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獻奉養佛、法、僧叁寶,謂之“供養”。如晉《法顯傳》:“諸國王競興供養,今故現在。”又如宋·蘇轼《答寶月禅師書》:“轼有吳道子絹畫釋迦佛一軸,雖破爛,妙迹如生,欲送院中供養。”修行供養是爲了成就“布施”。如《莊嚴經》卷十二指出:“一者必應供養,此爲成就檀度。”檀,檀那,即布施。大致分爲兩種供養,一是供財物,即有形之物;二是法供養,即修行弘法等。供養多有一定的儀軌。也指供養“叁寶”的供具。如晉《法顯傳》:“阿育王出世,欲破此塔,龍便現身,持王入其宮中,觀諸供養具。”供具主要有香、花、燈、果、纓珞、幢幡等。後亦用供養泛指供奉神靈、亡靈等。如《水浒傳》第一回:“前迎後引,接至叁清殿上,請將诏書,居中供養著。”又如《水浒傳》第六十回:“把那枝誓箭,就供養在靈前。”又指供給生活用度,如《京本通俗小說·菩薩蠻》:“先前他許供養你一家,有甚表記爲證!”(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香和花均爲常用的供佛之物,謂之“香花供養”。如《法華經·序品》謂:“有香華伎樂,常以供養。”香的品種極多,如檀香、塗香、末香、丸香、棒香、線香等。據《大宋僧史略》卷中謂:“經(指《賢愚經》)中長者請佛,宿夜登樓,手秉香爐,以達信心。明日食時,佛即來至。故知香爲信心之使也。”又佛說法時,諸天散花如雨,以爲祥瑞。此外《過去現在因果經》中又有“借花獻佛”的故事。“香花供養”的用例如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河水》:“後天人以新白緤裹佛,以香花供養,滿七日,盛以金棺,送出王宮。”後亦用以指對有大恩德的人至誠相謝。如《聊齋志異·鍾生》:“某誠不足稱好逑,然家門幸不辱寞。倘得再生,香花供養有日耳。”(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