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于浙江錢塘。隋開皇年中創建,初名南天竺寺,唐時更名後天竺靈山寺,爲天臺宗之道場。宋天禧四年(1020),複改稱天竺寺。南宋立爲臺教五山之一,元末毀于兵火,明代慧日大師重興。至清代,又遭太平軍焚毀,今存之殿宇,乃亂後新建者。本寺今爲臨濟宗之道場。(參閱“天竺寺”1351)
(二)位于河南宜陽縣城西八公裏鳳凰山北麓。又稱鳳凰寺、報忠寺、報恩寺。前臨洛水,依山而建。寺東之塔林,列有明清以來磚造墓塔十余座。據宜陽縣志報恩寺圖所示,主要之建築有山門、前殿、毗盧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及左右配殿等,保有金代建築風格。大雄寶殿有叁尊明代之佛像,爲現今河南最早之泥塑作品。寺內碑刻林立,爲研究書法藝術之珍貴資料。
(叁)位于廣東潮陽。石頭希遷之法嗣大顛寶通創建于唐貞元七年(791)。長慶二年(822)受賜“護國禅院”寺額。元和十四年(819)大顛與潮州刺史韓愈相會,韓愈留衣而別,現存有留衣亭、碑記、大顛祖師塔等。
(四)位于臺灣臺中。清光緒十六年(1890),林允卿于霧峰青桐岩設觀音廟,民國叁年(1914),德新、德欽二師重建,改爲靈山寺。叁十五年,大殿被山洪沖毀,乃重建于臺中,德真法師任開山住持。叁十八年,設念佛會,聘請李炳南居士定期講經。又先後設置靈山學苑與霧峰分院。七十年,新建宮殿式叁層樓,莊嚴宏偉。
即釋尊在靈鹫山說法度生時之會座。有二種說法:(一)指演說法華經之會座。法華經科注(卍續四八·叁五五下):“靈山會上妙法華經,昔日世尊金口宣暢。”(二)指拈花付法之會座。據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載,釋迦昔于靈山會上,手拈一花示衆,迦葉見之,破顔微笑,世尊遂付以正法眼藏。世尊拈花付法之會座乃後世禅門付法之根本會座,其典故迄今猶廣爲流傳。
靈山,全稱靈鹫山,爲釋尊說法華經之會處。即謂靈鹫山爲釋尊報身常住之淨土。據法華經卷五如來壽量品載,釋尊爲度化衆生,故方便示現涅槃,而實無滅度,常住靈鹫山說法;劫末火災起時,世界悉皆燒盡,唯此淨土不毀壞,常住安穩,天人充滿。[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一如來壽量品、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卷下、法華玄論卷九、法華文句卷十上]
位于臺灣屏東縣琉球鄉。陳乃居士與七位信女共同創建于民國四十六年(1957),初僅茅蓬數間,後陸續完成觀音殿、淩霄寶殿及前後各殿堂,建築宏偉,內部雕工精細,爲琉球鄉最具規模之道場,亦爲南臺灣之觀光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