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3本字典中找到 717 條與「金剛」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俗语佛源】的查詢結果:
俗語佛源 【1】金剛怒目

  形容面目威嚴,令人生畏。如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我的第一個師父》:“不料他竟一點不窘,立刻用“金剛怒目”式,向我大喝一聲。”金剛是佛寺山門的守護神,左右各一。金剛頭戴寶冠,裸上身,作憤怒相。左金剛張口,高舉金剛杵;右金剛閉口,平托金剛杵。金剛又稱“密迹金剛”。相傳密迹金剛原爲勇郡王的法意太子,後歸屬托塔天王之下,成爲護法神。(見《大寶積經》卷八。)關于金剛怒目的意義,見宋·龐世英《談薮·薛道衡》:“隋吏部侍郎薛道衡嘗遊鍾山開善寺,謂小僧曰:“金剛何爲努(怒)目?菩薩何爲低眉?”小僧答曰:“金剛努(怒)目,所以降服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道衡怃然,不能對。”(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俗語佛源 【2】四大金剛

  爲佛經所稱帝釋的外將,分別居于須彌山四埵,各護一方,因亦稱護世四天王,東方持國天王,身白色,持琵琶;南方增長天王,身青色,執寶劍;西方廣目天王,身紅色,持羂索;北方多聞天王,身綠色,執寶叉。寺廟山門兩旁多塑四大天王像,俗稱四大金剛。文學中多有引用,如《西遊記》第五回:“玉帝大惱,即差四大天王,協同李天王並那吒太子,點二十八宿、九曜星官、十二元辰、五方揭谛、四值功曹……去花果山圍困,定捉獲那厮處治。”生活中也常有將某些身材高大,力大無比,或護佑某些人物者亦以此稱呼之。(李君岡)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俗語佛源 【3】金剛不壞身

  “金剛”即金剛石,是一種極爲堅固的礦物,佛經上或用來比喻佛的“法身”。如《大寶積經》卷五二:“如來身者,即是法身,金剛之身,不可壞身,堅固之身,超于叁界最勝之身。”又如《涅槃經》卷叁:“雲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後亦用爲典故。如南朝梁·沈約《謝示華嚴纓珞啓》:“法身與金剛齊固,常住與至理俱存。”又如唐·廣宣《安國寺隨駕幸興唐觀應製》詩:“初傳寶訣長生術,已證金剛不壞身。”(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俗语佛源中的【3】個結果已顯示完畢,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