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毗婆沙论九十七卷十一页云:何故名世俗?为可变坏故名世俗?为贪依处故名世俗?若可变坏故名世俗者;圣道亦可变坏,应名世俗。若贪依处故名世俗者;亦是瞋痴依处,何独说贪?答:应作是说:是可变坏故名世俗。问:若尔;圣道亦可变坏;应名世俗?答:若可变坏,能续诸有,增长有者;名为世俗。圣道虽可变坏;而不能续诸有,乃令诸有损减;故非世俗。复次若可变坏,能令生死流转无穷,生老病死恒相续者;名为世俗。圣道虽可变坏;而不令生死流转无穷,乃断生老病死,令不相续;故非世俗。复次若可变坏,是趣苦集行,亦是趣有世间生老病死集行者;名为世俗。圣道虽可变坏;而非趣苦集行,亦非趣有世间生老病死集行;故非世俗。复次若可变坏,是有身见处,是颠倒处,爱处,随眠处;是贪恚痴安立足处,有垢,有毒,有过,有刺,有浊,有染,随有世间随苦集谛者;名为世俗。圣道虽可变坏;而与彼相违。故非世俗。复有说者,是贪依处故名世俗。问:若尔;亦是瞋痴依处,何独说贪?答:彼虽亦是瞋痴依处;而贪初胜,是故偏说。然契经中说可变坏故名世俗。如契经言:具寿丰赡来诣佛所,顶礼双足,而白佛言:世尊所说世俗;世俗义、何谓耶?佛告丰赡,是可变坏故名世俗。具寿丰赡复白佛言:何谓可变坏?佛告丰赡:眼处可变坏,色处可变坏,乃至意处可变坏,法处可变坏。由可变坏,故名世俗。问:何故世尊说十二处,是可变坏,故名世俗;非余法耶?答:观受化者,宜闻诸处是世俗言而得悟解;故偏说处。如余经中,说取蕴等,名为世俗。此经亦然。复次十二处教,是处中说,而摄法尽;故偏说之。问:诸变坏者,皆世俗耶?答:应作四句。有是世俗,而非变坏。谓过去未来苦集二谛。有是变坏,而非世俗。谓现在道谛。有是世俗,亦是变坏。谓现在苦集二谛。有非世俗,亦非变坏。谓过去未来道谛,及一切无为。 - 朱芾煌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二十三页云:卽于如是四圣谛中,若法住智所行境界;是世俗谛。
二解 瑜伽九十二卷十三页云:云何世俗谛?谓卽于彼谛所依处,假想安立我,或有情,乃至命者,及生者等。又自称言:我眼见色,乃至我意知法。又起言说,谓如是名,乃至如是寿量边际。广说如前。当知此中唯有假想,唯假自称,唯假言说,所有性相作用差别;名世俗谛。
三解 显扬二卷一页云:世俗谛者;谓名句文身,及依彼义一切言说,及依言说所解了义。又曾得世间心及心法,及彼所行境义。
四解 显扬五卷五页云:论曰:初世俗谛、说我,说法,及说作用。说我者:谓说有情、命者、生者、补特伽罗、人、天、男、女、佛友、法友、如是等。说法者:谓说色、受、如是等。说作用者:谓说能见、能闻、能生、能灭、如是等。是谓世俗谛,应知。此虽非实有;然依世俗故说有。问:若世俗谛非胜义故有;为何义故说?答:为随余故说。谓为欲随顺胜义谛故,说世俗谛。
五解 显扬十九卷六页云:一切言说,及因彼意解所得义,皆名世俗谛。
六解 俱舍论二十二卷十页云:论曰:若彼物觉,彼破便无;彼物应知名世俗谛。如瓶被破为碎瓦时,瓶觉则无。衣等亦尔。又若有物,以慧析余,彼觉便无;亦是世俗。如水被慧析色等时,水觉则无。火等亦尔。卽于彼物未破析时,以世想名,施设为彼。施设有故;名为世俗。依世俗理,说有瓶等是实非虚;名世俗谛。 - 朱芾煌
瑜伽七十八卷二十页云:世俗相者:当知三种。一者、宣说补特伽罗故。二者、宣说遍计所执自性故。三者、宣说诸法作用事业故。
二解 显扬二十卷十四页云:世俗相者:当知宣说补特伽罗,宣说遍计所执自性,宣说诸法作用业具等相。 - 朱芾煌
杂集论三卷一页云:云何世俗有?几是世俗有?为何义故,观世俗有耶?谓杂染所缘,是世俗有义。一切皆是世俗有。为舍执着杂染相我故;观察世俗有。杂染所缘者:能发一切杂染义故。杂染相我者:执我为杂染因故。 - 朱芾煌
瑜伽六十九卷九页云:谓世俗智、或善,或不善,或无记;或有漏,或无漏;唯是世间。无漏者、谓于已断一切无学身中可得。此及所余,总名俗智,亦唯世间。当知所余法类智等,是出世间;亦唯无漏。
二解 显扬二卷十六页云:四、世俗智。谓世间慧。由依此故,如来为诸众生,随其意解,随其随眠,宣说妙法。
三解 集异门论七卷一页云:世俗智云何?答:诸有漏慧,是名世俗智。
四解 大毗婆沙论一百六卷六页云:问:何故名世俗智?答:知世俗故,名世俗智。问:亦知胜义;何故但名世俗智耶?答:虽亦少分知蕴界处四圣谛等诸胜义法,而多分知男女往来,瓶衣车乘,舍林山等,世俗法故;名世俗智。复次此世俗智,实无智相;而诸世俗、共立智名。如非王种,但诸人众,假想施设,共立王名。复次此世俗智,一切有情,展转共许,无有诤论;如僧上坐,如悦众人,众所许故;名为世俗。复次此世俗智,遍诸有情,缘一切境;故名世俗。复次此世俗智,愚痴所依,系属愚痴,是愚痴者安立足处;故名世俗。声论者说:此世俗智,为诸无知之所覆蔽;如器中物,器所覆蔽;故名世俗。复次此世俗智,为对治道之所变坏,为愚痴者之所欣尚;故名世俗。
五解 入阿毗达磨论下三页云:诸无漏慧,名世俗智。此智多于瓶衣等世俗事转故,名世俗智。此有二种。一、染污。二、不染污。染污者、复有二种。一、见性。二、非见性。见性有五。谓有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戒禁取。非见者、谓疑贪瞋慢无明忿害等相应慧。不染污者,亦有二种。一、善。二、无覆无记。无覆无记者,非见。不推度故。是慧及智善者,若五识俱,亦非见。是慧及智,若意识俱。是世俗正见;亦慧亦智。
六解 发智论八卷五页云:云何世俗智?答:三界有漏慧。
七解 品类足论一卷六页云:世俗智云何?谓诸有漏慧。 - 朱芾煌
如安立真实中说。 - 朱芾煌
如安立真实中说。 - 朱芾煌
如安立真实中说。 - 朱芾煌
如教导有十二种中说。 - 朱芾煌
瑜伽九十二卷十九页云:复次于外事中,世间假名增上力故;亦说有果,及有受者。彼或时空。世现可得。或时不空。如果受者。因、与作者、当知亦尔。如是名为世俗谛空;非胜义空。 - 朱芾煌
显扬二卷十九页云:世俗发心者:谓如有一、随智者前,恭敬而住,起增上意,发誓愿言:长老忆念。或言圣者忆念。或言邬波拖耶。我如是名,从今日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欲饶益诸有情故;从今已往,凡我所修布施持戒忍辱正勤静虑及慧,一切皆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我今与诸菩萨摩诃萨和合出家。愿尊证知我是菩萨。第二、第三、亦复如是。 - 朱芾煌
如二种世俗梵志中说。 - 朱芾煌
如和合中说。 - 朱芾煌
集论五卷十三页云:何等世俗故?谓以世间道摧伏种子所得灭。是故世尊别名说为彼分涅盘。 - 朱芾煌
集异门论四卷四页云:云何世俗上座?答:如有知法富贵长者,共立制言:诸有知法大财大位大族大力大眷属大徒众,胜我等者,我等皆应推为上座;供养恭敬,尊重赞叹。由此因缘,虽年二十,或二十五;若能知法,得大财位、大族、大力、有大眷属,大徒众者;皆应和合推为上座。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如诸国土城邑王都,其有多闻妙解算数辩才书印,或随一一工巧业处,胜余人者;皆共和合,推为上座,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如商侣中有多财者,众人和合推为上座,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如得为王,或大臣等,众人皆共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如难陀王长发王种,欲兴战争,召马胜王剎帝利种,重赐财宝,令其示现种种技能。知彼胜已,告大臣曰:封主当知;吾欲敬礼剎帝利种马胜王足。大臣白言:天不应礼剎帝利种马胜王足。所以者何?彼是臣佐;君不应礼臣佐之足。如是等事,有无量种。今此意说长发王种难陀王时世俗上座。 - 朱芾煌
成唯识论八卷二十三页云:世俗有三。一、假世俗。二、行世俗。三、显了世俗。如次应知卽此三性。 - 朱芾煌
如二种正法中说。 - 朱芾煌
大毗婆沙论九十七卷九页云:云何世俗正见?答:意识相应有漏善慧。此有三种。一、加行得。二、离染得。三、生得。加行得者:谓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此中差别,有不净观持息念等,及诸念住,幷暖顶忍世第一法等,俱生慧。离染得者:谓静虑无量无色解脱胜处遍处等俱生慧。生得者:谓生彼地所得善慧。诸如是等,世俗正见,差别无边。如四大海水滴无量。今于此中略说麁显世俗正见。 - 朱芾煌
大毗婆沙论九十七卷十页云:云何世俗正智?答:五识相应善慧,及意识相应有漏善慧。五识相应善慧者:谓眼识相应善慧,乃至身识相应善慧。眼识相应善慧者:谓观父母诸佛独觉菩萨声闻亲教轨范,及余尊重,同梵行等,所起眼识相应善慧。耳识相应善慧者:谓听父母亲教轨范,及余尊重同梵行等所有善语,及听诸佛圣弟子等三藏法教,所起耳识相应善慧。鼻舌身识相应善慧者:谓受用段食时所起三识相应善慧。此非一切,皆能起之;要观行者,观察段食而受用时,方能发起。意识相应有漏善慧,广如前说。 - 朱芾煌
如安立真实中说。 - 朱芾煌
如安立真实中说。 - 朱芾煌
瑜伽七十二卷六页云:问:名、当言世俗有?当言胜义有?答:当言世俗有。由三因缘故。一、杂染起故。二、施设器故,三、言说所依故。 - 朱芾煌
如十种发心中说。 - 朱芾煌
品类足论一卷七页云:世俗智何所缘?谓缘一切法。何故世俗智缘一切法?答:世俗智知一切法,或如理所引,或不如理所引,或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故。 - 朱芾煌
瑜伽七十二卷六页云:问:相,当言世俗有?当言胜义有?答:当言世俗有。由二因缘故。一、杂染起故,二、施设器故。 - 朱芾煌
瑜伽八十卷十三页云:复次云何住世俗律仪?当知有四种相。谓虽成就六支尸罗;而为二种损害,损害尸罗。谓由萨迦耶见缠故;及于毁犯出离,不了知故。虽远离此二种过失;而未得世间清净律仪,不能制伏萨迦耶见。虽已得世间清净律仪,已制伏萨迦耶见;而不损减串习法无我性,怖畏损坏尸罗。虽远离一切所余过失;而为邪法无我胜解,及增上慢,损坏尸罗。 - 朱芾煌
瑜伽九十二卷五页云:复次略有二种世俗梵志,实非福田;怀增上慢,自谓福田;自称我是真实福田。当知成就非实福田性及相故,不应供养。一者、从他所得利养恭敬现前,猛利耽着;诸根饕餮,为性躁扰,诈示现前离欲之行。二者、摄受家产亲属,杂居鄙秽,专自修身。凡所行行,既非自利;亦非利他;远离尸罗、正法、正行,远离能住善趣善行,远离能住涅盘妙行。当知彼与一切愚夫异生之类,无有差别。住正法者,与此相违。当知是名胜义梵志。 - 朱芾煌
瑜伽七十二卷六页云:问:分别、当言世俗有?当言胜义有?答:当言世俗有。由四因缘故。一、杂染起故。二、施设器故。三、言说随眠故。四、言说随觉故。 - 朱芾煌
大毗婆沙论三十六巻三页云:问:现观边世俗智、入正性离生已方得;何故言入时得耶?答:理应言入已方得;而说入时得者;此已入名入时。于近说远声。如说大王今者从何所来,此亦已来而说今来。如说受乐受时如实知受乐受等,此亦已受名受时。如说断苦断乐入第四静虑,此亦于苦已断名断。如说思惟何法入慈等至,此亦已入名入。如说阿罗汉心解脱欲漏有漏无明漏。亦此于欲漏亦已解脱名解脱。此中亦尔。已入名入时。复有说者,正应说菩萨入正性离生时,得现观边世俗智。以诸谛初智、皆名正性离生,诸忍、名入故。谓苦集灭类忍、入苦集灭类智时,名得现观边世俗智。如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名得尽智时,此亦如是。问:何故此智名现观边?答:现观苦边集边灭边,得此智故;名现观边。有说:此是诸瑜伽师观圣谛时傍修得故;名现观边。尊者妙音说曰:此智近现观故,名现观边。如近村物,名曰村边。问此现观边所修世俗善法、四蕴五蕴为自性;何故但说世俗智耶?答:以智增故,说名为智。犹如见道、五蕴为自性;见增、故名见。金刚喻定、四蕴五蕴为自性;定增、故名定。四种通行、四蕴五蕴为自性;通增、故名通。此亦如是。如彼巻三页至十三页广分别说。 - 朱芾煌
如净惑所缘中说。 - 朱芾煌
如世间出世智中说。 - 朱芾煌
如生圆满中说。 - 朱芾煌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十二页云:一者、说有受用世俗境界缘起。谓缘眼色,生于眼识。三事和合,便有其触。触为缘受。如是广说。 - 朱芾煌
瑜伽六十九卷十七页云:复次诸菩萨初中后际世俗智者:谓从胜解行地、乃至到究竟地、所有一切世俗智。初际者:谓胜解行地。中际者:谓从增上意乐清净地、乃至决定行地。后际者:谓到究竟地。 - 朱芾煌
发智论七卷十三页云:云何世俗正见?答:意识相应善有漏慧。云何世俗正智?答:五识相应善慧及意识相应善有漏慧。诸世俗正见,是世俗正智耶?答:诸世俗正见,是世俗正智;有世俗正智非世俗正见。谓五识相应善慧。世俗正见摄世俗正智,世俗正智摄世俗正见耶?答:世俗正智,摄世俗正见。非世俗正见,摄世俗正智。不摄何等?谓五识相应善慧。诸成就世俗正见,彼世俗正智耶?答:如是。设成就世俗正智;彼世俗正见耶?答:如是。诸世俗正见,已断已遍知;彼世俗正智耶?答:如是。设世俗正智,已断已遍知;彼世俗正见耶?答:如是。 - 朱芾煌
如三十七种菩提分法修习中说。 - 朱芾煌
如三十七种菩提分法修习中说。 - 朱芾煌
瑜伽七十二卷七页云:问:正智、当言世俗有?当言胜义有?答:初正智、当言胜义有。第二正智、当言俱有。 - 朱芾煌
瑜伽十九卷五页云:谓如有一,体是异生,未断虚妄分别欲贪;观见世尊、具三十二大丈夫相,遂便测量,此薄伽梵、定是如来、应正等觉。其所说法,决定微妙。其弟子众,所行必善。彼于后时,近不善人,闻不正法,随逐他论及他音声;信顺于他,他所引摄。他所引故;于佛法僧,还生毁谤。如是皆由不如实知如来法身,故致如此。复有异生、由内静虑果天眼通,远见世尊;便作是解:此薄伽梵、定是如来、应正等觉。余如前说。复有由外欲界系业果报肉眼见已测量。当知彼亦随逐他论及他音声,信顺于他他所引摄。复有异生,于尔所见,都无所有。彼普被障;长时为他音声所引。若诸贤圣、除断调伏超越欲贪,得圣慧眼。彼由如是圣慧眼故;于内证解如来法身。虽于外见如来色身,或见制多,或图画等;而能了知非第一义应正等觉。彼由如是于内正知,于外正观;不随他论及他音声;不信顺他,非他所引;于佛法僧,决定信受。如是皆由如实了知如来法身,故致如此。 - 朱芾煌
此声闻所有世俗。瑜伽六十九卷十五页云:谓世俗智、初异生位,起如先说五染污见及与贪等相应邪智。是染污等诸世俗智,应断应知。为欲生起彼对治故;复起世间信所摄受无颠倒见。是善有漏世俗智摄。以此正见为依止故;次起闻思所成妙慧。于诸念住,勤修观行。亦善有漏世俗智摄。以此为依,次于顺决择分方便道中,由修所成慧,于诸念住,勤修观行。亦善有漏世俗智摄。以此为依,次起见道方便顺决择分俱行修所成慧。于诸念住,勤修观行。亦善有漏世俗智摄。以此为依,次起世第一法见道无间道所摄正见。亦善有漏世俗智摄。如是名为初异生地诸世俗智,生起次第。又卽以彼世第一法所摄俗智为依止故;能入见道。升见道时,卽先所修善世俗智所有种子,由彼熏修,皆得清净。亦名为修。此则名为谛现观边诸世俗智。出见道已;生起此智,证见所断诸法解脱。昔来于彼,曾未解脱。由此生故;是诸圣者,于见所断烦恼断中,能正分别。谓那落迦、我已永尽;乃至不复堕诸恶趣。又能了知我今已证得预流果。又能了知我今已断如是如是所有烦恼。又随所欲、应可为他所记别者,当为建立。又审观察而记别之。又能于诸圣谛现观,以无倒慧,而正建立。复于此上,随其所应,未离欲处,以世间道,渐次修习,能离彼欲;乃至能于无所有处,离欲作证。此诸圣者,以出世间智后所得诸世俗智,离诸欲时,当知同彼非圣道者所作离欲,但能损伏烦恼种子;非谓永断。此世俗智、是出世间智后所得。应言此智、亦是世间,亦出世间。不应一向名为世间。又修此智、略有四道。一、方便道。二、无间道。三、解脱道。四、胜进道。于一切地修道所断耎中上等九品烦恼,随其品数,各各差别,能随顺断。是名初道。能无间断,是第二道。无间断已;是第三道。次后于断,是第四道。此胜进道,复有二种。或有无间为断余品修方便道。此于前品,名胜进道;于后所断,名方便道。或有无间不修方便,但于前品、生知足想,不求胜进;或住放逸;或于已断、以观察智而更观察;或有但以伺察作意而伺察之。当知此道、唯名胜进。除未至定,所余一切近分地中,唯有俗智;无出世智。何以故?由未至地、是初定心。初静虑上所有定心,皆先有定。故圣弟子、从此以上、但依根本,修出世智;不依近分。第一有中所有诸智,皆俗智摄。何以故?彼处作意,与出世间圣智作意,不同分故。但作非想非非想行。出世作意,有想诸定所摄受故。始从学地、乃至于此诸世俗智,当知皆名中际俗智。于阿罗汉身中所有一切清净无漏解脱一切结缚烦恼尽智无生智、及余一切神通等功德所摄诸世俗智,皆是后际世俗智摄。 - 朱芾煌
大毗婆沙论九十七卷十页云:已说世俗正见正智自性;杂不杂相,今当说。诸世俗正见,是世俗正智耶?答:诸世俗正见,亦是世俗正智。有世俗正智,非世俗正见。谓五识相应善慧。此中世俗正见,必于所缘,重审决故;五识俱慧,不名为见。如前已说。世俗正见,摄世俗正智?世俗正智,摄世俗正见耶?答:世俗正智,摄世俗正见。非世俗正见,摄世俗正智。不摄何等?谓五识相应善慧。此中正智体宽,正见狭故。如大摄小,非小摄大。 - 朱芾煌
瑜伽十九卷九页云:谓有四种能为世俗不自在法,世间现见能令有情不自在转。一者、陷溺淤泥。二者、鬼魅所着。三者、入于罗网。四者、堕驶流河,随流漂溺。复有四种能为真实不自在法,能令有情不自在转,当知亦尔。何等为四?谓如有一,生长欲界,陷溺不净腥臊生臭诸欲淤泥;不能自在引发守护增长善法。又如有一,弃舍诸欲,于善说法毗奈耶中,而得出家。心怀忿怒,性多恶言。由忿所持,不得自在。不数学处,动生违越。于诸智者,同梵行所,屡以麁言,击刺诃摈侵恼毁辱。又如有一,弃舍诸欲,于恶说,法毗奈耶中,而得出家;入诸恶魔大痴见网。彼既入已;流转生死,不得自在。又如有一,生长上分诸离欲地;于诸爱结,未能永断,亦未遍知。不得自在,还生下界,顺流而住;难可出离。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