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吾人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种种动作形态显然可表示于外而令人目见者,称为表色。为唯识宗所立三种色境之一。旧译为“作色”。据瑜伽师地论卷一之说,色有三种,即显色、形色、表色:(一)显色,如青黄赤白、光影明闇、云烟尘雾,及空一显色等皆为显色。(二)形色,如长短方圆、粗细大小、直曲高下等诸种色法之相状。(三)表色,如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各种动作形态。此表色,生灭相续,由变异之因,于先前生起之处不再重生,遂转于异处。其前后之动作形态,或无间,或有间,或近,或远,皆以差别而生,或即于此处变异而生。
小乘之说一切有部与俱舍宗皆仅提出显、形二色而不立表色。俱舍论卷一(大二九·二中):“言色二者,一显二形。显色有四,(中略)形色有八。”说一切有部并将表色摄于显、形二色中之“形色”。唯识家则于显、形二色之外别立表色。[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五、显扬圣教论卷一、成唯识论卷一、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二、百法问答钞卷一](参阅“形色”3788、“显色”6922)
梵语avijn~apti-ru^pa。又作无表业、无作色、假色。或单称无表、无作、无教。为“表色”、“表业”之对称。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即于身中恒转相续,具有防非止恶或与之相反的障妨善德之功能,而又为不可见,且无障碍性之色法。此为小乘说一切有部之宗义,即认为无表色系以身业与口业为缘,生于吾人身内的一种无形色法;以其具有防非或妨善之功能,故以之为受戒之体;然因不显于外,故称无表;又以其乃身内之地、水、火、风等四大所生,故谓之色;然虽属色法,却不如其他色法之具有可见性、物质性、障碍性等。入阿毗达磨论卷上(大二八·九八一上):“无表色者,谓能自表诸心心所转变差别,故名为表;与彼同类而不能表,故名无表。”
又说一切有部以无表色皆由四大种所造,故为实色,含摄于十一种色之中。俱舍宗之看法类似,认为无表色系由四大种所造,以色业为性,故名为色;然非由“极微”所成,无见无对,故与五根五境等之色法相异。成实家则以之为非色非心,摄于不相应行蕴。经量部及大乘唯识家不认其为实有,于强胜之思的心所所发善恶表业而薰成之种子上假立。又菩萨璎珞本业经等以心法为戒体,故不别立无表色。其他古来异说甚多。
据俱舍论卷十三、卷十四载,无表色之类别有三:与善心等起之无表色,称为律仪,能遮灭恶戒之相续;与不善心等起之无表色,称为不律仪,能遮灭善戒之相续;又非此二者,称为非律仪非不律仪。
(一)律仪又可分为三种:(1)别解脱律仪,为欲界之戒,即由作礼乞戒之身表业、语表业所得之无表业,共有比丘、比丘尼、正学、勤策、勤策女、近事、近事女、近住等八种律仪。各以尽形寿或一日一夜为要期,随僧伽等受得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因受戒之初刹那,表色、无表色各别弃舍诸恶,故称别解脱,又称根本业道;第二念以后,唯有无表色相似相续,故特称为别解脱律仪或后起。俱舍论卷十四(大二九·七三上):“谓受戒时,初表、无表,别别弃舍种种恶,故依初别舍义,立别解脱名,即于尔时所作究竟,依业畅义,立业道名;(中略)从第二念乃至未舍,不名别解脱,名别解律仪;不名业道,名为后起。”(2)静虑律仪,为色界之戒,乃由静虑地之心所得之无表色。(3)无漏律仪,即所谓之无漏戒,亦即已得“无漏”之圣者所成就之无表色。上记三种律仪中,静虑律仪与无漏律仪皆与心共生灭,故为随心转之戒。
(二)不律仪,又称恶律仪,即生于不律仪之家,依其家法,行杀生等恶法时所生起之无表色;或生于余家,为求活命,发杀生业等之誓心所生起之无表色。此种恶律仪具有妨善止善之作用。
(三)非律仪非不律仪,又称处中,即非如律仪受“五、八、十、具”等戒,亦非如不律仪以活命为要期而生恶戒,但由用或重行等而得之无表色,其体不生善或不善者。[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俱舍论卷一、顺正理论卷二、成实论卷八“九业品”、品类足论卷一、大乘义章卷七]
指依入有漏定而发之无表色。即入定时,自身中自发而能防非止恶之戒体。(参阅“无表色”5097、“静虑律仪”6360)
依顺受戒作法,发动善性身口而生之别解脱律仪无表色,有八种之别,即:(一)苾刍律仪无表色,乃依比丘受具足戒而发者。(二)苾刍尼律仪无表色,依比丘尼受具足戒而发者。(三)正学律仪无表色,依式叉摩那(即正学女)受六法而发者。(四)勤策律仪无表色,依沙弥(即勤策)受十戒而发者。(五)勤策女律仪无表色,依沙弥尼受十戒而发者。(六)近事律仪无表色,依优婆塞受八戒而发者。(七)近事女律仪无表色,依优婆夷受八戒而发者。(八)近住律仪无表色,依优婆塞、优婆夷受五戒而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