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大乘與七大性相應中說。
二解 顯揚叁卷十四頁雲:叁、大乘。謂住大乘法性;爲令自他證寂滅故;不由師教,發正願已;修方便行。 - 朱芾煌
無性釋一卷一頁雲:大乘經言,簡別余處。若略釋者;亦乘亦大,故名大乘。或乘大性,故名大乘。因果大故;業具運故。果、謂十地。若廣釋者;七種大性共相應故。謂菩提分、波羅蜜多、學、持、相等,貫穿縫綴,故名爲經。此中卽是隨墮八時,聞者識上直非直說,聚集顯現,以爲體性。若爾;雲何菩薩能說;非聞者識彼能說故?彼增上生,故作是說。譬如天等增上力故;令于夢中,得論咒等。若離識者;佛雲何說。諸契經句,語爲自性,且不應理。由一一字,能诠顯義,不應理故。次第而生,不俱時住,無聚集故。如是不得彼之自性,語無有轉;故不應理。又非無字轉,有少名能诠。故諸契經,名爲自性,亦不應理。是故決定如所說經自性應理。 - 朱芾煌
瑜伽六十四卷六頁雲:大乘證得者:謂發心證得,大悲證得,波羅蜜多證得,攝事證得,地證得,于五無量隨至真如證得,不可思議威德信解證得,不共佛法證得等,如是一切,應知如前菩薩地中,已廣分別。
二解 顯揚六卷十一頁雲:大乘證得者:謂大悲證得,發心證得,波羅蜜多證得,攝事證得,地證得,于五無量中隨至真如證得,不思議威德證得,不共佛法證得。彼一切,如前分別,應知。 - 朱芾煌
瑜伽十叁卷十七頁雲:五種大乘,一、種子。二、趣入。叁、次第。四、正行。五、正行果。最初發心,悲愍有情,波羅蜜多,攝衆生事,自他相續成熟。
二解 顯揚八卷一頁雲:無上乘多種者:謂五種大乘。一、種子。二、趣入。叁、次第。四、正行。五、正行果。如其次第,菩薩地中,種姓品、發心品、住品、余諸品、大菩提建立二品所攝,應知。 - 朱芾煌
成唯識論九卷十六頁雲:一、大乘光明定。謂此能發照了大乘理教行果智光明故。 - 朱芾煌
顯揚八卷十五頁雲:大乘性者:謂菩薩乘與七大性相應故;說名大乘。雲何爲七?一、法大性。謂十二分教中,菩薩藏所攝方廣之教。二、發心大性。謂已發無上正等覺心。叁、勝解大性。謂于前所說法大性境,起勝信解。四、勝意樂大性。謂已超過勝解行地,入淨勝意樂地。五、資糧大性。謂已成就福智二種大資糧故;能證無上正等菩提。六、時大性。謂叁大劫阿僧企耶時,能證無上正等菩提。七、成滿大性。謂卽無上正等菩提。此所成滿菩提自體,比余成滿自體,尚無與等;何況超勝。此中法大性,乃至時大性,此之六種,是成滿大性之因。成滿大性一種,是前六之果,應知 - 朱芾煌
如乘施設建立中說。 - 朱芾煌
雜集論十一卷叁頁雲:由與七種大性相應,故名大乘。何等名爲七種大性?一、境大性。以菩薩道,緣百千等無量諸經廣大教法爲境界故。二、行大性。正行一切自利利他廣大行故。叁、智大性。了知廣大補特伽羅法無我故。四、精進大性。于叁大劫阿僧企耶,方便勤修無量百千難行行故。五、方便善巧大性。不住生死及涅盤故。六、證得大性。證得如來諸力無畏不共佛法等,無量無數大功德故。七、業大性。窮生死際,示現一切成菩提等,建立廣大諸佛事故。 - 朱芾煌
雜集論十叁卷叁頁雲:大乘補特伽羅者:謂住菩薩法性,若定不定;性是利根;爲求解脫一切有情,發弘正願;修無住處涅盤意樂;以菩薩藏爲所緣境;精進修行法隨法行;成熟有情,修淨佛土;得受大記;證成無上正等菩提。得受大記者;謂住第八菩薩地,證得無生法忍故。 - 朱芾煌
成唯識論九卷二頁雲:何謂大乘二種種姓?一、本性住種姓。謂無始來,依附本識;法爾所得無漏法因。二、習所成種姓。謂聞法界等流法已;聞所成等熏習所成。要具大乘此二種姓,方能漸次悟入唯識。 - 朱芾煌
瑜伽八十五卷二頁雲:卽方廣分,名大乘相應契經。 - 朱芾煌
瑜伽七十叁卷九頁雲:複次雲何菩薩失壞大乘?謂有菩薩、聞一切法甚深無性;卽執一切煩惱燒然、自性本無。謂已無有生死重病。譬如有人、于己身中所生熱病,謂爲無病。于此熱病,不能解脫。名爲失壞。由此譬喻,失壞菩薩、當知亦爾。 - 朱芾煌
瑜伽六十七卷一頁雲:雲何大乘相應作意修?謂如有一,是菩薩;住菩薩法性。或未證入正性離生,或已證入正性離生。觀自觀他諸利益事。由安立非安立谛作意門,內觀真如,緣無量無分別法爲境。大悲增上力故;爲盡自他所有貪愛,由攝受有情諸利益事方便行相,及由趣向無上足迹因緣行相,修習作意。是名大乘相應作意修。 - 朱芾煌
瑜伽四十六卷十九頁雲:有八種法,能具足攝一切大乘。一者、菩薩藏教。二者、卽于如是菩薩藏中,顯示諸法真實義教。叁者、卽于如是菩薩藏中,顯示一切諸佛菩薩不可思議最勝廣大威力之教。四者、于上所說,如理聽聞。五者、如理思爲先,趣勝意樂。六者、趣勝意樂爲先,入修行相。七者、入修行相爲先,修果成滿。八者、卽由如是修果成滿,究竟出離。如是菩薩勤修學已;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二解 顯揚八卷十五頁雲:攝者:謂八種法,能具足攝一切大乘。一、菩薩藏教。二、于菩薩藏中,顯示諸法真實義教。叁、于菩薩藏中,顯示一切諸佛菩薩不可思議最勝廣大甚深威德教。四、于上所說,如理聽聞。五、先如理思,趣勝意樂。六、得勝意樂,入初修行。七、由入修行爲先故,修果成熟。八、由修果成熟故,究竟出離。菩薩摩诃薩,由如是修學,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 朱芾煌
顯揚二十卷十一頁雲:問:雲何應知大乘言教是佛所說?答:由十種因故。一、先不記別故。二、今不可知故。叁、多有所作故。四、極重障故。五、非尋伺境界故。若不先聞;不能如是尋思計度。是故若言是余所說,不應道理。六、證大覺故。若未成佛;能說佛教,不應道理。七、無第叁乘過失故。八、此若無有;應無一切智者。成過失故。九、緣此爲境,如理思惟,對治一切諸煩惱故。十、不應如言取彼意故。 - 朱芾煌
瑜伽四十六卷十八頁雲:諸菩薩乘,與七大性,共相應故;說名大乘。何等爲七?一者、法大性。謂十二分教中,菩薩藏攝方廣之教。二者、發心大性。謂有一類,于其無上正等菩提,發正願心。叁者、勝解大性。謂有一類,于法大性,生勝信解。四者、增上意樂大性。謂有一類,已過勝解行地;證入淨勝意樂地。五者、資糧大性。謂福德資糧,智能資糧,修習圓滿;能證無上正等菩提。六者、時大性。謂經于叁無數大劫,方證無上正等菩提。七者、圓證大性。謂卽所證無上菩提。由此圓證菩提自體,比余圓證功德自體,尚無與等;何況得有若過若增。當知此中,若法大性,若發心大性,若勝解大性,若增上意樂大性,若資糧大性,若時大性,如是六種,皆是圓證大性之因。圓證大性,是前六種大性之果 - 朱芾煌
攝論二卷十叁頁雲:若有欲造大乘法釋;略由叁相,應造其釋。一者、由說緣起。二者、由說從緣所生法相。叁者、由說語義。此中說緣起者:如說言熏習所生諸法,此從彼;異熟與轉識,更互爲緣生。複次彼轉識相法,有相有見識爲自性。又彼以依處爲相,遍計所執爲相,法性爲相。由此顯示叁自性相。如說從有相有見,應知彼叁相。複次雲何應釋彼相?謂遍計所執相,于依他起相中,實無所有。圓成實相,于中實有。由此二種非有及有,非得及得,未見已見真者同時。謂于依他起自性中,無遍計所執故;有圓成實故;于此轉時,若得彼卽不得此;若得此卽不得彼。如說:依他所執,無;成實,于中有。故得及不得,其中二平等。說語義者:謂先說初句,後以余句分別顯示。或由德處;或由義處。如彼廣釋。 - 朱芾煌
雜集論十六卷十七頁雲:何故此論名爲大乘阿毗達磨集?略有叁義。謂等所集故,遍所集故,正所集故。由釋詞理,以顯得名,故爲此問。等所集者:謂證真現觀諸大菩薩,共結集故。遍所集者:謂遍攝一切大乘阿毗達磨經中諸思擇處故。正所集者:謂由無倒結集方便,乃至證得佛菩提故 - 朱芾煌
如顯揚二十卷九頁至末說。 - 朱芾煌
成唯識論叁卷十叁頁雲:又聖慈氏,以七種因證大乘經真是佛說。一、先不記故。若大乘經,佛滅度後,有余爲壞正法故說:何故世尊非如當起諸可怖事先預記別。二、本俱行故。大小乘教,本來俱行;甯知大乘獨非佛說。叁、非余境故。大乘所說,廣大甚深;非外道等思量境界。彼經論中曾所未說。設爲彼說:亦不信受。故大乘經,非非佛說。四、應極成故。若謂大乘,是余佛說,非今佛語;則大乘教,是佛所說,其理極成。五、有無有故。若有大乘;卽應信此諸大乘教,是佛所說。離此,大乘不可得故。若無大乘;聲聞乘教,亦應非有。以離大乘,決定無有得成佛義;誰出于世,說聲聞乘。故聲聞乘,是佛所說,非大乘教;不應正理。六、能對治故。依大乘經勤修行者,皆能引得無分別智;能正對治一切煩惱。故應信此是佛所說。七、義異文故。大乘所說意趣甚深,不可隨文而取其義,便生誹謗;謂非佛語。是故大乘真是佛說。 - 朱芾煌
瑜伽叁十五卷一頁雲:有十法具攝大乘菩薩道及果。何等爲十?一者、持。二者、相。叁者、分。四者、增上意樂。五者、住。六者、生。七者、攝受。八者、地。九者、行。十者、建立。如彼廣釋。 - 朱芾煌
瑜伽七十五卷十頁雲:複次當知由五相故,思擇大乘經起因緣說。謂爲于說者,生恭敬故;起第一說。爲攝衆故;起第二說。爲于正法,生尊重故;起第叁說。爲敘事故;起第四說。爲欲宣說真實義故,及多所作故;起第五說。 - 朱芾煌
如瑜伽七十八卷一頁至十七頁廣說。 - 朱芾煌
瑜伽七十七卷一頁雲:慈氏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何依何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毗缽舍那?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當知菩薩法假安立、及不舍無上正等覺願、爲依爲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毗缽舍那。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