故称有为空。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六(大一二·四六一中):“有为空者,有为之法悉皆是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智度论卷三十一、卷四十六](参阅“十八空”353)

佛学大词典 【97】

  华严宗所立法界三观之一。即观四法界中之理法界。真,指无虚妄之念虑。空,指无形质妨碍色相。法界,指所观之境。观,指能观之心。即住于平等之观,观色非实色,举体是真空,观空非断空,举体是幻色;亦即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因而免除一切情尘之束缚,而达空色无碍之境,此称真空观。

  杜顺分为四句十门:(一)会色归空观,谓会集一切色法均归于真空性。此有四门:(1)  色非断空门,谓幻色并非断灭空,而是举体皆真空。(2)色非真空门,谓实色并非真空。(3)色空非空门,谓实色与断空皆非真空。(4)色即是空门,谓色空二者均无体性,故即是真空。

  (二)明空即色观,谓真空即是一切色法之本性。乃彰显凡是真者即是俗假,此系由事物之本性而言真空。亦分四门:(1)空非幻色门,谓断灭空不即是幻色。(2)空非实色门,谓真空不即是实色。(3)空非空色门,谓真空并非断灭空与眼前实色,而指真空之本性。(4)空即是色门,谓说空无我理者,由于空色相即之故。空,即真空;色,则兼幻色。

  (三)空色无碍观,谓色相举体是真空,真空亦举体而不异色相;以色为幻色,而不碍于空,空为真空,亦不碍于色,故观空色二法无障无碍。

  (四)泯绝无寄观,泯绝,谓泯绝色空,离一切相。无寄,谓无有语言文字可以寄托。谓此所观之真空,乃超绝一切对待,离言绝虑而无可寄托,为言解所不及,故必至心境俱灭不可思议之境地,乃见真空之全体。[华严法界观门、注华严法界观门序](参阅“三重观门”592)

佛学大词典 【98】

  又作空道。清代民间宗教之一。同治(1862~1874)时由真空祖师廖帝聘创立。以“复本还原,归一归空”为主旨,采静坐、静悟之修行以达于自身与本体真空之融合境界。教徒不持斋,反以杀生茹荤为隐寓救赎之意。不用药物,采静坐法为人治病戒烟。

佛学大词典 【99】毕竟

  即断离空、有二边,住于真空观。此系清凉澄观国师依法华经卷四安乐行品所立四安乐行之一。以修此四行能趣涅槃,身静神定,故称安乐。毕竟空行,即以法华经所载之行处、近处皆归于空。行处,指观照理,如理而行;近处,指复观一切法空,即近于理。行处、近处终归于空,故称毕竟空行。[华严经疏卷二十八]  

佛学大词典 【100】不可得

  梵语anupalambha-s/u^nyata^。又作无所有空。十八空之一。生死涅槃等一切诸法,性相寂灭,求之不可得,称为不可得空。即由三种不可得而称为空:(一)于蕴、处、界中求我不可得,(二)于其因缘中求法之自性不可得,(三)求法之因缘不可得。其中,第二种不可得如于五指之中求拳不可得,第三种则求五指亦不可得。[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卷三、大智度论卷三十一、大乘义章卷二、卷四](参阅“十八空”353)

当前只显示前100个在佛学大词典中的搜索结果..
佛学大词典中的【100】个结果已显示完毕,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