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謂路迦馱都(lokadhatu),原意爲日月照臨的範圍,即佛教中以須彌山爲中心的四大洲,名爲一小世界(亦含有地獄、天上等領域)又泛指宇宙,如叁千大千世界和華藏世界。世含流遷意,指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界含方位意,指十方(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的空間。《楞嚴經》卷四:“世爲遷流,界爲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爲界,過去、未來、現在爲世。”後“世界”成爲一個偏義複詞,側重于“界”的含義。現在常用時一般指地球所有的地方。(無名氏)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形容廣大而又豐富的世界。《楞嚴經》卷四說“世爲遷流,界爲方位”。後來,“世界”成了一個偏義複詞,僅含空間的意思。佛經中說,以須彌山爲中心,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四大洲及其中的七山八海,稱爲一個世界。積一千個世界,爲“小千世界”;積一千個“小千世界”,爲“中千世界”;積一千個“中千世界”,即爲“大千世界”。“以叁積千故,名叁千大千世界。”(《釋氏要覽·界趣》)《五燈會元》卷一:“遍觀叁千大千世界,覓普賢不可得見,而來白佛,佛曰:“汝但于靜叁昧中起一念,便見普賢。””據說,我們人類等所在的“大千世界”名叫“娑婆世界”,由釋迦牟尼教化。一個“大千世界”包含十億個世界,而宇宙中有無數的“大千世界”(見《法華經·如來壽量品》)。 (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佛教關于“世界”的說法很多。如《華業經》說:“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又《梵網經》卷上謂:盧舍那佛坐千葉大蓮花中,化出千尊釋迦佛,各居千葉世界中,其中每一葉世界的釋迦佛,又化出百億釋迦佛,坐菩提樹下。後俗語花花世界源于此。花花世界一般形容繁華之地,塵世間。如《說嶽全傳》第十五回:“每想中原花花世界,一心要奪取宋室江山。”又如《何典》第一回:“中界便是今日大衆所住的花花世界。”(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十方”是佛教關于空間的說法,包括四面八方和上下。這個概念本于《楞嚴經》卷四:“世爲遷流,界爲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爲界,過去、未來、現在爲世。”或用“十方”指世界、天下。如唐太宗《聖教序》:“弘濟萬品,典禦十方。”世間一切僧,稱爲“十方僧”,如唐·杜甫《太平寺泉眼》詩:“取供十方僧,香美勝牛乳。”世間一切佛,稱爲“十方佛”,如八指頭陀《發願偈》之一:“稽首釋迦尊,皈命十方佛。”佛教認爲,世界如恒河沙數,無窮無盡,謂之“十方世界”。如明·楊慎《佛書四六》:“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露全身。” (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小說《西湖佳話·南屏醉迹》中有濟公的一段話:“你一個蠢和尚,怎得知佛家的妙用?豈不聞一粒米要藏大千世界,何況偌大一井,怎容不得幾根木頭?”這種關于空間大小平等、涉入無礙的“不可思議”境界,在大乘經中多有反映。《維摩诘經·不思議品》謂:“以須彌(高山名)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入。”《楞嚴經》卷二也說:“不動道場,于一毛端,偏能含受十萬國土。”《華嚴經》更是反複論述世界的“涉入平等”。如《普賢行願品》說:“一切諸世界,入一微塵中;世界不積聚,亦複不離散。”又如《梵行品》說:“小世界即是大世界,大世界即是小世界……不可說世界入一世界,一世界入不可說世界。”中國的華嚴宗在《華嚴經》的教義基礎上,建立了“事事無礙”、“一多相容”、“微細相容”、“唯心回轉”等宗義。華嚴宗認爲:見須彌山高廣,是自心作大;見芥子微細,是自心作小。而須彌山和芥子本無大小之別,故得以涉入無礙。 (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