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狹窄簡陋處做成複雜的場面和事情,今謂之“螺蛳殼裏做道場”。道場是梵語mandala(曼荼羅)的意譯,或譯爲“壇”,指供奉佛菩薩像,依據一定的要求布置並舉行法會的宗教場所。清·顧張思《土風錄》卷二說:“延請僧道作法事曰作道場”。佛教中有名的法會道場有水陸道場、慈悲道場等。釋迦牟尼成道的地方,稱爲菩提道場,在中印度摩揭陀國尼連禅河側的菩提樹下。(參見《大唐西域記》卷八)道場亦泛指修行佛法的場所乃至喻指所修的佛法,如《維摩诘經·菩薩品》:“衆生是道場,知無我故;一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此外,在隋炀帝時,曾诏改佛寺之名,亦稱道場。在古例中如南朝宋·謝靈運《山居賦》:“欣見素以抱樸,果甘露于道場”。(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