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5本字典中找到 12 條與「頓悟」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佛学大词典】的查詢結果:
佛學大詞典 【1】頓悟

  指東晉僧道生(355~434)。因道生發表頓悟成佛說,引起佛教界長期之論诤。其後,産生大頓悟義與小頓悟義之別,對後世禅宗、華嚴宗之影響極大。其主張小頓悟義者,人稱“小頓悟師”,有僧肇、支遁、真安埵、邪通、慧遠、道安等。[法華經疏卷一、二谛義卷下、肇論疏卷上(惠達)、叁論遊意義、出叁藏記集卷十二、卷十五]

佛學大詞典 【2】頓悟漸悟

  快速直入究極之覺悟,稱爲頓悟;依順序漸進之覺悟,稱爲漸悟。我國五世紀頃,以涅槃經爲主,産生頓悟成佛、漸悟成佛說之論爭。其後,道生之“頓悟成佛說”由于四十卷涅槃經之譯出而獲得確認。我國禅宗,依使用教義之差異,遂産生不同之宗風,即南方之慧能系(稱南頓)與北方之神秀系(稱北漸)。在法相宗,菩薩不定性者,須經聲聞、緣覺之過程,始能回心入菩薩道者,稱爲漸悟菩薩,又稱回心菩薩;菩薩定性者,不須經此過程而能即刻進入菩薩階位者,稱爲頓悟菩薩,又稱直往菩薩、頓大菩薩。[成唯識論卷九、華嚴經探玄記卷一、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末、卷九末]

佛學大詞典 【3】頓悟成佛說

  主張“悟時即法性至理一體;一悟一切悟,而無階級次第之分”之學說思想。東晉僧道生(355~434)著「頓悟成佛義”,首倡此頓悟成佛說,引起佛教界長期之激烈論爭。慧觀作“漸悟論”,昙無成作“明漸論”等,闡論漸悟之義而駁斥頓悟說,然另有僧肇、支遁等提倡小頓悟義。道生之弟子道猷(道攸)、寶林、法寶等,繼續闡揚其師之論。劉宋文帝在位期間(424~453),曾延請道猷入宮宣講頓悟之義。又慧觀之弟子法瑗,亦提倡頓悟說。謝靈運贊同道生之說,作“辯宗論”,謂華人與夷人之資質有異,佛陀等主張須長期之修行;我國聖人則主張一舉得以與真理一體。至唐代,慧能系之禅僧側重頓悟;神秀系之禅僧則偏重漸悟。蓋依法華經疏卷一、二谛義卷下所載,道生雖說頓悟,然亦不廢頓悟前之漸悟修行。而慧能之弟子中,對道生之說另有批駁。此外,華嚴宗四祖澄觀(738~839),稱揚道生之說,其教學亦頗受道生之影響。

  據學者推論,道生頓悟說之思想背景,有其獨特之實相觀;或因其欲與儒家思想相調和,或因受到老莊思想之熏染。至于禅宗之頓悟說與道生之頓悟說,兩者間之關聯,迄今尚無定論,若從一般之研究傾向而言,我國學者通常強調兩者之相關性,日本學者則往往注重兩者之差異性。[出叁藏記集卷十二、卷十五、肇論疏卷上(慧達)、叁論遊意義]

  

佛學大詞典 【4】頓悟入道要門論

  凡二卷。唐代大珠慧海撰。收于卍續藏第一一○冊。原爲一卷,現存本則有上、下二卷。下卷又稱諸方門人參問語錄,或稱諸宗所問語錄。卷尾有四明妙協之跋。妙協于明洪武二年(1369)偶讀頓悟入道要門論,頗有深悟,不忍私藏,遂將之與景德傳燈錄卷六之大珠章、卷二十八之大珠廣語,及聯燈會要中之初祖菩提達磨大師安心法門等合並刊行;而以後叁者作卷下之內容。

  本書所引經典有楞伽經、維摩經、遺教經、楞嚴經、佛名經、梵網經、金剛經、涅槃經、金光明經、華嚴經、法華經等,甚至唐代出現之佛說法句經及禅門經、大通方廣等僞經,以及六祖壇經、神會語錄、楞伽師資記、寶林傳等禅錄,或孟子及僧肇之語,均被引用。故由此書即可窺知初期禅宗教學之背景。[祖堂集卷十四、禅門拈頌集卷八、佛祖曆代通載卷十四、頓悟要門(岩波文庫)]

佛學大詞典 【5】大乘開心顯性頓悟真宗論

  全一卷。略稱頓悟真宗論。唐代慧光集釋。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冊。內容以問答體論述真性之開顯及生死透脫之道,爲唐代盛行之禅宗典籍。本書久已失傳,今巴黎國家圖書館藏有敦煌出土本(伯希和第二一六二號)。

佛学大词典中的【5】個結果已顯示完畢,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