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8本字典中找到 111 條與「羯磨」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佛学大词典】的查詢結果:
佛學大詞典 【1】羯磨

  梵語karman,巴利語kamma。(一)意譯作“業”。意指所作、事、辦事、辦事作法、行爲等。含有善惡、苦樂果報之意味,亦即與因果關系相結合之一種持續不斷之作用力。業,原系流行于印度社會之一般性觀念,對印度思想影響頗大,後爲佛教基本教義之一,即是一切萬有基于因果之法而生。依據大毗婆沙論卷一一叁,業之定義有二說:其一,以作用、任持七衆法式、能分別愛與非愛之果等叁義爲業;其二,以作用(即語業),行動(即身業)、造作(即意業)等叁義爲業。

  業之種類雖多,不外乎身業、語業、意業叁者,中阿含經卷叁以意業最重,藉此標示佛教之動機論。此外,引一生果報(或生人界,或生畜生界等)之業,稱爲引業;若生于人界,個體之間複以不同方式(如男女、貴賤、賢愚、美醜等)完成,是爲滿業。是故,引業能引總報,滿業則圓滿別報。其他,如山河、大地之器世間,爲諸生物共通之果報,稱爲共業;各生物之間複有不同之果報,即稱不共業。又以受報時限之不同,業亦可分爲順現法受業(于現身受報)、順次生受業(于次生受報)、順後次受業(于次生以後受報)、不定業等。

  由業之觀念所産生之輪回思想,主要在強調人類對未來應有之努力,然因此反緣生一宿業之說(即前世之業招後世之報),此一宿命論已與業之原始意義相悖。(參閱“業”5494)

  (二)于受戒、忏悔、結界等有關戒律行事之場合,意指生善滅惡之作法。受戒之際,受戒者因羯磨而得戒體。羯磨之內容包含法(羯磨之作法)、事(有關羯磨之所有事實)、人(與羯磨有關之人)、界(行羯磨之場所)等四者,一般稱爲羯磨四法,分別言之:(一)法,分爲心念法、對首法、衆僧法叁種。(1)心念法,乃自己獨自心想口念之法,適用于忏悔微小罪障之情況。又分叁種:1.但心念法,即本來之心念法,不須對人,唯得自說,如忏輕微之突吉羅罪。共有叁種。2.對首心念,本爲對首之法,但因界內無人,而以心念秉法。共有七種,如說淨、受藥等事。3.衆法心念,本爲衆僧法,但因界內無人,故以心念秉法。共有四種,如說戒、自恣等事。(2)對首法,系面對同法者二叁人申白之法,適用于受叁衣或一缽爲自己所有物之情況。又分兩種:1.但對首法,爲當分之對首法,界中雖有多僧,僅須對首于一人乃至叁人即可。共有二十九種,如受叁衣、舍受缽等事。2.衆法對首,本爲衆僧法,以界中無人而開對首。有四種,與衆法心念相同。(3)衆僧法,即指向四人以上(即僧伽)申白之法,適用于布薩、自恣或受戒等重要行事之情況,爲滅罪生善其力最強者。又分叁種:1.單白法,又稱白羯磨,即一度告知僧衆,經常施于慣例、事關輕微或已有嚴格規定不得提出異議等情況。共有叁十九種,如說戒、行缽、剃發等事。2.白二法,又稱白二羯磨,即一度告知(一白)僧衆、一度問其可否(一羯磨),經常用于結界等場合。共有五十七種,如離衣、受日等事。3.白四法,又作一白叁羯磨,即一度告知僧衆(一白),叁度問可否(叁羯磨),經常用于受具足戒或忏悔重罪(如僧殘罪等)之情況。此外,授具足戒之際,授白四羯磨作法者,稱爲羯磨師(羯磨阿阇梨)。依事而計,以上所舉加以比丘之二法,羯磨合計一百八十叁法(一說一百八十四法),但一般以百一羯磨稱之,蓋以“百”表示滿、衆之數,意指各一法皆包含一羯磨。但依十誦律所傳者,實際僅有百一羯磨。

  (二)事,分爲有情事、非情事、二合事等叁種。有情事指有關有情(即衆生)之事,如突吉羅罪之責心悔乃至波逸提、四提舍尼、偷蘭遮等之忏悔;非情事指有關叁衣一缽等無生物之事,如叁衣之分別法、鐵缽之守持法等;若合以上兩方之事,是爲二合事,如藥守持法,藥本身爲非情事,病患則爲有情事,即是二合事。所謂一百八十叁法之事,皆不出于此叁者。

  (叁)人,分爲一人、二叁人、僧人(四人以上)。大凡“法”系隨人而分別其體。即上述所說之“心念法”爲一人之法。于“界”無人時,方成此法。若有一人,即名“非法別衆”。對首法系二人面對,共同秉法。又有邊人則要問之,如叁十舍忏必須問于邊人,九十單墮雖“但對”亦無妨;此即二叁人之法。“衆法”系四人以上方秉法,此即“僧人”之法。界中有比丘則以全數聚集爲法。若有一人未參加,則形成“非法別衆”。

  (四)界,即指進行羯磨之場所。有自然界、作法攝僧界之別。自然界即指自然成爲僧衆住處之境界,如寺院等;以非特意劃定、布置而成,故又稱不作法界。對首、心念之二法及一人、二叁人衆中之雜法、四人之自恣法等,皆可在自然界進行。作法界系指局限于一定之境域而施行結界法之叁小界、叁大界及戒場。小界系同一界內有不同意之人,或對法有呵難者時,另外結界而舉行受戒、自恣、說戒者。若爲一時之方便而結界者,則于法事完了即解除。如四分律卷叁十五所說“結已即解,非久住之法”即爲其意。大界系僧衆常行之所,指人法二同之界,普通以一二○裏爲定量(下品)。戒場原系爲恐因常常集合僧衆而引生困惱,故允許結之,用以行受戒、忏悔等法;但在說戒及自恣之時,則不得行之。[毗尼母論卷八、四分律卷叁十叁、卷叁十九、摩诃僧只律卷二十叁、菩薩戒羯磨文、僧羯磨卷上、關中近出尼二種壇文夏坐雜十二事並雜事共卷前中後叁記(出叁藏記集卷十一所收)、受菩薩戒儀、菩薩戒義疏卷上、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上一、卷上二、卷上叁、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上一之五、卷上二之一、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卷一、玄應音義卷十四]

  (叁)在密教中,指如來之作業或諸尊之威儀事業,故有羯磨曼荼羅、羯磨部等語。此外,亦可作爲“羯磨金剛”之略稱。(參閱“羯磨金剛”6140)

佛學大詞典 【2】羯磨

  巴利語vagga-kamma。又稱別羯摩、別衆羯摩、別衆。于同一結界內,僧團中有少數僧侶爲因應環境,而脫離大衆另行“作法”,稱爲別羯磨。“十事”之合法與否,爲原始教團分裂之主因,別羯磨即屬十事中之第四項,當時反對派謂此項觸犯破僧罪。又行別羯磨者,稱爲別衆僧。

  另據四分律卷四十四載,佛告諸比丘,僧有四種,即四人僧、五人僧、十人僧、二十人僧等。早期之“僧”系以四位出家人爲和合衆之基本單位,而稱僅二、叁位出家人之小團體爲別衆。[十誦律卷叁十瞻波法、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上一]

佛學大詞典 【3】羯磨

  又作迦噜摩部。爲密教金剛界五部之一。在金剛界五大月輪中,北方爲羯磨部。即爲衆生垂慈悲,成種種事業之部分。金剛界九會曼荼羅中,表示諸尊自受法樂之叁昧耶形,如金剛鈎、金剛鎖、金剛索、金剛鈴,及諸尊取舍屈伸之威儀、利他之各種事業,皆攝于此部。在四佛中,此部象征不空成就如來成所作智之德。若就衆生而言,舉凡吾人之一切行住坐臥、語默等,皆攝于此部之中。部主爲不空成就如來,部母爲業波羅蜜菩薩。[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一、卷二、瑜伽瑜只經卷下]

佛學大詞典 【4】羯磨

  梵語karma-san%gha。指受具足戒之比丘四人以上,不論凡聖,在同一結界內,行羯磨之作法者。大乘義章卷七(大四四·六○八下):“出家之中,具戒比丘四人已上,不簡凡聖,在一界內,于彼百一羯磨之法,同遵不乖,名羯磨僧。”

佛學大詞典 【5】羯磨

  指密教諸尊之形體。爲“法門身”之對稱。密教針對顯教之法、報、應叁身,立種子、叁昧耶、尊形叁身。以種子身爲阿等字,叁昧耶身爲獨股等器,而以羯磨身爲諸尊之形體。此即由微赴顯,法、報、應叁身之次第。[大日經疏演奧鈔卷一、性靈集卷六]

佛學大詞典 【6】羯磨

  羯磨,梵語karman,巴利語kamma。謂治罰比丘之七種作法。即诃責、擯出、依止、不至白家、不見舉、不忏舉、惡見不舍舉等七者。[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上二]

佛學大詞典 【7】白二羯磨

  梵語jn~aptidvitiya^-karmavacana^。又作白一羯磨、白二法。爲叁種衆僧法(單白法、白二法、白四法)之一。白(梵jn~apti  ),即告白;  羯磨(梵karma  ),意譯爲業、辦事、作法辦事等。于寺中行法務時,隨事而召集寺中之僧衆進行議決,其議決程序即爲一白一羯磨。如進行受戒儀式時,于戒壇上,羯磨師對大衆讀表白文一次,以表白該事之情由,繼而以一羯磨(爲一種表白作法,征詢贊同與否)量處事之可否,若無異議,則事得成遂。以其爲一白與一羯磨,故稱白一羯磨;又合之則稱白二羯磨;白一與白二,其意相同,非指二種不同之作法。又據四分律載,白二羯磨共有離衣、受日等五十七種,然十誦律僅列舉四十七種。[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卷上、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上一之五](參閱“白四羯磨”2080、“羯磨”6137)

佛學大詞典 【8】白四羯磨

  梵語jn~apticaturtha-karman,巴利語n~atti-catuttha-kamma。又作白四、白四法、一白叁羯磨。白(梵jn~apti  ),即告白之意;羯磨(梵karma  ),意譯爲業、作法等。白四羯磨指僧中所行事務,如授戒之作法,規定受具足戒時,叁師中之羯磨師向僧衆先告白某某提出出家要求,此即爲“白”(即白表文)。其次,叁問僧衆贊成與否,稱爲叁羯磨(梵tr!ti^ya  karmava^cana^  。如無異議,則准予受戒爲僧。合一度之白與叁度之羯磨,故稱白四羯磨,系最慎重之作法。其他如忏重、治罰、诃谏、滅诤等,事通大小、情容乖舛者,皆以此法聽取僧衆之意見。羯磨疏卷一上(卍續六四·二七○上):“若情事殷重,和舉轉難,如受忏大儀,治擯重罰,故須一白牒陳,叁羯磨量可,方能成遂,故曰白四。亦以一白叁羯磨通爲四也。”[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上一之五](參閱“一白叁羯磨”31)

佛學大詞典 【9】百一羯磨

  凡十卷。唐代義淨譯。全稱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冊。百一,乃概稱數目之多;羯磨,指僧尼行事須征得大衆贊可而成就其事之作法。內容敘述一○一種羯磨法,分爲單白、白二、白四等叁種。單白羯磨,包括差屏教人白以下二十二種;白二羯磨,包括結小界壇白二以下四十七種;白四羯磨,則包括受近圓白四以下叁十二種。

  本書卷末跋言(大二四·五○○中):“右此羯磨言百一者,蓋是舉其大數,于大律中撿有多少不同,乃是以類相收,無違妨也。”

佛學大詞典 【10】調伏羯磨

  二種羯磨(永擯羯磨、調伏羯磨)之一。指比丘犯法而未曾忏悔,則凡飲食、坐起、言語、一切僧事皆不得與衆共之,以調停攝伏犯者,使其知過悔改,求僧忏,不複犯罪。[毗尼母論卷二](參閱“二種羯磨”238)

佛學大詞典 【11】二種羯磨

  (一)依四分律忏六聚法篇,羯磨分爲二種,即:(一)治罪羯磨,謂比丘犯罪,則大衆作法,以定其罪。(二)成善羯磨,謂比丘有犯戒之罪,准以對衆僧發露忏悔,則滅其罪而成就善根。  

  (二)依毗尼母論卷二,羯磨分爲二種,即:(一)永擯羯磨,佛陀在世時,若有比丘犯罪,而不見自過,且性剛強,永無悔改,則作法白衆,隨即擯出,盡此一身不複再同僧事。(二)調伏羯磨,謂比丘犯法而未曾忏悔,則凡飲食、坐起、言語、一切僧事皆不得與衆共之,以調停攝伏犯者,使其知過悔改求僧忏,不複犯罪。  

佛學大詞典 【12】羯磨犍度

  巴利名Kamma-khandaka  。爲二十犍度之第十一。又稱呵責犍度。即說比丘治罰法之篇章。本行持法起源自佛陀處分好诤鬥之般茶(荼)比丘(巴Pan!d!uka  )與盧伽比丘(巴Lohitaka  ),因對彼二人行呵責羯磨,而有此法,故亦稱般茶盧伽法。此犍度之內容共有七種,其中規定受呵責羯磨者之治罪法,例如叁十五種不應作(叁十五事)、呵責犍度之如法或非法,及其解羯磨,及擯羯磨、依止羯磨、遮不至白衣羯磨、不見罪羯磨、不忏悔罪羯磨、不舍見羯磨等各種羯磨,以及各項之不應作,乃至解羯磨之法。其中之呵責,據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上二僧綱大綱篇載,系于僧衆面前呵責犯過比丘,並宣告剝奪其叁十五事之權利,如奪其供給、證正他事之權利等。[十誦律卷叁十一]

佛學大詞典 【13】羯磨金剛

  梵語karma-vajra。爲密教之法器,屬于輪寶。又作十字金剛(十字縛日羅)、十字羯磨、羯磨縛日羅、羯磨杵、輪羯磨。略稱羯磨。系以叁股金剛杵組合成十字形,置于大壇四隅,以此象征諸佛本具之作業智。叁股在四方,系“叁”乘以“四”,表摧破十二因緣之

義。又將羯磨金剛置于大壇上時,亦有采用蓮花形之羯磨臺者。大日經疏卷十六(大叁九·七四九上):“金剛有二種,一者智金剛,二者業金剛。此梵雲金剛羯磨,謂所作事業也。以此金剛業而加持故,得淨除其地。”[陀羅尼集經卷四、大日經卷五入秘密漫荼羅品、金剛頂瑜伽護摩軌、一字佛頂輪王經卷五、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叁]

佛學大詞典 【14】羯磨陀那

  梵語karmada^na。司一寺事務之職稱。意譯作授事、悅衆、寺護、次第。又稱維那。維,綱維之義;那,羯磨陀那之略。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之夾注(大五四·二二六中):“授事者,梵雲羯磨陀那。陀那是授,羯磨是事;意道以衆雜事指授于人。”(參閱“維那”5890)

佛學大詞典 【15】璎珞羯磨

  羯磨,謂授戒之作法。指璎珞經大衆受學品所明授戒之作法。乃梵網戒宗之相宗,天臺一乘家之所遵循者。

佛學大詞典 【16】瑜伽羯磨

  梵語yogakarman。授戒之作法,稱爲羯磨。瑜伽羯磨,指瑜伽師地論所說之授戒作法,乃法相叁乘家所相承。

佛學大詞典 【17】羯磨阿阇梨

  梵語karma^ca^rya,巴利語kamma^cariya。爲受戒叁師之一。即于戒場爲受戒者指示作禮乞戒等規矩儀式之阿阇梨。又稱羯磨戒師、羯磨師。僧羯磨卷上(大四○·五一四中):“今請大德爲羯磨阿阇梨,願大德爲我作羯磨阿阇梨,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黃檗清規梵行章(大八二·七六九中):“凡欲開壇弘戒,頭首知事預白堂頭,議請羯磨、教授、尊證、引請諸阇黎並侍者、直壇。”小乘以現前之師(學德與夏臘具備者)作羯磨阿阇梨,大乘圓頓戒則請文殊菩薩爲羯磨師。[四分律卷叁十九、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上叁、菩薩戒義疏卷上、慧苑音義卷上](參閱“受戒”3101、“羯磨”6137)

佛學大詞典 【18】羯磨曼荼羅

  梵語karma-ma=n!d!ala。譯爲作業輪圓具足。略稱羯曼。爲四種曼荼羅之一。指密教諸尊之威儀事業。即描繪佛、菩薩之威儀(動作)事業之曼荼羅,以及佛、菩薩之鑄像、畫像、捏像等。蓋密教謂一切如來皆具有叁種秘密身,即字(種子,即法曼荼羅)、印(種種標幟,即叁昧耶曼荼羅)、形像(相好具足之身,即大曼荼羅),此叁種身各具威儀事業,即是羯磨曼荼羅。四種曼荼羅中,羯磨曼荼羅系就體上之相(威儀)及用(事業)而立名,其余叁者則就體而立名。又此羯磨曼荼羅能貫通于其他叁種,故稱通叁羯磨。再擴充其義言,凡衆生之舉止動作,乃至宇宙一切所作事業,皆可稱爲羯磨曼荼羅。又金剛界九會曼荼羅中,供養會之諸尊,表示供養之事業,此會亦稱羯磨曼荼羅。[大教王經卷八、金剛頂經瑜伽十八會指歸、都部陀羅尼目、即身成佛義]

佛學大詞典 【19】毗首羯磨

  毗首羯磨,梵名Vis/vakarman  。又作毗守羯磨天、毗濕縛羯磨天。意爲造一切者。此天住于叁十叁天,乃帝釋天之臣,司掌建築雕刻等。蓋此天在梨俱吠陀中,稱之爲宇宙之建造者,在史詩羅摩耶那、摩诃婆羅多及往世書時代,奉爲工藝之神,任諸神之工匠與建築師,乃諸天中之巧匠,能化現種種工巧物。因之,古印度之工巧者多祭此天。據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上載,佛上叁十叁天爲母說法時,毗首羯磨天善察優填王之心願,爲之造立佛像。又密教金剛界曼荼羅叁十七尊之金剛業(又作尾首羯磨、金剛毗首)菩薩,與此天同尊。[起世因本經卷七、摩诃止觀卷五上、玄應音義卷二十五]

佛學大詞典 【20】五佛羯磨

  密教五佛之羯磨印。羯磨印,乃結顯其尊威儀事業之印。五佛中,大日如來用智拳印,阿■佛用觸地印(右手下垂觸地),寶生佛用施願印(仰右手掌),阿彌陀佛用叁摩地印(舒右手五指安于左掌),不空成就佛用羯磨印。

佛學大詞典 【21】一白叁羯磨

  授戒之作法。又作白四羯磨、叁羯磨、白四。于僧團中,凡有關受戒之承諾、重罪之處分,或治罰、滅诤等重大事件,必須于羯磨師四人以上之僧衆面前進行議決,其議決之程序即爲一白叁羯磨。白,謂告白,即對大衆宣告某人行授戒作法之表文。一白,謂讀表白文一次。羯磨,爲梵語karma  之音譯。意譯爲業、辦事、作法等,爲授戒作業之義,亦是一種表白之文,即記授戒法于受者之表文。叁羯磨者,即叁度宣讀授戒作業之表文。總此一白與叁羯磨,計讀四次表白文,故稱白四、白四羯磨,爲授戒作法中之最慎重者。[四分律卷叁十叁、卷叁十九、摩诃僧祇律卷二十叁、受戒菩薩儀、慧苑音義卷上]

佛學大詞典 【22】降叁世羯磨

  又稱降叁世會。爲密教金剛界九會曼荼羅中之第八會,位于成身會之左方。于此會中,大日如來現忿怒之相,系表大日如來以金剛不壞之智來調伏難化之衆生。其兩足踏大自在天、烏摩妃,以示斷滅叁世之煩惱、所知二障之相,故此會之諸尊住于降叁世明王之羯磨身。其圖位形像與成身會大致相同,中央之大日住于智拳印,顯現降伏四魔之形,其旁之四佛及十六大菩薩亦皆交拳,現忿怒形。此會之尊數乃叁摩耶會之七十叁尊加上外四隅之四大明王(不動、金剛夜叉、軍荼利、大威德),  合共有七十七尊。  [叁十卷教王經卷十、卷十一](參閱“金剛界曼荼羅”  3547)

佛學大詞典 【23】出家授近圓羯磨儀軌

  全一卷。元代拔合思巴(八思巴)集記。又作出家授近圓羯磨儀範、根本說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圓羯磨儀範。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本書旨在說明出家作法及受具足戒之作法。與義淨譯之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中之受具足戒作法相比較,則本書所舉之作法較爲殷重,且于四依法文及四重禁戒之戒文增加甚多。此外,本書卷末附有根本說一切有部苾刍習學略法。

佛學大詞典 【24】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

  凡八卷。唐代道宣撰。略稱四分律羯磨疏、四分律業疏、業疏。收于卍續藏第六十四冊。本疏乃作者廣釋其自著之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二卷,辨釋持戒之要谛,內容細分爲十篇。初于疏前闡明能辨之教(羯磨)、所被之事(緣務)、弘法之人(僧伽)、設教之所(結界)。其次詳釋集法緣成、諸界結解、諸界受法、衣藥受淨、諸說戒法、諸衆安居、諸衆自恣法、諸衣分法、忏六聚法、雜法住持十篇。集法緣成篇爲序分,諸界結解至忏六聚法篇爲正宗分,雜法住持篇爲流通分。

  有關本疏製述之由來,貞觀九年(635)春,道宣于泌部綿上縣鸾巢村僧坊刪補隨機羯磨,貞觀二十二年應舊知之請,于終南山豐德寺作本疏。本疏之注書有:宋代允堪之四分律隨機羯磨疏正源記八卷、四分律羯磨疏科四卷、元照之四分律羯磨疏濟緣記排科二十二卷、清代讀體之毗尼作持續釋十五卷、照遠之四分律羯磨疏顯緣抄二十卷,其中以濟緣記較盛行。[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卷二、律宗瓊鑒章、諸宗章疏錄卷一]

佛学大词典中的【24】個結果已顯示完畢,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