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7本字典中找到 31 条与“精舍”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佛学大词典】的查询结果:
佛学大词典 【1】精舍

  又做精庐。意为智德精练者之舍宅。即寺院之别称。经典中虽屡见精舍一词,然其原语不一,如杂阿含经卷二十一之鸡林精舍(梵Kukkut!a^ra^ma  )、法句譬喻经卷一之美园精舍(梵Ghos!ita^ra^ma  )、别译杂阿含经卷二之耆陀精舍(梵Jetavana^na^thapin!d!adasya^ra^ma  )、大唐西域记卷七之不穿耳精舍(梵Aviddhakarn!a  -sam!gha^ra^ma  )等,此或以阿蓝摩(梵a^ra^ma  ,巴同),或以僧伽蓝(梵sam!gha^ra^ma  ,巴同)译为精舍;而中阿含卷四十九大空经之加罗释精舍(梵Ghat!a^ya  -sakkassa-viha^ra  )、迦罗差摩释精舍(梵Ka^laks!emakasya  -sakyasya-viha^ra  )、摩诃僧祇律卷八之仙人聚落精舍(梵R!s!igra^ma  -viha^ra  )、丛林精舍(梵Pin!d!avana  -viha^ra  )等,则是以毗诃罗(梵viha^ra  ,巴同)译为精舍;此外,亦有以阿练若(梵a^ran!ya  ,巴aran~n~a  )、求呵(梵guha^  ,巴同),及梵语niva^sana巴同)、aga^ra-s/a^la(巴aga^rasa^la)、a^vasatha(巴同)等,译为精舍者。[出曜经卷二、法显传、摩诃僧只律卷一、释氏要览卷上](参阅“寺院”2414)

佛学大词典 【2】大林精舍

  大林,梵名Maha^  -vana  ,巴利名同。(一)位于中印度毗舍离城附近,又称鸠□伽罗沙罗(梵Ku^t!a^ga^ra  -s/a^la^  ,巴Ku^t!a^ga^ra-sa^la^  )、重阁讲堂、高阁讲堂、重阁堂、普集讲堂、重阁精舍、高观殿、高楼台观。据善见律毗婆沙卷十载,此林无人种植,自然天成,从迦维罗卫国连至雪山,林区辽阔,故称大林,佛曾住此说法。大林精舍内有供佛之堂,状如雁子,设备完足。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七载,重阁讲堂邻接猕猴池岸精舍(梵Markat!a  -hrada-viha^ra  ),佛陀昔时游化该地时猕猴夺钵,至树上取蜜奉持佛,并为佛穿凿一池。然据中阿含卷二十一无刺经、增一阿含卷二十四等所载,则谓大林精舍与猕猴池岸精舍并不相邻,而为位处异地之两精舍。另有一说,谓大林与猕猴同一精舍之异名。或谓猕猴即毗舍离城中一居民之名。[杂阿含经卷三、善见律毗婆沙卷一、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六、祓智度论卷三、大唐西域记卷四秣菟罗国条]

  (二)位于北印度乌仗那国。佛陀于因位修菩萨行时,其时称为萨缚达王(即一切施主),曾于此地遇一婆罗门子之乞讨,由于当时已失国位,身无分文,遂令婆罗门子将自己捆缚起,交付敌国国王以求赏金。[出曜经卷一撰集百缘经卷一]

佛学大词典 【3】佛光精舍

  佛光山创办之社会福利事业之一。设于台湾高雄县大树乡佛光山西麓,峨眉金顶之下方,普门中学之后方。此精舍乃佛光山响应复兴中华文化之号召,为发扬敬老孝道之精神、增进家庭伦理之和谐、安排老人安乐之生活、提供老人自费安单、颐养天年而创建者。民国六十三年(1974)十月兴工,六十五年十一月一日落成,并举行进单仪式。精舍为现代化之套房建筑,有六坪、十二坪两种,公共设施包括斋堂、念佛堂、康乐室、福利社、医务室、花园等。安单者之资格,限年满五十五岁以上之正信佛教徒,僧俗男女不拘。精舍占地三千余坪,共分三栋建筑,可供一二○户安单。

佛学大词典 【4】贡噶精舍

  位于台湾台北县中和市。为贡噶老人申书文所建之藏密白教道场。民国四十八年(1959)春创建于厦门街,后迁至现址。五十七年、六十四年曾先后增建。六十四年冬,申上师谒第十六代大宝法王于岷市,获颁世尊金像与舍利,像内并藏有噶玛巴第一至十五代大宝法王舍利,乃于六十七年七月鸠工兴建大殿及宝塔,供奉金佛与舍利。工程于六十九年七月完竣。七十一年更名为“中华民国噶玛三乘法轮中心”。

佛学大词典 【5】祇洹精舍

  (一)即祇树给孤独园。(参阅“祇树给孤独园”3920)

  (二)清末民初佛教大德杨文会,受锡兰摩诃菩提会会长达磨波罗之启发,所设立之佛教团体。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设于南京金陵刻经处。该团体以复兴印度佛教并弘传于世界为目标,招集缁素青年十数人,研究佛学及汉学。课程除佛学、国文外,并授英文,以为进修梵文、巴利文之基础。杨氏自讲楞严经、大乘起信论,苏曼殊教英文,谛闲讲天台教观。当时入学缁素有梅光羲、欧阳竟无、邱虚明、仁山、太虚、智光、观同等人。后因经费短绌,不二年即告停办。[中国佛教史卷四(蒋维乔)、支那佛教近世史の研究(水野梅晓)]

佛学大词典 【6】石川精舍

  日本最早之寺院。又称马子冢。有五轮石塔,高约三公尺。相传今奈良县橿原市(亩傍町石川)之本明寺即其遗址。敏达天皇十三年(584),苏我马子于石川之自宅修建精舍,安奉佛像及舍利(为司马达等携来),后因被诬为恶疫流行之因,遂为物部守屋烧毁,其后不详。

佛学大词典 【7】松林精舍

梵名Salala^ga^raka  ,巴利名Salal!a^ga^raka,  Salalaghara  。又译作石岩。为位于中印度憍萨罗国舍卫城(巴Sa^vatthi^  )祇园精舍之小屋。据长部经典二十一帝释所问经(巴Sakkapan~ha-suttanta  )记载,释尊有时亦于此小屋入定。长阿含卷十释提桓因问经、中阿含卷三十三释问经、帝释所问经等亦曾言及。又据杂阿含经卷二十载,尊者阿那律(巴Anuruddha  )曾于松林精舍罹病,病苦中修习四念处,自求安忍。

佛学大词典 【8】竹林精舍

  梵名Ven!uvana  -viha^ra  。乃中印度摩揭陀国最早之佛教寺院。又称迦兰陀竹园、竹园伽蓝。为迦兰陀长者(梵Kalandaka  )所奉献之竹林,由频婆娑罗王建造伽蓝而成。与舍卫城之祇园精舍并称为佛教最早之二大精舍。如来在世,多居

于此说法开化,导凡拯俗。此外,关于该精舍之建造者究系何人,诸说不一。[佛本行集经卷四、方广大庄严经卷十二、普曜经卷八、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八、大唐西域记卷九、法显传、玄应音义卷五](参阅“迦兰陀竹林”3981)

佛学大词典 【9】精舍十塔

  系五精舍和十塔之并称。在印度,如来之灵迹有五所精舍及十所塔。(一)关于五精舍,有几种说法:(1)大智度论卷三,依高丽本所载,则指竹园、鞞婆罗跋恕、萨多般那求呵、因陀世罗求呵、萨簸恕魂直迦钵婆罗等,即所谓王舍城五精舍。依宋、元、明三本之说,系指鞞婆罗跋恕(梵Vebha^ravana  )、萨多般那求呵(梵Sattapan!n!iguha^  )、因陀世罗求呵(梵Indasa^laguha^  )、萨簸恕魂直迦钵婆罗(梵Sappason!d!ikapabha^ra  )、耆阇崛(巴Gijjhaku^t!a  )等王舍城周围之五山。(2)据翻译名义集载,给孤独园、鹫岭、狝猴江、庵罗树园、竹林精舍等,称为五精舍。(3)依枳橘易土集卷二十一、翻梵语卷九之说,竹园、鞞婆罗跋恕萨多般那求呵、因陀世罗求呵、萨簸恕魂直迦钵婆罗、耆阇崛等,称为五精舍。(4)据类聚名物考卷三三四载,祇园精舍、竹林精舍、大林精舍、誓多林精舍、那兰陀寺等五大寺,称为天竺五山。

  (二)关于十塔之说:(1)依东晋法显所译三卷本大般涅槃经卷下之说,佛入涅槃,八王既得舍利,踊跃顶戴,归还本国,各起兜婆(塔)。彼婆罗门从诸力士之乞,分舍利之瓶,自起兜婆。诸力士等取其一分,于阇维之处起兜婆。如是共起十处兜婆。十诵律卷六十载,阎浮提中有八处舍利塔,第九处为瓶塔,第十处为炭塔。阿育王经卷六亦有十塔之说。然般泥洹经卷下及长阿含经卷五则有十一塔之说,前者以第九为罂塔、第十为定塔、第十一为灰塔,后者则谓第九为瓶塔、第十为炭塔、十一为生时之发塔。上记所举之舍利八塔位于拘尸国、波波国、遮罗国、罗摩伽国、毗留提国、迦维罗国、毗舍离国、摩伽陀国。(2)所谓十塔即:顶塔、牙塔、齿塔、发塔、爪塔、衣塔、钵塔、锡塔、瓶塔、舆塔。然其所据不详。

  后世我国及日本所称之五山十刹,即基于五精舍十塔之说而来者。[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二、佛本行集经卷四十八、撰集三藏及杂藏传、释迦谱卷四、涅槃经疏三德指归卷二十、法华经文句卷一上、大藏法数卷三十二]

佛学大词典 【10】拘罗罗吒精舍

梵名Kuraraghara  -papa^ta-parvata  ,巴利名Kuraraghara-papa^ta-pabbata  。在汉译经典中,译为精舍名,于南传巴利语经典中则为山名。据律藏大品第五之十三载,乃位于阿槃提国(梵Avanti  ,巴同)之拘留欢喜山,摩诃迦旃延(巴Maha^kacca^na  )曾住于此山。又阿槃提国长者之子亿耳(巴Son!akot!ikan!n!a  ,亦于此出家。[杂阿含经卷二十]

佛学大词典中的【10】个结果已显示完毕,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