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7本字典中找到 15 條與「等觀」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佛学大词典】的查詢結果:
佛學大詞典 【1】等觀

  (一)指釋尊主張之四姓平等說。印度原有之婆羅門教僅爲支配階級之宗教,無視于民衆之濟拔,因此,促成部分王族與庶民階級急速擡頭;又新舊諸宗教思想間,所以有對立之見解,亦因階級之偏見而形成。釋尊之思想,則超越階級偏見,重視道德意義,排除人爲階級,強調四姓平等,人類之出生及家系,並非即能限製其貴賤,唯有人類之行爲,方足尊貴,故此平等觀之理想,首先實現于釋尊所領導之教團。所謂平等,其精神之發露,則爲慈悲,大乘佛教深受此種精神之教化,乃以諸法之本質爲空,一切存在之諸法皆爲平等。此思想發展至中國,則成爲“即”(絕對性之同一)思想之佛教;又天臺宗、華嚴宗主張諸法之絕對相爲“理”,諸法之個別事相爲“事”,理爲平等,事爲差別,惟兩者“相即”,而有理即事、事即理之關系,故亦主張平等之說。

  佛教本身以成爲最普遍之宗教自期,故融合不同之見解,表明統一之態度,基于此,使其能在印度、中國、日本、西藏等地,融合各國固有之民族宗教而發展。四姓平等思想之徹底表現,即“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之教理,自他不二、自利利他亦以大乘菩薩行爲基礎而産生。批判四姓製度之代表著作有金剛針論(梵Vajrasu^ci^  ),此書即基于佛陀之立場,抨擊婆羅門之優越觀。又爲實現平等理想之政治,有阿育王之“法”政治,同時關于歸納王政之論以表現其見解者,有龍樹之寶行王正論(梵Ratna^vali^  )。天臺之集大成者智顗(538~597)以法華經思想爲基礎,揭示“開會”(絕對統一)之教義,強調佛教教法各各具特殊性,並開顯其絕對性意義,此即顯示各各具有其平等之存在理由。如主張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等十法界互具者,即證明一切諸法平等、具足佛性。又隨著淨土信仰之一般化,阿彌陀佛濟拔之對象相對地普遍擴大,亦爲一般人所能理解接受,故多數之宗教團體在各階級間逐漸形成。在實踐宗教方面,禅之信仰思想亦一般化,于規定僧堂生活之清規中,其依衆議所訂而于行動上必須遵守之條文,則爲教團倫理上平等精神之表現。

  西元五世紀,傳譯涅槃經時,有“悉有佛性論”與“五性各別說”對立之論爭。七世紀前半,玄奘將瑜伽行派之學說傳至中國,並組織法相宗時,依五性各別說,主張衆生中亦有無佛性者,故而形成當時否定五性各別說之天臺、華嚴等宗,與肯定該說之法相宗展開論爭。是後,此論爭亦延及日本,以最澄爲中心,諸宗學者之間相互爭論,最後,主張否定論者獲勝,其理由是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之被肯定,與宗教觀之深入一般信衆。此外,在日本,以佛教精神爲基礎,製訂十七條憲法,打破閉鎖式之氏族製社會,向統一國家之建設邁進,此即聖德太子平等思想之具體表現。

  (二)爲天臺宗叁觀中“假觀”之異名。若破俗(即假)而用真(即空),則不稱平等。蓋以“空觀”系于觀中知假非假而破假入空,而“假觀”則知空非空而破空入假。如是空假共破而互用,故稱爲平等。維摩經玄疏卷二(大叁八·五二五下):“言平等者,若前破俗用真,不名平等;此觀破用等,故名平等。”又空觀之異名,亦稱平等觀,以空爲平等而一一別相之故。(參閱“叁觀”706)

佛學大詞典 【2】叁平等觀

  又稱叁叁昧耶觀。乃密教之教義。即觀佛、法、僧,或身、語、意,或心、佛、衆生叁者平等。廣義之叁平等觀以叁密攝一切諸法,即:一切色攝于身密,身密即印契;一切聲攝于語密,語密即真言;一切理攝于心密,心密即實相。叁密平等平等,遍一切處,故行者所見之境界皆是大日如來遍一切處之身,所聞之音聲皆是陀羅尼、諸佛說法之音。狹義之叁平等觀又分爲叁種,即:(一)觀行者之“叁密平等”爲平等,遍于法界,稱爲自叁平等觀。(二)觀行者之叁平等與本尊之叁平等爲同一緣相,稱爲他叁平等觀。(叁)觀行者、本尊及已成、未成之一切諸佛皆爲同一緣相,稱爲共叁平等觀。作如是觀,行者與本尊融爲一體,即能證“入我我入”之極致。

  以上之觀法屬于正念誦或常時之觀法。若修護摩之時,則就本尊、爐壇、行者叁密觀叁平等,稱爲內護摩觀。以內護摩修叁平等觀,內外事理相應,能得悉地。所觀想之本尊及行者有身口意,爐壇亦有身口意(即爐身、爐口、爐火),本尊之身即爐身,亦是行者之身;本尊之口即爐口,亦是行者之口;本尊之智即爐火,亦是行者之智火,如是觀此叁密之平等,亦稱叁平等觀。[大日經卷二具緣品、大日經疏卷二十、觀內護摩、秘藏記、阿娑縛抄卷四十護摩記本]

佛学大词典中的【2】個結果已顯示完畢,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