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s/u^nyata^-dr!s!t!i。指不承认三世因果之理,或执着于空法而全然否定诸法存在之妄见。据瑜伽师地论卷七载,空见有两种,即:(一)外道之空见,诸外道不明因果有今世、后世等迟速之别,见行善者招感恶果,行恶者反得善果,便谓因果皆空,而无视于善恶业报之理。(二)教内之空见,即学佛者未明如来所说之甚深道理,听闻般若等一切皆空之说,遂堕于诸法皆无之空见。执着空见之心,则起增上慢,违犯规矩,恣情纵欲,破坏正见、威仪、净命等。故于无上依经卷上菩提品谓(大一六·四七一中):“若有人执我见,如须弥山大,我不惊怪,亦不毁呰;增上慢人执着空见,如一毛发作十六分,我不许可。”因诸见之中,空见之过最重,能坏一切,据摩诃止观卷四上谓,若堕于此见,死后堕落三恶道,永劫沈沦。[显扬圣教论卷十、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瑜伽论记卷二、摩诃止观卷十下]
西藏佛教爵南派之主张。系该派初祖域摩弥觉多吉依如来藏经等所说之“一切众生皆本具相好庄严之佛身,名如来藏”而提出此说。认为事物本具真实体性,故不可谓之“性空”,由于人之虚妄分别而添增者,方可称为性空。事物本真为“自”,添增其上之虚妄分别为“他”,性空之义仅为他空,而不可称自空,故称他空见。此一说法异于西藏佛教之其他教派。
于古代印度外道之中,有否定因果,认为吾人死后一切断灭,全无灵魂、意识之存在,此类外道总称空见外道,又称空见论者。如六师外道之一的富兰那迦叶。彼等所执着之妄见与断见外道、无因外道等相同。
瑜伽师地论卷七(大三○·三一一上):“空见论者,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无有施与、无有爱养、无有祠祀,广说乃至世间无有真阿罗汉。复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无有一切诸法体相。”
此类外道眼见行布施、慈爱等善行者竟招致恶果,行恶事者反招善果等现象,遂无视于善恶业报之理,生起诸法无体相,或一切皆空无之妄执。[杂阿含经卷七、中阿含卷四十四分别大业经、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
不空见,梵名Amogha -dars/ana 。又作不空眼菩萨、正流菩萨。属于贤劫十六尊之一。在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微细、供养、降三世羯磨、降三世三昧耶等诸会中,位于第一重东方金刚钩菩萨之北。此菩萨以五眼普观法界众生之平等差别,能除一切恶趣,令转趣正善道不灭涅槃,故称不空见。密号普见金刚、真如金刚,种子为奥(ah!),三昧耶形为一股眼(独股杵,两侧具眼)。其形像依各会而稍异,微细会之尊为左掌仰置膝上,右手持莲华,华上立一股眼,跏坐莲华。又胎藏界曼荼罗地藏院中,此尊位于东方第二位,密号普观金刚,其三昧耶形、身形等均与金刚界曼荼罗有别。[大乘观想曼荼罗净诸恶趣经卷上、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三、贤劫十六尊、大日经疏卷六、胎藏七集卷中、诸说不同记卷六](参阅“贤劫十六尊”6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