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vipari^ta,或 viparya^sa。略作倒。謂違背常道、正理,如以無常爲常,以苦爲樂等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見。對于顛倒妄見之分類,諸經論所說有異。(一) 二顛倒,即:(1)衆生顛倒,衆生不知真理,爲煩惱所迷惑。(2)世界顛倒,衆生迷失真性,住妄境界起諸倒見。所說出自首楞嚴經卷七、大明叁藏法數卷八等。
(二)叁顛倒,又作叁倒,即:(1)想顛倒,對于對象錯誤之想法。(2)見顛倒,錯誤之見解。(3)心顛倒,具有上述二種顛倒之心之自體即虛妄。所說出自陰持入經卷上、大集法門經卷下、大品般若經卷十一、七處叁觀經等。
(叁)四顛倒,又作四倒,即:(1)有爲之四顛倒,凡夫不知此世(迷界)之真實相,而以無常爲常,以苦爲樂,以不淨爲淨,以無我爲我。(2)無爲之四顛倒,聲聞、緣覺雖對有爲之四顛倒具有正見,然卻誤以爲悟境是滅盡之世界,故不知悟界(涅槃)乃常、樂、我、淨者。以上八種妄見合稱八顛倒,或八倒。所說出自南本涅槃經卷二、卷七、大毗婆沙論卷一○四、大智度論卷叁十一、大乘義章卷五末等。
(四)七顛倒,指想倒、見倒、心倒、于無常常倒、于苦樂倒、于不淨淨倒、于無我我倒等七者。乃上記叁顛倒與四顛倒之合稱。所說出自瑜伽師地論卷八、瑜伽師地論略纂卷叁等。
此外,圓測于仁王經疏卷下列舉常、樂、我、淨等四顛倒,及貪、嗔、癡、過去因、未來果、現在因果等六顛倒,合爲十顛倒。並主張以“四念處觀”滅除四顛倒,以叁善根觀滅除貪等叁毒,而以叁世觀滅除過、現、未叁世之執著。又大集法門經卷上謂,有爲之四顛倒,複個別具有想、心、見等叁顛倒,總爲十二顛倒。[六十華嚴經卷十、法華經卷六、無量壽經卷下、俱舍論卷十九、往生論注卷上、慧琳音義卷十五]
指凡夫、二乘所迷執之八種顛倒。略稱八倒。即凡夫執有爲生滅之法爲常、樂、我、淨,二乘行者執無爲涅槃之法爲非常、非樂、非我、非淨,故又稱爲凡小八倒。八者即:(一)常顛倒,于世間無常之法而起常見。(二)樂顛倒,世間五欲之樂皆是招苦之因,凡夫不明此理,妄計爲樂。(叁)我顛倒,此身皆因四大假合而成,本無有我,凡夫不明此理,于自身中強生主宰,妄計爲我。(四)淨顛倒,己身他身,具有五種不淨,凡夫不明此理,妄生貪著,執以爲淨。(五)無常顛倒,于如來常住法身,妄計有生滅變異之相。(六)無樂顛倒,于涅槃清淨之樂而計無樂。(七)無我顛倒,于佛性真我之中,妄計無我。(八)無淨顛倒,如來常住之身,非雜食身,非煩惱身,非血肉身,非筋骨纏裹之身,二乘不明此理,故計爲不淨。[北本涅槃經卷二、俱舍論卷十九、摩诃止觀卷二]
謂七種顛倒事理之妄見。即:(一)想倒,即非理之想。(二)見倒,即邪見。 (叁)心倒,即妄心邪識。(四)于無常常倒,即于世間無常之法而起常見。(五)于苦樂倒,于世間之諸苦而起樂見。(六)于不淨淨倒,于世間之不淨法而起淨見。(七)于無我我倒,于世間之無我法而起我見。[瑜伽師地論卷八]
顛倒,梵語viparya^sa。指四種顛倒妄見。略稱四倒。可分爲二:(一)有爲之四顛倒,指凡夫對于生死有爲法所執之四種謬見─常顛倒(梵nitya -viparya^sa )、樂顛倒(梵sukha -viparya^sa )、我顛倒(梵a^tma -viparya^sa )、淨顛倒(梵s/uci -viparya^sa )。即凡夫不知此迷界之真實相,而于世間之無常執常、于諸苦執樂、于無我執我、于不淨執淨。[大智度論卷叁十一、俱舍論卷十九、大毗婆沙論卷一○四、雜阿毗昙心論卷八、成唯識論卷一、俱舍論寶疏卷十九、華嚴經孔目章卷叁、宗鏡錄卷叁十九]
(二)無爲之四顛倒,指聲聞、緣覺二乘人雖對有爲之四顛倒具有正見,然卻誤以爲悟境(涅槃)是滅無之世界,而于涅槃無爲法起四種妄見。即于涅槃之“常、樂、我、淨”妄執爲“無常、無樂、無我、不淨”。前述之中,斷有爲之四顛倒爲二乘,斷有爲、無爲等八顛倒則爲菩薩。[南本涅槃經卷二哀歎品、卷七“四倒品”、佛性論卷二、大般涅槃經疏卷七、卷八、成唯識論樞要卷下末、華嚴孔目章卷叁、大乘義章卷五末、宗鏡錄卷叁十九](參閱“顛倒”6731)
叁顛倒之一。謂凡夫對六塵之境起顛倒思想,生種種煩惱。[宗鏡錄卷四十二]
指衆生顛倒、世界顛倒。據楞嚴經卷七載,二種顛倒即:(一)衆生顛倒,指衆生不明自性,逐妄迷真,隨順妄惑而造妄業,由此妄業展轉相生,輪轉叁界,不能返妄歸真,故稱衆生顛倒。(二)世界顛倒,過去、現在、未來叁者遷流爲世,東、西、南、北四方分位爲界。以世涉方,故稱世界。顛倒指衆生迷失真性,念念遷流,住妄境界,起諸倒見,故稱世界顛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