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prajn~a^。(一)又作波若、般罗若、钵剌若。意译为慧、智慧、明、黠慧。即修习八正道、诸波罗蜜等,而显现之真实智慧。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即称般若。菩萨为达彼岸,必修六种行,亦即修六波罗蜜。其中之般若波罗蜜(智慧波罗蜜),即称为“诸佛之母”,成为其他五波罗蜜之根据,而居于最重要之地位。
以种类而言,般若有二种、三种、五种之别,二种般若有如下之三者;(一)共般若与不共般若。共般若,即为声闻、缘觉、菩萨共通而说之般若;不共般若,则仅为菩萨所说之般若。(二)实相般若与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即以般若智慧所观照一切对境之真实绝对者;此虽非般若,但可起般若之根源,故称般若;观照般若,即能观照一切法真实绝对实相之智慧。(三)世间般若与出世间般若。世间般若,即世俗的、相对的般若;出世间般若,即超世俗的、绝对的般若。又实相般若与观照般若,若加上方便般若或文字般若则称三般若。方便般若系以推理判断,了解诸法差别之相对智;文字般若系包含实相、观照般若之般若诸经典。又实相、观照、文字三般若加境界般若(般若智慧之对象的一切客观诸法)、眷属般若(随伴般若以助六波罗蜜之诸种修行),则称五种般若。[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大宝积经卷五十三、解脱道论卷九分别慧品、粱译摄大乘论卷中、大智度论卷四十三、卷七十二]
(二)(734~?)唐代译经僧。又称般剌若。北印度迦毕试国(罽宾)人,姓乔答摩。七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二十三岁至中印度那烂陀寺,依智护、进友、智友等三大论师研习唯识、瑜伽、中边、金刚经、五明等。后乘船遍游南海诸国,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抵达广州,旋入长安。贞元四年(788)译出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十卷,翌年又译出该经中之真言、印契、法门等。六年七月,奉敕出使迦湿弥罗国。未久,受赐“般若三藏”之名及紫衣。其后又译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四十华严、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等。示寂于洛阳,遗骸葬龙门西冈,年寿不详。[宋高僧传卷二、卷三、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七]
大乘教五大部之一。乃大般若经及其别出经,以及其他支派般若经典之总称。据开元释教录卷十一之说,般若为诸佛之母,故将般若部置于五大部之首,凡二十一部七三六卷;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二十则录有三十二部七五七卷;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一载有四十部七九四卷;智旭之阅藏知津依天台宗五时判教之说,改置般若部于五大部之第三,而共录有二十八部七五六卷;现今之大正新修大藏经总收般若经典凡四十二部七七六卷。西藏大藏经中,于甘珠尔中别立般若部(藏s/er-phyin )。[金刚仙论卷一、大品经游意、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二十、大藏圣教法宝标目卷一、大明三藏圣教目录卷一、大藏目录卷上](参阅“大般若波罗蜜多经”839)
般若智慧为度越生死海,达于菩提彼岸之船筏,故称般若船。[千手经二十八部众释]
般若之空慧能断尽烦恼,故以锋刃譬之。证道歌(大四八·三九六中):“大丈夫,秉慧剑,般若锋兮金刚焰。”
天台宗所立五时之第四。佛陀宣说方等经后之二十二年间,即说诸部般若经之时期,故依经名而立名。(参阅“五时八教”1132)
位于山西五台山东台楼观谷。据传唐代温州僧无著曾于此地拜见文殊菩萨,后人遂于此创寺。明代成化年间,立禅法师住此,道誉甚隆,朝廷赐资重建堂舍。楼观谷之左
崖有金刚窟,窟中藏有文殊之牙,为古来之佛教信仰中心,今属喇嘛寺。
禅林中,酒之隐语。东坡志林:“僧谓酒为般若汤,鱼为水梭花,鸡为钻篱菜。”
禅院中,为增长福田,内助禅林,职掌读诵般若经,而向檀越劝募之职称。[禅苑清规卷四街坊水头炭头华严头条]
中国佛教学派之一。东汉末年支娄迦谶译出般若道行品经后,般若类经籍始陆续传入我国,经魏晋而至南北朝,在当时玄学影响下,形成一代学风。至后秦鸠摩罗什有系统地传译龙树、提婆之中观学派学说以前,于阐发般若思想方面,即已形成所谓“六家七宗”,后因罗什之介绍而达于高潮。一般称此种对般若义理之研究为般若学,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之基础理论,并影响及隋、唐之有关宗派,如三论宗即直接沿袭般若学之传统。(参阅“六家七宗”1281)
(一)共般若与不共般若。(一)共般若,即天台宗之通教,通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三乘共修证,故称共般若。(二)不共般若,天台宗之别、圆二教,唯对别、圆二菩萨说,而不共于声闻、缘觉二乘,故称不共般若。
(二)菩萨般若有二,即世间般若与出世间般若。(一)世间般若为不行寂静真实之般若,常行有见有相之般若,此等般若,有取有着。与声闻、缘觉二乘共。(二)至于出世间般若则是无取无着、平等寂灭而离诸名相者。此等般若,超胜一切声闻、缘觉,故又称菩萨出世般若大甲胄轮。[地藏十轮经卷十]
(三)指实相般若与观照般若。[华严大疏钞卷一]
梵语sarvajn~a。又作萨芸然、萨婆若、萨婆若多(梵sarvajn~ata^ )。意译为一切智。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即指佛智而言。禅苑清规卷九沙弥受戒文(卍续一一一·四六三下):“归依法,萨般若得大总持门。”又以海比喻一切智之广大,称为萨般若海。禅戒钞(大八二·六五五下):“戒文云:“现身演法,世间津梁,德归萨婆若海,不可称量,顶戴奉勤也。””[八十华严经十地品、放光般若经卷十一、圆觉经大疏钞卷一、慧琳音义卷七](参阅“一切智”14)
般若,梵语prajn~a^,意为智慧。又作三种般若。(一)指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大乘义章卷十依据大智度论,立三种般若义,即:(一)文字虽非般若,但为诠解般若之方便,又能生起般若,故称文字般若。即指诸部般若经。(二)观照,谓慧心鉴达之用,其体即为般若,故称观照般若。(三)实相,为观照所知之境界,其体虽非般若,而能生起般若,故称实相般若。
三般若中,文字、实相二者为般若之法,并非即是般若,观照则为般若之体。据碧岩录第九十六则载,实相般若即为真智,观照般若即为真境,文字般若即为能诠之文字。又此三般若加境界般若、眷属般若,称为五种般若。此外,又有以文字般若称为方便般若者。[金刚般若经疏、大品经义疏卷一、般若心经略疏、三论玄义、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三之一]
(二)指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方便般若。据金光明经玄义卷上、金光明玄义拾遗记卷二所载,般若乃圆常之大觉,此一觉有三种德,即:(一)实相般若,为般若之理体。乃众生所本具,非寂非照,离一切虚妄之相,为般若之实性。即一切种智。(二)观照般若,为观照实相之实智。谓观照之德,非照而照,了法无相,称为观照。即一切智。(三)方便般若,为分别诸法之权智。谓方便之德,非寂而寂,善巧分别诸法,称为方便。即道种智。盖此说谓方便、观照、实相三者即是般若,乃性宗之义。
指深妙真如之理。又作甚深般若、实相般若。即诸佛之教法,为三千世界内外无与伦比的最上最尊之微妙法,故称深般若。
佛于第四时中,所说之经甚多,法亦不一,故有八部之名。据大明三藏法数卷三十一载,八部般若即:(一)大品般若,指佛演说五蕴、十二入、十八界、三十七道品等法,皆从六波罗蜜生,其般若波罗蜜最大最胜,最为第一,其余五度若无般若导达,则不得名为波罗蜜。以其卷帙多,故称大品般若。(二)小品般若,指与大品所说之法,大要相同,因对大品,以其卷帙较少,故称小品般若。(三)放光般若,指世尊入于三昧,从足千辐轮相放大光明,上至肉髻及诸毛孔中,皆放光明,遍照十方国土,为诸菩萨而说此经,故称放光般若。(四)光赞般若,光,即光明;赞,即讲说。指佛从舌根出无数光明,照三千界,其光明中,自然而现无数金莲花,其莲花上各有诸佛讲说此经,故称光赞般若。(五)道行般若,指佛说法,令诸众生闻者喜乐,展转相告,于中受学,成就道行,故称道行般若。(六)金刚般若,以金刚之性,至坚至利,能断难断,能碎万物,比喻般若空慧,能断诸众生难断之惑,故称金刚般若。(七)胜天王般若,此经由胜天王发问而说,故称胜天王般若。(八)文殊问般若,此经因文殊师利发问而说,故称文殊问般若。
凡十五卷。又称般若灯论释、般若灯。清辨(梵Bhavya )着,唐代波罗颇迦罗蜜多罗译。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内容为清辨自中观自立派(梵Madhyamaka -sva^tantrika )之观点,对龙树中论各章加以注释而成者。本书之思想特征系以严守龙树以来中观学者之传承为其本位,故不仅处处论破外道及小乘各派之邪见,且批判同是中观派的佛护论师之学说。另一特点即针对瑜伽派之立场,本论之主张一反历来中观学者之观点,尤以对世俗谛与胜义谛之见解更是大异其趣。此外,本论之作者擅长运用因明论理,全书之中,论式结构锐利巧妙,宗因喻各支完备整然,并以之击破反对论者之立义;此为本书另一特点。本论之梵文原本今已不存,汉译本颇不完备。西藏译本收于丹珠尔中,题为般若灯根本中论颂(梵Prajn~a^ -pradi^pa-mu^lamadhyamaka-vr!tti ),迄今犹存,较汉译本受学者之重视。本论之注疏较著名者有观誓(梵Avalokitavrata )之般若灯疏(梵Prajn~a^pradi^pa -t!i^ka^ ),为了解印度末期中观派与瑜伽派之重要资料。[辩正论卷四、大唐内典录卷五、开元释教录卷八]
(?~457)梵名Prajn~a^ta^ra 。禅宗所立西天二十八祖中之第二十七祖。又称璎珞童子。东天竺人,婆罗门种。幼丧父母,常游于闾里,行谊近似“常不轻菩萨”。约二十岁遇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受付嘱而成为西天第二十七祖。得法后,至南天竺香至国,度王之第三子菩提多
罗(即菩提达磨)并付其法,未久即自焚其身而寂,年寿不详。后菩提达磨东渡中国,为我国禅宗之初祖。[出三藏记集卷九、景德传灯录卷二、五灯会元卷一]
(一)般若是诸菩萨摩诃萨母,能生诸佛,摄持菩萨。以父母之中,母之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为母。[大品般若萨陀波仑品、大智度论卷三十四]
(二)密教之般若佛母分为一门之尊与普门之尊,前者指胎藏界虚空藏院与持明院中之般若菩萨,后者则指大日如来。
为密教金刚界之金刚利菩萨与胎藏界之持金刚利菩萨之密号。
阐说般若波罗蜜深理的经典之总称。旧译为般若波罗蜜经,新译为般若波罗蜜多经。有数十部,如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大般若经、般若心经、金刚经等均属之。
关于般若经典之弘通,在印度方面,于佛陀入灭后五百年顷,小品般若盛行于印度北方,以须菩提为说法主,舍利弗亦常出座说法。其后“大品般若”成立,舍利弗与须菩提互究空理。“文殊般若”则以文殊、迦叶为主。大品诸本广行流通,约于佛陀入灭六百年顷,自此以后,未经几时,诸本品类系部成立。
印度有关般若经典之释论,佛陀入灭后七百年顷,龙树、提婆等中观空宗大乘学派造作诸论。龙树于大品般若造优婆提舍十万偈(即鸠摩罗什所译之大智度论),另有无畏论、中论、十二门论。提婆造广百论、百论、百字论本偈等。与彼相对抗者,则有弥勒、无著等瑜伽有宗。弥勒造金刚般若颂(梵Aryasina ),无著造弥勒金刚般若释论及顺中论等。世亲、清辨、月称亦相继造论。
般若经典传译于汉地,以东汉灵帝时支娄迦谶译出般若道行品经为起源。其后朱士行于于阗求得放光般若。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各家对般若所论宗要各异,而形成六家七宗之说。至罗什东来,正当放光、道行般若盛行之时,罗什译出“大小品”、“心经”、“金刚”及“仁王”各般若外,又译出龙树、提婆之释论,盛唱空门般若,遂令般若光芒愈盛。罗什之弟子僧肇、道融、僧睿、道生,竞崇般若,尤以僧肇之宝藏论、肇论,最得其精奥妙义。又僧睿、僧肇门下成立三论宗,所依经典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
有关般若经典之部系,据菩提流支译之金刚仙论卷一中举出八部般若,即:第一部十万偈(大品)、第二部二万五千偈(放光)、第三部一万八千偈(光赞)、第四部八千偈(道行)、第五部四千偈(小品)、第六部二千五百偈(天王问)、第七部六百偈(文殊)、第八部三百偈(金刚般若)。玄奘所译六百卷大般若,实为根本般若与杂部般若之集大成。大般若为根本,其他诸本般若,皆为大般若各会中所别出。(参阅“大般若波罗蜜多经”839)
梵名Prajn~a^ruci 。意译作智希。又称般若留支、瞿昙般若流(留)支、瞿昙流(留)支。南印度波罗□城人,姓瞿昙,婆罗门种。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516)来中国,在魏都邺地,于五三八至五四三年间,与昙曜、菩提流支共译出正法念处经、顺中论等十四部八十五卷。其后不知所终。[开元释教录卷六、历代三宝纪卷九、续高僧传卷一菩提流支传]
梵名Prajn~a^ -pa^ramita^ 。全称般若波罗蜜多菩萨。(一)意译作以智慧渡到彼岸;乃此类圣众之通称。陀罗尼集经卷八(大一八·八五二下):“若佛、若般若、若菩萨、若金刚,随其欲作法会之所。”
(二)十波罗蜜菩萨之一,乃千手观音之眷属。位于密教现图胎藏界曼荼罗持明院之中央,或虚空藏院之内列南侧。仁王般若经之金刚波罗蜜多菩萨与此尊同体。密号大慧金刚。胎藏界曼荼罗持明院之尊,为三目六臂,头戴宝冠,身呈肉色,披着甲胄。左第一手曲肘持梵箧当胸,次手仰掌置脐下,第三手屈无名指,舒余四指;右第一手屈食指,竖四指,次手垂着膝上,舒展五指,作与愿印,第三手屈臂,竖掌,屈无名指,舒余四指,坐于赤莲。现图曼荼罗虚空藏院之尊,竖左掌屈食、中二指,右手持剑,右
膝稍竖,坐于赤莲。[仁王经仪轨、秘藏记卷末]
据月灯三昧经卷六载,般若,智慧之义;即菩萨由修行般若,而通达无碍,获得下列十种利益:(一)菩萨照了万法俱寂,故虽行布施,然无“能施”之想,亦不执着于所施之物,及不见受施之人。(二)菩萨虽坚持净戒而无所毁缺,然以空慧照之,则不见有“能持”、“能犯”之相。(三)菩萨安住于忍力,虽度化众生,然以空慧照之,则不生起“众生得度”之想。(四)菩萨于诸梵行虽勇猛精进,然以空慧照之,则不见有身心精进之相。(五)菩萨虽处于禅定中,然以空慧照之,则于一切诸禅功德,不生味着之心。(六)菩萨能以空慧照了诸法本性空寂,亦知佛、魔体元不异,故魔虽现相,然无所怖畏。(七)菩萨于世间、出世间之一切诸法,无不通达明了,故于他人之言论,皆能辨其邪正是非而不为所惑。(八)菩萨照了诸法,洞彻生死之渊源,不为轮转所溺。(九)菩萨虽观一切性空,然常以广大悲愍之心,誓拔一切众生之苦,令其得解脱。(十) 菩萨能了知声闻、缘觉二乘之法,沉滞于空寂而非究竟,故唯求大乘无上之道,以得解脱。
依天台宗所立之教判,谓般若经宣说诸法皆空之理,乃欲以之涤荡淘汰声闻之法执;又般若经乃会通一切法而为大乘者,欲以之融通二乘之执情,因而以“融通淘汰”四字诠释般若部之意。
于般若会座上,佛饬须菩提、舍利弗等声闻代佛对诸菩萨演说般若法门之谓。(参阅“转教融通”6622)
日本佛教用语。即为镇国除灾而讲赞或转读大般若经之法会。又作大般若经会、般若会。般若,智慧之义;又大般若经凡六百卷,乃古来一切经之首位,供养之,有无上之功德。
(一)谓圆常大觉之方便之德。为三般若之一。方便,犹言善巧。谓方便之德,非寂而寂,善巧分别诸法,故称方便。即指道种智。[金光明经玄义卷上](参阅“三般若”603)
(二)指方便智与般若慧。证达实理,称般若慧,得此慧者,心行寂灭;通权谋之智,称方便智,得此智者,备省众机。[往生论注卷下]
般若,梵语prajn~a,慧之义。五种般若之一。五种般若,指照了法界、洞达真理之五种般若圣智。其中,境界般若指般若所缘之一切诸法。因般若为能缘之智,诸法为所缘之境,而境无自相,皆由智所显发,故以根本、后得二智照一切诸法境界为空寂,称为境界般若。[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一上、般若心经幽赞卷上、三藏法数卷二十](参阅“五种般若”1183)
即六度万行,与妙慧相应,助发观照般若者。五种般若之一。无相之真智为观照般若,亦即能照见一切皆空乃至体相平等之清净无漏智慧,此乃般若之自性;助发此观照般若,从此般若所流出之暖、顶、忍、世第一法及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诸法皆是观照慧性之眷属,故称为眷属般若。[般若心经幽赞卷上、金刚经纂要刊定记卷二、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参阅“五种般若”1183)
梵语maha^prajn~a^。maha^,意为大;prajn~a^,意为慧。摩诃般若即照了诸法实相,最极最胜之大智慧。禅苑清规卷十(卍续一一一·四六五上):“若未悟摩诃般若者,但依佛语修行。”[唯识枢要卷上本]
梵名Devaprajn~a^ 。又作提云陀若那。意译作天智。于阗国人。通大小二乘之学,并熟咒术、禅法。武周天后永昌元年(689)来华,奉诏于魏国东寺从事译经工作。至天授二年(691)译出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一卷、华严经修慈分一卷、造像功德经二卷、智炬陀罗尼经一卷、诸佛集会陀罗尼经一卷、大乘法界无差别论一卷等。其时,沙门战陀、慧智等任译语,处一等任笔受,复礼等任缀文,德感、慧俨、法明、弘景等任证义之职。其余事迹及生卒年等不详。[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一、卷二、开元释教录卷九、宋高僧传卷二]
三种般若之一,五种般若之一。指般若波罗蜜经等。文字虽非般若,但能诠般若,又能生般若,故称之为般若。[大乘义章卷十](参阅“三般若”603、“五种般若”1183)
般若,梵语prajn~a,慧之义。指照了法界、洞达真理之五种般若圣智。依般若心经疏、般若心经幽赞卷上所载,五种般若即:(一)实相般若,指真如之理。此理为般若之实性,故称实相般若。(二)观照般若,指清净无漏之慧。此慧能照见诸法无相,悉皆空寂,故称观照般若。(三)文字般若,指般若之章句。语言文字能诠般若之理,其性空寂,故称文字般若。(四)眷属般若,指六度万行。六度万行与妙慧相应,而能成就般若,为观照慧性之眷属,故称眷属般若。(五)境界般若,指一切诸法。诸法为般若真智之境界,境无自相,由智显发,故称境界般若。
据金刚经疏记科会卷一,五种般若系罗什三藏就大智度论所说文字、观照、实相等三般若中,于观照中开出眷属,于实相中开出境界者。又吉藏之大品经义疏卷一举出自性、共有、方便、境界、文字等五种毗昙之说,其中,境界毗昙相当于实相般若,自性毗昙相当于观照般若,文字毗昙相当于文字般若。[金刚经纂要刊定记卷二、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一上、般若心经会疏连珠记卷上、仁王经疏法衡钞卷一]
禅林用语。真实之智慧称为般若,相似般若则指似是而非之智。禅林中每以“相似”一词贬称似是而非之事物,如相似禅、相似禅徒、相似言语(谓似是而非之宗义)等用辞常见于禅宗语录。碧岩录第七十八则(大四八·二○五上):“千个万个,更近傍不得,所谓以无所得是真般若,若有所得是相似般若。”
梵语prajn~a^-pa^ramita^。又作般若波罗蜜多、般罗若波罗蜜。意译作慧到彼岸、智度、明度、普智度无极。或称慧波罗蜜多、智慧波罗蜜。为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即照了诸法实相,而穷尽一切智慧之边际,度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之菩萨大慧,称为般若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为六波罗蜜之根本,一切善法之渊源,故又称诸佛之母。般若即慧,声闻、缘觉虽有所得,然彼等唯求速趣涅槃,不穷智之边际,故不能得般若波罗蜜;唯菩萨求一切智,遂以之达于彼岸,称具足般若波罗蜜。此般若波罗蜜于成佛时转为一切种智,故般若波罗蜜不属于佛,不属于声闻、辟支佛,亦不属于凡夫,唯属于菩萨。关于般若波罗蜜之自性,大智度论卷十一举出多种说法。
又大乘庄严经论卷八详述般若波罗蜜之自性、因、果、业、相应及其品类,谓般若波罗蜜以正择出世间之法为其自性,以定持为其因,以获得善解脱为其果,以无上正择为其命,以正说正法为其业,以一切法之上首为其相应,以世间、出世间、大出世间为其品类。关于般若波罗蜜之修习法,诸经所举甚多,如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举出五法,大乘宝云经卷二举出十法,另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七波罗蜜多品、大智度论卷四、大品般若经卷八散花品等亦有述说。又诸经中亦多赞叹般若波罗蜜,及其异名者。[大品般若经卷十四佛母品、六度集经卷八、放光般若经卷四摩诃衍品、大智度论卷十八、卷四十三](参阅“般若”4301)
据地藏十轮经卷十福田相品载,般若有世间与出世间二种相,即: (一)世间般若,谓诸菩萨惟依读诵、书写、听闻,而为他人演说三乘中道之教,劝正修行,以灭除烦恼惑业;然此非为寂静真实之般若,乃为有见有相之般若(即世间之智),故有取有着,是为世间般若。(二)出世间般若,谓诸菩萨精勤修习菩提道时,随力读诵、书写、听闻而为他人演说三乘正法,然心中犹如虚空,平等寂灭,离诸名相,故无所取着,是为出世间般若。(参阅“般若”4301)
四十观音之一。又作宝经观音。其形像,右手置胸前,上持智印出生般若理趣经,左手结拳印。其真言为:唵(om!)缚日罗达磨(vajradharma,金刚法)钵罗若(prajn~a^,智慧)素怛蓝(su^tram!,经)摩诃那也(mahodaya,大广)娑缚贺(sva^ha^)。若人欲求多闻,当修般若观自在之法。[千光眼秘密法经]
般若经为显诸法之空性所设之十喻。即比喻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犍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等十种。[放光般若经卷十七、大品般若经卷四、大智度论卷六](参阅“譬喻”6809)
指大般若经十六会中之第十会。其内容系说实相般若之深旨,后取之为教中之课诵,有慈恩之理趣分述赞三卷释其奥旨。此经与密藏中之般若理趣经之说酷似,故密家每谓理趣分乃是解说理趣经中浅略之行相者。本经之同本异译有菩提流志之实相般若波罗蜜经、金刚智之金刚顶瑜伽理趣般若经、不空之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摩耶经、施护之遍照般若波罗蜜经。其梵本之颂数一般有二说,一说三百颂(法苑珠林、开元释教录),另一说为一百五十颂(至元法宝勘同总录)。一九一七年,日本泉芳璟、梅尾祥云两氏曾将梵本及藏译、汉译合并出版。
梵名Prajn~a^ -pa^ramita^-naya-s/atapan~ca^s/atika^ 。全一卷。全称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摩耶经。略称理趣经。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八册。大乐金刚不空,为金刚萨埵之异名,表示萨埵自证的大乐化他之大喜犹如金刚之坚固无间断。三摩耶,为本誓之义。本经系智法身大日如来为金刚萨埵所宣说的般若理趣清净之理,与金刚萨埵所说真实不妄之本誓。全经由缘起、正宗、流通等三分而成,其中正宗分共分成十七段,次第讲说大乐法门、证悟、降伏、观照、富、实动、字轮、入大轮、供养、忿怒、普集、有情加持、七母天、三兄弟、四姊妹、各具、深秘等十七种法门,以揭示日常生活中建立佛国净土之要法,均属密教即身成佛之极意,为密教各宗派所依用而朝夕诵读者。
本经之异译本有五:(一)大般若经中之第十会般若理趣分,一卷,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七册。(二)实相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唐代菩提流志译,收于大正藏第八册。 (三)金刚顶瑜伽理趣般若经,一卷,唐代金刚智译,收于大正藏第八册。(四)遍照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宋代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八册。(五)最上根本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七卷,宋代法贤译,收于大正藏第八册。此外,另有梵本、藏本、日译本等多种。其注疏甚多,较著者有不空之理趣释一卷、十七尊义述一卷、空海之理趣经文句一卷等。[开元释教录卷八、卷十一、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五]
梵名Pan~cavim!s/ati -sa^hasrika^-prajn~a^pa^ramita^ 。凡二十七卷(或三十、四十卷),九十品。又称二万五千颂般若。乃鸠摩罗什于后秦弘始四年至十四年(402~412)所译。又作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摩诃般若经、新大品经、大品经。收于大正藏第八册。系大乘佛教初期说般若空观之经典。据龙树之大智度论载,本经前六十六品为般若道,后二十四品为方便道。据吉藏之大品经义略序载,全书九十品中,前六品系佛对舍利弗等上根之人所说,第七品至四十四品为佛命须菩提对中根之人所说,第四十五品至九十品为佛对下根之诸天、人所说。本经之同本异译有如下三种:(一)光赞般若波罗蜜经,西晋竺法护译,凡十卷,二十七品。(二)放光般若波罗蜜经,西晋无罗叉译,凡二十卷(或三十卷),九十品。(三)大般若经第二会,唐代玄奘译,凡七十八卷,八十五品。此外亦有藏译本(共分七十六品)。至于梵本(共分八品)则由杜持(N. Dutt)出版(1934年),惟非全本。本经之注释书极多,较重要者有龙树之大智度论一百卷、嘉祥大师吉藏之大品经义疏十卷与大品经游意一卷、真谛之大品般若经玄文四卷。[出三藏记集卷二、历代三宝纪卷八、开元释教录卷四、佛教圣典概说]
凡十卷。又称道行般若波罗蜜经、摩诃般若波罗蜜道行经、般若道行品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后汉支娄迦谶译。收于大正藏第八册。为现存般若经译本之最古者,共三十品。内容阐明般若波罗蜜之法,并叙及其受持之功德。据出三藏记集卷七所收本经后记,知本经系于东汉灵帝光和二年(179)十月译出,其梵本为竺朔佛所携来。
本经之同本异译有:吴·支谦之大明度经(六卷)、前秦昙摩蜱与竺佛念共译之摩诃钵罗波罗蜜经抄(五卷)、后秦鸠摩罗什之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十卷)、唐玄奘之大般若经第四分、宋代施护之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十五卷),其中以支谦之译本与本经最近似,施护之译本则与现存梵文八千颂般若(梵As!t!asa^hasrika^ -prajn~a^pa^ramita^ )及西藏译本,其分品完全相同。本经于晋代以后颇为盛行,其注疏有东晋支遁之道行指归、东晋道安之道行品集异注、道行指归、竺僧敷之道行义疏,然今皆不传。[开元释教录卷十一、法经录卷一、出三藏记集卷二、卷十二、卷十三、历代三宝纪卷四]
梵名Pan~cavim!s/atisa^hasrika^ -prajn~a^pa^ramita^ 。凡二十卷,或三十卷。西晋无罗叉(无叉罗)、竺叔兰等共译。收于大正藏第八册。又作放光般若波罗蜜经、放光摩诃般若经、摩诃般若放光经、光般若波罗蜜经、放光经。本经记述般若波罗蜜法及其功德,并劝众生修学之。自放光品以下至嘱累品,计九十品,经名盖依初品而立。据出三藏记集卷七之放光经记(作者不详)所载,本经系曹魏齐王甘露五年(260)顷,由颍川朱士行入于阗,抄得梵本九十六章六十万余言,后由弟子弗如檀送回洛阳,至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始由于阗僧无罗叉执梵本,竺叔兰口传,祝太玄、周玄明笔受完成。又本经与竺法护之光赞经十卷、鸠摩罗什之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品般若)、玄奘之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会(卷四○一~四七八)等经有部分相同之处,而相当于现存梵文二万五千颂般若。[大般若经第二会序、出三藏记集卷二、历代三宝纪卷六、开元释教录卷二]
牟宗三着。台湾学生书店印行。全书以佛性与般若两种观念为纲领,且以天台圆教为发挥中国佛教哲学最极致之思想。全书虽亦述及般若,涅槃,及龙树菩萨诸论之义理,然重点则在中国南北朝及隋唐佛教之义学思想,而尤重天台宗。对天台智顗大师之思想,该书更予大力推崇。
凡二卷。扶南人曼陀罗仙译,书成于梁天监二年(503)。全称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又称文殊说摩诃般若经、文殊师利般若波罗蜜经。收于大正藏第八册。曼陀罗仙示寂后,扶南人僧伽婆罗复译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唐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其中第七会曼殊室利分,亦为本经之同本异译。内容叙述文殊室利、佛如来及有情界之一相不可得、福田相之不可思议,及一相庄严三摩地等之说法。[开元释教录卷八]
梵名As!t!asa^hasrika^ -prajn~a^pa^ramita^ 。凡十卷二十九品。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小品经、新小品经。即八千颂般若,乃鸠摩罗什(343~413)于西元四○八年所译。收于大正藏第八册。为大乘佛教最初期说般若空观之基础经典之一。其内容阐释菩萨之般若波罗蜜、菩萨之诸法无受三昧、菩萨摩诃萨及大乘之意义,又详举般若波罗蜜与五蕴之关系、受持修习般若波罗蜜之功德,与诸法空无所得、空三昧等之理。
本经之同本异译有:(一)道行般若经,十卷,后汉支娄迦谶译。(二)大明度无极经,六卷,吴·支谦译。(三)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五卷,前秦昙摩蜱与竺佛念共译。(四)大般若经第四会十八卷二十九品、第五会十卷二十四品,唐代玄奘译。(五)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十五卷,宋代施护译。另有藏译本与梵本。[大般若经概论(渡边海旭)]
禅宗公案名。智门光祚与僧问答,显示般若体用不二之义。碧岩录第九十则(大四八·二一四下):“僧问智门:“如何是般若体?”门云:“蚌含明月。”僧云:“如何是般若用?”门云:“兔子怀胎。”般若为佛智,乃无我、无心之无分别智。此公案中,僧分别般若之体用而问,智门则以体用不离作答。即蚌含中秋之明月而生明珠,兔吞中秋之明月而怀胎,以前者为般若之体.后者为般若之用;然而蚌、兔虽异,能照之明月则无二。盖僧分别般若之体用,智门则超体绝用,直接以明月之无心而普照万象,提示般若大智慧之当体。
指右手,相对于左手之称“定手”。大日经疏卷四(大三九·六一九下):“以般若波罗蜜手屡舒五力。”
般若,指般若经;尽净,指诸法皆空;虚融,以诸法既为真空而无自性,故虚通融镕。即谓般若经所说诸法皆空之理。(参阅“尽净虚融”5846)
般若,意译作智慧。智慧能严饰法身,故称般若庄严。据大智度论卷八载,般若庄严分为二种,即:(一)已庄严,指人能修习智慧,如着美妙缨络,庄严其身。(二)未庄严,指人未能修习智慧,如无缨络严饰其身。
(一)全一卷。隋代天台大师智顗(531~597)讲述。又称金刚经疏、金刚般若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三册。本书为现存最古之金刚般若经疏。乃智顗根据鸠摩罗什译金刚经所讲述之注释书,然讲述于何时何处则不明。本书采用五重玄义之释义,并以序、正、流通等三分解释经文,然书中难以圆融之点甚多,而不见智顗特有之解释风格,故恐系后人假藉之作,或智顗初期所述,而由旁人笔录。[智证大师请来目录、东域传灯目录卷上、诸宗章疏录卷一]
(二)凡二卷(或一卷)。唐代智俨(602~668)述。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金刚般若经略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三册。书成于龙朔三年(663)之后。为唐代所盛行金刚般若经注释书之一。智俨为华严宗之二祖,本书即立于华严教学“同教一乘”之立场,由其宗趣之三种般若(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等观之,可窥见其独特之见解。[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一]
梵名A^rya -prajn~a^-pa^ramita^ 。又作慧波罗蜜菩萨。为十波罗蜜菩萨之一。位于密教现图胎藏界曼荼罗虚空藏院中,虚空藏菩萨之南方。其密号为大慧金刚。其形像,全身呈肉色,右手置于腰侧,持剑;左手竖掌,屈食指、中指,余三指舒展。右膝微竖。于■裆之上着一袈裟。其印契为平伸左手五指,仰置心下,另以右手覆于左手之上。真言:唵(om!)地(dhi,种子)室哩(s/ri,吉祥)输噜多(s/ruta,闻)尾惹曳(vijaya,殊胜)娑缚贺(sva^ha^)。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卷下载,结诵其印明可灭无量劫之愚痴业种,获得人空无分别慧、法空无分别慧、俱空无分别慧等三慧,并得般若波罗蜜圆满聪明智慧,而悟解世间、出世间之法,博达五明甚深之理。(参阅“般若菩萨”4308)
巴利名S/a^sanavam!sa 。原名佛教史。缅甸比丘般若沙弥(巴Pan~n~asa^mi )着。主要叙述佛陀之生平、佛教于印度之三次结集,与佛教在缅甸之发展等;叙述着重自阿奴律陀国王开始之佛教与国家之关系,及缅甸与锡兰之佛教关联,引述有关佛教著作百余本。又其中约三分之一之篇幅叙述悉诃罗、金地、瑜那迦、伐那婆私、阿波难陀、迦湿弥罗等之佛教史。
凡三卷。唐代孟献宗撰于开元六年(718)。又称金刚般若经集验记。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九册。为受持金刚般若经之各种灵验谭。本书部分由萧瑀之金刚般若灵验记、唐临之冥报记、郎余令之冥报拾遗等抄出,并加入作者实际见闻之事迹而成。内容分六篇:救护篇、延寿篇、灭罪篇、神力篇、功德篇、诚应篇等。
金刚经由后秦鸠摩罗什至唐代义净,共有六种译本,因其仅有一卷,便于流传诵持,故一向与般若心经广为流行。而金刚经读诵者灵验功德尤着,僧俗间诵持极盛,成为指导我国佛教徒实际信仰生活之重要经典。由上所述,可知隋唐时代金刚经受持之普及。本书为有关金刚般若经之灵验记中现存最古者,亦为研究初唐佛教信仰之珍贵资料。
梵名Prajn~a^pa^ramita^ -hr!daya-su^tra 。全一卷。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称般若心经、心经。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八册。心(梵hr!daya ),指心脏,含有精要、心髓等意。本经系将内容庞大之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全经举出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语,即是出自本经。本经之异译本有六,即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鸠摩罗什)、般若波罗蜜多那提经(菩提流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利言)、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法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智慧轮)、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施护),其中以鸠摩罗什译较着。然诸译本中,仍以本经流传最广远。
本经之梵本,今日本法隆寺有秘藏本,一八八四年由麦克斯穆勒(MaxMu|ller)与南条文雄共同校订出版,一八九四年麦克斯穆勒更将之英译出版。此外,一八六四年英国佛教学学者比尔(Samuel, Beal)亦将玄奘所译之般若心经译成英文出版。另有将梵文以汉字音译者,称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玄奘本相当,系史坦因发现于敦煌石窟者,为佛教学术之重要资料。本经之注疏本极多,较重要者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窥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赞(圆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法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疏(慧净)等。[大唐内典录卷二、卷五、开元释教录卷四、卷八、卷九、卷十一、卷十四、历代三宝纪卷四]
梵名Maha^ -prajn~a^pa^ramita^-su^tra 。凡六百卷。略称大般若经。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五至七册。“般若波罗蜜”,意即“通过智慧到达彼岸”。全经旨在说明世俗认识及其面对之一切对象,均属因缘和合,假而不实,唯有通过“般若”对世俗真相之认识,方能把握绝对真理,达于觉悟解脱之境。为大乘佛教之基础理论,亦为诸部般若经之集大成者。
般若部乃大藏经中最大部之经典,约占全部“经藏”三分之一;而大般若经即占般若部四分之三,其余四分之一则为大品般若、小品般若、金刚般若等般若诸经。于经典成立之发展过程中,般若部诸经之先后次第,以道行般若、小品般若为最早,其次为大品般若、金刚般若等,其后乃为大般若经及其余诸部般若之续出,其时约于大乘经典成立之中期。
玄奘之前,已有若干般若经之汉译,然因未能周备,故玄奘乃集众重译,校合三种梵文原本,以嘉尚、大乘钦、大乘光、慧朗、窥基等人任“笔受”之职,玄则、神昉等人任“缀文”之职,慧贵、神泰、慧景等人任“证义”之职,于玉华宫寺,自高宗显庆五年(660)正月至龙朔三年(663)十月译成。翌年二月,玄奘即示寂于玉华宫寺。
全经共有四处十六会六百卷。四处,系指佛陀宣说本经之四个处所,即:王舍城鹫峰山、给孤独园、他化自在天王宫、王舍城竹林精舍。十六会中,第一、三、五、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等九会为玄奘新译,共计四八一卷,其余七会为重译。
第一会共七十九品,凡四百卷。此会详述般若观之开阐与习行、菩萨之愿行进趣、般若之甚深殊胜,叙说诸大弟子、诸天、释梵之供养赞叹因缘及受持一句之广大功德,并由常啼、法涌二菩萨受般若之因缘,说明听闻般若波罗蜜甚为难得。据法苑珠林卷一○○、开元释教录卷十一等所载,第一会之梵本共有十三万二千六百颂。相当于现存之梵文十万颂般若(梵S/atasa^hasrika^ -prajn~a^pa^ramita^ )。根据大正藏之对校,梵本凡有六章七十二品,内缺常啼菩萨、法涌菩萨、结劝等三品,其余诸品之开合与汉译本相异处颇多。西藏译之各版本亦多同于梵本,惟奈塘(藏Snar-than )版中具有常啼菩萨等三品,而共计七十五品。
第二会共有八十五品,凡七十八卷。与第一会相较,文略而义同,各品之废立亦异,并缺常啼菩萨等三品。相当于现存之梵文二万五千颂般若(梵Pan~cavim!s/atisa^hasrika^ -prajn~a^pa^ramita^ ),法苑珠林卷一○○、开元释教录卷十一等,亦载其梵本有二万五千颂。西藏译本分为七十六品,内有常啼品等。另据西明寺玄则所撰第二会序等载,西晋无罗叉译之放光般若经二十卷、竺法护译之光赞经十卷(缺后半)、姚秦鸠摩罗什译之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二十七卷(大品)等诸经,皆为此会之同本异译。
第三会共有三十一品,凡五十九卷。其旨趣虽与前两会相近,而诸品之开合不同,亦缺常啼、法涌等三品。据法苑珠林卷一○○、开元释教录卷十一载,第三会梵本有一万八千颂。相当于西藏译一万八千颂般若(藏S/es-rab-kyi Pha-rol-tu-phyin -pa khri-brgyad-ston%-pa )西藏译本共分八十七品,具有常啼菩萨品等。
第四会共有二十九品,凡十八卷。其大旨虽与前三会相同,文字则颇见省略。据玄则第四会序、法苑珠林、开元释教录等所载,后汉支娄迦谶译之道行般若经十卷、吴·支谦译之大明度经六卷、后秦鸠摩罗什译之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十卷等诸经,皆为此会之同本异译(北宋施护译之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十五卷,亦与此会为同本),梵本共有八千颂。相当于现存之梵文八千颂般若(梵As!t!asa^hasrika^ -prajn~a^pa^ramita^ )。
第五会共有二十四品,凡十卷。所说较第四会尤为简略,法苑珠林及开元释教录等书,皆记载其梵本为四千颂。
第六会共有十七品,凡八卷。乃佛对最胜天王说般若及其修习之法。此会与南朝陈代月婆首那译之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七卷为同本。法苑珠林及开元释教录等,载其梵本共有二千五百颂。
第七会曼殊室利分二卷,相当于梵文七百颂般若(梵Saptas/atika^ -prajn~a^pa^ramita^ ),不另立品名。叙述曼殊室利及佛有关如来、有情界之一相不可得、福田相不可思议、一相庄严三摩地等之说法。此会与梁代曼陀罗仙译之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二卷(收载于大宝积经第四十六会)、僧伽婆罗译之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一卷为同本。法苑珠林、开元释教录等,载其梵本共有八百颂。
第八会那伽室利分一卷,记述妙吉祥菩萨有关一切法非实如幻梦及无上法食等之说法,与宋代翔公译之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二卷为同本。法苑珠林及开元释教录等,说其梵本共有四百颂。
第九会能断金刚分一卷,相当于梵文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多(Vajracchedika^-prajn~a^pa^ramita^)。乃佛对善现尊者说菩萨乘之发趣、般若之修行及心之摄伏等。此会与后秦鸠摩罗什、元魏菩提流支、陈·真谛译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各一卷,及隋代笈多译之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唐代义净译之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等皆属同本。法苑珠林及开元释教录等,说其梵本有三百颂。
第十会般若理趣分一卷,相当于梵文般若理趣百五十颂(Prajn~a^pa^ramita^-naya-s/atapan~ca^s/atika^)。乃佛为诸菩萨说一切法甚深微妙般若理趣清净法门等。唐代菩提流志译之实相般若波罗蜜经、金刚智译之金刚顶瑜伽理趣般若经、不空译之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么耶经、宋代施护译之遍照般若波罗蜜经各一卷,皆与此会为同本。法苑珠林及开元释教录等,载其梵本凡三百颂。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一则说此会与现存梵本相同,皆为一百五十颂。
第十一会布施波罗蜜多分以下至第十五会,相当于西藏译 Pha-rol-tu-phyin-pa ln%a-bstan-pa。其中,第十一会布施波罗蜜多分五卷,舍利子为诸菩萨述说以大悲心行布施,则得摄受一切智智,证无上菩提等。佛对满慈子阐明一切法非实有,无舍得损益之义,并以神力令大众见十方世界无量菩萨之布施行,并宣说发心乃至菩提之差别、发心求一切智智之功德、一切智智相应作意之发起等。第十二会净戒波罗蜜多分五卷,舍利子承佛神力而广说净戒之真义,阐明持守净戒与非持净戒之一一戒条,如发二乘心为犯戒,趣向无上正等菩提为持戒,味着施相、分别诸法、远离一切智为犯戒。第十三会安忍波罗蜜多分一卷,满慈子与舍利子之间,阐明安忍无上菩提之法,即以惭愧心作空观,则止息斗心而得安稳。第十四会精进波罗蜜多分一卷,佛对满慈子阐释住于般若,止息六情,精勤三学,完成菩萨行之道。第十五会静虑波罗蜜多分二卷,佛在灵山会中对舍利子、满慈子解说四禅、八解脱、九次第定等一切定,并说空般若三昧。据开元释教录载,第十一、十二两会之梵本各为二千颂,第十三、十四两会各为四百颂,第十五会为八百颂。法苑珠林则谓十四会之梵本为八百颂。
第十六会般若波罗蜜多分八卷,佛于王舍城竹林会中,对善勇猛菩萨遍说般若无所得解脱。法苑珠林及开元释教录等,载其梵本为二千五百颂。此会相当于现存梵文 Suvikra^ntavikra^mi-paripr!ccha^,西藏译分为七章。
此十六会中,已有部分刊行出版其梵本及西藏译本,如初会、第四会、第七会、第九会等。本经传译之后,西明寺玄则对十六会各别制序,大慈恩寺窥基作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理趣分述赞三卷、新罗元晓作大慧度经宗要一卷。另有大般若经关法六卷(宋代大隐)、大般若经纲要十卷(清代葛□)等。又大藏经纲目指要录卷一、卷二上,大藏圣教法宝标目卷一、阅藏知津卷十六至卷二十三等,亦各记述本经之纲要。本经各会之卷次、品数及古来之同本异译等,列表如下:
[大唐内典录卷五、古今译经图纪卷四、开元释教录卷八、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一、佛教经典概说、新佛教第九之七(渡边海旭,大般若经概观)、宗教研究新第二之四(干潟龙祥,般若经の诸问题)、原始般若经の研究]
凡十卷。西晋竺法护译。又称光赞摩诃般若经、光赞经、光赞般若经。相对于小品般若经之初译本道行般若经,本经乃大品般若经之初译本。收于大正藏第八册。本经相当于梵本二万五千颂般若波罗蜜多经(玄奘译大般若经)第二会八十五品中之最初二十七品。亦相当于无叉罗所译之放光般若经二十卷九十品中之最初三十品,及鸠摩罗什所译之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二十七卷九十品中之最初二十九品。
本经之梵本,于西晋太康七年(286)由于阗沙门只多罗持来,而于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译出。本经共分二十七品,始自光赞品,终于雨法宝品。
关于本经之经名,乃佛自舌根放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光中生出莲华,莲华上复出现诸佛,称扬赞叹此般若,故称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大品经游意(吉藏)、出三藏记集卷二、卷七、开元释教录卷二、卷十一、大唐内典录卷二]
梵名Vajracchedika^ -prajn~a^pa^ramita^-su^tra 。全一卷。后秦鸠摩罗什译。略称金刚般若经、金刚经。收于大正藏第八册。内容阐释一切法无我之理。自古讲说此经者特多,尤以禅宗六祖慧能以来更受重视。本经经文,从“如是我闻”至“果报亦不可思议”为前半,自“尔时须菩提白佛言”至卷终为后半,据历代学者之研究,其前后经文之语句与文意有显著之异处。僧肇谓前半系说众生空,后半则说法空。智顗与吉藏则谓,前半系佛为前会众
所说,后半系佛为后会众所说;前半为利根所说,后半为钝根所说。
异译本有五种:(一)北魏菩提流支译(同题)。(二)陈·真谛译(同题)。(三)隋代达磨笈多译之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略称金刚能断经)。(四)唐代玄奘译之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七七能断金刚分)。(五)唐代义净译之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略称能断金刚经)。本经普遍流传于中国。现有西藏译、蒙古译、满州译、英译、法译、德译,及日译等数种译本。梵本以义大利孔兹(Conze)出版者为最新版本。本经之注疏极多,较重要者有无著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三卷、论颂一卷、论释三卷、僧肇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一卷、慧远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疏一卷、智顗之金刚般若波罗密疏一卷、窥基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赞述二卷、慧能之金刚般若波罗蜜解义二卷。[出三藏记集卷二、历代三宝纪卷八、广弘明集卷二十二、开元释教录卷四]
(一)梵名Pa=n~cavim!s/ati -sa^hasrika^-prajn~a^pa^=ramita^ 。凡二十七卷(或三十卷、四十卷),计九十品。后秦鸠摩罗什译。又称大品般若经、新大品经、大品经、摩诃般若经。收于大正藏第八册。本经即大般若经之第二分(卷四○一~四七八)。旨在阐明般若波罗蜜之法。为大乘佛教初期阐说般若空观之基础典籍。本经之同本异译尚有光赞般若经十卷(西晋竺法护译)、放光般若经二十卷(西晋无叉罗译)。梵文二万五千颂般若与本经相当,分为八品,印度称之为中般若。龙树菩萨之大智度论百卷为本经之释论。此外,中国、日本对本经所作注释书亦甚多。[出三藏记集卷二、卷八、历代三宝纪卷八、开元释教录卷四]
(二)梵名As!t!asa^hasrika^ -prajn~a^=pa^ramita^ 。凡十卷,计二十九品。后秦鸠摩罗什译。又称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小品般若经、新小品经。收于大正藏第八册。本经即大般若经之第四分(卷五三八~五五五)。系阐说般若波罗蜜之法。其同本异译有道行般若经十卷(后汉支娄迦谶译)、大明度无极经六卷(吴·支谦译)、摩诃般若波罗蜜多钞经五卷(前秦昙摩蜱与竺佛念共译)。梵文八千颂般若与本经相当,于尼泊尔为九部大经之一。本经有师子贤(梵Haribhadra )作之梵文本释论。[出三藏记集卷二、开元释教录卷四]
凡二卷。姚秦鸠摩罗什译。又称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仁王般若波罗蜜护国经、仁王般若经、仁王经。今收于大正藏第八册。本经分序品、观空品、菩萨教化品、二谛品、护国品、散华品、受持品、嘱累品等八品。系佛陀为十六大国王说示守护佛果、十地之行,及守护国土之因缘,谓讲说受持此经,则可息灾得福。与法华经、金光明经并称护国三部经。修仁王会时,即用此经。
据历代三宝纪载,本经共有竺法护、鸠摩罗什、真谛等三译,大唐内典录以下诸录均依其说。然出三藏记集卷四将此经编入失译杂经录,隋代众经目录(法经录)卷二则将此经编入疑惑录,谓此经非为罗什或竺法护所译。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不空奉诏重译,题为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收于大正藏第八册),略称仁王护国经、新译仁王经。亦分二卷、八品,文词与旧经略同。罗什译本之注疏有仁王护国般若经疏五卷(智顗说,灌顶记)、仁王般若经疏六卷(吉藏)、仁王经疏六卷(圆测)等。不空译本则有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三卷(良贲)、仁王经疏四卷(净源)等。[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一(智顗)、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十、大唐内典录卷二至卷四、开元释教录卷二、卷四、卷六]
凡五卷。隋代智顗说,灌顶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三册。系后秦鸠摩罗什所译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二卷之注释书。初以五重玄义叙述经之大意,次为入文解释。据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载,智顗在陈末时宣讲仁王般若经二次。本书之注释方式与天台三大部等大致相同,以五重玄义、四释等解释经,唯释义缺乏生动,或为后人假托之释。[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目录卷四、大明三藏圣教南藏目录、阅藏知津卷三十六]
又称经台印。为般若之总印。结此印时,以两手相背附,而收二食指,以二小指屈掌中,以二拇指各压二小指指头,置于心上,诵经中之陀罗尼七遍。据仁王般若念诵法所载,结此印而诵此陀罗尼,行法之行者即可变成般若波罗蜜菩萨,为一切诸佛之母。陀罗尼集经卷三则谓,安置经藏,结诵此印明,专心系念,则一切经藏皆从印出,而悉入心中。
梵名Vajracchedika^ -prajn~a^pa^ramitopades/a 。凡三卷。天亲菩萨造,北魏菩提流支译。又作金刚般若经论、金刚般若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五册。本书为无著所造之金刚般若经论颂之注释书,与唐代义净所译之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系同本异译。然无着别造有隋代达磨笈多所译之金刚般若论(又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二卷或三卷),故本书所注释之金刚般若经论颂传为无著所造,恐系二者混淆之误传。[开元释教录卷六、卷七、卷九、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八]
梵名Pravara -deva-ra^ja-paripr!ccha^ 。凡七卷。陈代月婆首那译于天嘉六年(565)。又称胜天王经、胜天王问般若经、胜天王般若经。收于大正藏第八册。系佛应钵婆罗天王之问,对大众说甚深般若及其修习之法。全经共分十六品。与玄奘所译之大般若经卷五六六至五七三等之第六会为同本异译。[历代三宝纪卷九、大唐内典录卷五、开元释教录卷七]
全一卷。略称般若心经略疏。唐代法藏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三册。为般若心经之注疏。书中分教兴、藏摄、宗趣、释题等四门。卷首并附自序。本书之注疏本有题正记三卷(仲希)、连珠记二卷(师会)、探要钞二卷“普寂)等。
凡二卷。略称心经幽赞。唐代窥基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三册。本书乃般若心经最早之注疏,全书系依法相唯识之义旨而随文解释心经之内容。初引解深密经之三时教判,与辩中边论辩相品之颂以赞中道之义,次则释经题,并拈出五种般若与七最胜之义。其后则为经文之义解。本书之注疏本有崆峒记三卷(守千)、解节记六卷(护命)等。
全一卷。略称帝释心经。收于大正藏第八册。内容系佛陀在王舍城鹫峰山,对帝释天等宣说般若波罗蜜,及其真言。
凡三卷,或七卷。唐代良贲撰。又作新译仁王般若经疏、新翻仁王经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三册。为唐代不空所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卷之注释书。卷上一之冒头略解经题,次立叙经起意、明经宗体、所摄所被、正解本文等四门,并解说经之大意及经文。[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五、卷十六、诸阿阇梨真言密教部类总录卷上]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作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陀罗尼念诵仪轨、仁王护国般若仪轨、仁王念诵仪轨。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解释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奉持品之文句,并说明仁王经法曼荼罗建立之仪则及修法次第。分五科,即:(一)明五菩萨现威德,(二)建立曼荼罗轨仪,(三)入道场仪轨,(四)释陀罗尼文字观行法,(五)陀罗尼观想布字轮。在缩刷大藏经中,本仪轨分为二卷。又不空所译仁王般若念诵法系整理本仪轨第三入道场仪轨以下而成一卷,其文稍异,亦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