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preta,巴利语peta,音译为薜荔多、闭戾多、俾礼多、卑利多、弥荔多、闭多;或梵语pitr!,音译卑帝黎。三途之一,五趣(五道)之一,六趣(六道)之一。前生造恶业、多贪欲者,死后生为饿鬼,常苦于饥渴。又作鬼道、鬼趣、饿鬼道。
正法念处经卷十六举出饿鬼之住处有二种:一住于人中,二住于阎浮提地下五百由旬之饿鬼世界。另又列举三十六种饿鬼之名,如迦婆离(镬身饿鬼)、揵陀(食气饿鬼)、婆罗波叉(食小儿饿鬼)、阿吒毗(旷野饿鬼)、魔罗迦耶(杀身饿鬼)等。顺正理论卷三十一则举出三种饿鬼:(一)无财饿鬼,包括炬口饿鬼、针口饿鬼、臭口饿鬼等三种。全无食物,常陷于饥渴之苦恼,若偶尔获食,于将食时,又化作火焰,无法下咽。(二)少财饿鬼,包括针毛饿鬼、臭毛饿鬼、瘿饿鬼等三种。专食脓、血等。(三)多财饿鬼,包括希祠饿鬼、希弃饿鬼、大势饿鬼等三种。食人残物或布施物;亦包括受富乐之天人。其中,少财、多财二种饿鬼,又作有财饿鬼。瑜伽师地论卷四列举由外障碍饮食饿鬼、由内障碍饮食饿鬼、饮食无有障碍饿鬼三种。大智度论卷三十则称无威德、常受饥渴之苦者为饿鬼,有威德、能享受多乐者为弊鬼。
饿鬼居于阎魔王界,由阎魔王统治。亦有居于人间坟地、黑山洞等处。饿鬼之受生,依杂阿毗昙心论卷八谓,彼等为化生,又为胎生。据法苑珠林卷六载,其身长最大者为一由旬,最小如小儿仅长三寸;寿命,或谓最长八万四千岁、最短则不定,或谓人间五千岁为饿鬼中一日一夜,如此寿命达一万五千岁。
业报差别经载,令众生得饿鬼报之业有十种:(一)身行轻恶业,(二)口行轻恶业,(三)意行轻恶业,(四)起于多贪,(五)起于恶贪,(六)嫉妒,(七)邪见,(八)爱着资生即便命终, (九)因饥而亡,(十)枯渴而死。此外,世俗称幼儿贪饮食为饿鬼,称贪淫欲之徒为色饿鬼,称富有而吝啬之守财奴为有财饿鬼。[五苦章句经、观佛三昧海经卷五、优婆塞戒经卷七、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二、彰所知论卷上、俱舍论卷十一]
为欲爱之异称。二爱之一。以众生爱念妻子,贪染五欲,无异饿鬼趣,故称饿鬼爱。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五(大一二·三九四中):“爱有二种:一者饿鬼爱,二者法爱。真解脱者离饿鬼爱,怜愍众生故有法爱。”
指饿鬼所居之处。据顺正理论卷三十一载,于赡部洲之西,有五百渚,于中有二渚为鬼所居,每一渚各有二百五十城,一渚城住威德鬼,另一渚城住无威德鬼。
五道或六道之一。又作饿鬼趣。按鬼类中有夜叉、罗刹等具大威力者,故新译单称鬼,而不加“饿”字。然旧译之经论则多称饿鬼,盖鬼类中以饿鬼最多之故。据大乘义章卷八末载,所谓饿鬼者,常饥虚,故谓之饿;恐怯多畏,故谓之鬼。此鬼类羸弱丑恶,见者皆生畏惧,穷年卒岁不遇饮食,或居海底,或近山林,乐少苦多而寿长劫远。以昔时贪嫉,欺诳于人,由此因缘,故堕饿鬼道。[正法念处经卷十六](参阅“五趣”1198、“轮回”6186)
十界之一。即饿鬼之世界。乃遭受不得饮食,及受苦无尽之生存境地。[药师本愿经](参阅“十界”457)
巴利名Peta-vatthu 之意译。略称卑多。为巴利小部经(Khuddaka-nika^ya)之一。内容系解说饿鬼等之境界及其业因、得脱等。全篇共计四品五十一事七一七颂。其成立年代,依本经第四品之第三鬼事(Nandika-peta-vatthu)所载,推定最早为佛陀入灭后二百年左右。于大藏经中,此经无汉译本。注释书有达磨波罗(巴Dhammapa^la )之真谛灯(巴Paramattha-di^pani^ )。译本有日本宫田菱道之日译(南传大藏经第二十五卷)。[T.W. Rhys Davids: Buddhist India; Bimala Churn Law: Heaven and Hell in Buddhist Perspective; A History of Pali Literature, vol. I]
六业之一。为十恶业中之下品。十恶业指杀生、偷盗、邪淫、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贪欲、嗔恚、邪见,可分上、中、下三品。若作恶时于欲作、正作、作已等三时中,心无悔改者,称为上品;于作已而能悔改者,称为中品;于正作而能悔改者,称为下品。饿鬼业即属下品。大乘义章卷七(大四四·六一○下):“十不善业,上生地狱,中生畜生,下生饿鬼。又身口意具起不善,生地狱中;具二重者,生畜生中;具二轻者,生饿鬼中。”[成实论六业品](参阅“六业”1296)
指堕于饿鬼趣之业因。可分为通、别等二因。通因,即破律仪、犯菩萨戒、毁佛涅槃等恶业以外之其余杂业,如欲得名闻,或内无实德而虚比贤圣,或起下品十恶。各别之因,详见饿鬼报应经、六道轮回经、佛说鬼问目连经等。如饿鬼报应经载,地狱诸饿鬼中有常苦于头痛者,系由于本为人时,以杖打众生之头所致;有全身疮烂而难以忍受者,系由于曾以火烧猪羊牲畜所致;有常食而终难饱足者,系由于虽曾予众生饭食,却不令彼等饱足所致。[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摩诃止观卷一下]
日本佛教用语。指为溺死者祈求冥福,而于河岸举行之饿鬼供养法会。多行于夏季。
指饿鬼于饮食上所受之三种障碍。据瑜伽师地论卷四所载,三障即:(一)外障,此种饿鬼常受饥渴,故皮肉血脉枯槁,发乱面黑,唇口干焦,常以舌自舐口面,四处驰走求食,然所见之泉池皆变成脓血而不能饮。(二)内障,此种饿鬼之咽如针,口如炬,腹宽大,纵得饮食,不能啖饮。(三)无障,此种饿鬼于饮食无有障碍,然其所饮啖之物,皆受业力所感,燃烧成火炭,故亦受饥渴大苦。
乃饿鬼报之一。据百缘经卷五载,昔有一妇人,嫉妒其妾有妊,秘密下毒使之堕胎,并作咒诅(大四·二二六下):“若我真实堕汝胎者,令我舍身生饿鬼中,一日一夜生五百子,生已随啖,终不饱足。”后命终为饿鬼,日产五百子,随生随食,终不能饱足。
指饿鬼之住所。诸经论多以阎魔王界(梵Yama -loka )为饿鬼之本住所,或称为薛荔多界(梵Preta -loka )、饿鬼世界,而以阎魔王为其主。正法念处经卷十六则举出二处:(一)住于人中者,是人中鬼。(二)住于饿鬼世界,即住于阎浮提之下五百由旬,长广三万六千由旬。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二则谓,除本所住处阎魔王界外,于赡部洲住有二种鬼:(一)有威德者,住于好山林、宫殿、清净处。(二)无威德者,则住于种种杂秽不清净处。[优婆塞戒经卷七、俱舍论卷十一、顺正理论卷三十一]
#PG 6368
十种发心之一。指众生于念念之间,欲得名闻四远,八方称扬,而内无实德,虚比圣贤;唯行谄诳,作下品十恶,以植三恶道之种子,称为发饿鬼心。
指施饿鬼之法会。又称施饿鬼食、施食会、水陆会、眉山水陆、冥阳会。略称施饿鬼。即为堕于恶趣之饿鬼回施诸种饮食之法会。依唐代不空所译之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载,阿难一夜在静处思惟,焰口恶鬼来告阿难,谓其三日后将命终堕饿鬼道。阿难大惊,便问饿鬼行何方便得免其苦,饿鬼告以若能于翌日布施百千饿鬼及百千婆罗门仙等,各施一斛饮食,且供养三宝,即得增寿。阿难乃以此事白佛,佛为示一陀罗尼,且说施食之法。此即后世施饿鬼法之根据。
不空之前,实叉难陀译有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甘露陀罗尼各一卷,前者与不空所译之经乃同本异译。梁武帝创水陆会(普施斋食于水陆有情,以救拔诸鬼之法会),唐咸亨年间再兴,然至实叉难陀后之水陆会,已和施饿鬼会混杂。依释门正统卷四利生志(卍续一三○·四○一下):“若夫施食之法,又非一切人天所知,惟如来以大慈普覆,不忍一切含灵受其饥饿苦恼,故假面然鬼王缘起,令阿难尊者以一抟食诵咒施之,今缁素通行,谓之施饿鬼食。经律所出有三不同,一涅槃经谓之旷野鬼,二焰口经谓之焰口鬼,三鼻奈耶律谓之诃利帝母,皆由如来善权示迹。”有关施饿鬼者之记载,始于道诚之释氏要览,其后有宋代遵式撰施食法、仁岳着施食须知。南宋后有如如居士颜丙亦作施食文、石芝宗晓作施食通览、元代中峰明本作开甘露门等。敕修百丈清规卷七月分须知七月条(大四八·一一五五上):“十五日解制,当晚设盂兰盆会,讽经施食。”[释氏要览卷一、忍辱杂记卷上施饿鬼会条、禅林象器笺卷十四丧荐门](参阅“焰口”5065)
饿鬼趣之众生常苦于饥饿,复因果报不同,而分无财、少财、多财等饿鬼。无财饿鬼全无食物,常陷于饥渴之苦恼,虽偶获食物,然于将食时,又化作火焰,难以下咽。(参阅“饿鬼”6366)
指三种饿鬼中之少财饿鬼与多财饿鬼。据盂兰盆经疏卷下载,少财饿鬼,得食脓血,可分为三种:(一)针毛鬼,毛利如针,行便自刺。此鬼由于妄行针灸及伤刺畜生,但为求财而不尽心疗疾,故招此报。(二)臭毛鬼,毛利而臭,自拔受苦。此鬼由于贩卖猪羊,烹宰鹅鸭,汤烂刀剥,令彼等楚痛难堪,故招此报。(三)大瘿鬼,咽垂大瘿,仅食脓血。此鬼由于嫉妒他人,常怀嗔恨,故招此报。多财饿鬼,为多得净妙饮食者,亦可分三种:(一)得弃鬼,常得祭祀所弃之食。此鬼由于罪多福少,少施多悭,故招此报。(二)得失鬼,常得巷陌所遗之食。此鬼由于常生悭心,对将失去之物,方舍得施之,故招此报。(三)势力鬼,指夜叉、罗刹等,其所受之富乐同于人天。[顺正理论卷三十一](参阅“饿鬼道”6369)
指供养鱼族之施食会。渔夫对平日之杀生,为日后生菩提之荐福,或祈免于航海中遭遇灾难及受鱼族伤害作祟,故投食于海中以供养之。另外“川施饿鬼”,系指为超荐溺死,或指于水边、河中所行之施食饿鬼仪式。
全一卷。译于东晋(317~420)。译者不详。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内容记述尊者大目犍连对各类饿鬼晓喻彼等业因之事。异译本有后汉安世高之鬼问目连经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