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15本字典中找到 144 条与“罗汉”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佛学大词典】的查询结果:
佛学大词典 【1】罗汉

  梵语arhat,巴利语arahant。为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号之一。又作阿卢汉、阿罗诃、阿啰呵、阿黎呵、遏啰曷帝。略称罗汉、啰呵。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此果位通于大、小二乘,然一般皆作狭义之解释,专指小乘佛教中所得之最高果位而言。若广义言之,则泛指大、小乘佛教中之最高果位。

  据成唯识论卷三载,阿罗汉通摄三乘之无学果位,故为佛之异名,亦即如来十号之一。另据俱舍论卷二十四举出,阿罗汉乃声闻四果(四沙门果)之一,为小乘之极果。可分为二种,即:(一)阿罗汉向,指尚在修行阶段,而趋向于阿罗汉果者。(二)阿罗汉果,指断尽一切烦恼,得尽智而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证入此果位者,四智圆融无碍而无法可学,故称无学、无学果、无学位;若再完成无学正见乃至无学正定之八圣道,以及无学解脱、无学正智等十种无漏法,则称为十无学支。

  关于阿罗汉之语义,据大智度论卷三、大乘义章卷十七本、翻译名义集卷一、卷二等举出杀贼、不生、应供三义,称为阿罗汉三义,为自古以来最常见之说。即:(一)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二)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三)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供养,故称应供。梵语arhan,为梵语arhat(阿罗汉)之单数主格,意译受供养、受尊敬,故上述三义中,以应供一义较为适切。此外,慧远于大乘义章卷二十末亦以应化一切众生、断尽诸惑等四义解释阿罗汉。又善见律毗婆沙卷四则举出打坏三界车辐、远离一切恶业、无覆藏等五种阿罗汉之释义。

  另就阿罗汉之种类而论,声闻四果中之阿罗汉,依其根性利钝之差别,可分为六种。据杂阿毗昙心论卷五、俱舍论卷二十五等所举,即:(一)退法阿罗汉,又作退相阿罗汉,指遭遇小恶缘即容易退失所得之果位者。(二)思法阿罗汉,又作死相阿罗汉,指由于忧惧退失果位而思自害者。(三)护法阿罗汉,又作守相阿罗汉,指能守护而不致退失果位者。(四)安住法阿罗汉,又作住相阿罗汉,指不退亦不进,而安住于果位者。(五)堪达法阿罗汉,又作可进相阿罗汉,指能迅速精进,而达于不动法者。(六)不动法阿罗汉,又作不坏相阿罗汉,指永不退失所得之法者。

  上述六种阿罗汉中,前五种为钝根者,故得时解脱或时爱心解脱,而后者系属利根者,故得不时解脱或不动心解脱。详言之,倘若能遇善因缘而得入定之解脱,称为时解脱;随时可入定,而无须等待某种特定因缘之解脱,称为不时解脱。又善护自己所得之阿罗汉果,并解脱烦恼者,称为时爱心解脱;不再由于烦恼而退失果位之解脱者,称为不动心解脱。此外,不动法阿罗汉以其利根之形成,又分为两种,即:(一)本来生就不动种性者,称为不退法阿罗汉、不退相阿罗汉。(二)由精进修行而达不动法者,称为不动法阿罗汉。此二者合上述之五者共为七种阿罗汉。若再加缘觉、佛,则总称九种阿罗汉,又称为九无学。

  另据中阿含经卷三十、成实论卷一等所举,以慧解脱、俱解脱取代缘觉、佛,而形成另一种九无学。其中,藉智慧力以解脱烦恼之阿罗汉,称为慧解脱阿罗汉。若得灭尽定,而于心、智慧两方面悉皆解脱之阿罗汉,则称俱解脱阿罗汉。此二者再加无疑解脱阿罗汉(在俱解脱中通达一切文义,而得四无碍解者),则成三种阿罗汉。[佛本行集经卷三十四、卷四十二、北本涅槃经卷十八、弥勒上生经、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十四、甘露味论卷上、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四、法华义记卷一、成唯识论述记卷三末、法华义疏卷一、大日经疏卷一、翻梵语卷一、玄应音义卷八](参阅“九无学”147、“六种性”1302、“四向四果”1683)

佛学大词典 【2】罗汉

  即赞叹罗汉之德,举行供养之法会。又作罗汉供、罗汉会、罗汉拜。为四座讲之一。供养罗汉之缘起,依佛祖统纪卷三十三载,佛陀入灭时曾付嘱十六阿罗汉,与诸施主作真福田。阿罗汉承佛旨意,以神通力自延寿量。若施主迎请四方僧,广设无遮施,或于住处,或诣寺中;此诸尊者及诸眷属即分散往赴,蔽隐圣仪,密受供具,使诸施主得胜果报。中国自古多流行于禅家,如唐代翠微无学供养罗汉即为其例。日本于镰仓时代以后,诸寺盛行之,如曹洞宗即于每月初一、十五两日举行此种供养法会。[景德传灯录卷十四翠微无学条、密庵咸杰禅师语录卷上临安府径山兴圣万寿禅寺语录建会上堂、禅林象器笺祭供门]

佛学大词典 【3】罗汉

  指安置十六罗汉或五百罗汉之堂宇。中国自北宋始,即盛行于禅、天台诸宗。据释氏稽古略卷四载,北宋熙宁十年(1077),将安置于相国寺山门五百罗汉中之第十三尊,迎入宫中供养。日本亦设有此种罗汉堂,或别设堂宇,置之山门。

佛学大词典 【4】罗汉

  僧鞋之一种。即僧众所穿之鞋,以麻、草、布、化学皮等编结或缝缀而成,鞋面除脚尖部分外,皆缝缀为若干方孔,颜色有黑、灰、黄、褐等色。亦有鞋面全部无孔,仅在前端缝一硬梁者,与一般之便鞋无异。

  在佛世时,已允许僧众着鞋。据央掘魔罗经卷四载,比丘可以受持死牛之皮所做之革屣。据释门归敬仪卷下载,于印度,僧众参谒上尊时,须脱鞋行礼。另据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中四载,鞋、袜等为比丘百一物之一。

  僧众于僧鞋外,亦着僧袜。依释氏要览卷上袜条所载,比丘因天寒而得着袜,袜亦属于衣。我国之僧袜,即长筒形之古装布袜,一般多称罗汉袜,以灰色为主。[五分律卷十六、四分律卷十六、敕修百丈清规卷五装包条、卷六日用轨范条、禅林象器笺服章门]

佛学大词典 【5】罗汉

  (?~968)北宋僧。年籍姓氏俱不详,人称王罗汉。嗜食彘肉,常作疯语而多所应验。住于明州乾符寺,于开宝元年六月坐化,肉身不毁,自落舍利。僧正赞宁立碑以记其异,吴越王钱氏赐号“密修神化尊者”。

佛学大词典 【6】罗汉

  为四向之第四。即趋向阿罗汉果之“因位”。得第三果“阿那含果”之人于断除三界之见惑及欲界九品之思惑后,更起加行,断除色界、无色界之惑,其间即称为阿罗汉向。由断除有顶九品之惑,而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入阿罗汉果。

  又阿罗汉果为四果之第四,于解脱道已生尽智,四智圆融无碍而无法可学,升至极位,故称为无学。在四向四果中,此果乃声闻乘之极果,其余之四向三果则称为有学。[俱舍论卷二十四、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八](参阅“四向四果”1683)

佛学大词典 【7】山门罗汉

  安置于山门楼上之十六罗汉或五百罗汉像,以祈护持山门,令法久住。

佛学大词典 【8】十八罗汉

  指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之阿罗汉。以其为应受人天供养之真人,故又称十八应真。经典中

有十六罗汉之记载,而无十八罗汉之说。最早画十八罗汉者,有西元十世纪时之张玄及贯休,其后沙门觉范与大文豪苏东坡皆曾对此颂赞,且苏东坡所题之十八首赞文,每首皆标出罗汉之名,于十六罗汉之外,以庆友尊者为第十七罗汉,以宾头卢尊者为第十八罗汉。实际上庆友即难提蜜多罗,为著「法住记”之人;宾头卢即宾度卢颇罗堕,原已列为十六罗汉之首,此乃因不熟经典、不解梵语所致之误。然因此而使十六罗汉逐渐发展为十八罗汉。自元代以来,多数寺院的大殿中皆供有十八罗汉,且罗汉像之绘画及雕塑一般亦多以十八罗汉为主,自此,十八罗汉在我国远较十六罗汉普遍。此外,另有加上迦叶尊者、军徒钵叹尊者为十八者;西藏地区或加达摩多罗、布袋和尚,或加降龙、伏虎二尊者,或加摩耶夫人、弥勒二者。[佛祖统纪卷三十三](参阅“十六罗汉”394)

佛学大词典 【9】十六罗汉

  指承佛敕命,永住世间守护正法之十六尊罗汉。一般系十六尊同受供养。即:(一)宾头卢跋罗堕阇(梵Pin!d!olabharadva^ja  ),此尊者与一千阿罗汉,多分住于西牛货洲。(二)迦诺迦伐蹉(梵Kanakavatsa  ),此尊者与五百阿罗汉,多分住于北方迦湿弥罗国。(三)迦诺迦跋厘堕阇(梵Kanakabharadva^ja  ),  此尊者与六百阿罗汉,多分住于东胜身洲。(四)苏频陀(梵Subinda  ),  此尊者与七百阿罗汉,多分住于北俱卢洲。(五)诺矩罗(梵Nakula  ),此尊者与八百阿罗汉,多分住于南赡部洲。(六)跋陀罗(梵Bhadra  ),此尊者与九百阿罗汉,多分住于耽没罗洲。(七)迦理迦(梵Ka^lika  ),此尊者与一千阿罗汉,多分住于僧伽茶洲。(八)伐阇罗弗多罗(梵Vajraputra  ),此尊者与一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于钵剌拏洲。(九)戍博迦(梵Ji^vaka  ),  此尊者与九百阿罗汉,多分住于香醉山中。(十)半托迦(梵Panthaka  ),此尊者与一千三百阿罗汉,多分住于三十三天。(十一)罗怙罗(梵Ra^hula  ),此尊者与一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于毕利扬瞿洲。(十二)那伽犀那(梵Na^gasena  ),此尊者与一千二百阿罗汉,多分住于半度波山。(十三)因揭陀(梵An%gaja  ),此尊者与一千三百阿罗汉,多分住于广胁山中。(十四)伐那婆斯(梵Vanava^sin),此尊者与一千四百阿罗汉,多分住于可住山中。(十五)阿氏多(梵Ajita),  此尊者与一干五百阿罗汉,多分住于鹫峰山中。(十六)注荼半托迦(梵Cu^d!apanthaka  ),此尊者与一千六百阿罗汉,多分住于持轴山中。此系据法住记所载。自此经典汉译以来,十六罗汉为禅宗寺院主要之造像,呈神仙姿态。十六罗汉之画像,有法愿、法镜、僧鲧诸师所绘者,尤以五代贯休之十六罗汉图与北宋之十六罗汉图(今藏于日本清凉寺)均为脍炙人口之作,贯休之作品尚可由敦煌千佛洞壁画窥其遗影。此外,盛传于世间之十八罗汉图,即于十六罗汉加绘达磨多罗尊者与布袋和尚,或加绘降龙、伏虎二尊者。[弥勒下生经、入大乘论卷上、大明三藏法数卷四十五、禅林象器笺灵像门]

佛学大词典 【10】五百罗汉

  五百位阿罗汉之略称。指已证得无学果之五百声闻。即经论中常见之五百阿罗汉、五百比丘、五百上首。有关五百罗汉之本生、因缘、授记等事,在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等经中,皆曾叙及。佛灭度后,大迦叶曾与五百罗汉在王舍城结集法藏。相传在阿育王时,有五百罗汉僧与五百凡夫僧齐集合诵佛法。迦腻色迦王时之第四结集,亦有五百罗汉结集以造大毗婆沙论。



  我国对五百罗汉之崇拜甚为风行,福建邵武府泰宁县瑞丰岩有五百罗汉院。又大明续藏第四十三帙收有乾明院五百罗汉名号碑一卷,列记住世十八尊者及石桥五百尊者之名号,唯所举颇为杂乱,往往梵汉并举,并有生值佛世者及佛灭后出世者;此或由于为充五百之数,而杂列散见于经论各处之罗汉名称者。[法句譬喻经卷二、五分律卷三十、萨婆多毗尼摩得勒伽卷五、四分律卷五十四、大毗婆沙论卷二○○、大智度论卷二]

佛学大词典 【11】云居罗汉

禅林用语。形容傲慢自负之状。以云居山上安置有五百罗汉,其下数百公尺之道路上行人惟觉仰之弥高,罗汉则以傲慢自负之状睥睨其下之往来行人。故有以云居罗汉称自负之人。碧岩录第十一则(大四八·一五一中):“还知大唐国里无禅师么?(老僧不会,一口吞尽,也是云居罗汉)”此外,或依其字义,解为居于云上之罗汉,形容超脱世俗者。

佛学大词典 【12】住果罗汉

  声闻乘中已得涅槃果,然仅安住其果,无更进求佛果之心,称为住果罗汉。罗汉者,为声闻乘极果之名。(参阅“阿罗汉”3692)

佛学大词典 【13】罗汉长老

  十一世纪之缅甸僧人。有关其原籍说法不一,或谓锡兰,或谓卑谬、下缅甸。原住于缅甸直通王国(Thaton),从事巴利文三藏之编订。后至蒲甘宣传上座部佛教,为国王阿奴律陀(?~1077)尊为国师,奉旨组织佛教学者将巴利文三藏译成缅文,又协助阿奴律陀于全国各地创建佛教僧团,建塔造寺。

佛学大词典 【14】护法阿罗汉

  六种阿罗汉之一,九无学之一。即得阿罗汉果,于己所证得之法,心生爱乐而常护持者。[俱舍论卷二十五](参阅“九无学”147)

佛学大词典 【15】六种阿罗汉

  声闻四果中之第四阿罗汉果,由其种性之优劣分为六种。即:(一)退法阿罗汉,指遇疾病等恶缘即退失所得者,系最劣之种性。(二)思法阿罗汉,指忧惧退失所得之证果,恒思自害而入无余涅槃者。(三)护法阿罗汉,指能自己守护所得之证果者。(四)安住法阿罗汉,指不退不进,安住其果位者。即若无殊胜之退缘则不退其所得,若无胜缘则不转为较优之种性。(五)堪达法阿罗汉,指善修练根而达不动法者。(六)不动法阿罗汉,指根性最为殊胜,不退动所得之法者。此六种阿罗汉中,前五者皆属钝根,须待衣食、住处、师友等诸缘具足,方证入灭尽定等,故称时解脱,仅能证得尽智。不动法阿罗汉则属利根,不待衣食等诸缘具足而能自解法理,随时得证阿罗汉果,故称不时解脱,能证得尽智、无生智。此外,不动法阿罗汉又分为二:其不动种性由修炼而得者,称为不动法;本来生就不动种性者,称为不退法。此两者合上记之退法、思法、护法、安住法、堪达法等五种阿罗汉,为七种阿罗汉,若加上慧解脱、俱解脱,即称九无学。[杂阿毗昙心论卷五、大毗婆沙论卷六十二、俱舍论卷二十五](参阅“九无学”147、“阿罗汉”3692)

佛学大词典 【16】思法阿罗汉

  六种阿罗汉之一,二十七贤圣之一,九无学之一。谓已证得阿罗汉果者中,其性钝根,恐所证之果退失而欲自杀,以入无余涅槃者。[俱舍论卷二十五](参阅“六种阿罗汉”1303)

佛学大词典 【17】退法阿罗汉

  退法,梵语pariha^n!a-dharman。六种阿罗汉之一,九无学之一。乃证得阿罗汉果中,最钝根之罗汉,彼等逢疾病等恶缘即退失所证之果。[俱舍论卷二十五](参阅“九无学”147)

佛学大词典 【18】不动法阿罗汉

  六种阿罗汉之一,九无学之一。即得阿罗汉果中最利根之种性,得尽智、无生智而不退动者。有由本来之种性与钝根者由修练而得其性之二种;前者称不退法,后者称不动法。于六种阿罗汉中,合二者为一,而于九无学中,则分别开立二名。[俱舍论卷二十五](参阅“九无学”147、“六种阿罗汉”1303)

佛学大词典中的【18】个结果已显示完毕,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