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梵語vajra,巴利語vajira。音譯作伐阇羅、跋阇羅、跋折羅、縛日啰、伐折羅、跋日羅。即金中最剛之義。經論中常以金剛比喻武器及寶石,較常用于比喻武器。以金剛比喻武器,乃因其堅固、銳利,而能摧毀一切,且非萬物所能破壞。以金剛比喻寶石,及取其最勝之義。
(一)以金剛比喻武器,如帝釋天及密迹力士所持之武器,稱爲金剛杵;其不爲任何物所破壞,而能摧破一切,猶如金剛。故經論中常出現金剛堅固、金剛不壞、金剛身、金剛頂、金剛界、金剛心、金剛堅固之信心等辭彙。又金剛般若經疏論纂要卷上載,真谛以六種金剛之色,比喻般若(智慧)之體用,即:(1)青色能消除災厄,以喻般若能消除業障。(2)黃色隨人之所須,以喻無漏之功德。(3)赤色對日而生出火光,以喻智慧對本覺而生出無生之智火。(4)白色能澄清濁水,以喻般若能清除疑濁。(5)空色令人行坐于空中,以喻般若之慧能破除法執,而令人住于真空之理。(6)碧色能消除諸毒,以喻智慧能淨除叁毒。此皆以金剛之堅固、非萬物所能破,來比喻般若之體;以金剛之銳利、能破萬物,來比喻般若之用。
于密教,金剛一詞亦常用于武器方面,如獨钴(即獨股形狀之金剛杵或金剛鈴)、叁钴、五钴等,多作爲諸尊之叁摩耶形,乃諸尊之本誓或內證之德的表征,具有摧破衆生之煩惱、去除惑業之障難、驚覺衆生等各種含義,此外亦以之爲諸尊所住叁摩地之標幟。又持金剛杵之力士,稱爲執金剛,略稱金剛。寺院中之四天王像,俗稱爲四大金剛。
(二)以金剛比喻寶石,因金剛石透明無色,且光耀璀璨,一經日光照射,即顯現出各種光耀之色彩,于夜中亦能放出螢光,而爲諸寶中之最勝者。經論中亦以金剛寶石來比喻菩薩所證得之金剛叁昧;以取其最勝之義。然經論中較少用此譬喻。
此外,據金剛頂疏卷一之說,世界之金剛有不可破壞、寶中之寶、戰具中之勝等叁義。另據北本涅槃經卷二十四、大乘義章卷九等舉出,金剛有能破、清淨、體堅、最勝、難測、難得、勢力、能照、不定、主、能集、能益、莊嚴、無分別等十四德。[大日經疏卷一、卷十五、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疏、金剛般若經贊述卷上、金剛仙論卷一、秘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十、梵語雜名、慧苑音義卷上、希麟音義卷七](參閱“金剛二義”3534)
(二)爲金剛草履之略稱。即指由蔺或槁做成之草履。(參閱“金剛草履”3555)
梵名Ra^gavajra 。爲密教金剛界曼荼羅理趣會十七尊之一。又稱愛縛金剛、愛樂金剛、悲愍金剛。位于金剛界曼荼羅理趣會之金剛薩埵後方之月輪蓮花中。其形像爲身呈青色,手持摩竭幢。據理趣經秘決鈔卷叁載,悲愍金剛菩薩以悲愍之故,以愛念繩普縛衆生,至菩提終不放舍;猶如摩竭大魚吞啖所遇之物,一經入口已,更無幸免者,所以持此摩竭魚幢,現其愛縛舍離俱幻平等之智身。[金剛頂勝初瑜伽經中略出大樂金剛薩埵念誦儀]
(一)梵語vajra-dharah!。又作金剛手、執金剛、執金剛神。音譯作伐折羅陀羅。伐折羅,譯作金剛,例如獨股、叁股、五股等之金剛杵,用以標幟如來金剛智印之智慧力。陀羅,譯作執持。此謂手執持金剛杵之尊,舊譯執金剛,新譯持金剛。大寶積經卷八所說密迹金剛力士(二
王尊)、大日經內眷屬之十九執金剛及胎藏曼荼羅金剛部院之諸尊等皆稱持金剛。但金剛之名字有通、局之分。通指叁部五部之諸尊,皆有金剛號之稱;局指大日經之妙眷屬,獨十九執金剛之大眷屬及普賢等四大菩薩衆,合稱持金剛。[大日經疏卷一]
(二)又作持金剛衆。于密教之法會,著衲衣,持金剛杵之職衆,稱爲持金剛衆。又稱衲衆。與“贊衆”相對稱。又灌頂時,持大阿阇梨所用之金剛鈴、叁股杵等法具之職衆亦稱持金剛衆。[顯密威儀便覽卷下、叁昧耶戒傳聞記]
爲密教金剛界五部之一,或胎藏界叁部之一。爲手持金剛杵以標幟如來智德之諸尊所組成之部。蓋諸佛之智慧能摧破諸煩惱,而此部以銳利、不壞之金剛比喻如來智慧能破之德,故以此智含攝一切如來之大智門。
于胎藏界曼荼羅十叁大院中,位列中臺大日左方之金剛手院、除蓋障院、部分外金剛部院等均屬此部;部主爲降叁世明王,部母爲忙莽雞菩薩。于金剛界曼荼羅五智五佛之中,東方之大圖鏡智屬于此部;部主爲阿■如來,部母爲金剛波羅蜜菩薩,有金剛薩埵、金剛王、金剛愛、金剛嬉等四親近,此外二十天中之東方五天、千佛中之東方二五○尊、十六尊中之東方四尊等均攝于此部。于身、口、意叁密中,此部配屬意密,種子爲傆(hu^m!,吽),叁昧耶形爲五股杵,尊形爲金剛薩埵。[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一、蘇悉地羯啰經卷上、瑜伽瑜只經序品、大日經疏卷五、秘藏記]
(一)菩薩處胎經卷七出經品所說八藏之第七。此藏明示等覺菩薩修因證果之法門。叁藏法數卷叁十一謂,金剛藏者,乃佛所說等覺菩薩修因感果法,以其破惑之智最爲堅利,能斷極後微細無明之惑,故稱等覺菩薩爲金剛心。(參閱“八藏”31 5)
(二)金剛藏王菩薩之略稱。(參閱“金剛藏王菩薩”3577)
指基于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所行之忏法。有關此忏法之忏文,據廣弘明集悔罪篇載,有梁武帝之金剛般若忏文。蓋金剛經乃禅宗特別重視之經典,據蔣之奇之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載,自五祖以後,金剛經已取代四卷之楞伽經而受重視。此外,另由唐代孟獻忠之金剛般若集驗記、段成式之金剛經鸠異、著者不詳之受持感應錄、感應傳、王起隆之新異錄、周克複之持驗記,及清代王澤泩之感應分類輯要、淨慧之靈驗傳、六如之瑞應編等論著,亦可推知曆代對金剛經信仰之普及。故金剛忏法之流行,乃勢所必然。
梵語vajra。音譯縛日啰、伐折啰、跋折羅、□耽啰、伐阇羅。原爲古代印度之武器。由于質地堅固,能擊破各種物質,故冠以金剛之名。密教中,金剛杵象征摧滅煩惱之菩提心,爲諸尊之持物或修法之道具。于曼荼羅海會之金剛部諸尊皆持金剛杵。真言行者亦常攜行,蓋以此杵象征如來金剛之智用,能破除愚癡妄想之內魔與外道諸魔障。
最初金剛杵尖端甚銳利,直至用爲法具,其形狀已改變許多。有金、銀、銅、鐵、石、水晶、檀木、人骨等多種質料,長八指、十指、十二指、十六指、二十指不等,形狀有獨股、二股、叁股、四股、五股、九股、人形杵羯磨金剛、塔杵、寶杵等,而以獨股、叁股、五股最爲常見,分別象征獨一法界、叁密叁身、五智五佛等。獨股杵、叁股杵、五股杵、寶杵、塔杵合稱“五種杵”。其中,獨股杵爲最古之形式,其鋒頗長,爲密迹金剛力士所持。此外,千手觀音四十手中之金剛杵手及金剛藏王菩薩一百零八臂中之一手亦持獨股杵。于五種金剛杵中,以獨股杵與蓮華部相應,置于大壇之
西方,其獨鋒象征獨一法界。叁股杵與羯磨部相應,置于大壇之北方。通常稱“縛日啰”者,一般系指叁股杵。五股杵又稱五智金剛杵、五峰金剛杵、五峰光明、五股金剛,其五峰系表五智五佛,其中之一鋒象征佛之實智,其余四鋒則爲四佛權智之標幟。[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叁、陀羅尼集經卷二、慈氏菩薩略修愈哦念誦法卷下、金剛頂經卷二、陀羅尼門諸部要目、大日經疏卷六]
爲密教金剛界諸經、諸會之總稱。金剛有堅固、利用二義。堅固,比喻實相不思議之理體常住不壞;利用,比喻如來之智用銳利,能摧破惑障,顯證極理;頂,則有最勝、尊上之義。即謂此金剛教于諸大乘法中最勝無上,猶如人身之頂部。
蓋金剛頂原系如來智德之譬喻,而金剛界十八會之說法乃開顯佛智之法門,故對其會座與經典冠以金剛頂之名。若更深究之,金剛頂亦指衆生本有之清淨菩提心體,此本有之菩提心常住不壞,能成滿諸德,實爲無上尊勝者。[金剛頂經疏(慈覺)卷一]
比喻止觀觀法之成就堅利,猶如金剛。依天臺宗之解釋,止觀即定、慧二法。止,謂止息一切外境與妄念,而貫注于特定之對象;觀,謂隨之生起正智慧以觀此一對象。此觀法能照破迷闇,止息散亂,叁障、四魔等悉皆滅除,故謂之金剛觀。摩诃止觀卷五上(大四六·四九上):“此金剛觀,割煩惱陣,此牢強足,越生死野。”
指通達實相之理而破除諸相之智。維摩經卷中不二品(大一四·五五○下):“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維摩經注卷八(卍續二七·二五二下):“什曰:“金剛置地下至地際,然後乃止;實相慧要盡法性,然後乃止也。”肇曰:“金剛慧,實相慧也。””
于密教,則指體達“阿字本不生”妙理之慧,此慧遠離動轉,猶如堅固不壞之金剛。(參閱“阿字本不生”3615)
梵語vajra-dha^tu。音譯作縛日啰馱睹。西藏語 rdo-rje-dbyin%s。與“胎藏界”相對,二者合爲密教根本兩部。略稱金界。密教視宇宙中一切皆爲大日如來所顯現,表現其智德方面者稱爲金剛界;表現其理性(本來存在之永恒悟性)方面者稱爲胎藏界。如來內證之智德,其體堅固,不爲一切煩惱所破,猶如金剛寶石之堅固,不爲外物所壞,故金剛界具有智、果、始覺、自證等諸義。反之,如來之理性存在于一切之內,由大悲輔育;猶如胎兒在母胎內,亦如蓮花之種子蘊含在花中,是故譬之以胎藏,故胎藏界具有理、因、本覺、化他等諸義。又金剛界若配以五智,即分爲佛、金剛、寶、蓮華、羯磨等五部;胎藏界爲導他之教,若配以大定、大悲、大智叁德,則分爲佛、蓮華、金剛叁部。
若據金剛頂經所說,將金剛界以圖繪表示,稱爲金剛界曼荼羅;若據大日經之說,將胎藏界以圖繪表示,稱爲胎藏界曼荼羅。以上兩界合稱真言兩部,或稱金胎兩部,爲密教最根本之二面。若視爲彼此對立,則稱兩部相對;若視爲兩界一體,則稱兩部不二。于此,日本東密主張兩部原本互相不二,故不另立“不二之法”;但臺密另立不二之法,稱爲蘇悉地法。此外,于色、心二法之中,金剛界配屬心法;于地、水、火、風、空、識等六大之中,金剛界配屬識大。此界代表性之印契爲五股杵印。其傳承系譜,一般多以爲:大日如來─金剛薩埵─龍猛─龍智─金剛智─不空。[金剛頂經卷一、大日經義釋演密鈔卷七、十住心論卷十](參閱“曼荼羅”4400)
印度人。事迹不詳。據華嚴經傳記卷一載,此人嘗注釋世親所著之十地經論,凡一萬二千頌。該書後翻譯成叁十余卷。是知乃世親以後出世者。[華嚴經探玄記卷一、解深密經疏卷一]
金剛,爲諸寶中之最勝者。金剛口乃比喻如來之口舌殊勝,有如金剛。璎珞本業經卷上(大二四·一○一一上):“爾時,釋迦牟尼佛以金剛口告敬首菩薩。”
密教法具之一。又作金鈴。其中西藏密教所用者又稱藏鈴。爲督勵衆生精進與喚起佛、菩薩之驚覺所振搖之鈴。即于修法中,爲驚覺、勸請諸尊,令彼等歡喜而振搖之。其柄呈金剛杵形,以柄之樣式而有獨股鈴、叁股鈴、五股鈴、寶鈴、塔鈴等五種之別,稱五種鈴,與五種杵共置于修法大壇上各相應之位置。于修法終了,爲奉送諸尊而振之鈴,稱爲後鈴。蓋“鈴”表示說法之義,若以五種指五智,此五種鈴即象征五智五佛說法之外用。又天息災所譯之微妙曼荼羅經卷五,列舉九股鈴(忿怒變化明王鈴)及七股鈴(金剛忿怒明王鈴)。[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下、攝大儀軌卷一]
(一)指密教。密教稱爲金剛乘,輪者即謂法輪,故謂之金剛輪。蓋密教以自教最爲殊勝,教法堅利如金剛。
(二)指地層最底之金輪。據俱舍論卷十一載,器世間由叁輪組成,風輪位居最下層,其量廣無數,厚十六“洛叉”;次上爲水輪,僅厚八洛叉;其余凝結爲金,即爲金輪,上有九山、八海、四洲等。水金輪之極際即稱金輪際。[無量壽如來行供養儀軌]
(叁)指釋迦成道之金剛座。此座上達地面,下據金輪,故得此名。
西藏語 rdo-rje-min%。意爲金剛果德之名號,即指已成就身秘密金剛體之佛菩薩果德之名號。又作金剛名號、金剛號、密號、灌頂名。金剛頂經卷一(大一八·二○八上):“一切如來于一切義成就菩薩摩诃薩,以金剛名,號金剛界。”秘藏記即載有金剛界叁十七尊之金剛名。又真言行者入灌頂道場拜見曼荼羅,受灌頂時,彼身即成金剛之身,故亦受金剛名。金剛頂經卷叁(大一八·二一九上):“以金剛名,灌以此心真言,(中略)金剛某甲若與弟子授名號,應加系用呼之已。”[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卷二十八、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一]
密教法具之一。指修法時放置金剛鈴與叁種金剛杵(獨股、叁股、五股)之金屬臺。一般作心髒形,具有叁足。金剛盤之名未見于諸經軌中,僅見于日本空海所撰禦請來
目錄中“金剛盤子一口”一詞,該盤與今所用者是否相同,則難以確知。[乳味鈔卷一、卷十六]
又作金剛如來拳、忿怒拳、堅牢金剛拳印。乃四種拳之一,六種拳之一。即以拇指入于掌中,四指緊握作拳狀,表
識大金剛智。爲金剛界曼荼羅所用。(參閱“六種拳印”1304、“四種拳”1811)
寺之異名。又稱金剛淨刹。系以金剛比喻寺廟之功德,故稱之。僧史略卷上(大五四·二叁七上):“案靈裕法師寺诰,凡有十名寺。(中略)七曰金剛刹。(刹土堅固,道人所居)”
位于韓國江原道淮陽府
東方,臨日本海,爲韓國第一名勝。相傳爲華嚴經中法起菩薩之住處,故世人尊爲靈山。全山分內、外、海、新等四金剛區,山中有數十寺。內金剛有高麗太祖所創正陽寺、新羅文武王所創表訓寺、新羅法興王時真表所創長安寺。外金剛有神溪寺,系新羅時代之古塔,亦爲本山最早之寺。全山以朝鮮叁十一本山之榆□寺(新金剛)爲最著名。
梵語vajra-sam!hatana-ka^ya。全稱金剛不壞身。以金剛之堅固比喻如來法身之不壞。大寶積經卷五十二(大一一·叁○七中):“如來身者,即是法身、金剛之身、不可壞身、堅固之身。”[長阿含經卷四、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一如來壽量品、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叁]
梵語vajrodaka。音譯作跋折啰邬陀迦。西藏語 rdo-rje-chu。又稱金剛誓水、誓水。于密教中,受灌頂之際須立誓約;金剛水即指當時受者所飲之水。大日經疏卷五載,金剛水乃以香水調和郁金、龍腦、旃檀等種種妙香,並以真言加持。受灌頂者于一切衆聖之前飲之,自誓其心,令不退大菩提願。[大教王經卷叁(施護譯)、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四、陀羅尼集經卷四]
比喻身體堅固,猶如金剛,系指佛身功德而言。據月光童子經載,如來之身功德如金剛,已斷盡諸惡而積聚萬善;相好光明,無神器能比喻之;永除五道之冥闇,得無上正真之獨明。新譯仁王經卷中(大八·八叁七中):“世尊導師金剛體,心行寂滅轉法輪。”[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一如來壽量品]
梵語vajra pan~jaram!。密教十八契印之一。爲加持而結于上方之印契與真言,屬軍荼利明王五種結界之一。又作上方金剛網、虛空網、虛空結、天網、天結。在修法之時,從道場上空召請本尊聖衆由車辂降下進入道場,更于上方結界。無上方結界時,有天魔伺機擾亂之虞。由無量之叁股金剛杵流出無邊之威焰,橫豎相接而成網,故稱金剛網。又以此網覆蓋于上方虛空界,故稱虛空網。由于加持印言而在上方覆金剛不壞之網,使諸作障者無法生起障難,而得以急速成就悉地。所謂作障者,在外爲天魔等;在內爲行者心中之無明煩惱。以軍荼利明王叁平等之本誓對治煩惱,結護淨菩提心而使其堅固。其印相以二拇指撚二食指下節之側而成。誦真言叁遍,隨誦隨以印于頂上右旋便散。其真言爲:唵(om!,皈命)尾娑普羅(visphala,普廣)捺羅乞灑(draks!a)縛日羅(vajra,金剛)蘇惹羅(pan~jara,網)吽( hu^m!,恐怖)發吒(phat!,破壞)。[無量壽供養儀軌]
梵語vajra-su^tra。密教中,灌頂時授與受者之絲線,或修法壇(曼荼羅)上金剛橛(壇上四隅所立之柱)間的張索,稱爲金剛線。由五色絲搓合而成,並在兩線頭之結合處作叁個金剛結,故有此稱。廣義而言,金剛線泛指以上兩者;若嚴格區分,則前者稱爲金剛線、護身線、神線,後者稱爲壇線。
五色即白、赤、黃、青、黑等色,分別代表五佛中之大日佛、寶幢佛、華開敷佛、無量壽佛、鼓音佛的五智;又表示以信、進、念、定、慧等五法貫攝一切教門。
據大日經疏卷五載,當挑選上好之絲作金剛線,先用香水洗淨,再由清淨之童女搓合之,其次,依五佛之真言次第加持一色,最後以成辦諸事之真言總加持之。又曼荼羅上所用之線,造法亦同。[大日經具緣品、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四、陀羅尼集經卷四、大日經疏卷十五]
比喻信心堅固不動;猶如金剛之堅硬,不被任何物質所破壞。例如菩薩之大心堅固不動,稱爲金剛心。于淨土宗,則指堅信彌陀本願之心。[大智度論卷四十五]
爲密教執金剛神所持之金剛杵。或指日本“修驗道”之修行者所持之杖。相傳系從密教法具中之獨股杵演變而成者,象征堅固不拔之信念。以白木作成八角或四角形,高同于人的身長。[修驗宗法具秘決精注卷上金剛杖條]
(一)梵語vajra-prajn~a^。音譯縛日羅般若。西藏語 rdo-rje-s/es-rab 。指堅固不壞之智體,爲大圓鏡智之別名。此智能破除煩惱習氣,猶如金剛之摧毀諸物,故稱金剛智。據金剛頂瑜伽略述叁十七尊心要說,就“因位”而言,指行者初發之信心;就果位而言,則象征阿■如來。[菩提心論、大日經疏卷一、瑜只經義述第一]
(二)(671?~741)梵名Vajrabodhi 。音譯跋日羅菩提。爲印度密教付法第五祖,中國密教初祖。出身南印度婆羅門(另說爲中印度王子)。十歲出家于那爛陀寺。二十歲受具足戒,廣習大小乘經律論。叁十一歲,從南印度龍智學習密教。繼善無畏東來之後叁年,于唐開元七年(719),攜弟子不空由海路經錫蘭、蘇門答臘至廣州,建立大曼荼羅灌頂道場,化度四衆。八年,入洛陽、長安,從事密教經典之翻譯,並傳授灌頂之秘法。譯有金剛頂經、瑜伽念誦法、觀自在瑜伽法第八部十一卷。與善無畏、不空並稱“開元叁大士”。本擬歸返印度,然因病示寂于洛陽廣福寺,世壽七十一(一說七十,或謂年壽不詳)。谥號“大弘教叁藏”。門弟子另有一行、慧超、義福、圓照等。[開元釋教錄卷九、宋高僧傳卷一、佛祖統紀卷四十]
(一)又稱金剛珠。爲金剛樹之果實。金剛樹,梵語aks!a,音譯惡叉;或 rudra^ks!a,音譯嗚噜捺啰叉。金剛子貫穿後,可作爲數珠之用,于念誦不動尊等金剛部諸尊時用之。慧琳音義卷叁十五(大五四·五四二下):“嗚噜捺啰叉,(中略)西方樹木子,核文以排核,大小如櫻桃顆。或如小彈子,有顆紫色,此名金剛子,堪作數珠,金剛部念誦人即用此,珠甚堅硬。”[典籍便覽]
(二)指金剛之佛弟子,乃對接受密教金剛界曼荼羅入壇灌頂者之通稱。
梵語vajra^sana。又作金剛齊。指佛陀成道時所坐之座,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國伽耶城南之菩提樹下。以其猶如金剛一般堅固不壞,故稱金剛座。據大唐西域記卷八載,菩提樹垣正中有金剛座,昔賢劫初成時,與大地俱起,據叁千大千世界中,下極金輪,上侵地際,金剛所成,周百余步,賢劫千佛坐之而入金剛定,故稱金剛座。又唐代義淨撰之南海寄
歸內法傳卷叁經行少病條(大五四·二二一下):“經雲觀樹經行。親在金剛座側,但見真迹,未睹圓基耳。”可見當時已衰廢,現今之金剛座系後代模造,真正之聖迹早已埋沒于大塔下。[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叁、大智度論卷叁十四、大毗婆沙論卷叁十、卷八十叁、俱舍論卷十九]
梵名Ma^na -vajra 。又作金剛慢、金剛傲、意氣金剛、金剛欲自在。爲密教金剛界曼荼羅理趣會十七尊之一。標示“慢”即菩提深密之理趣。位于理趣會中尊金剛薩埵左方之月輪內。據理趣經十七聖大曼荼羅義述載,此菩薩以無過上智使一切衆生皆證得毗盧遮那如來之體,于世間、出世間皆得自在,故住于傲誕之威儀,而現其我、無我俱幻平等之智身。是知此菩薩乃表示化他自在之德,故稱慢金剛。種子爲傡(kha),叁昧耶形爲二金剛拳印。其形像爲身呈黃色,二拳各當胯,頭向左稍傾。據五秘密修行念誦儀軌載,此尊以二金剛拳置胯,表淨五識質礙身,起大勤勇,盡無余有情,皆頓令成佛,能淨五識身,而成就成所作智。[理趣釋卷上、大樂金剛薩埵修行成就儀軌、普賢金剛薩埵略瑜伽念誦儀軌]
梵名S/arada -vajrah! 。密教金剛薩埵曼荼羅菩薩之一。此尊常以智燈破諸黑暗,亦以方便授與衆生,起無量光明,供養雲海;以其空色清爽,莫如秋時,依智光之體,故稱秋金剛。[理趣釋經卷上]
梵名Ru^pa -vajra 。于密教金剛界曼荼羅理趣會中,相當于四攝菩薩之鈎菩薩。住理趣會外院之東門。色,指可愛之境,美好之色,而能吸引人心;此尊即以此美好之色而具有鈎召之德,故稱色金剛。據理趣會軌載,其真言爲:唵(om!)縛日啰(vajra,金剛)噜閉(ru^pe,色)惹(jah!,鈎之種子)。其印契同于一般之四明印,即以降叁世印,再鈎食指而成。又此尊持鈎以爲其內證之本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經大樂不空叁昧真實金剛薩埵菩薩等一十七聖大曼荼羅義述]
梵語vajra-catus!ka,西藏語 rjo-rje behi-po。即空性菩提金剛(梵S/u^nyata^bodhi )、種子所集金剛(梵Bi^jasam!hita )、影像出生金剛(梵Bimbanis!patti )、文字布置金剛(梵Nya^sa^ks!ara )等四金剛。
勝義之無自性空展開于世俗谛中,分爲四種具體之過程,以作爲修道體系之成就法。四金剛中之第一空性菩提金剛爲一切諸法中,觀勝義無自性空菩提心之修法,爲四金剛之根本。第二以下至第四爲止,即以此空性菩提展開實際之觀法內容。集約空性菩提等四金剛主題之種子,即爲第二之種子所集金剛。以此集約種子作爲覺悟空性之法極爲抽象,然爲表征之,乃有具體顯示之必要。
其具體顯現之法有二:(一)內在表現法,(二)外在表現法。前者系以種子色身之曼荼羅諸尊展開之,例如瑜伽行者藉曼荼羅所畫之諸尊形像、印相、叁昧耶形等,而各自進入自內證之境地。其次,諸尊複自叁摩地之境界而歸結于空性菩提。如是,空性菩提以曼荼羅諸尊顯示出者,即是第叁之影像出生金剛。集約種子之外在表現法,則爲第四之文字布置金剛,其中亦包含說明性之文字與語言。[秘密集會第十八分、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卷一之叁“一切如來身語心聖賢品”]
梵名Rasa -vajra 。又作金剛味菩薩。相當于密教金剛界曼荼羅理趣會之鈴菩薩,居于外院之北門。據不空叁藏之“十七尊義述”所載,金剛味菩薩以味清淨智,持瑜伽叁摩地無上法味,以爲歡樂之事,故持鈴爲印契。又鈴有說法、歡喜之意,表示法喜禅悅:而美味最令人歡喜,猶如法喜禅悅,故以“味”爲鈴菩薩。其真言爲:唵(om!)縛日啰(vajra,金剛)啰細(rase,味)谷(hoh!,歡喜之種子)。手印爲通常之四明印,即二拳相背,二小指、二食指鈎結,二食指之面相合。
爲金剛界九會曼荼羅中,理趣曼荼羅西南隅之菩薩。以夏雲熾盛,能滋潤萬物,象征其滋澤之德,故又作雲金剛、時雨金剛。[理趣釋卷上、普賢金剛薩埵略瑜伽念誦儀軌]
梵名Is!t!a -vajra 。音譯伊瑟吒縛日羅。又作欲金剛、箭金剛、意生金剛、金剛箭、眼箭。密教金剛界曼荼羅理趣會中臺五尊四金剛之一,即列于中尊金剛薩埵之前方月輪蓮花上之菩薩。身呈赤色。種子軰(ma),叁昧耶形爲箭。又此尊爲五秘密菩薩之一,形像以左手持弓,右手執箭,立右膝而作射狀。據金剛頂瑜伽金剛薩埵五秘密修行念誦儀軌載,欲金剛,名爲般若波羅蜜,能通達一切佛法而無滯無礙,猶如金剛能生諸佛。持金剛弓、箭,射阿賴耶識中一切有漏種子,成大圓鏡智。亦即此尊以大悲欲箭射衆生心中之貪欲,使能悟入般若理趣清淨。[理趣釋卷上、大樂金剛薩埵修行成就儀軌、金剛界七集卷下]
爲密教金剛界之金剛利菩薩與胎藏界之持金剛利菩薩之密號。
指金剛寶堅固,不爲外力所破壞。[胎藏金剛教法名號]
烏樞沙摩明王(梵Ucchus!ma )之密號。此明王爲不動明王所化現,能調伏一切不淨鬼,故一般皆安置于東司(廁所)之中。[陀羅尼集經卷九、大日經疏卷九](參閱“烏樞沙摩明王”4180)
爲密教中,位列于阿阇梨所傳曼荼羅金剛部院中之金剛。于胎藏圖像中,稱爲赤身金剛,侍于金剛薩埵之下。其形像呈裸體忿怒形,右手置于胸前,左手高舉獨股杵,屈右腳,伸左腳,遍身有火焰。
總攝密教金剛界叁十七尊之菩薩。此尊一身兼具叁十七尊之妙用,頂上放金剛威怒光明,左右第一手各結智拳印,左第二手持蓮花,第叁手持羯磨杵,第四手持索,第五手持鈴,第六手持法輪;右第二手持五股杵,第叁手持摩尼珠,第四手持鈎,第五手持鎖,第六手持智劍,坐于白色大蓮花座上,身色如日,惟依經之不同而形像各異。于叁世叁界中,僅此尊能摧諸佛頂,以速成大悉地。[金剛峰樓閣一切瑜伽瑜只經卷上一切如來大勝金剛頂最勝真言大叁昧耶品、秘鈔問答卷十大勝金剛條]
梵語karma-vajra。爲密教之法器,屬于輪寶。又作十字金剛(十字縛日羅)、十字羯磨、羯磨縛日羅、羯磨杵、輪羯磨。略稱羯磨。系以叁股金剛杵組合成十字形,置于大壇四隅,以此象征諸佛本具之作業智。叁股在四方,系“叁”乘以“四”,表摧破十二因緣之
義。又將羯磨金剛置于大壇上時,亦有采用蓮花形之羯磨臺者。大日經疏卷十六(大叁九·七四九上):“金剛有二種,一者智金剛,二者業金剛。此梵雲金剛羯磨,謂所作事業也。以此金剛業而加持故,得淨除其地。”[陀羅尼集經卷四、大日經卷五入秘密漫荼羅品、金剛頂瑜伽護摩軌、一字佛頂輪王經卷五、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叁]
梵語vajra-ratna-kos/a。乃比喻大涅槃及衆生心地之淨菩提心,猶如金剛堅固之寶藏。此堅固之菩提心能成就一切如來之功德,縱然流轉六道,爲叁惑所纏縛,亦絕不受破壞。[大般涅槃經後分卷上、大日經疏卷一、卷二]
(一)謂戒法堅固不壞,因受持戒法可破除煩惱迷妄,功德堅固無比,故將戒法比喻爲堅利之金剛。[心地觀經卷叁]
(二)指梵網經所說之大乘菩薩戒。又作一心金剛戒。即本有無作之一心性戒,一得而永不失,具有無比之大用。梵網經卷下(大二四·一○○叁下):“金剛寶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又金剛寶戒爲日本天臺宗所立圓頓戒(十重四十八輕戒)之異名,此戒系最澄依我國天臺智者大師之說而設。(參閱“圓頓戒”)5411)
原指釋尊在菩提樹下成道時之高座,後世亦泛指說法、說戒師及講會之導師等的高床座。(參閱“金剛座”3552、“高座”4358)
比喻如金剛之堅固不壞。經論中常見金剛不壞之身、金剛不壞勝地等語,均系取其堅固不壞之義。
即金剛部之上首。金剛界、胎藏界各有金剛部,然對部主各持異說。據攝無礙經、五部陀羅尼問答偈贊宗秘論(空海)之說,金剛界之金剛部主爲阿■如來。于胎藏界,依大日經疏卷五之說以金剛薩埵(執金剛)爲該部上首;攝大儀軌卷二以金剛手菩薩爲金剛部上首;秘藏記則以降叁世明王爲部主,執權管領該部。又金剛部母即指司掌能生之德之尊。金剛界之金剛部母爲金剛波羅蜜菩薩,胎藏界之金剛部母爲忙莽雞菩薩。
古代日本僧人所著用的草履之一。又稱金藏草鞋。或單稱金剛。種類繁多,有槁金剛、蔺金剛、菅金剛、板金剛等,較現在之草履略大。蓋取金剛堅固不壞之義,故稱金剛
草履。據日僧法然上人行狀畫圖卷叁十四載,上人一生不乘馬、車輿,皆踏金剛草履步行。[同翼贊卷叁十四、類聚名物考卷二四○槁金剛條]
爲密教之異稱。金剛乘,梵名Vajra -ya^na ,意爲金剛不壞之乘;音譯跋日羅衍。又稱金剛一乘、金剛一乘甚深教、金剛一乘最極秘密教、金剛智慧一乘教、最上金剛秘密乘教。對其他之大、小乘教而言,密教認爲自教最爲殊勝,其教法堅利如金剛,故特稱爲金剛乘教。[瑜伽瑜只經卷一、金剛頂瑜伽略述叁十七尊心要](參閱“密宗”4477)
即闡說密教金剛界法門之經典,與大日經並稱爲二部經。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冊。有廣、略兩種,現僅存略本。譯本有叁種:(一)唐代不空所譯之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凡叁卷。爲一般所用最廣泛者。(二)唐代金剛智所譯之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又稱略出經,凡四卷。開元十一年(723)譯出,故可推定原本或成書于七世紀末之南印度。(叁)北宋施護所譯之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叁昧教王經,凡叁十卷。所謂金剛頂,即諸經中最高之意。所謂略出,系自十萬頌之廣本略出其精要。爲求加快證入佛、菩薩之境地,故于該經詳述密教獨特之秘密修行儀軌。梵本今已不存。
金剛頂經由十四處十八會之說法而成,後龍樹菩薩于南天竺之鐵塔內,自金剛薩埵受持該經十萬頌,再傳至龍智、金剛智。然于金剛智搭船東來我國之途中遇到風暴,經典大部流失,傳譯弘布者僅爲其中極少部分。相傳金剛頂經有四種:一爲法爾恒說本,二爲塔內安置本,叁爲十萬頌廣本,四爲四千頌略本,即十八會中初會四大品。[金剛頂瑜伽十八會指歸、金剛頂經大瑜伽秘密心地法門義訣卷上]
金剛,乃金中最銳利者,故經論中多取其作譬喻。如金剛仙論卷一、金剛般若經疏論纂要卷上等所舉,皆以金剛之堅利譬喻般若之體用,即:(一)“堅”義,謂金剛之堅,萬物不能碎壞;以喻般若之體,真常清淨,不變不遷,爲煩惱所不能亂,邪魔所不能動,此即實相般若。(二)“利”義,謂金剛之利,能碎壞萬物;以喻般若之用,能斷除惑執,照五蘊皆空,而度諸苦厄,此即觀照般若。(參閱“金剛”3532)
又作金剛弟子、金剛資。指修行金剛乘者,亦即指修行真言密教之佛弟子。或指真言密教之修行者,蒙受灌頂,並受金剛名者。
爲西藏佛教密宗本尊神。爲上樂金剛之明妃。頭現豬形,女身。其塑像爲與上樂金剛相抱之形。系迦爾居派修密宗時尊奉之主要本尊。
即半跏坐。又作金剛跏。爲禅坐法之一。守護國界經卷二(大一九·五叁○上):“當以身作金剛結跏,謂以右腳壓左髀上,端身正坐。”[一字頂輪王經卷四](參閱“半跏趺坐”1596)
爲伽藍之德稱。金剛,比喻功德堅利;淨刹,謂清淨之土。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下叁(大四○·一四一中):“入寺踐金剛淨刹法。”行事鈔資持記卷下叁(大四○·四○九中):“金剛,堅利之寶;伽藍,福業之地。故以喻焉。”
北魏菩提流支譯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將一切有爲法作九種譬喻,謂一切有爲法,猶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即:(一)星喻,謂星宿于夜間即顯明朗,而晝時爲日光所照,皆隱而不現;以此譬喻衆生昏迷,執著諸見而自以爲明了,若以正智之心照之,則衆偏見皆滅。(二)翳喻,謂人目有障翳,則見空幻之花等幻相;以譬喻衆生爲無明覆障,則見一切有爲虛妄之境界。(叁)燈喻,謂燈因膏油而焰燒無窮;以譬喻衆生之妄識,依貪愛諸種境界而生生不絕。(四)幻喻,謂諸種幻化之事,無而忽有,體本不實,此皆因幻師咒術之力而假作種種形相;以譬喻世間之山河大地,皆是虛妄幻化,此因衆生惑業之力,故而妄有種種境界。(五)露喻,謂露沾于草木而不久留,爲風所吹須臾即落;以譬喻衆生之幻身,雖于世間短暫留住,然爲無常風所吹時,則倏忽變滅。(六)泡喻,泡,水泡。謂水泡因渧(水點)、水、風叁者和合而成;以譬喻衆生因根、境、識叁法和合,而有苦樂受用之境。(七)夢喻,謂晝緣諸境,夜則感夢,惟因想而生,本無實體;以譬喻衆生緣念過去而造作諸事,境雖已滅,然緣想即現,一切有爲之法,亦皆因妄想而成,猶如夢境。(八)電喻,謂雷電之光,刹那不住;以譬喻一切現在諸法,猶如電光,倏忽變滅。(九)雲喻,謂雲能降雨澤,然又能變現無常;以譬喻衆生之阿賴耶識含藏諸法,能持未來種種境界而變現不定。
梵名Vajrapa^n!ibalin 之意譯。音譯婆阇羅波尼婆裏卑。其義有二:(一)指金剛力士爲一人。據大寶積經卷九金剛力士會所載,往昔轉輪聖王勇郡有千子及法意、法念二王子,法意曾誓言,若千位太子成佛時,當爲金剛力士,親近于佛,聞諸佛秘要密迹之事。當時之勇郡王即過去之定光如來,千位太子即賢劫中之千佛,法意王子即金剛力士,名爲密迹,故又稱密迹金剛力士、密迹力士,或稱爲那羅延,以其具有大力之故。
(二)指金剛與力士二者。據大日經真言藏品所載,金剛,系指不可越守護神,又稱難勝金剛;力士,系指相向守護神,又稱對面金剛。此二尊即一般所稱之“二王尊”,爲安置于寺門兩側之金剛神。亦有于寺門立“右弼金剛”與“左輔密迹”者,右弼即那羅延(天),以此天之神有大力能驅逐一切鬼神;左輔即密迹金剛力士。于印度,則風行安置諸天及藥叉神等,以守護伽藍。如毗奈耶雜事卷十七(大二四·二八叁上):“給孤長者施園之後(中略),佛言:“長者!于門兩頰應作執杖藥叉,次傍一面作大神通變。””[大日經密印品、陀羅尼集經卷十二](參閱“二王尊”191、“那羅延天”3029)
金剛面,梵名Vajra^n%kus/ah! 。又稱金剛豬頭天、金剛豬面天、豬頭天。密教金剛界曼荼羅外金剛部北方第一位之天部。外金剛部二十天之一,五類天中四地下天之一。種子爲旔(ku),義爲大空不生智。叁昧耶形爲叁股鈎。其形像于金剛界曼荼羅各會中皆不同,于成身會,爲身呈黑色(一說赤肉色),豬頭人身,左手握拳置于腰,右手持叁股鈎,坐于荷葉座上;印契爲右手握拳,豎食指如鈎狀;真言爲“唵(om!)縛日羅矩舍(vajra^n%kus/a,金剛鈎)娑縛賀(sva^ha^)”。又此尊相當于大教王經卷十所列水居諸天衆中之縛啰賀(梵Vara^ha )。[秘藏記、金剛界七集卷下、金剛界曼荼羅鈔卷上]
全一卷。又稱金剛錍、金錍論。唐代僧荊溪湛然(711~782)著。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冊。金剛錍系治療盲人眼膜之器具,引申爲開啓衆生迷惑之心眼。此論以法華經的一切有情、無情皆成佛之思想與大乘起信論之唯識思想爲根本,而主張一切草木皆可成佛,並以涅槃經“佛性如空”之立場,對“瓦石非佛性”之說加以反駁。又依據天臺之教理,謂法、報、應叁身皆具足佛性。本論論及佛性之真義,謂不但一切有情具有佛性,即連草木亦有佛性。此種“非情佛性說”不見于智顗之著述,可知此系湛然別創之思想,其後且成爲宋代天臺教義之特色。
密教印明之一。又作覺起印、起印、驚覺佛印、驚覺印、驚覺一切如來印、發悟契、發悟一切佛大契、普請驚覺一切聖衆印。印,印相;明,真言。即以智金剛之加持力,驚覺入于金剛定之一切聖衆,奉請彼等至道場護念行者之印明。爲行者于修法之際,觀想諸佛之後所結誦之印明。結印之時,二手作金剛拳,鈎結二小指,豎二食指,指頭相拄,並舉叁次。其中,鈎結二小指,表“理左智右”、法身無礙涉入之義;叁度舉動食指,表驚覺入定諸佛,令彼出定之義,即先驚覺道場內之聖衆,次驚覺叁千大千世界之聖衆,後驚覺十方不可說界極微數之聖衆。結此印時,所念誦之真言爲“唵縛日啰底瑟吒”。另據略出經卷一之說,則謂此印明乃行者由臥寢起身時所結誦之印明,即行者常觀想自身爲普賢金剛身,故于寢息時,應觀想入于金剛叁昧;于起身時,應觀想自金剛叁昧起,即于此時結誦金剛起印。[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上、教王經卷上、金剛頂蓮華部心念誦儀軌、金剛王菩薩秘密念誦儀軌、金剛頂多羅菩薩念誦法、金剛頂義訣卷上]
梵名Vajra -sattva 。其梵名前半 vajra ,音譯縛日啰,即金剛之義;梵名後半 sattva ,音譯薩埵,爲勇猛、有情等義。故“金剛薩埵”爲梵名前半之意譯與後半之音譯所並成。西藏名Rdo-rje sems-dpah! ,義爲金剛勇猛心。又稱爲金剛手、金剛手秘密主、執金剛秘密主、持金剛具慧者、金剛上首、大樂金剛、蘇羅多金剛、一切如來普賢、普賢薩埵、普賢金剛薩埵、金剛勝薩埵、金剛藏、執金剛、秘密主、金薩。
“金剛薩埵”一語,象征“堅固不壞之菩提心”與“煩惱即菩提之妙理”。此名稱于密教中,所指有四:(一)指密教傳法之第二祖。密教系由大日如來傳金剛薩埵,金剛薩埵原爲大日如來內眷屬中諸執金剛之上首,乃大日經之對告衆,于大日經中多稱金剛手或秘密主,居于金剛法界宮。親蒙大日如來之教敕後,結誦傳持密乘,成爲付授密法第二祖。釋尊入滅後七、八百年間,龍猛(龍樹)菩薩開南天鐵塔面受密乘,而得傳至人間。
(二)爲金剛界曼荼羅中,金剛部院叁十七尊之一。位于東方月輪中阿■如來之前方,主東方“發菩提心”之德,乃阿■如來四親近之一。具普賢行以滿足一切衆生,令一切菩薩受用叁摩地智。又此菩薩表示衆生本有之淨菩提心,與普賢菩薩同體異名。密號爲真如金剛、大勇金剛、勇進執金剛。其種子、叁昧耶形、尊形,在成身會、叁昧耶會、微細會、供養會等各會中互不相同。于成身會中,其叁昧
耶形爲五股杵。形像爲身呈肉色,菩薩形,右手執五股杵,表示能摧毀十種煩惱,滿足十波羅蜜,或表示五佛之叁昧;左手持金剛鈴,以驚動一切衆生之無明。
(叁)爲金剛界曼荼羅理趣會中,十七尊中之主尊。位于曼荼羅之中央,爲阿■如來之正法輪身。以欲、觸、愛、慢等四煩惱之妄體爲別德,以示煩惱即淨菩提心之妙趣,故與金剛欲、金剛觸、金剛愛、金剛慢等四菩薩同時顯現五秘密金剛之相。種子爲蠱(om!)或傆(hu^m!),叁昧耶形爲五股杵。其形像,全身呈白色,戴五智寶冠,左手持鈴,置于左腰上,表示適悅的“大我慢”之義;右手執五股杵,表示開啓衆生本有的五智菩提之芽。通常密教修普賢法、五秘密法、普賢延命法等,皆以此尊爲本尊。
(四)爲胎藏界曼荼羅金剛部院“大智金剛部”之主尊。主“折伏門”之德,以摧破惡障爲本誓。種子爲釯(va)或傆(hu^m!)。其形像,全身呈肉色,頭部略傾向右側,右手臂彎曲,稍舉向上,掌面向上,五指微曲,掌中橫置叁股杵;左手臂亦彎曲,略舉向上,握拳置胸前,掌背對右手。
此外,據大教王經卷八載,于降叁世羯磨會中之金剛薩埵,顯現叁面八臂的降叁世明王之形相,爲阿■如來之教令輪身。蓋此尊系奉如來之教敕,欲降伏剛強難化之大自在天衆,遂現明王之相。
雖有上記各種之金剛薩埵,然于密教中,常以金剛薩埵作爲菩提心,或經由菩提心而上求佛果者之總代表。又大日如來爲覺者之總體,金剛薩埵爲迷者之總體,故于密教修法中,若將大日與金剛薩埵二尊之種子交互而用時,即表示融會二尊之本譬,及“生佛不二”之義。
于西藏喇嘛教,通常將金剛薩埵視爲阿提佛陀(即本初佛)而崇拜之。亦有視之爲五智如來中的阿■如來之化身,謂其住于白蓮臺上,主東方之淨土。于各種圖像、造像中,有往往妃(藏Yum )爲伴之圖像造型頗爲奇特。[大日經卷一具緣品、卷七增益守護清淨行品、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一、卷四、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中、理趣釋卷上、大日經疏卷五、E. Schlagintweit: Buddhism inTibet]
(一)爲能通達一切諸法之叁昧(即定)。因其堅固能斷破一切煩惱,猶如金剛堅固能摧破他物,故稱金剛叁昧。涅槃經卷二十四(大一二·五○九中):“菩薩摩诃薩!修大涅槃,得金剛叁昧,安住是中,悉能破散一切諸法。”[楞嚴經卷六、大日經疏卷五、大智度論卷四十七]
(二)日本遊方僧。曾入唐。籍貫不詳。又稱叁昧。根據唐代段成式撰之酉陽雜俎卷叁及續酉陽雜俎卷二所載,師來唐後,轉赴中印度,見諸寺多畫玄奘之麻屩及匙箸,每齋日膜拜。並遊那爛陀寺。歸唐後,元和十叁年(818),與蜀僧廣升詣峨眉山。其他事迹及寂年世壽均不詳。爲日本文獻上所記錄最初之入竺者。或謂師別號爲法道。[入竺日本僧金剛叁昧傳考]
金剛食,梵名Vajra -ma^lah! 。密教金剛界外金剛部二十天之一,五類天中之虛空天之一。位居外金剛部南方之中央。又稱金剛飲食天、金剛食持鬘、鬘毗那夜迦、嚴髻大將。種子爲軰(ma),叁昧耶形爲花鬘。其形像于金剛界曼荼羅各會中皆不同,于成身會,爲白肉色象頭人身,左手握拳置于腰,右手持花鬘,坐于荷葉座上;于微細會,右手持花鬘,左手持劍;于供養會,兩手持鬘。真言爲“唵 縛日啰麼邏 娑縛賀”。此尊即大教王經卷十所列虛空行諸天中之作甘露(梵Madhu -k ara ),號爲金剛鬘(梵Vajra -ma^la )者。[賢劫十六尊、秘藏記、金剛界七集卷下]
梵名Kani -krodha 。又作金剛兒。密教胎藏界曼荼羅金剛部院第叁行上方第五位之尊。或謂系阿彌陀佛之化身,或謂與烏刍沙摩明王爲同體之尊。呈忿怒形,身爲肉色,高舉左腳,伸展兩臂,左手持金剛杵,右手向下結施無畏印,右足踏于蓮花上,頭部有圓光,發呈上揚之火焰狀;密號事業金剛;種子爲傆(hu^m!);叁昧耶形爲叁股杵或獨股杵;真言爲“吽 縛日羅 俱摩羅 迦尼 度尼 吽 吽泮吒”。此尊于諸儀軌中有多種形像,身爲黃色者稱爲黃童子;身爲青色者,稱爲青童子。
另有自大海中湧出之形像,身爲吠琉璃色,六臂叁目,頭戴寶冠,左足踏寶山上之蓮花,右足沒于海中,即所謂青童子,然未見于大日經及胎藏界諸儀軌中。由于聖迦抳忿怒金剛童子菩薩成就儀軌經卷上謂金剛童子爲金剛薩埵之化身,後代之阿阇梨或依其說而添加此尊于金剛薩埵之曼荼羅中。
以此尊爲本尊所修之息災、調伏等法,稱爲金剛童子法,修之可得末法利益、現悉地相、現金剛兒身、見諸佛、得財寶、除怖畏、得聞持等諸功德。[聖迦抳忿怒金剛童子菩薩成就儀軌經卷中、金剛童子持念經、無量壽佛化身大忿迅俱摩羅金剛念誦瑜伽儀軌法]
梵名Cakrava^d!aparvata ,巴利名Cakkava^l!a- pabbata。又作鐵圍山、輪圍山、金剛山。即圍繞于須彌四洲之外海,由鐵所成之山。以鐵性堅固,故稱金剛。(參閱“鐵圍山”6878)
凡十卷。北魏菩提流(留)支譯。又稱金剛仙記、仙記。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五冊。本書系注解天親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關于本書之作者,據本書卷末載(大二五·八七四下):“彌勒世尊但作長行釋,論主天親既從無障礙比丘邊學得,複尋此經論之意,更作偈論,廣興疑問,以釋此經,凡有八十偈。及作長行論釋,複以此論轉教金剛仙論師等。此金剛仙轉教無盡意,無盡意複轉教聖濟,聖濟轉教菩提留支,疊相傳授,以至于今,始(疑作殆)二百年許,未曾斷絕故。”知金剛般若經之義釋,自彌勒以來,經無著(無障礙)、天親、金剛仙、無盡意、聖濟、菩提流支等次第轉教,其中,金剛仙、無盡意、聖濟等之事迹雖不詳,惟既題寪金剛仙論,即可視同金剛仙所造。然此書處處引用我國譯經家之說,顯然非梵本之翻譯。或謂系菩提流支所作,如吉藏之金剛般若經義疏卷一、圓測之仁王經疏卷上末、開元釋教錄卷十二等均以本書爲菩提流支所造。然窺基之金剛般若經贊述卷上則謂本論中所述定性二乘回心之義、真識緣起之說均非天親門下所好,而認爲金剛仙乃我國南方吳人。[東域傳燈目錄卷上]
金剛衣,梵名Vajra -v6^sin ,音譯縛日啰縛始。全稱金剛衣服天爲密教金剛界外金剛部二十天之一,五類天中虛空行天之一。位列金剛界曼荼羅外金剛部西方。又稱弓箭毗那夜迦天、頂行大將。種子爲釯(va),義爲諸法離縛著;叁昧耶形爲弓箭;形像爲白肉色之象頭人身,左手持弓,右手持箭,作射箭之勢,坐于荷葉座上;真言爲“唵 縛日啰 縛施 娑縛賀”。此尊之大悲,如胎內胞衣,有爲子防寒溫之用,故稱金剛衣。又大教王經卷十舉虛空行天之諸天主,謂其中之最勝天號金剛愛。據此記載,則金剛衣即金剛愛。蓋金剛愛之梵名爲Vajra -vas/in ,恐系被誤寫爲 Vajra-va^sin,遂譯爲金剛衣。[秘藏記、金剛界七集卷下]
指不出聲而默誦經文。略作金剛語。據守護國界經卷二載,以身作“金剛結跏”,齒唇相合,不作言聲,而以心默念,即謂金剛語。攝真實經卷下(大一八·二八一中):“持真言時,住心凝寂;口習真言,唯自耳聞,勿令他解。心中觀想一一梵字,了了分別,無令錯謬。持習之時,不遲不速,是即名爲金剛語言。”
梵語vajropama^-sama^dhi。指如金剛一般堅利之定。又作金剛叁昧、金剛滅定、金剛心、頂叁昧。定,其體堅固,其用銳利,可摧毀一切煩惱,故以能破碎諸物之金剛比喻之。此乃叁乘學人之末後心,亦即小乘聲聞或大乘菩薩于修行即將完成之階段,欲斷除最後煩惱所起之定;生起此定可斷除極微細之煩惱而各得其極果,于聲聞之最高悟境可達阿羅漢果,于菩薩則得佛果。
一般稱斷煩惱之階位爲無間道,而由此證得真理之階位稱爲解脫道,遂以起金剛喻定相當于無間道,由此得阿羅漢果或佛果亦相當于解脫道,故能起金剛喻定之無間道,亦稱爲金剛無間道。[大毗婆沙論卷二十八、大智度論卷四十七、俱舍論卷二十四、成唯識論卷十]
梵名Vajrasu^ci^ 。法稱(梵Dharmaki^rti )造,宋代法天譯。收于大正藏第叁十二冊。本書基于佛教的立場,批判吠陀時代以來印度之階級製度。除引用婆羅門教經典之文獻而加以反駁外,並提倡人間平等,爲一部簡明之論書。本書之梵文原本現存,西元一八二九年英國東方學者荷吉森(B.H. Hodgson)出版梵文原本及英譯本。此外另有德譯本、西藏譯本。又本書漢譯本、西藏譯本皆指爲法稱所作,而梵本之序及跋皆謂此書爲馬鳴(梵As/vaghos!a )所撰述。[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奧義全書卷八、S. Le/vi: Journal Asi^atique, 1908]
西藏佛教上下密院護法神之一。色拉寺馬頭金剛神殿之香火最盛。爲慈悲觀音之化身,或謂爲佛及其他菩薩之化身。其形像,馬頭人身,有八頭、六頭及有翅膀者等別。其中八頭與六頭之馬頭金剛爲格魯派所崇拜,甯瑪派則崇拜有翼之馬頭金剛。
爲密教十九執金剛之一。此金剛能爲衆生開示醍醐之妙味;以其司掌秘密曼荼羅最尊最勝之妙德,故稱妙執金剛。此金剛具有自利、利他二德。[大日經疏卷一]
即藥叉神。又作大青面金剛、青色大金剛藥叉。據陀羅尼集經卷九大青面金剛咒法載,其形像,身色青,一身四手,左上手把叁股叉,左下手把棒,右上手掌托一輪,右下手把罥索;大張口,狗牙上出,叁眼赤如血,頂戴髑髅,發如火焰色,並聳豎,項纏大蛇,兩膊各有倒垂一龍,龍頭相向。腰纏二大赤蛇,兩腳腕上亦纏大赤蛇,手所把之棒上亦纏大蛇。以虎皮爲缦褲,腳下各按一鬼。其像左右兩邊各置一青衣童子,發髻兩角,手執香爐。此尊之印相,有立身印、鈎印等十四種,其中,立身印系將左手叁指直豎,大拇指撚小指甲上,以四指向前之方式叉腰上;左手五指按面上,且面作嗔色。其真言有大咒、心咒、立身咒等,其中以立身咒爲較常用。古來俗將青面金剛與“庚申”混同,而以青面金剛爲庚申之本地,並盛行此尊之祭祀。諸回向寶鑒卷叁守庚申說之條即指摘此等混淆之誣妄。[青色大金剛藥叉辟鬼魔法、溪岚拾葉集卷叁十五]
指列于密教胎藏圖像中遍知院之叁尊。又如來金剛叁尊中之一尊(或叁尊),與阿阇梨所傳曼荼羅遍知院中之如來叁昧耶金剛同體。于胎藏修法中,此尊以金剛大慧印爲其內證。叁尊之形像如下:(一)豎右肘手掌上仰,拇指、食指相撚,其余叁指稍屈,左手置于胸前,持五股杵。(二)舒展右手掌置于腿上,手掌上仰,持蓮花,花上豎有叁股金剛杵,杵上有光焰。以上二尊皆以右足押左足,半跏趺坐于蓮花上。(叁)右手置腰間,持蓮花,花上有羯磨杵,左手結施願印,以左足押右足,半跏趺坐于蓮花上。
又稱勝樂金剛。爲西藏拉薩下密院修無上瑜伽密之本尊。其像爲雙尊,置于雙層蓮花座上。明王上樂金剛有叁面,每面各叁目,計十二臂,主臂擁抱明妃金剛亥母,其余諸臂持物,裸體,下身挂骷髅璎珞,雙足踏人。另有作四面六臂之像者。迦爾居派修法時多奉爲本尊。
(一)指華嚴經卷五十五離世間品所說之菩薩十種堅固願心,以其堅固如金剛,故稱十金剛心。即:(一)覺了法性,菩薩發大願心,誓欲了解無量無邊不可窮盡之一切微妙法門,不使有任何遺余。(二)化度衆生,菩薩以無上涅槃道,度脫十方無量無邊一切衆生,悉使出離諸趣。(叁)莊嚴世界,菩薩謂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不可窮盡,我當以諸佛國土最上莊嚴之具莊嚴之。(四)回向善根,菩薩以種種修行之善根,悉皆回向于無上之佛果菩提及法界衆生。(五)事奉大師,菩薩以所修之善根功德,事奉供養無量無邊一切諸佛,悉使周遍無所缺少。(六)實證諸法,菩薩于諸法實相之理,非實非虛,非有非無,悉皆真實證知。(七)廣行忍辱,菩薩被衆生呵罵,或楚撻,或被截手足、割耳鼻,如是悉皆能忍受,無有嗔恨。(八)長時修行,菩薩謂未來世劫無量無邊不可窮盡,我當盡彼之劫,行菩薩道,教化衆生,永不疲倦。(九)自行滿足,菩薩建立妙行,以心爲主,心體寂靜,則能圓滿一切功德善根,具足無上大菩提道。(十)滿足他願,菩薩自行既滿,慈悲之心轉更增上,故爲求解脫者,教涅槃之道;爲求佛法者,說大乘之法,悉使其願心滿足。
(二)地前菩薩所修行之十種心。梵網經卷上說叁十心,其中金剛心爲最後之十心。從十長養心入堅修忍中,有十金剛心向果,即:(一)信心,(二)念心,(叁)回向心,(四)達心, (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無相心,(九)慧心,(十)不壞心。從此十金剛心入堅聖忍中。明代智旭之梵網經合注卷二以此十金剛心類似于圓教之十信;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卷上則謂十金剛即十回向。
有二說:(一)指守護灌頂小壇(即受新阿阇梨供養之壇)四門之金剛。據大日經卷二、大日經疏卷八等載,即:東南之住無戲論金剛、西南之虛空無垢金剛、西北之無垢眼金剛、東北之被雜色衣金剛。灌頂之方壇爲心王金剛界;住無戲論,爲本原性淨之叁世無障礙智戒;虛空無垢,謂依無障礙智戒止息戲論,清淨如虛空;無垢眼,謂如虛空中無垢障則可見一切,般若亦離一切相而無不見聞覺知;被雜色衣,謂如明眼人之自在作諸事業,觀一切根緣而予以種種利導。[略出念誦經卷四]
(二)指金剛界現圖曼荼羅之地、水、火、風等四大神。即位于曼荼羅中央成身會大金剛之外四隅,以雙手抱金剛輪之四神。(參閱“四大神”1655)
梵名Vajra -keliki=lah! 。爲密教金剛部之忿怒身。又稱金剛藏隨心、金剛隨心、雞利系羅、吉利枳羅。與金剛薩埵眷屬觸金剛同名,乃降伏諸夜叉之尊。種子爲傆(hu^m!),叁昧耶形爲獨股杵。形像爲忿怒形,有火發,右手高舉,持獨股杵,左手作胎拳,置于腰部,立于磐石上。另據不空罥索經卷九、卷十五載,此尊面目嗔怒,左手執叁股金剛杵,右手揚掌,半跏趺坐。[陀羅尼集經卷七、蘇悉地經卷下、別尊雜記]
又稱世天。爲密教金剛界、胎藏界等曼荼羅之諸天外衆。曼荼羅爲修習真言密行之壇場,爲防範魔類侵入壇場擾亂,故由諸金剛守護于佛菩薩等曼荼羅之外邊。此等諸天本爲外道所崇奉,後受佛之接引,進入佛教,且成爲佛教之守護神。金剛部原有之諸菩薩,手執金剛杵以守護佛,稱爲夜叉王,另有執持如來之叁密金剛者,稱爲內眷屬;此兩衆並稱金剛部,與之相對者,即今所稱之世天,彼等多存外道之名目與身相,守護于曼荼羅界外,故稱外金剛部。所安置之諸天尊數,若爲一尊之曼荼羅,多安置八方天或十二天。若爲兩界曼荼羅,則情況較爲複雜,一般于金剛界安置二十天,胎藏界安置二○c 尊。[大日經疏卷五](參閱“天部”1358)
梵名Ra^ga -vajrin!i^ 。爲金剛界曼荼羅理趣會十七尊之一。又稱愛金剛女。乃愛金剛之妻。位于金剛薩埵左邊月輪中。其形像爲身呈金色,手持箜篌。據理趣釋要略秘決集卷叁載,此菩薩以大悲滿足之天眼,徹見無余衆生界皆具足自性清淨之如來藏性,與諸佛菩薩境界無有分別,是故起勇猛之大貪大愛悲心而安樂利益一切衆生。[金剛頂勝初瑜伽經中略出大樂金剛薩埵念誦儀、金剛頂勝初瑜伽普賢菩薩念誦法]
觸金剛,梵名Kelikila -vajra ,音譯髻離吉羅金剛、髻利吉羅金剛、計裏計羅金剛。又作金剛喜悅菩薩。全稱髻利吉羅金剛菩薩、金剛髻離吉羅菩薩。爲密教金剛界曼荼羅理趣會十七尊之一,即安于中尊金剛薩埵右方之菩薩。種子爲塧(ha^)或傆(hu^m!),叁昧耶形爲叁钴杵。其形像,全身呈白色,頂戴五佛寶冠,交臂抱叁钴杵。所謂“觸”,雖指觸五欲境界之生存欲望,然此菩薩以五智照五境,色聲香味等五欲境界爲其本有不壞之體,觸性即菩提。據金剛頂瑜伽金剛薩埵五秘密修行念誦儀軌載,此菩薩能給與無邊衆生安樂,而拯拔無邊衆生溺于貧匮之泥者,凡有所求,無論世間、出世間之希有願望,皆令滿足。[理趣釋卷上、大樂金剛薩埵修行成就儀軌、十七聖大曼荼羅義述]
金剛愛,梵名Vajra -ra^ga ,音譯縛日羅羅伽、縛日啰邏哦。西藏名 Rdo-rjeh!i,意爲金剛弓。密教金剛界叁十七尊中,東方阿■四親近之一。即東方月輪中,居于阿■如來左方之菩薩。又稱金剛弓菩薩、金剛妻菩薩。別名能調伏者、魔羅諸欲菩薩、摩诃安樂菩薩。密號大悲金剛、離樂金剛、離愛金剛。
此尊之種子、形像于各會皆不同,如于成身會中,種子爲溭(hoh!),義爲生佛不二、自他歡喜;叁昧耶形爲雙立五股杵;形像爲身呈肉色,二手橫舉一箭;真言爲“唵 跋折啰 阿啰伽 護”。于叁昧耶會,種子爲傡(kha),叁昧耶形爲蓮花上有二跋折羅(金剛杵),真言爲“阿斛 蘇法”。于微細會,形像爲左弓右箭作射形。于供養會,印相作外縛拳而置于左胸;形像爲兩手持蓮,蓮上有叁股杵。此菩薩象征阿■如來之一德,即由于發菩提心而自在憐愛衆生。[金剛頂經卷一、瑜伽瑜只經、金剛頂瑜伽叁十七尊出生義]
金剛寶,梵名Vajra -ratna ,音譯縛日啰啰怛那。西藏名Rdo-rje-rin-chen 。又稱金剛胎菩薩。
(一)密教金剛界叁十七尊中,十六大菩薩之一,南方寶生如來四親近之一。位居金剛界曼荼羅南方月輪中寶生如來前方。密號大寶金剛、如意金剛、庫藏金剛。此尊之種子、形像,于各會中皆不同,如于成身會中,種子爲亴(om!),叁昧耶形爲有火焰之叁瓣寶;形像爲身呈肉色,左手與願,右手承寶;印相爲二拳之面相合,以二食指作寶形;真言爲“唵 縛日啰 啰怛那 唵”。據略述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修證法門載,由金剛寶菩薩之加持,能證得無染智。
(二)大日如來四親近之一。位居金剛界曼荼羅四印會中南方月輪內。代表四種智印中之叁昧耶智印。形像爲右手作與願印,左手持寶珠置于胸前;印相爲金剛針印;真言爲“薩縛目捺藍銘不栗夜薄縛睹”。此菩薩爲寶生如來下轉之身,象征發菩提心後之萬行攝持萬法。[金剛頂經卷一、瑜伽瑜只經一切如來內護摩金剛軌儀品、金剛頂瑜伽叁十七尊出生義、金剛頂蓮華部心念誦儀軌]
金剛藏,梵名 Vajra -garbha ,音譯縛日啰孽啰婆。又意譯金剛胎。西藏名Rdo-rje-sn~in% 。爲密教賢劫十六尊之一。位居金剛界曼荼羅微細會、供養會等外院方壇北方四尊中之第叁位。密號持教金剛、立驗金剛,種子爲釯(va);叁昧耶形爲四個獨股杵作井狀,表示萬智攝于四智中;形像爲身呈青白色,左手握拳,右手持青蓮花,花上有獨股杵;印相爲外縛拳立于火輪,或外縛五股印;真言爲“唵 縛日啰 孽羅婆野 娑縛賀”。
蓋此菩薩爲賢劫十六尊之一,其名常出現于諸大乘經典中,于華嚴經第六會十地品,特舉爲上首。十地經論卷一(大二六·一二四上):“何故名金剛藏?藏即名堅,其猶樹藏,又如懷孕在藏,是故堅如金剛,名金剛藏。是諸善根,一切余善根中,其力最上,猶如金剛,亦能生成人天道行,諸余善根所不能壞,故名金剛藏。”
此菩薩于大日經卷一具緣品、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上及無量壽供養儀軌中,皆名爲金剛薩埵;于文殊寶藏陀羅尼經中,則指文殊菩薩;于理趣釋卷下,指虛空藏;于略出念誦經卷叁,爲金剛寶、金剛利之異名;于叁卷本教王經卷二,稱爲金剛寶。又據陀羅尼集經卷七載,金剛藏爲金剛薩埵之化身。[金剛頂經卷叁、賢劫十六尊、華嚴經疏卷叁十一、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二]
金剛持,梵名Vajra -dhara ,音譯縛日啰陀羅。西藏名 Rdo-rje h!dsin-pa。略稱金剛持。系密教現圖胎藏界曼荼羅金剛手院中,第二行第六位之菩薩。密號爲常定金剛,種子爲傆(hu^m!),叁昧耶形爲獨股杵。形像爲身呈白黃色,右手屈肘,掌向上,持直立獨股杵之下端;左手亦握獨股杵,置于左胸,著天衣,坐于赤蓮花上。胎藏圖像之執金剛杵金剛與此尊同,惟右手所持之獨股杵周圍有火焰。其印相爲金剛部之通印,即持地印;其真言爲一切持金剛之真言,即“南麼 叁曼多伐折羅赧 吽吽吽 發吒發吒發吒 髯髯 莎诃”(namah! samanta-vajra^n!a^m! hu^m! hu^m! hu^m! phat! phat!phat! jam! jam! sva^ha^)。[秘藏記、諸說不同記卷四]
密教金剛界外金剛部二十天之一,五類天中之虛空天。位居外金剛部東方之中央。又稱傘蓋毗那夜迦。略稱爲金剛摧天。種子爲犏(gu)、畫(go),乃一切法無行之義。叁昧耶形爲傘蓋。形像爲身呈肉色,象頭人身,二手持寶傘蓋(亦有左手安于腰者),坐于荷葉座上。印相爲左手舒五指,掌心向下;右手作拳,以食指抵住左手掌心,呈傘狀。真言爲“唵 縛日啰 愚 娑縛賀”。
此尊系大日如來爲攝取諸毗那夜迦而現之應同身,持傘蓋表示覆護衆生;又以能摧破諸障難之義,故名金剛摧碎,相當于宋譯大教王經卷十所列虛空行諸天中之末度末多天(梵Madhu matta )。又末度末多天之號爲“金剛舜拏”,梵語chinna(舜拏)乃摧碎之義。另于賢劫十六尊一書中列舉金剛摧碎天之真言“縛日羅 遇拏”,梵語爲 vajra -gu^d!ha ,當爲此尊之梵名,而 gu^d!ha 有隱蔽之義,與秘藏記中所謂傘蓋(毗那夜迦)之義相近。于西藏譯本中以 glan%-poh!i sna(象鼻)代替 chinna 。[蘇婆呼童子請問經卷上、大聖歡喜雙身毗那夜迦天形像品儀軌]
金剛燈,梵名Vajra^loka^ ,音譯縛日啰路計、縛日啰路迦。西藏名 Rdo-rje-snan%-ma。密教金剛界叁十七尊中,外四供養之一。位居金剛界荼羅外院方壇之西北隅。又稱金剛光明菩薩、金剛智燈菩薩、燈菩薩。即以智慧之燈光普照法界,除無明之癡暗。密號普照金剛、除暗金剛,種子爲稖(di^h!),一切法無取舍之義。
此尊之叁眛耶形、形像,于各會中皆不同,如于成身會,叁昧耶形爲寶蠟燭;形像爲身呈白色,天女形,兩手持燒爐;印相爲二手作金剛拳,豎二拇指作針狀;真言爲“唵 縛日羅路計 你”。于叁昧耶會,叁昧耶形爲蓮花上有蠟燭;印相爲外縛拳,豎二拇指作針狀;真言爲“素 帝惹 仡哩”。于微細會,形像爲跪姿,右手持蓮花,花上有蠟燭。于供養會,形像爲兩手持蓮花,花上有蠟燭。此菩薩乃西方無量壽如來爲供養大日如來所流出之身,以無量壽佛司掌智慧門之故,即以智慧燈供養。[金剛頂經卷二、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二、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下、金剛頂瑜伽略述叁十七尊心要]
金剛調伏,梵名Vajra -jaya ,音譯縛日羅惹野。西藏名 Rdo-rje rnam-par rgyal-ba,義爲金剛勝。密教金剛界外金剛部二十天之一,五類天中虛空天之一。又稱象頭天、抱刀毗那夜迦、象頭大將。位居外金剛部北方之中央。種子爲湽(ja),形像于金剛界各會中大同小異,如于成身會,爲象頭人身,坐于荷葉上,左手執劍,右手握拳置于腰部;叁昧耶形爲劍,或歡喜團;印相爲左拳置于腰,右手作刀印;真言爲“唵 縛日羅 惹野 娑縛賀”。據大聖歡喜雙身毗那夜迦天形像品儀軌載,此天屬四方毗那夜迦之一,又稱金色伽那缽底;左手持白琉璃珠,右手執寶棒。又此天即大教王經卷十所列虛空行諸天中之持勝天,號爲最勝金剛。[賢劫十六尊、秘藏記]
略稱法界宮、法界宮殿。意即金剛法界之宮殿。指大日如來說大日經、金剛頂經等之會場。據大日經疏卷一載,金剛法界宮可依淺略、深秘二義釋之: (一)淺略釋,謂金剛法界宮爲古佛成菩提處,亦即指摩醯首羅(梵Mahes/vara ,意譯大自在)之天宮。(二)深秘釋,謂法界遍一切處皆稱爲金剛法界宮。“金剛”比喻實相之智;“法界”指廣大金剛之智體,即如來之實相智身;“宮”指真實功德所莊嚴之處。故十界之依正色身皆爲法界宮,不限于大日經說法之會場。要言之,淺略釋爲他受用身以下所應現之國土,深秘釋爲法身所住之境界,此乃“即事而真”之土。[大日經卷一住心品、大毗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卷下、十住心論卷十]
金剛法,梵名Vajra -dharma ,音譯縛日啰達磨。西藏名 Rdo-rje-spyan,爲金剛眼之義。又稱金剛眼菩薩。別名善利薩埵、金剛蓮華菩薩、善清淨菩薩、金剛妙眼菩薩、觀世自在菩薩。(一)密教金剛界叁十七尊中,十六大菩薩之一,西方無量壽如來四親近之一。位居西方月輪中無量壽如來之前方。經由此尊之加持,可證得諸法本性清淨之理。其密號爲清淨金剛、正法金剛、蓮華金剛。此尊之種子、形像等,于金剛界曼荼羅各會中皆不同,于成身會
,種子爲逳(hri^h!),爲遠離貪嗔叁毒之義;叁昧耶形爲開敷之蓮花或蓮花上立獨股金剛杵;其形像爲全身呈肉色,左手持蓮花,右手作開勢;真言爲“唵縛日啰達磨訖哩”。于叁昧耶會,種子爲高( ra),爲自性清淨無垢叁昧之義;真言爲“薩縛迦哩”。
(二)密教金剛界曼荼羅四印會中,位居西方月輪內之菩薩。爲大日如來四親近之一。表征四種智印中之法智印。形像略同于成身會之相。真言爲“涅瑟缽羅半左縛吉悉弟薄縛睹薩縛怛他檗跢麼達喻銘阿惹演擔”。此菩薩系表示無量壽如來爲教化衆生所顯現的“下轉之身”,故宣說本性清淨之理,以開導衆生;以其所說之法乃由正智而說,故又喻稱爲金剛眼。[金剛頂經卷一、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二、卷叁、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中]
金剛歌,梵名Vajra -gi^ta^ ,音譯縛日啰擬多、縛日啰霓帝。西藏名 Rdo-rje-glu。密教金剛界叁十七尊中,內四供養之一。位居中央大月輪中之西南隅。又稱金剛歌詠大天女。密號無畏金剛、妙音金剛。
此尊之種子、形像,于各會中皆不同,如于成身會,種子爲痬(gi^h!),一切法無造作之義;叁昧耶形爲金剛箜篌;形像爲身呈白肉色,天女形,左手執箜篌,右手彈之;印相爲二拳側面相合,由臍部上至口部而散開;真言爲“唵 縛日啰 儗帝儗”。于叁昧耶會,種子爲睗(khya),義爲歌頌大空乘教而樂之;叁昧耶形爲蓮花上有六弦琵琶;印相爲“金剛合掌”,由臍部至口部而上仰散開;真言爲“戌路怛啰燥契”。于供養會,形像爲兩手持蓮,蓮上有箜篌。
據略述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修證法門之說,由金剛歌菩薩加持,可得如來微妙音聲,聞者無厭。又此菩薩自大日如來流出,以歌詠供養司掌智慧門說法之無量壽如來。[大教王經卷四、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二、金剛頂瑜伽叁十七尊出生義]
金剛鈎,梵名Vajra^n%kus/ah! ,音譯縛日啰矩舍、縛日羅矩舍。西藏名Rdo-rje lcags-kyu 。密教金剛界叁十七尊中,四攝菩薩之一。位居曼荼羅第一重之東門。密號普集金剛、召集金剛、鈎引金剛。此尊以堅固猛利之菩提心,拔引衆生出離惡趣,猶如漁夫以鈎捕魚;出自中央大日如來之下轉門,司掌攝取衆生之德,並召集一切賢聖降臨道場,表示攝取衆生之德。種子爲溆(jah!),即因緣法悉攝入不生之義。
叁昧耶形、真言,于各會中皆不同,如于成身會中,叁昧耶形爲金剛鈎,形像爲身呈黑色,左手作拳置于腰部,右手執鈎;真言爲“唵 縛日啰 矩舍 弱”。于叁昧耶會,叁昧耶形爲蓮花上之叁股鈎,真言爲“阿夜呬 弱”。于微細會,形像爲右手持叁股鈎,左手在腰部握拳伸食指。于供養會,形像爲兩手持蓮,蓮上有叁股鈎。[金剛頂經卷二、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二、金剛頂瑜伽叁十七尊出生義]
金剛光,梵名Vajra -tejas ,音譯縛日羅帝惹。西藏名Rdo-rje-gzi-brjid。爲密教金剛界叁十七尊中,十六大菩薩之一,南方寶生如來四親近之一。位居金剛界曼荼羅南方月輪中,寶生如來之右方。又稱金剛日菩薩、金剛光明菩薩。別名金剛威德菩薩、最勝光菩薩、摩诃光焰菩薩、金剛輝菩薩。此尊表寶生如來光明之德,彼以一切如來之福德大威光,遍照有情界,破無智之暗。密號威德金剛、威光金剛。此尊之種子、形像等,于金剛界曼荼羅各會中不同,于成身會,種子爲蠱( am!),爲諸法本不生之光明朗無邊際之義;叁昧耶形爲日輪;形像爲身呈肉色,左手握拳,右手持日輪形;真言爲“唵 縛日啰 谛惹 暗”。于叁昧耶會,種子爲靫( ta),叁昧耶形爲蓮花上有日輪,真言爲“噜褒你庾多”。于微細會,形像爲兩手捧日輪于胸前。于供養會,形像爲兩手持蓮,蓮上有日輪形;真言爲“唵 那莫 薩縛怛他哦多 蘇哩曳毗喻 縛日啰 帝爾你 入縛羅 以翊”。[金剛頂經卷一、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一、卷叁、金剛頂瑜伽略述叁十七尊心要]
金剛華,梵名Vajra -pus!pa^ ,音譯縛日啰補澀閉、縛日啰補瑟波。西藏名Rdo-rje-me-tog 。密教金剛界叁十七尊之一,外四供養之一。位居金剛界曼荼羅外院方壇之西南隅。又稱金剛散華菩薩、金剛妙華菩薩、金剛覺花侍女菩薩。密號妙色金剛、清淨金剛。
此尊之種子、形像等,隨金剛界各會而有異,如于成身會,種子爲亴(om!),一切法流注無生滅之義;叁昧耶形爲盛花器;形像爲捧鮮花之淺黃色天女;印相爲二手作金剛拳,上仰而散開,如捧獻之狀;真言爲“唵 縛日啰 補澀篦 唵”。于叁昧耶會,種子與成身會相同;叁昧耶形爲蓮花上有散花;印相爲外縛拳,由縛而仰開;真言爲“破邏哦弭”。于微細會,形像爲跪坐之天女,手捧蓮葉,葉上有未敷之蓮花。
此尊系自南方寶生如來流出,以供養大日如來。寶生如來司掌萬德開敷之德,故以妙花供養之。[金剛頂經卷二、大教王經卷四、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下、金剛頂瑜伽叁十七尊出生義]
金剛將,梵名Vajra -sena ,音譯縛日啰製那。爲密教胎藏界曼荼羅蘇悉地院中,右方第二位之菩薩。以將爲軍隊之首領,故密號首領金剛;種子爲傆(hu^m!),系降伏之義;形像爲身呈肉色,兩手掌向外並攏,無名指、小指交叉,拇指、食指、中指伸直向下,置于胸前,坐于赤蓮花上;真言爲“唵 縛日羅 製那沙诃”。又此菩薩于大日經、阿阇梨所傳曼荼羅(善無畏作)之中皆未列,故恐系依後世阿阇梨所附加者。[玄法寺儀軌卷二、青龍寺儀軌卷中、諸說不同記卷六]
(一)凡二卷。唐代曹溪六祖慧能述。又稱金剛經注解、金剛經口訣、六祖解義、六祖口訣。收于卍續藏第叁十八冊。乃鸠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經之注釋書。卷首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序”,卷上由第一法會因由分至第十一無爲福勝分,卷下由第十二尊重正教分至第叁十二應化非真分。序中指出,所謂金剛即佛性,般若即大智慧,波羅蜜即到彼岸、離生滅相,而經則爲成佛之道;欲使衆生遠離生滅之相,破除謬想愚癡,以達涅槃妙境而得大智慧,故說成佛之道。所述詞句簡明而易解。
(二)凡二卷。清代徐槐廷述。收于卍續藏第九十二冊。乃鸠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經之注釋書。書之內容,首爲黃樂之序、徐槐廷述金剛經源流;其次列舉彙纂引用書目、誦經要法六則;再次以注、論、講叁段分釋本文,“注”以解釋經文中之字句,“論”以辨析論斷經文之精要,“講”則仿效如來之口氣以演發金剛般若之大義;末爲彙解、總解,謂金剛經爲佛祖傳心秘旨,以清淨爲體,發心爲用,而以如如不動爲究竟。
全一卷。又稱金剛般若經鸠異。唐代段成式撰。收于卍續藏第一四九冊。所謂“鸠異”,即彙集遺逸異說者。全書收錄唐代中期以降,張齊丘、王孝廉等僧俗二十一人受持金剛經之靈驗譚,並仿“金剛經靈驗記叁卷”之形式而成,著于開成元年(836)。爲研究唐代中期有關金剛經信仰之重要資料。
指金剛經中六種顯示人類色身爲空、無常之譬喻。即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等,此六種事物皆于瞬間生起又消失,故以之比喻人身之遷流變化無實。金剛經(大八·七五二中):“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參閱“譬喻”6809)
凡四卷。又稱金剛般若經義疏、金剛般若疏。隋代吉藏撰,約成書于文帝開皇九至十七年(589~597)。收于大正藏第叁十叁冊。全書分爲十科,前九科闡述金剛經要意,第十科隨文注解。所述旁征博引,極爲詳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