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0本字典中找到 24 條與「大千」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俗语佛源】的查詢結果:
俗語佛源 【1】大千世界

  形容廣大而又豐富的世界。《楞嚴經》卷四說“世爲遷流,界爲方位”。後來,“世界”成了一個偏義複詞,僅含空間的意思。佛經中說,以須彌山爲中心,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四大洲及其中的七山八海,稱爲一個世界。積一千個世界,爲“小千世界”;積一千個“小千世界”,爲“中千世界”;積一千個“中千世界”,即爲“大千世界”。“以叁積千故,名叁千大千世界。”(《釋氏要覽·界趣》)《五燈會元》卷一:“遍觀叁千大千世界,覓普賢不可得見,而來白佛,佛曰:“汝但于靜叁昧中起一念,便見普賢。””據說,我們人類等所在的“大千世界”名叫“娑婆世界”,由釋迦牟尼教化。一個“大千世界”包含十億個世界,而宇宙中有無數的“大千世界”(見《法華經·如來壽量品》)。  (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俗語佛源 【2】一粒米要藏大千世界

  小說《西湖佳話·南屏醉迹》中有濟公的一段話:“你一個蠢和尚,怎得知佛家的妙用?豈不聞一粒米要藏大千世界,何況偌大一井,怎容不得幾根木頭?”這種關于空間大小平等、涉入無礙的“不可思議”境界,在大乘經中多有反映。《維摩诘經·不思議品》謂:“以須彌(高山名)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入。”《楞嚴經》卷二也說:“不動道場,于一毛端,偏能含受十萬國土。”《華嚴經》更是反複論述世界的“涉入平等”。如《普賢行願品》說:“一切諸世界,入一微塵中;世界不積聚,亦複不離散。”又如《梵行品》說:“小世界即是大世界,大世界即是小世界……不可說世界入一世界,一世界入不可說世界。”中國的華嚴宗在《華嚴經》的教義基礎上,建立了“事事無礙”、“一多相容”、“微細相容”、“唯心回轉”等宗義。華嚴宗認爲:見須彌山高廣,是自心作大;見芥子微細,是自心作小。而須彌山和芥子本無大小之別,故得以涉入無礙。  (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俗语佛源中的【2】個結果已顯示完畢,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