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梵語dhyana,意譯爲“靜慮”、“思維修”等。謂心專著一境,正審思慮。一般把“禅”和“定”連在一起,稱爲“禅定”,或把“參禅”理解爲“坐禅入定”。如老舍《二馬》第五段四:“李子榮紋絲不動的在那裏坐著,好像老和尚參禅那麼穩當。”後來,禅學之禅的含義又由禅定擴大爲定慧,進而引申爲禅宗之禅。禅宗之禅,強調明心見性,重視智慧。六祖慧能有偈雲:“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以立功課!”(《壇經》)可見慧能爲代表的南宗並不強調傳統的坐禅。在禅宗那裏,參禅就是參悟,通過參破公案、話頭、玄關等,而頓悟真理。唐·玄覺《永嘉證道歌》謂:“遊江海,涉山川,尋師訪道爲參禅。”表明參禅者必須由明師指點,多方請教,不可盲參瞎修,以免誤入邪途,成爲“野狐禅”。又宋·蘇轼《夜直玉堂攜李之儀端書詩至夜半書其後》詩:“暫借好詩消永夜,每逢佳處辄參禅。”意謂領悟微妙的詩意。(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