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karman,巴利语kamma。(一)意译作“业”。意指所作、事、办事、办事作法、行为等。含有善恶、苦乐果报之意味,亦即与因果关系相结合之一种持续不断之作用力。业,原系流行于印度社会之一般性观念,对印度思想影响颇大,后为佛教基本教义之一,即是一切万有基于因果之法而生。依据大毗婆沙论卷一一三,业之定义有二说:其一,以作用、任持七众法式、能分别爱与非爱之果等三义为业;其二,以作用(即语业),行动(即身业)、造作(即意业)等三义为业。
业之种类虽多,不外乎身业、语业、意业三者,中阿含经卷三以意业最重,藉此标示佛教之动机论。此外,引一生果报(或生人界,或生畜生界等)之业,称为引业;若生于人界,个体之间复以不同方式(如男女、贵贱、贤愚、美丑等)完成,是为满业。是故,引业能引总报,满业则圆满别报。其他,如山河、大地之器世间,为诸生物共通之果报,称为共业;各生物之间复有不同之果报,即称不共业。又以受报时限之不同,业亦可分为顺现法受业(于现身受报)、顺次生受业(于次生受报)、顺后次受业(于次生以后受报)、不定业等。
由业之观念所产生之轮回思想,主要在强调人类对未来应有之努力,然因此反缘生一宿业之说(即前世之业招后世之报),此一宿命论已与业之原始意义相悖。(参阅“业”5494)
(二)于受戒、忏悔、结界等有关戒律行事之场合,意指生善灭恶之作法。受戒之际,受戒者因羯磨而得戒体。羯磨之内容包含法(羯磨之作法)、事(有关羯磨之所有事实)、人(与羯磨有关之人)、界(行羯磨之场所)等四者,一般称为羯磨四法,分别言之:(一)法,分为心念法、对首法、众僧法三种。(1)心念法,乃自己独自心想口念之法,适用于忏悔微小罪障之情况。又分三种:1.但心念法,即本来之心念法,不须对人,唯得自说,如忏轻微之突吉罗罪。共有三种。2.对首心念,本为对首之法,但因界内无人,而以心念秉法。共有七种,如说净、受药等事。3.众法心念,本为众僧法,但因界内无人,故以心念秉法。共有四种,如说戒、自恣等事。(2)对首法,系面对同法者二三人申白之法,适用于受三衣或一钵为自己所有物之情况。又分两种:1.但对首法,为当分之对首法,界中虽有多僧,仅须对首于一人乃至三人即可。共有二十九种,如受三衣、舍受钵等事。2.众法对首,本为众僧法,以界中无人而开对首。有四种,与众法心念相同。(3)众僧法,即指向四人以上(即僧伽)申白之法,适用于布萨、自恣或受戒等重要行事之情况,为灭罪生善其力最强者。又分三种:1.单白法,又称白羯磨,即一度告知僧众,经常施于惯例、事关轻微或已有严格规定不得提出异议等情况。共有三十九种,如说戒、行钵、剃发等事。2.白二法,又称白二羯磨,即一度告知(一白)僧众、一度问其可否(一羯磨),经常用于结界等场合。共有五十七种,如离衣、受日等事。3.白四法,又作一白三羯磨,即一度告知僧众(一白),三度问可否(三羯磨),经常用于受具足戒或忏悔重罪(如僧残罪等)之情况。此外,授具足戒之际,授白四羯磨作法者,称为羯磨师(羯磨阿阇梨)。依事而计,以上所举加以比丘之二法,羯磨合计一百八十三法(一说一百八十四法),但一般以百一羯磨称之,盖以“百”表示满、众之数,意指各一法皆包含一羯磨。但依十诵律所传者,实际仅有百一羯磨。
(二)事,分为有情事、非情事、二合事等三种。有情事指有关有情(即众生)之事,如突吉罗罪之责心悔乃至波逸提、四提舍尼、偷兰遮等之忏悔;非情事指有关三衣一钵等无生物之事,如三衣之分别法、铁钵之守持法等;若合以上两方之事,是为二合事,如药守持法,药本身为非情事,病患则为有情事,即是二合事。所谓一百八十三法之事,皆不出于此三者。
(三)人,分为一人、二三人、僧人(四人以上)。大凡“法”系随人而分别其体。即上述所说之“心念法”为一人之法。于“界”无人时,方成此法。若有一人,即名“非法别众”。对首法系二人面对,共同秉法。又有边人则要问之,如三十舍忏必须问于边人,九十单堕虽“但对”亦无妨;此即二三人之法。“众法”系四人以上方秉法,此即“僧人”之法。界中有比丘则以全数聚集为法。若有一人未参加,则形成“非法别众”。
(四)界,即指进行羯磨之场所。有自然界、作法摄僧界之别。自然界即指自然成为僧众住处之境界,如寺院等;以非特意划定、布置而成,故又称不作法界。对首、心念之二法及一人、二三人众中之杂法、四人之自恣法等,皆可在自然界进行。作法界系指局限于一定之境域而施行结界法之三小界、三大界及戒场。小界系同一界内有不同意之人,或对法有呵难者时,另外结界而举行受戒、自恣、说戒者。若为一时之方便而结界者,则于法事完了即解除。如四分律卷三十五所说“结已即解,非久住之法”即为其意。大界系僧众常行之所,指人法二同之界,普通以一二○里为定量(下品)。戒场原系为恐因常常集合僧众而引生困恼,故允许结之,用以行受戒、忏悔等法;但在说戒及自恣之时,则不得行之。[毗尼母论卷八、四分律卷三十三、卷三十九、摩诃僧只律卷二十三、菩萨戒羯磨文、僧羯磨卷上、关中近出尼二种坛文夏坐杂十二事并杂事共卷前中后三记(出三藏记集卷十一所收)、受菩萨戒仪、菩萨戒义疏卷上、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一、卷上二、卷上三、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一之五、卷上二之一、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卷一、玄应音义卷十四]
(三)在密教中,指如来之作业或诸尊之威仪事业,故有羯磨曼荼罗、羯磨部等语。此外,亦可作为“羯磨金刚”之略称。(参阅“羯磨金刚”6140)
巴利语vagga-kamma。又称别羯摩、别众羯摩、别众。于同一结界内,僧团中有少数僧侣为因应环境,而脱离大众另行“作法”,称为别羯磨。“十事”之合法与否,为原始教团分裂之主因,别羯磨即属十事中之第四项,当时反对派谓此项触犯破僧罪。又行别羯磨者,称为别众僧。
另据四分律卷四十四载,佛告诸比丘,僧有四种,即四人僧、五人僧、十人僧、二十人僧等。早期之“僧”系以四位出家人为和合众之基本单位,而称仅二、三位出家人之小团体为别众。[十诵律卷三十瞻波法、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一]
又作迦噜摩部。为密教金刚界五部之一。在金刚界五大月轮中,北方为羯磨部。即为众生垂慈悲,成种种事业之部分。金刚界九会曼荼罗中,表示诸尊自受法乐之三昧耶形,如金刚钩、金刚锁、金刚索、金刚铃,及诸尊取舍屈伸之威仪、利他之各种事业,皆摄于此部。在四佛中,此部象征不空成就如来成所作智之德。若就众生而言,举凡吾人之一切行住坐卧、语默等,皆摄于此部之中。部主为不空成就如来,部母为业波罗蜜菩萨。[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一、卷二、瑜伽瑜只经卷下]
梵语karma-san%gha。指受具足戒之比丘四人以上,不论凡圣,在同一结界内,行羯磨之作法者。大乘义章卷七(大四四·六○八下):“出家之中,具戒比丘四人已上,不简凡圣,在一界内,于彼百一羯磨之法,同遵不乖,名羯磨僧。”
指密教诸尊之形体。为“法门身”之对称。密教针对显教之法、报、应三身,立种子、三昧耶、尊形三身。以种子身为阿等字,三昧耶身为独股等器,而以羯磨身为诸尊之形体。此即由微赴显,法、报、应三身之次第。[大日经疏演奥钞卷一、性灵集卷六]
羯磨,梵语karman,巴利语kamma。谓治罚比丘之七种作法。即诃责、摈出、依止、不至白家、不见举、不忏举、恶见不舍举等七者。[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二]
梵语jn~aptidvitiya^-karmavacana^。又作白一羯磨、白二法。为三种众僧法(单白法、白二法、白四法)之一。白(梵jn~apti ),即告白; 羯磨(梵karma ),意译为业、办事、作法办事等。于寺中行法务时,随事而召集寺中之僧众进行议决,其议决程序即为一白一羯磨。如进行受戒仪式时,于戒坛上,羯磨师对大众读表白文一次,以表白该事之情由,继而以一羯磨(为一种表白作法,征询赞同与否)量处事之可否,若无异议,则事得成遂。以其为一白与一羯磨,故称白一羯磨;又合之则称白二羯磨;白一与白二,其意相同,非指二种不同之作法。又据四分律载,白二羯磨共有离衣、受日等五十七种,然十诵律仅列举四十七种。[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卷上、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一之五](参阅“白四羯磨”2080、“羯磨”6137)
梵语jn~apticaturtha-karman,巴利语n~atti-catuttha-kamma。又作白四、白四法、一白三羯磨。白(梵jn~apti ),即告白之意;羯磨(梵karma ),意译为业、作法等。白四羯磨指僧中所行事务,如授戒之作法,规定受具足戒时,三师中之羯磨师向僧众先告白某某提出出家要求,此即为“白”(即白表文)。其次,三问僧众赞成与否,称为三羯磨(梵tr!ti^ya karmava^cana^ 。如无异议,则准予受戒为僧。合一度之白与三度之羯磨,故称白四羯磨,系最慎重之作法。其他如忏重、治罚、诃谏、灭诤等,事通大小、情容乖舛者,皆以此法听取僧众之意见。羯磨疏卷一上(卍续六四·二七○上):“若情事殷重,和举转难,如受忏大仪,治摈重罚,故须一白牒陈,三羯磨量可,方能成遂,故曰白四。亦以一白三羯磨通为四也。”[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一之五](参阅“一白三羯磨”31)
凡十卷。唐代义净译。全称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百一,乃概称数目之多;羯磨,指僧尼行事须征得大众赞可而成就其事之作法。内容叙述一○一种羯磨法,分为单白、白二、白四等三种。单白羯磨,包括差屏教人白以下二十二种;白二羯磨,包括结小界坛白二以下四十七种;白四羯磨,则包括受近圆白四以下三十二种。
本书卷末跋言(大二四·五○○中):“右此羯磨言百一者,盖是举其大数,于大律中捡有多少不同,乃是以类相收,无违妨也。”
二种羯磨(永摈羯磨、调伏羯磨)之一。指比丘犯法而未曾忏悔,则凡饮食、坐起、言语、一切僧事皆不得与众共之,以调停摄伏犯者,使其知过悔改,求僧忏,不复犯罪。[毗尼母论卷二](参阅“二种羯磨”238)
(一)依四分律忏六聚法篇,羯磨分为二种,即:(一)治罪羯磨,谓比丘犯罪,则大众作法,以定其罪。(二)成善羯磨,谓比丘有犯戒之罪,准以对众僧发露忏悔,则灭其罪而成就善根。
(二)依毗尼母论卷二,羯磨分为二种,即:(一)永摈羯磨,佛陀在世时,若有比丘犯罪,而不见自过,且性刚强,永无悔改,则作法白众,随即摈出,尽此一身不复再同僧事。(二)调伏羯磨,谓比丘犯法而未曾忏悔,则凡饮食、坐起、言语、一切僧事皆不得与众共之,以调停摄伏犯者,使其知过悔改求僧忏,不复犯罪。
巴利名Kamma-khandaka 。为二十犍度之第十一。又称呵责犍度。即说比丘治罚法之篇章。本行持法起源自佛陀处分好诤斗之般茶(荼)比丘(巴Pan!d!uka )与卢伽比丘(巴Lohitaka ),因对彼二人行呵责羯磨,而有此法,故亦称般茶卢伽法。此犍度之内容共有七种,其中规定受呵责羯磨者之治罪法,例如三十五种不应作(三十五事)、呵责犍度之如法或非法,及其解羯磨,及摈羯磨、依止羯磨、遮不至白衣羯磨、不见罪羯磨、不忏悔罪羯磨、不舍见羯磨等各种羯磨,以及各项之不应作,乃至解羯磨之法。其中之呵责,据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二僧纲大纲篇载,系于僧众面前呵责犯过比丘,并宣告剥夺其三十五事之权利,如夺其供给、证正他事之权利等。[十诵律卷三十一]
梵语karma-vajra。为密教之法器,属于轮宝。又作十字金刚(十字缚日罗)、十字羯磨、羯磨缚日罗、羯磨杵、轮羯磨。略称羯磨。系以三股金刚杵组合成十字形,置于大坛四隅,以此象征诸佛本具之作业智。三股在四方,系“三”乘以“四”,表摧破十二因缘之
义。又将羯磨金刚置于大坛上时,亦有采用莲花形之羯磨台者。大日经疏卷十六(大三九·七四九上):“金刚有二种,一者智金刚,二者业金刚。此梵云金刚羯磨,谓所作事业也。以此金刚业而加持故,得净除其地。”[陀罗尼集经卷四、大日经卷五入秘密漫荼罗品、金刚顶瑜伽护摩轨、一字佛顶轮王经卷五、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三]
梵语karmada^na。司一寺事务之职称。意译作授事、悦众、寺护、次第。又称维那。维,纲维之义;那,羯磨陀那之略。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之夹注(大五四·二二六中):“授事者,梵云羯磨陀那。陀那是授,羯磨是事;意道以众杂事指授于人。”(参阅“维那”5890)
羯磨,谓授戒之作法。指璎珞经大众受学品所明授戒之作法。乃梵网戒宗之相宗,天台一乘家之所遵循者。
梵语yogakarman。授戒之作法,称为羯磨。瑜伽羯磨,指瑜伽师地论所说之授戒作法,乃法相三乘家所相承。
梵语karma^ca^rya,巴利语kamma^cariya。为受戒三师之一。即于戒场为受戒者指示作礼乞戒等规矩仪式之阿阇梨。又称羯磨戒师、羯磨师。僧羯磨卷上(大四○·五一四中):“今请大德为羯磨阿阇梨,愿大德为我作羯磨阿阇梨,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黄檗清规梵行章(大八二·七六九中):“凡欲开坛弘戒,头首知事预白堂头,议请羯磨、教授、尊证、引请诸阇黎并侍者、直坛。”小乘以现前之师(学德与夏腊具备者)作羯磨阿阇梨,大乘圆顿戒则请文殊菩萨为羯磨师。[四分律卷三十九、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三、菩萨戒义疏卷上、慧苑音义卷上](参阅“受戒”3101、“羯磨”6137)
梵语karma-ma=n!d!ala。译为作业轮圆具足。略称羯曼。为四种曼荼罗之一。指密教诸尊之威仪事业。即描绘佛、菩萨之威仪(动作)事业之曼荼罗,以及佛、菩萨之铸像、画像、捏像等。盖密教谓一切如来皆具有三种秘密身,即字(种子,即法曼荼罗)、印(种种标帜,即三昧耶曼荼罗)、形像(相好具足之身,即大曼荼罗),此三种身各具威仪事业,即是羯磨曼荼罗。四种曼荼罗中,羯磨曼荼罗系就体上之相(威仪)及用(事业)而立名,其余三者则就体而立名。又此羯磨曼荼罗能贯通于其他三种,故称通三羯磨。再扩充其义言,凡众生之举止动作,乃至宇宙一切所作事业,皆可称为羯磨曼荼罗。又金刚界九会曼荼罗中,供养会之诸尊,表示供养之事业,此会亦称羯磨曼荼罗。[大教王经卷八、金刚顶经瑜伽十八会指归、都部陀罗尼目、即身成佛义]
毗首羯磨,梵名Vis/vakarman 。又作毗守羯磨天、毗湿缚羯磨天。意为造一切者。此天住于三十三天,乃帝释天之臣,司掌建筑雕刻等。盖此天在梨俱吠陀中,称之为宇宙之建造者,在史诗罗摩耶那、摩诃婆罗多及往世书时代,奉为工艺之神,任诸神之工匠与建筑师,乃诸天中之巧匠,能化现种种工巧物。因之,古印度之工巧者多祭此天。据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上载,佛上三十三天为母说法时,毗首羯磨天善察优填王之心愿,为之造立佛像。又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十七尊之金刚业(又作尾首羯磨、金刚毗首)菩萨,与此天同尊。[起世因本经卷七、摩诃止观卷五上、玄应音义卷二十五]
密教五佛之羯磨印。羯磨印,乃结显其尊威仪事业之印。五佛中,大日如来用智拳印,阿■佛用触地印(右手下垂触地),宝生佛用施愿印(仰右手掌),阿弥陀佛用三摩地印(舒右手五指安于左掌),不空成就佛用羯磨印。
授戒之作法。又作白四羯磨、三羯磨、白四。于僧团中,凡有关受戒之承诺、重罪之处分,或治罚、灭诤等重大事件,必须于羯磨师四人以上之僧众面前进行议决,其议决之程序即为一白三羯磨。白,谓告白,即对大众宣告某人行授戒作法之表文。一白,谓读表白文一次。羯磨,为梵语karma 之音译。意译为业、办事、作法等,为授戒作业之义,亦是一种表白之文,即记授戒法于受者之表文。三羯磨者,即三度宣读授戒作业之表文。总此一白与三羯磨,计读四次表白文,故称白四、白四羯磨,为授戒作法中之最慎重者。[四分律卷三十三、卷三十九、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三、受戒菩萨仪、慧苑音义卷上]
又称降三世会。为密教金刚界九会曼荼罗中之第八会,位于成身会之左方。于此会中,大日如来现忿怒之相,系表大日如来以金刚不坏之智来调伏难化之众生。其两足踏大自在天、乌摩妃,以示断灭三世之烦恼、所知二障之相,故此会之诸尊住于降三世明王之羯磨身。其图位形像与成身会大致相同,中央之大日住于智拳印,显现降伏四魔之形,其旁之四佛及十六大菩萨亦皆交拳,现忿怒形。此会之尊数乃三摩耶会之七十三尊加上外四隅之四大明王(不动、金刚夜叉、军荼利、大威德), 合共有七十七尊。 [三十卷教王经卷十、卷十一](参阅“金刚界曼荼罗” 3547)
全一卷。元代拔合思巴(八思巴)集记。又作出家授近圆羯磨仪范、根本说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圆羯磨仪范。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本书旨在说明出家作法及受具足戒之作法。与义净译之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中之受具足戒作法相比较,则本书所举之作法较为殷重,且于四依法文及四重禁戒之戒文增加甚多。此外,本书卷末附有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习学略法。
凡八卷。唐代道宣撰。略称四分律羯磨疏、四分律业疏、业疏。收于卍续藏第六十四册。本疏乃作者广释其自着之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二卷,辨释持戒之要谛,内容细分为十篇。初于疏前阐明能辨之教(羯磨)、所被之事(缘务)、弘法之人(僧伽)、设教之所(结界)。其次详释集法缘成、诸界结解、诸界受法、衣药受净、诸说戒法、诸众安居、诸众自恣法、诸衣分法、忏六聚法、杂法住持十篇。集法缘成篇为序分,诸界结解至忏六聚法篇为正宗分,杂法住持篇为流通分。
有关本疏制述之由来,贞观九年(635)春,道宣于泌部绵上县鸾巢村僧坊删补随机羯磨,贞观二十二年应旧知之请,于终南山丰德寺作本疏。本疏之注书有:宋代允堪之四分律随机羯磨疏正源记八卷、四分律羯磨疏科四卷、元照之四分律羯磨疏济缘记排科二十二卷、清代读体之毗尼作持续释十五卷、照远之四分律羯磨疏显缘抄二十卷,其中以济缘记较盛行。[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二、律宗琼鉴章、诸宗章疏录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