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8本字典中找到 107 條與「道場」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佛学大词典】的查詢結果:
佛學大詞典 【1】道場

  (一)梵名Bodhi  -man!d!a  。又作菩提道場、菩提場。指中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下之金剛座上佛陀成道之處。[舊華嚴經卷一世間淨眼品、悲華經卷叁諸菩薩本授記品]

  (二)指修行佛道之區域;不論堂宇之有無,凡修行佛道之所在,均稱道場。法華經卷六如來神力品(大九·五二上):“所在國土,若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若經卷所住之處,若于園中,若于林中,若于樹下,若于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曠野,是中皆應起塔供養,所以者何?當知是處即是道場。”[維摩義記卷二末]

  (叁)指成就菩提動機之發心、修行等。如維摩經卷上菩薩品所說,直心是道場,深心是道場,菩提心是道場,布施是道場,叁明是道場,于一念間知一切法是道場。[華嚴經探玄記卷二、華嚴經疏卷四]

  (四)在密教,修瑜伽妙行時,須先行結界,次則建立本尊道場,以修道場觀。其目的在觀他方世界佛之身土,作爲表示本尊之建立,或即觀自心本來具有的本尊身土,迎他方世界本尊,使其與自心融爲一體。(參閱“道場觀”5649)

  (五)一般所謂之道場,系指修習佛法之場所,故道場可作爲寺院之別名。隋炀帝即嘗下诏,明令天下之寺改稱道場。此外,宮中行佛事之場所,稱內道場,或稱內寺。臨濟宗專指供雲水僧修行之場所爲道場。日本天臺宗之安然,稱受戒之場所爲道場。[佛祖統紀卷叁十九、續高僧傳卷十一吉藏傳、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五]

  (六)指某些法會,如慈悲道場、水陸道場等。

  (七)北魏僧。籍貫不詳。又作道長。初從慧光出家。北魏永平元年(508),菩提流支來華,譯出十地經論等,師投其門下,後因故觸怒流支,遂遁入嵩山,十年之間精研大智度論,窮盡其旨。不久出洛陽,專講智論。複于邺都大集寺大張講筵,缁素雲集,時人尊爲“學者之宗”。師平素奉置天竺雞頭摩寺五通菩薩所畫之阿彌陀五十菩薩像,後且以之轉寫于世。生卒年不詳,僅知北齊後主隆化元年(576)時,師尚健在。另據安樂集卷下所載六大德相承之說,依次有道場、昙鸾之記載,准之,昙鸾或爲師之門人。[大智度論疏卷二十四、續高僧傳卷二十四明瞻傳、廣弘明集卷二]

佛學大詞典 【2】道場

  密家于行法時,先作結界,其次爲建立本尊之道場而修觀法,稱爲道場觀、密教道場觀。即真言行者修瑜伽妙行時,先觀想風、水、地叁輪(胎藏界法),或空、風、火、水、地五輪(金剛界法),其次觀想寶樓閣與曼荼羅,以建立本尊所居之道場,複于心前之壇上觀想自身本具之淨菩提心,至此始迎請所念之本尊自其本土至自身之淨菩提心,而與本有之佛相冥會。

  道場觀有廣、中、略叁種觀法:(一)廣觀,即觀想完整的器界、寶樓閣與曼荼羅。行此觀法時,結羯磨印。(二)中觀,即略作器界觀而詳觀寶樓閣、曼荼羅。(叁)略觀,于器界與寶樓閣略作觀想,而直觀曼荼羅。行中觀與略觀時,均結如來拳印。[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卷上、大日經疏卷十四]

佛學大詞典 【3】道場

  (一)指菩提樹。又作覺樹、道樹、思惟樹。釋尊于菩提樹下之金剛座成佛,故稱道場樹。又阿彌陀佛之淨土亦有道場樹,即無量壽經卷上所載極樂世界之菩提樹,其樹高四百萬裏,周圍五十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裏,一切衆寶自然合成,條間周匝,垂以璎珞,珍妙寶網羅覆其上,微風吹枝葉,演出無量妙法聲。另據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所載,樹僅高百千由旬,莊嚴經卷下載一千六百由旬。(參閱“菩提樹”5208)

  (二)爲阿彌陀佛叁十七號之一。昙鸾之贊阿彌陀偈(大四七·四二叁上):“稽首頂禮道場樹。”

佛學大詞典 【4】道場

  (一)位于建康(今之南京)。晉太甯(323~325)初年,司空謝石所建,故又稱謝司空寺、謝寺。于東晉末葉,與廬山共爲南方佛教之中心。自安帝義熙至恭帝元熙年間,佛陀跋陀羅自長安來至本寺,與法顯共譯出摩诃僧祇律、大般泥洹經,又獨譯出華嚴經、大方等如來藏經、僧只比丘戒本、文殊師利發願經等。其中華嚴經之翻譯,有法業、慧嚴等百余沙門參與之,且于寺內別設華嚴堂。譯成之後,改寺名爲興嚴寺。法顯亦于本寺譯出雜阿毗昙心論。此外,另有義學沙門寶雲、僧複、慧詢、法莊等率衆住本寺。劉宋之初,慧觀居之,聲勢大振,譯經講說,殆無虛日,一時成爲江南首刹。陳代時,昙遷亦住于本寺。

  (二)位于浙江吳興西南七公裏之道場山(舊稱雲峰)中。唐中和年間(881~885),如讷所開創。又稱真正禅院、妙覺寺、護聖萬壽寺。[大明一統志卷十二、卷四十、大清一統志卷二二二]

  (叁)日本贊岐道場寺。日人爲供奉弘法大師空海,遂于全國設立八十八個供奉場所,贊岐道場寺即其中之一。

佛學大詞典 【5】道場

  又作內寺。指大內之道場。即設于宮中之佛事修行場所。其始設年代,諸典所說不一。依晉書帝紀第九載,東晉孝武帝太元六年(381)于殿內建精舍,引諸沙門修行佛事。佛祖統紀卷叁十七梁天監十六年(517)條載,武帝敕沙門慧超爲壽光殿學士,召衆僧居禁中講論法集,注解經文,其下注雲,此爲內道場之始。另據大宋僧史略卷中,內道場起于後魏,至隋炀帝時始有其名,並謂武則天嘗于洛陽大內置內道場,中宗、睿宗均不改其製。代宗時,常令僧百余人于宮中陳設佛像經教念誦,稱爲內道場。

  由上可知,內道場乃東晉以來宮中所設之祠佛場所,至唐代崇信益盛。其後唐德宗撤內道場,順宗複之,以僧錄端甫掌內殿之法儀。文宗又罷長生殿之內道場。武宗會昌(841~846)初年,以德陽節複之,四年又诏停。北宋初,于滋福等殿安置佛像經藏,稱爲內寺。至南宋則以傳法院專掌內道場之法事。[佛祖曆代通載卷十一北齊天統元年條、開元釋教錄卷九義淨傳、佛祖統紀卷四十叁、續高僧傳卷十二、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教錄卷上、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叁、景德傳燈錄卷四、唐書列傳第七十]

佛學大詞典 【6】道場

  指隋炀帝爲晉王時,于長安蕃邸所建之四寺,即嘉祥寺、日嚴寺、實際寺、會昌寺。

佛學大詞典 【7】本命道場

  即祈念皇帝本命星以鎮護國家之道場。唐代青龍寺之鎮國道場,即皇帝本命之道場。(參閱“鎮國道場”6632)

佛學大詞典 【8】慧日道場

  位于江蘇揚州。隋文帝開皇(581~600)末年,晉王楊廣所立天下四道場之一,嘉祥大師吉藏曾被召入本寺,宣說叁論之宗旨。

佛學大詞典 【9】寂滅道場

  又作阿蘭若法菩提場。即指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國伽耶城南菩提樹下之金剛座,爲釋尊成道之處。略稱寂滅場、寂場。此菩提樹又稱寂滅樹、寂場樹。華嚴經探玄記卷二謂,寂滅有四義:(一)障滅,謂“性滅”及“治滅”。(二)證滅,謂證悟寂滅之理故。(叁)顯其滅德,謂示現佛之十身及普賢等法。(四)益物成滅之故。然新華嚴經譯爲阿蘭若法菩提場。華嚴經疏卷四釋其字義謂,阿蘭若,即寂靜之義。菩提場者,菩提,即覺之義,謂能證悟大智圓明究竟之境;場,即證悟菩提之處。又曆來之華嚴說法會座有“七處八會”之說,然智俨之華嚴經大義綱目、智顗之法華玄義卷一下等,皆以寂滅道場爲華嚴之總會處。[法華玄義卷十上、卷十下、法華文句卷二上、卷九上、卷九下、華嚴遊意、華嚴經略策]

佛學大詞典 【10】銀地道場

  位于我國天臺山之古佛道場,與金地嶺相接。智者大師即于此傳法。據傳定光佛曾于此處示現。[大明一統志卷四十七]

佛學大詞典 【11】不久詣道場

  謂不久將成佛。法華經分別功德品(大九·四六中):“又應作是念,不久詣道場,得無漏無爲,廣利諸人天。”

佛學大詞典 【12】道場門觀

  密教之修法,即行者入道場時,至堂門之前住入無能勝明王之叁摩地。系門外之作法。此作法又稱爲門前之作法、門下之作法。至堂門時,先住金剛薩埵之叁昧,至堂門之前,更住無能勝明王之叁昧。  

  此道場觀之印明爲伸左手之五指稍鈎而覆胸,然不附著胸,伸右手之五指覆于左手背,以右手拇指壓于左手拇指指甲上,以右手食指在左手之中指、食指之間,叁度彈指,于每度彈指之短暫間隔,誦嵡(hum!,摧破之義)字叁回。其次左右手各作金剛拳印,舒展兩手食指,將左手之印著于腰上或胸前,右手之印向左,複向前逆旋叁回,用以辟除障難,再順旋叁回,以示結界。其後,複以此印自東北角順次印于四方、四角、上下及行者自身之五處(頂、面、胸、腹、膝),皆各誦嵡字一遍。

佛學大詞典 【13】熾盛光道場念誦儀

  全一卷。宋代遵式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冊。系依消災吉祥經而記述熾盛光佛頂法之壇場及念誦法。詳分壇場供養、方法、揀衆清淨、咒法、叁業供養、釋疑、誡勸檀越等七門。

佛學大詞典 【14】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凡十八卷。唐代宗密(780~841)撰。又作圓覺經修證儀、圓覺廣修證儀、圓覺修證儀。收于卍續藏第一二八冊。內容記載關于禮忏禅觀等之修行儀則。本書系根據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圓覺經),以闡明佛教修行者于實際上之修行及宗教行事方面所應行之坐禅觀法與忏悔滅罪之法,並規定贊仰諷誦加行禮拜之行法。又本書于中國佛教之儀禮方面,系繼承東晉道安至天臺智顗之實修體系,而與唐代慧覺之華嚴經海印道場忏儀四十二卷,並稱佳作。書中引用智顗所著天臺小止觀之處甚多,然本書之重點在于巧妙地將華嚴與禅之行法加以結合。又宋代淨源(1011~1088)將本書簡化,著成圓覺經道場略本修證儀一卷。[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卷一]

佛學大詞典 【15】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道場念誦儀軌

  全一卷。唐代不空譯。又作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陀羅尼念誦儀軌、仁王護國般若儀軌、仁王念誦儀軌。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冊。解釋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下奉持品之文句,並說明仁王經法曼荼羅建立之儀則及修法次第。分五科,即:(一)明五菩薩現威德,(二)建立曼荼羅軌儀,(叁)入道場儀軌,(四)釋陀羅尼文字觀行法,(五)陀羅尼觀想布字輪。在縮刷大藏經中,本儀軌分爲二卷。又不空所譯仁王般若念誦法系整理本儀軌第叁入道場儀軌以下而成一卷,其文稍異,亦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冊。

佛学大词典中的【15】個結果已顯示完畢,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