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梵名Bodhi -man!d!a 。又作菩提道场、菩提场。指中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之金刚座上佛陀成道之处。[旧华严经卷一世间净眼品、悲华经卷三诸菩萨本授记品]
(二)指修行佛道之区域;不论堂宇之有无,凡修行佛道之所在,均称道场。法华经卷六如来神力品(大九·五二上):“所在国土,若有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说修行,若经卷所住之处,若于园中,若于林中,若于树下,若于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旷野,是中皆应起塔供养,所以者何?当知是处即是道场。”[维摩义记卷二末]
(三)指成就菩提动机之发心、修行等。如维摩经卷上菩萨品所说,直心是道场,深心是道场,菩提心是道场,布施是道场,三明是道场,于一念间知一切法是道场。[华严经探玄记卷二、华严经疏卷四]
(四)在密教,修瑜伽妙行时,须先行结界,次则建立本尊道场,以修道场观。其目的在观他方世界佛之身土,作为表示本尊之建立,或即观自心本来具有的本尊身土,迎他方世界本尊,使其与自心融为一体。(参阅“道场观”5649)
(五)一般所谓之道场,系指修习佛法之场所,故道场可作为寺院之别名。隋炀帝即尝下诏,明令天下之寺改称道场。此外,宫中行佛事之场所,称内道场,或称内寺。临济宗专指供云水僧修行之场所为道场。日本天台宗之安然,称受戒之场所为道场。[佛祖统纪卷三十九、续高僧传卷十一吉藏传、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五]
(六)指某些法会,如慈悲道场、水陆道场等。
(七)北魏僧。籍贯不详。又作道长。初从慧光出家。北魏永平元年(508),菩提流支来华,译出十地经论等,师投其门下,后因故触怒流支,遂遁入嵩山,十年之间精研大智度论,穷尽其旨。不久出洛阳,专讲智论。复于邺都大集寺大张讲筵,缁素云集,时人尊为“学者之宗”。师平素奉置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所画之阿弥陀五十菩萨像,后且以之转写于世。生卒年不详,仅知北齐后主隆化元年(576)时,师尚健在。另据安乐集卷下所载六大德相承之说,依次有道场、昙鸾之记载,准之,昙鸾或为师之门人。[大智度论疏卷二十四、续高僧传卷二十四明瞻传、广弘明集卷二]
密家于行法时,先作结界,其次为建立本尊之道场而修观法,称为道场观、密教道场观。即真言行者修瑜伽妙行时,先观想风、水、地三轮(胎藏界法),或空、风、火、水、地五轮(金刚界法),其次观想宝楼阁与曼荼罗,以建立本尊所居之道场,复于心前之坛上观想自身本具之净菩提心,至此始迎请所念之本尊自其本土至自身之净菩提心,而与本有之佛相冥会。
道场观有广、中、略三种观法:(一)广观,即观想完整的器界、宝楼阁与曼荼罗。行此观法时,结羯磨印。(二)中观,即略作器界观而详观宝楼阁、曼荼罗。(三)略观,于器界与宝楼阁略作观想,而直观曼荼罗。行中观与略观时,均结如来拳印。[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卷上、大日经疏卷十四]
(一)指菩提树。又作觉树、道树、思惟树。释尊于菩提树下之金刚座成佛,故称道场树。又阿弥陀佛之净土亦有道场树,即无量寿经卷上所载极乐世界之菩提树,其树高四百万里,周围五十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条间周匝,垂以璎珞,珍妙宝网罗覆其上,微风吹枝叶,演出无量妙法声。另据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所载,树仅高百千由旬,庄严经卷下载一千六百由旬。(参阅“菩提树”5208)
(二)为阿弥陀佛三十七号之一。昙鸾之赞阿弥陀偈(大四七·四二三上):“稽首顶礼道场树。”
(一)位于建康(今之南京)。晋太宁(323~325)初年,司空谢石所建,故又称谢司空寺、谢寺。于东晋末叶,与庐山共为南方佛教之中心。自安帝义熙至恭帝元熙年间,佛陀跋陀罗自长安来至本寺,与法显共译出摩诃僧祇律、大般泥洹经,又独译出华严经、大方等如来藏经、僧只比丘戒本、文殊师利发愿经等。其中华严经之翻译,有法业、慧严等百余沙门参与之,且于寺内别设华严堂。译成之后,改寺名为兴严寺。法显亦于本寺译出杂阿毗昙心论。此外,另有义学沙门宝云、僧复、慧询、法庄等率众住本寺。刘宋之初,慧观居之,声势大振,译经讲说,殆无虚日,一时成为江南首刹。陈代时,昙迁亦住于本寺。
(二)位于浙江吴兴西南七公里之道场山(旧称云峰)中。唐中和年间(881~885),如讷所开创。又称真正禅院、妙觉寺、护圣万寿寺。[大明一统志卷十二、卷四十、大清一统志卷二二二]
(三)日本赞岐道场寺。日人为供奉弘法大师空海,遂于全国设立八十八个供奉场所,赞岐道场寺即其中之一。
又作内寺。指大内之道场。即设于宫中之佛事修行场所。其始设年代,诸典所说不一。依晋书帝纪第九载,东晋孝武帝太元六年(381)于殿内建精舍,引诸沙门修行佛事。佛祖统纪卷三十七梁天监十六年(517)条载,武帝敕沙门慧超为寿光殿学士,召众僧居禁中讲论法集,注解经文,其下注云,此为内道场之始。另据大宋僧史略卷中,内道场起于后魏,至隋炀帝时始有其名,并谓武则天尝于洛阳大内置内道场,中宗、睿宗均不改其制。代宗时,常令僧百余人于宫中陈设佛像经教念诵,称为内道场。
由上可知,内道场乃东晋以来宫中所设之祠佛场所,至唐代崇信益盛。其后唐德宗撤内道场,顺宗复之,以僧录端甫掌内殿之法仪。文宗又罢长生殿之内道场。武宗会昌(841~846)初年,以德阳节复之,四年又诏停。北宋初,于滋福等殿安置佛像经藏,称为内寺。至南宋则以传法院专掌内道场之法事。[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一北齐天统元年条、开元释教录卷九义净传、佛祖统纪卷四十三、续高僧传卷十二、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卷上、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三、景德传灯录卷四、唐书列传第七十]
指隋炀帝为晋王时,于长安蕃邸所建之四寺,即嘉祥寺、日严寺、实际寺、会昌寺。
即祈念皇帝本命星以镇护国家之道场。唐代青龙寺之镇国道场,即皇帝本命之道场。(参阅“镇国道场”6632)
位于江苏扬州。隋文帝开皇(581~600)末年,晋王杨广所立天下四道场之一,嘉祥大师吉藏曾被召入本寺,宣说三论之宗旨。
又作阿兰若法菩提场。即指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伽耶城南菩提树下之金刚座,为释尊成道之处。略称寂灭场、寂场。此菩提树又称寂灭树、寂场树。华严经探玄记卷二谓,寂灭有四义:(一)障灭,谓“性灭”及“治灭”。(二)证灭,谓证悟寂灭之理故。(三)显其灭德,谓示现佛之十身及普贤等法。(四)益物成灭之故。然新华严经译为阿兰若法菩提场。华严经疏卷四释其字义谓,阿兰若,即寂静之义。菩提场者,菩提,即觉之义,谓能证悟大智圆明究竟之境;场,即证悟菩提之处。又历来之华严说法会座有“七处八会”之说,然智俨之华严经大义纲目、智顗之法华玄义卷一下等,皆以寂灭道场为华严之总会处。[法华玄义卷十上、卷十下、法华文句卷二上、卷九上、卷九下、华严游意、华严经略策]
位于我国天台山之古佛道场,与金地岭相接。智者大师即于此传法。据传定光佛曾于此处示现。[大明一统志卷四十七]
谓不久将成佛。法华经分别功德品(大九·四六中):“又应作是念,不久诣道场,得无漏无为,广利诸人天。”
密教之修法,即行者入道场时,至堂门之前住入无能胜明王之三摩地。系门外之作法。此作法又称为门前之作法、门下之作法。至堂门时,先住金刚萨埵之三昧,至堂门之前,更住无能胜明王之三昧。
此道场观之印明为伸左手之五指稍钩而覆胸,然不附着胸,伸右手之五指覆于左手背,以右手拇指压于左手拇指指甲上,以右手食指在左手之中指、食指之间,三度弹指,于每度弹指之短暂间隔,诵嵡(hum!,摧破之义)字三回。其次左右手各作金刚拳印,舒展两手食指,将左手之印着于腰上或胸前,右手之印向左,复向前逆旋三回,用以辟除障难,再顺旋三回,以示结界。其后,复以此印自东北角顺次印于四方、四角、上下及行者自身之五处(顶、面、胸、腹、膝),皆各诵嵡字一遍。
全一卷。宋代遵式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系依消灾吉祥经而记述炽盛光佛顶法之坛场及念诵法。详分坛场供养、方法、拣众清净、咒法、三业供养、释疑、诫劝檀越等七门。
凡十八卷。唐代宗密(780~841)撰。又作圆觉经修证仪、圆觉广修证仪、圆觉修证仪。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八册。内容记载关于礼忏禅观等之修行仪则。本书系根据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圆觉经),以阐明佛教修行者于实际上之修行及宗教行事方面所应行之坐禅观法与忏悔灭罪之法,并规定赞仰讽诵加行礼拜之行法。又本书于中国佛教之仪礼方面,系继承东晋道安至天台智顗之实修体系,而与唐代慧觉之华严经海印道场忏仪四十二卷,并称佳作。书中引用智顗所著天台小止观之处甚多,然本书之重点在于巧妙地将华严与禅之行法加以结合。又宋代净源(1011~1088)将本书简化,着成圆觉经道场略本修证仪一卷。[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一]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作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陀罗尼念诵仪轨、仁王护国般若仪轨、仁王念诵仪轨。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解释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奉持品之文句,并说明仁王经法曼荼罗建立之仪则及修法次第。分五科,即:(一)明五菩萨现威德,(二)建立曼荼罗轨仪,(三)入道场仪轨,(四)释陀罗尼文字观行法,(五)陀罗尼观想布字轮。在缩刷大藏经中,本仪轨分为二卷。又不空所译仁王般若念诵法系整理本仪轨第三入道场仪轨以下而成一卷,其文稍异,亦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