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以观察诸法“空性”为入道的法门,故称“空门”。一切事物从因缘相待而产生,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虚幻不实,谓之“空”。如《大智度论》卷二十所说,进入“涅槃(不生不死)城”有三个门:空门、无相门和无作门。“空门”的内容很多,有我空、法空、有为空和无为空等。《大般若经》说“十六空”,《大智度论》说“十八空”,天台宗把“空门”列为“四门教法”之一,即有门、空门、亦有亦空门和非有非空门。在佛学上,本质上的“空”和现象上的“有”是统一的。“空门”在佛教中举足轻重,因以指称佛法。如唐·王维《叹白发》诗:“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亦指佛寺。如郁达夫《西游日录·游西天目》:“我们都有点未乐而忘返,想学学这天目山传说中最古的那位昭明太子的父亲,预备着把身体舍给了空门。”昭明太子的父亲梁武帝,曾三次舍身同泰寺为僧。佛寺称为“空门”,佛寺中的僧人也就称为“空门子”了。如《释氏要贤》卷上说:“出家人由此门(空门)入涅槃宅,故号空门子。”诗中亦以“空门”指冷落的门庭。如唐·陶翰《燕歌行》诗:“雄剑委尘匣,空门唯罗雀。”(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谓观想“诸法皆空”的义理。如唐·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指出:“但作空想,即无有著处。”“空”为“入道要门”。常作“空想”,便无执著;没有执著,便除烦恼。然而,佛家又认为,但知“空”而不知“不空”的“性德”、“妙用”,便是执“空”而不化的“顽空”,如隋·智顗《摩诃止观》卷五所说:“着此空想,诸佛不化。”执著“顽空”之想的人,甚至连“因果”也否定了,诸佛难以度化。后用“空想”指幻想,不切实际的想法。如唐·包佶《祀雨师乐章·送神》:“跪拜临坛结空想,年年应节候油云。”又如曹禺《雷雨》第一幕:“他有着一切孩子的空想,他的脸色通红,眼睛欣喜地闪动着。”也指徒劳的想念,如《二刻拍案惊奇》十七:“既然舍人已有了亲事,老身去回复了小娘子,省得他牵肠挂肚,空想坏了。”(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大般若经》卷五六七谓,般若波罗密多(大智慧到彼岸)“亦名真空,及一切智、一切相智不二法界”。常人见佛家多谈“空”,便以为否定一切存在。这是一种误解。其实,佛家要否定的只是妄心所生的妄相,并不否定一切事物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空”也就是“妙有”,所谓“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学佛而未理解,偏执于“空”论,甚至于否定因果,便成了“顽空”。正如唐·慧能《坛经·般若品》所就:“念念说空,不识真空”。佛家言“空”,是说事物都是由因缘相待而产生的,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并不是否认事物的存在。清·王夫之指出,佛家“但见来无所从,去无所归,遂谓性本真空,天地皆缘幻立”。今谓没有空气或只有极少量空气处为“真空”,如谓真空管,真空包装。亦引申指不受任何势力侵占、不受任何思想影响的地方。如冰心《晚晴集·从“五四”到“四五”》:“一个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生活的圈子无论多么狭小,也总会受到周围气流的冲击和激荡。”(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三十引《古今诗话》谓:唐代大历年间,禅僧元览在竹上题诗:“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这句诗表达出禅僧自由自在的广阔胸襟和活泼泼的禅机。后改变为“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比喻可以充分自由地行动,或无拘无束地施展才能。如《西游记》第八四回:“老菩萨,古人云: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怎么西进便没路了?”又如于逢《金沙洲》第三部九:“啊!海阔任鱼跃,天空任鸟飞,谁还愿意待在一个村子里呢!”亦缩为“海阔天空”。如清·蒋士铨《一片石·宴阁》:“共记滕王阁下时,海阔天空任所之。”今亦比喻话说得漫无边际。如夏衍《上海屋檐下》第一幕:“过一会儿姓林的走过来,话又会讲不完啦,海阔天空的。”(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出于《百喻经·三重楼喻》:谓昔有富翁,欲造三重楼。木匠依吩咐,开始在地面上砌砖。富翁惊问何故?木匠答道:“作三重楼呀!”富翁急忙说:“我不要下面二重,只要最上一层!”木匠不胜惊异,说明不造下二重就不能造最上一层的道理。但是,富翁还是执迷不悟,引来了众人的嘲笑。佛教用这个比喻说明修行者应筑好根基,循序渐进的道理。今多用以比喻虚幻的东西或空想。如《孽海花》第二一回:“但在这部《孽海花》,却不同别的小说,空中楼阁,可以随意起灭。”又如梁启超《驳某报之土地国有论》:“其空中楼阁的理想,诚足以自慰。”(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佛教把一切物质现象(色法)归纳为四种基本要素,即坚性的“地”、湿性的“水”、暖性的“火”、动性的“风”,谓之“四大”。四大可分为内、外两大类:同心识和合而形成众生肉体的为“内四大”;不同心识和合而形成山河大地等的为“外四大”。通常从前者的意义引申,称人身为“四大”,如清·李斗《扬州画航录·虹桥录上》:“六十岁来一梦轻,飘然四大御风轻。”后因称看破红尘,身无牵挂的超脱态度为“四大皆空”。如《水浒后传》第三一回:“胞胎浑沌,四大皆空,没甚姓名。”(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比喻在良好的机遇、条件下却一无所获。语本《心地观经·离世间品》:“如人无手,虽至宝山,终无所得。无信手者,虽遇三宝,无所得故。”此中“宝山”,比喻佛法宝藏;“信手”比喻对佛法的信仰之力。有手,才能入山探宝而回,同样,有信力,才能得到佛法的真谛。佛法的实践以“信”为前提,分信、解、行、证四个阶段。好比入山取宝,必须用手。元·杨显之《酷寒亭》楔子:“正是当权若不行方便,如入宝山空手回。”郭沫若《苏联纪行·前记》“我真有点“如入宝山空手回”的样子。”也简作“宝山空回”、“宝山空手回”。《艺风堂友朋书札·恽祖翼二》:“凡开嘉兴泖河,筑绍兴石塘,积谷筹赈、有益于民之事,亦次第办竣,尚非宝山空回矣。”宋·张方平《送僧南游雪窦》诗云:“便从古道扬眉去,莫到宝山空手回。”(禹振声)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