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16本字典中找到 993 条与“”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法相辞典】的查询结果:
法相辞典 【1】

  成唯识论五卷十九页云:云何为定?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谓观德失俱非境中,由定令心专注不散;依斯便有决择智生。心专注言,显所欲住,卽便能住。非唯一境。不尔;见道历观诸谛,前后境别,应无等持。若不系心专注境位;便无定起。故非遍行。有说:尔时亦有定起。但相微隐。应说诚言。若定能令心等和合,同趣一境,故是遍行;理亦不然。是触用故。若谓此定,令剎那顷心不易缘;故遍行摄。亦不应理。一剎那心,自于所缘,无易义故。若言由定,心取所缘,故遍行摄;彼亦非理。作意令心取所缘故。有说:此定体卽是心。经说为心学,心一境性故。彼非诚证。依定摄心,令心一境,说彼言故。根力觉支道支等摄,如念慧等,非卽心故。
  二解  品类足论一卷三页云:定云何?谓心一境性。
  三解  品类足论二卷十六页云:定云何?谓令心住、等住、安住、近住、坚住、不乱不散、摄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为定。
  四解  入阿毗达磨论上六页云:定,谓令心专注一境;卽是制如猿猴心,惟于一境而转义。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2】

瑜伽六十二卷二页云:云何不定?谓于定地,下至作意,亦不能得。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3】

  品类足论六卷十二页云:定法云何?谓五无间业,及学无学法。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4】

  法蕴足论九卷五页云:云何定根?谓依出家远离所生善法所起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乱,摄正,等持,心一境性,是名定根。复次学定,无学定,及一切善非学非无学定,皆名定根。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5】

  集异门论七卷二页云:定力云何?答: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入初静虑具足住;广说乃至入第四静虑具足住。是名定力。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6】

  集异门论十二卷十一页云:言定论者:谓此正论,能正显了散动过患,正定功德;故名定论。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7】

  如学满中说。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8】

  如二种名中说。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9】

  如二十种心中说。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10】

  瑜伽五十二卷十三页云:复次云何定异?谓无始时来,种种因果决定差别,无杂乱性。如来出世,若不出世,诸法法尔。
  二解  瑜伽五十六卷三页云:问:依何分位,建立定异?此复几种?答:依法别相分位,建立定异。此复三种。谓相定异,因定异,果定异。
  三解  显扬一卷十五页云:定异者:谓诸行因果各异性。
  四解  集论一卷十一页云:何等定异?谓于因果种种差别,假立定异。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11】

  集异门论七卷三页云:定蕴云何?答:如薄伽梵于辩三蕴记别经中,作如是说:苾刍当知;我说学定,若无学定,若一切善非学非无学定,皆是定蕴。是名定蕴。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12】

  如十二种障中说。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13】

  瑜伽十八卷二页云:云何具定?谓能乃至离无所有处欲,证得非想非非想处。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14】

品类足论一卷七页云:灭定云何?诸已离无所有处染,止息想作意为先,心心所灭。
二解  入阿毗达磨论下八页云:灭定者:谓已离无所有处染,有顶心心所法灭。有不相应法、能令大种平等相续;故名为定灭。是有顶地加行善摄。或顺次生受,或顺后次受,或顺不定受。起此定已;未得异熟,便般涅盘;故不定受。此定能感有顶地中四蕴异熟。彼无色故。圣者能起。非诸异生。由圣道力、起此定故。圣者为得善法乐住,求起此定。异生于此,怖畏断灭;无圣道力;故不能起。圣者于此,由加行得。非离染得。唯佛世尊于此灭定,名离染得。初尽智时,已于此定能自在起;故名为得。诸佛功德,不由加行。随欲卽起,现在前故。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15】

  显扬十九卷九页云:问云何起定?答:谓如有一、于能入定诸行状相,不复思惟:但以不定地分别相所摄定地同分作意、思惟诸法故;从此三摩地起。或因随所作,故起。或因决定所作,故起。或因期愿所作,故起。随所作者:谓衣钵众具业。决定所作者:谓大小便利、供事师长、乞食等行。期愿所作者:谓如有一、期许为他随有所作。或为更入余定;故从定起。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16】

集异门论六卷二页云:三定者:一、有寻有伺三摩地。二、无寻唯伺三摩地。三、无寻无伺三摩地。云何有寻有伺三摩地?答:若三摩地、寻俱、伺俱,寻等起、伺等起,寻相应、伺相应,依寻伺转,心住等住,广说乃至心一境性;是名有寻有伺三摩地。云何无寻唯伺三摩地?答:若三摩地,非寻俱,唯伺俱,非寻等起,唯伺等起,寻不相应,唯伺相应,寻已止息,唯依伺转,心住等住;广说乃至心一境性。是名无寻唯伺三摩地。云何无寻无伺三摩地?答:若三摩地,非寻俱,非伺俱,非寻等起,非伺等起,寻不相应,伺不相应,若寻若伺,俱已止息,心住等住;广说乃至心一境性。是名无寻无伺三摩地。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17】

  集异门论五卷十七页云:修定云何?答:于诸善定,亲近数习;殷重、无间、勤修不舍。是名修定。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18】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二十一页云:复言:世尊!云何正定?世尊告曰:谓由如是七种定具,资助莹饰,心一境性,乃至能作如是七支胜进依止,及与引发殊胜功德,作所依止。
二解  如八支圣道中说。
三解  法蕴足论五卷十三页云:云何正定?谓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乃至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所有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乱、摄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正定。
四解  品类足论八卷二页云:正定云何?谓圣弟子等,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诸令心住、等住、安住、近住、坚住、不乱、不散、摄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正定。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19】

  显扬十九卷九页云:问:云何住定?答:谓如有一,于能入定诸行状相,善能了取;善了取故,随其所欲,住所入定。又于所入诸三摩地,无有退失。如是有二种住。一、安住于定,故名为住。二、能不退失,故名为住。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20】边际

杂集论九卷九页云:边际定者:为欲引发胜品功德,得自在等;修堪任定,到究竟处故。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21】

如十二种不定地中说。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22】

集异门论四卷五页云:云何不定聚?答:除五无间业,余有漏法及无为。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23】

如二种名中说。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24】

如二十种心中说。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25】不决

如言过中说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26】

瑜伽十一卷二十三页云:云何出定相?谓分别体所不摄不定地相。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27】别因

  瑜伽三十八卷九页云:种种异类各别因缘,名定别因。无记中云:从大麦种,生大麦芽,大麦苗稼;不生余类。如是所余,当知亦尔。卽说彼为此定别因。杂染中云:余无明支及自种子,乃至有支,能生那落迦,余无明支及自种子,乃至有支,能生傍生饿鬼天人,当知亦尔。卽此望彼诸杂染法,名定别因。清净中云:声闻种姓,以声闻乘能般涅盘,独觉种姓,以独觉乘能般涅盘,大乘种姓,以无上乘能般涅盘;彼望清净,为定别因。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28】觉支

  法蕴足论八卷二页云:云何定觉支?谓世尊说:苾刍当知,我说依初静虑,能尽诸漏。如是我说依第二第三第四静虑,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能尽诸漏。苾刍当知,我依何故作如是说依初静虑能尽诸漏?谓有苾刍,先由如是诸行相状,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初静虑具足住。彼不思惟如是诸行相状,但思惟彼所得所趣色受想行识。谓此诸法,如病如痈如箭恼害无常苦空非我。彼于此法,深心厌患,怖畏遮止。然后摄心,置甘露界。思惟此界,寂静微妙,舍一切依,爱尽离染,永灭涅盘。如善射师,或彼弟子,先学近射泥团草人,后能远射大坚固物,亦令破坏;苾刍亦尔。先由如是诸行相状,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初静虑具足住。彼不思惟如是诸行相状,但思惟彼所得所趣色受想行识。谓此诸法,如病如痈如箭恼害无常苦空非我。彼于此法,深心厌患,怖畏遮止;然后摄心,置甘露界。思惟此界,寂静微妙,舍一切依,爱尽离染,永灭涅盘。彼如是知,如是见故;便从欲漏,心得解脱,亦从有漏,及无明漏,心得解脱。既解脱已;能自知见我得解脱,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我依此故,作如是说:依初静虑,能尽诸漏。如说依初静虑能尽诸漏,说依第二第三第四静虑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能尽诸漏,随所应亦尔。谓第二静虑,应作是说:复有苾刍,先由如是诸行相状,寻伺寂静,内等净,心一趣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第二静虑具足住。彼不思惟如是诸行相状,乃至广说。乃至无所有处,应作是说:复有苾刍,先由如是诸行相状,超一切种识无边处,入无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彼不思惟如是诸行相状,但思惟彼所得所趣受想行识,乃至广说。苾刍当知,乃至想定,能办如是所应作事。复有非想非非想处,及灭尽定,我说于彼修定苾刍,应数入出。彼修如是七依定时,所有无漏作意相应心住等住乃至心一境性,总名为定。亦名定根。亦名定力。亦名定觉支。亦名正定。是圣出世无漏无取道随行道俱有道随转,能正尽苦,作苦边际。诸有学者,如所见诸行,思惟观察,令至究竟,于诸行中,深见过患;于永涅盘,深见功德。若阿罗汉,如解脱心思惟观察,令至究竟,所有无漏作意相应心住等住乃至心一境性,是名定觉支。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29】胜行

  瑜伽十四卷十六页云:又有五种修定修智二胜行者,正心解脱生长之门。定胜行者:因闻依谛圣言论故;正解法义。如因听闻,因广大音读诵经典,因为他人开阐妙义,在空闲处审谛思惟,正解法义,当知亦尔。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30】受业

  俱舍论十五卷十七页云:诸定受业,其相云何?颂曰:由重惑净心,及是恒所造,于功德田起,害父母业定。论曰:若所造业,由重烦恼,或淳净心,或常所作,或于增上功德田起。功德田者:谓佛法僧,或胜补特伽罗。谓得胜果胜定,于此田所,虽无重惑,及淳净心,亦非常行若善不善所起诸业;或于父母,随轻重心,行损害事。如是一切,皆定业摄。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31】异因

  瑜伽五卷十一页云:依差别功能因依处,施设定异因。所以者何?由欲系诸法自性功能有差别故;能生种种自性功能。如欲系法,如是色无色系,及不系法,亦尔。是故依差别功能依处,施设定异因。
  二解  成唯识论八卷二页云:十二,差别功能依处。谓有为法,各于自果,有能起证差别势力。卽依此处,立定异因。谓各能生自界等果,及各能得自乘果故。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32】资粮

  如相中说。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33】

  品类足论六卷十二页云:非定法云何?谓除五无间业,诸余有漏及无为法。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34】共不

  因明入正理论云:此中共者:如言声常。所量性故。常无常品,皆共此因。是故不定。为如瓶等所量性故,声是无常?为如空等所量性故,声是其常。如疏六卷十一页释。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35】光明

  如修定能证殊胜智见中说。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36】健行

成唯识论九卷十六页云:四、健行定。谓佛菩萨大健有情之所行故。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37】

  如七地中说。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38】灭尽

瑜伽三十三卷十五页云:若诸圣者、已得非想非非想处;复欲暂时住寂静住。从非有想非无想处、心求上进。心上进时,求上所缘,竟无所得。无所得故;灭而不转。如是有学、已离无所有处贪,或阿罗汉、求暂住想作意为先,诸心心法灭;是名灭尽定。由是方便,证得此定。
二解  瑜伽五十三卷十三页云:复次云何灭尽定?谓已离无所有处贪,未离上贪;或复已离。由止息想作意为先故;诸心心所、唯灭静,唯不转。是名灭尽定。此定唯能灭静转识,不能灭静阿赖耶识。当知此定、亦是假有;非实物有。此定差别、略有三种。下品修等、如前已说。若下品修者,于现法退,不能速疾还引现前。中品修者,虽现法退;然能速疾还引现前。上品修者,毕竟不退。有学圣者,能入此定。谓不还身证。无学圣者、亦复能入。谓俱分解脱。前无想定、非学所入;亦非无学。何以故?此中无有慧现行故。此上有胜寂静住及生故。又复此定、不能证得所未证得诸胜善法。由是稽留诳幻处故。
三解  瑜伽五十六卷一页云:依何分位、建立灭尽定?答:依已离无所有处贪,止息想作意为先,名灭分位;建立灭尽定。此复三种。自性者、唯是善。补特伽罗者、在圣相续。通学无学。起者、先于此起;后于色界,重现在前。托色所依,方现前故。此据未建立阿赖耶识教。若已建立;于一切处、皆得现前。
四解  显扬一卷十四页云:灭尽定者:谓已离无所有处欲,或入非想非非想处定,或复上进,或入无想定,或复上进。由起暂息想作意前方便故;止息所缘。不恒现行诸心心法、及恒行一分诸心心法灭性。
五解  成唯识论七卷八页云:灭尽定者:谓有无学、或有学圣、已伏或离无所有贪,上贪不定;由止息想作意为先,令不恒行恒行染污心心所灭;立灭尽名。令身安和,故亦名定。由偏厌受想,亦名灭彼定。修习此定、品别有三。下品修者、现法必退,不能速疾还引现前。中品修者、现不必退。设退,速疾还引现前。上品修者、毕竟不退。此定初修、必依有顶游观无漏为加行入。次第定中、最居后故。虽属有顶;而无漏摄。若修此定、已得自在;余地心后、亦得现前。虽属道谛;而是非学非无学摄。似涅盘故。此定初起、唯在人中。佛及弟子、说力起故。人中慧解、极猛利故。后上二界、亦得现前。邬陀夷经、是此诚证。无色亦名意成天故。于藏识教未信受者,若生无色,不起此定。恐无色心、成断灭故。已信生彼,亦得现前。知有藏识、不断灭故。要断三界见所断惑,方起此定。异生不能伏灭有顶心心所故。此定微妙,要证二空随应后得所引发故。有义、下八地修所断惑中,要全断欲;余、伏或断;然后方能初起此定。欲界惑种、二性繁杂,障定强故。唯说不还三乘无学及诸菩萨、得此定故。彼随所应、生上八地。皆得后起。有义、要断下之四地修所断惑,余伏或断;然后方能初起此定。变异受俱烦恼种子、障定强故。彼随所应生上五地、皆得后起。若伏下惑,能起此定。后不断退,生上地者;岂生上已,却断下惑。断亦无失。如生上者,断下末那俱生惑故。然不还者,对治力强;正润生位,不起烦恼;但由惑种,润上地生。虽所伏惑,有退不退;而无伏下生上地义,故无生上却断下失。若诸菩萨,先二乘位,已得灭定,后回心者;一切位中,能起此定。若不尔者;或有乃至七地满心,方能永伏一切烦恼。虽未永断欲界修惑;而如已断,能起此定。论说已入远地菩萨、方能现起灭尽定故。有从初地,卽能永伏一切烦恼,如阿罗汉。彼十地中,皆起此定。经说菩萨前六地中,亦能现起灭尽定故。
六解  杂集论二卷二页云:灭尽定者:谓已离无所有处欲,超过有顶,暂息想作意为先故;于不恒行诸心心所、及恒行一分心心所、灭,假立灭尽定。此中所以不言未离上欲者;为显离有顶欲阿罗汉等、亦得此定故。一分恒行者:谓染污意所摄。
七解  广五蕴论十三页云:云何灭尽定?谓已离无所有处染,从第一有、更起胜进,暂止息想作意为先,所有不恒行及恒行一分心心法灭为性。不恒行、谓六转识。恒行、谓摄藏识及染污意。是中六转识品及染污意灭,皆灭尽定。
八解  如大毗婆沙论一百五十二卷四页至一百五十四卷广说。
九解  俱舍论五卷四页云:次灭尽定、其相云何?颂曰:灭尽定亦然。为静住有顶。善二受不定。圣由加行得。成佛得非前三十四念故。论曰:如无想定,灭定亦然。此亦然声、为例何义?例无想定心心所灭。如说:复有别法、能令心心所灭,名无想定;如是复有别法,能令心心所灭,名灭尽定。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39】明得

  成唯识论九卷六页云:谓此位中,创观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初获慧日前行相故;立明得名。
  二解  无性释六卷十五页云:明、谓能照无有义智。所求果遂,故名为得。此定创得无义智明,故得明得三摩地名。譬如最初求得火等。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40】明增

  成唯识论九卷六页云:谓此位中,重观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明相转盛,故名明增。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41】

  集异门论十六卷十三页云:七定具者:云何为七?答: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勤,七、正念。如是七种,卽七道支。应如彼相,一一别说。是名定具。问:何故名定具?答:定、谓正定。由七道支,资助围绕,令彼增盛,具大势力,自在运转,究竟圆满;故名定具。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42】

瑜伽十一卷二十三页云:云何入定相?谓由因缘所缘应修习相故;入三摩地。或复已得而现在前。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43】生不

瑜伽九卷十一页云:生不定者:如薄伽梵说:假使取于大地所有一切草木根茎枝叶等,截为细筹,如四指量;计算汝等长夜展转所经父母。如是众生,曾为我母,我亦长夜曾为彼母;如是众生,曾为我父,我亦长夜曾为彼父。如是算计,四指量筹,速可穷尽,而我不说汝等长夜所经父母,其量边际。又复说言:汝等有情,自所观察长夜展转成就第一极重忧苦,今得究竟。汝等当知我亦曾受如是大苦。如苦,乐、亦尔。又复说言:我观大地,无少处所,可得汝等长夜于此处所,未曾经受无量生死。又复说言:我观世间有情,不易可得长夜流转不为汝等若母,若父,兄弟,姊妹,若轨范师,若亲教师,若余尊重,若等尊重。又如说言:若一补特伽罗,于一劫中所受身骨,假使有人为其积集,不烂坏者,其聚量高王舍城侧广博胁山。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44】世间

显扬二卷二页云:世间初静虑者;谓或缘离欲界欲增上教法,或缘离彼增上教授,为境界已;由世间道,作意观察,炽然修习等故;而得转依。然不深入所知义故;不能永害随眠。自地烦恼之所依处,是退还法。自地三摩地心及心法之所依止。如世间初静虑,如是乃至世间非想非非想处,各缘离下地欲增上教法;广说如前。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45】四修

法蕴足论七卷四页云:有四修定,何等为四?谓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证得现法乐住。复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证得殊胜智见。复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证得胜分别慧。复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证得诸漏永尽。如彼卷四页至十一页广释。
  二解  集异门论七卷八页云:四修定者,一、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现法乐住;二、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最胜知见;三、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胜分别慧;四、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诸漏永尽。云何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现法乐住?答:于初静虑所摄离生喜乐,俱行心一境性,若习、若修、坚作、常作,精勤修习,是名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现法乐住。云何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最胜知见?答:于光明想俱行心一境性,若习、若修、坚作、常作,精勤修习,是名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最胜知见。云何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胜分别慧?答:于受想寻观俱行心一境性,若习、若修、坚作、常作,精勤修习,是名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胜分别慧。云何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诸漏永尽?答:于第四静虑所摄,清净舍念俱行阿罗汉果、无间道,摄心一境性,若习、若修、坚作、常作,精勤修习,是名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诸漏永尽。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46】四修

法蕴足论七卷四页云:有四修定,何等为四?谓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证得现法乐住。复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证得殊胜智见。复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证得胜分别慧。复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证得诸漏永尽。如彼卷四页至十一页广释。
  二解  集异门论七卷八页云:四修定者,一、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现法乐住;二、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最胜知见;三、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胜分别慧;四、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诸漏永尽。云何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现法乐住?答:于初静虑所摄离生喜乐,俱行心一境性,若习、若修、坚作、常作,精勤修习,是名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现法乐住。云何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最胜知见?答:于光明想俱行心一境性,若习、若修、坚作、常作,精勤修习,是名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最胜知见。云何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胜分别慧?答:于受想寻观俱行心一境性,若习、若修、坚作、常作,精勤修习,是名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胜分别慧。云何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诸漏永尽?答:于第四静虑所摄,清净舍念俱行阿罗汉果、无间道,摄心一境性,若习、若修、坚作、常作,精勤修习,是名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诸漏永尽。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47】四修

法蕴足论七卷四页云:有四修定,何等为四?谓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证得现法乐住。复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证得殊胜智见。复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证得胜分别慧。复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证得诸漏永尽。如彼卷四页至十一页广释。
  二解  集异门论七卷八页云:四修定者,一、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现法乐住;二、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最胜知见;三、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胜分别慧;四、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诸漏永尽。云何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现法乐住?答:于初静虑所摄离生喜乐,俱行心一境性,若习、若修、坚作、常作,精勤修习,是名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现法乐住。云何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最胜知见?答:于光明想俱行心一境性,若习、若修、坚作、常作,精勤修习,是名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最胜知见。云何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胜分别慧?答:于受想寻观俱行心一境性,若习、若修、坚作、常作,精勤修习,是名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胜分别慧。云何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诸漏永尽?答:于第四静虑所摄,清净舍念俱行阿罗汉果、无间道,摄心一境性,若习、若修、坚作、常作,精勤修习,是名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诸漏永尽。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48】四修

法蕴足论七卷四页云:有四修定,何等为四?谓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证得现法乐住。复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证得殊胜智见。复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证得胜分别慧。复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证得诸漏永尽。如彼卷四页至十一页广释。
  二解  集异门论七卷八页云:四修定者,一、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现法乐住;二、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最胜知见;三、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胜分别慧;四、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诸漏永尽。云何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现法乐住?答:于初静虑所摄离生喜乐,俱行心一境性,若习、若修、坚作、常作,精勤修习,是名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现法乐住。云何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最胜知见?答:于光明想俱行心一境性,若习、若修、坚作、常作,精勤修习,是名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最胜知见。云何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胜分别慧?答:于受想寻观俱行心一境性,若习、若修、坚作、常作,精勤修习,是名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胜分别慧。云何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诸漏永尽?答:于第四静虑所摄,清净舍念俱行阿罗汉果、无间道,摄心一境性,若习、若修、坚作、常作,精勤修习,是名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诸漏永尽。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49】四修

法蕴足论七卷四页云:有四修定,何等为四?谓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证得现法乐住。复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证得殊胜智见。复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证得胜分别慧。复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证得诸漏永尽。如彼卷四页至十一页广释。
  二解  集异门论七卷八页云:四修定者,一、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现法乐住;二、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最胜知见;三、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胜分别慧;四、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诸漏永尽。云何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现法乐住?答:于初静虑所摄离生喜乐,俱行心一境性,若习、若修、坚作、常作,精勤修习,是名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现法乐住。云何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最胜知见?答:于光明想俱行心一境性,若习、若修、坚作、常作,精勤修习,是名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最胜知见。云何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胜分别慧?答:于受想寻观俱行心一境性,若习、若修、坚作、常作,精勤修习,是名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胜分别慧。云何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诸漏永尽?答:于第四静虑所摄,清净舍念俱行阿罗汉果、无间道,摄心一境性,若习、若修、坚作、常作,精勤修习,是名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诸漏永尽。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50】四修

法蕴足论七卷四页云:有四修定,何等为四?谓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证得现法乐住。复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证得殊胜智见。复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证得胜分别慧。复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证得诸漏永尽。如彼卷四页至十一页广释。
  二解  集异门论七卷八页云:四修定者,一、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现法乐住;二、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最胜知见;三、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胜分别慧;四、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诸漏永尽。云何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现法乐住?答:于初静虑所摄离生喜乐,俱行心一境性,若习、若修、坚作、常作,精勤修习,是名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现法乐住。云何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最胜知见?答:于光明想俱行心一境性,若习、若修、坚作、常作,精勤修习,是名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最胜知见。云何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胜分别慧?答:于受想寻观俱行心一境性,若习、若修、坚作、常作,精勤修习,是名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胜分别慧。云何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诸漏永尽?答:于第四静虑所摄,清净舍念俱行阿罗汉果、无间道,摄心一境性,若习、若修、坚作、常作,精勤修习,是名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诸漏永尽。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51】无想

瑜伽三十三卷十五页云:若诸异生,作如是念:诸想如病,诸想如痈,诸想如箭。唯有无想,寂静微妙。摄受如是背想作意,于所生起一切想中,精勤修习不念作意。由此修习为因缘故;加行道中,是有心位;入定无间,心不从转。如是出离想作意为先,已离遍净贪,未离广果贪,诸心心法灭;是名无想定。由是方便,证得此定。
二解  瑜伽五十三卷十三页云:复次云何无想定?谓已离遍净贪,未离上贪;由出离想作意为先故;诸心心所,唯灭静,唯不转。是名无想定。此是假有;非实物有。当知差别,略有三种。一、下品修,二、中品修,三、上品修。若下品修者;于现法退,不能速疾还引现前。若生无想有情天中,所得依身,不甚清净威光赫奕,形色广大,如余天众。定当中夭。若中品修者;虽现法退;然能速疾还引现前。若生无想有情天中,所感依身,虽甚清净光明赫奕,形色广大;然不究竟最极清净。虽有中夭;而不决定。若上品修者;必无有退。若生无想有情天中,所感依身,甚为清净威光赫奕,形色广大。又到究竟,最极清净。必无中夭。穷满寿量,后方殒没。复次若由此因此缘所有生得心心所灭;是名无想。
三解  瑜伽五十六卷一页云:依何分位,建立无想定?答:依已离遍净贪,未离上贪,出离想作意为先,名灭分位;建立无想定。此复三种。自性者:唯是善。补特伽罗者:在异生相续。起者:先于此起,后于色界第四静虑,当受彼果。
四解  显扬一卷十四页云:无想定者:谓已离遍净欲,未离上地欲,观想如病如痈如箭,唯无想天,寂静微妙。由于无想天,起出离想作意前方便故;不恒现行心心法灭性。
五解  成唯识论七卷七页云:无想定者:谓有异生,伏遍净贪,未伏上染;由出离想作意为先,令不恒行心心所灭;想灭为首,立无想名。令身安和,故亦名定。修习此定,品别有三。下品修者,现法必退,不能速疾还引现前。后生彼天,不甚光净形色广大,定当中夭。中品修者,现不必退。设退,速疾还引现前。后生彼天,虽甚光净形色广大;而不最极。虽有中夭;而不决定。上品修者,现必不退。后生彼天,最极光净形色广大。必无中夭,穷满寿量后方殒没。此定唯属第四静虑。又唯是善。彼所引故。下上地无。由前说故。四业通三。除顺现受。有义,此定唯欲界起。由诸外道说力起故。人中慧解,极猛利故。有义,欲界先修习已;后生色界,能引现前。除无想天。至究竟故。由此厌想,欣彼果入;故唯有漏,非圣所起。
六解  杂集论二卷一页云:无想定者:谓已离遍净欲,未离上欲,出离想作意为先故;于不恒行心心所灭,假立无想定。已离遍净欲者:已离第三静虑贪。未离上欲者:未离第四静虑已上贪。出离想作意为先者:解脱想作意为前方便。不恒行者:转识所摄。灭者:谓定心所引不恒现行诸心心法暂时间灭所依位差别。以能灭故名灭。
七解  广五蕴论十三页云:云何无想定?谓离遍染,未离上染;以出离想作意为先,所有不恒行心心法灭为性。
八解  俱舍论五卷三页云:初无想定,其相云何?颂曰:如是无想定,后静虑求脱。善唯顺生受,非圣得一世。论曰:如前所说,有法能令心心所灭,名为无想。如是复有别法,能令心心所灭,名无想定。无想者定,名无想定。或定无想,名无想定。说如是声,唯显此定灭心心所,与无想同。此在何地?谓后静虑。卽在第四静虑,非余。修无想定,为何所求?谓求解脱。彼执无想,是真解脱。为求证彼,修无想定。前说无想,是异熟故;无记性摄。不说自成。今无想定,一向是善。此是善故;能招无想有情天中五蕴异熟。既是善性;为顺何受?唯顺生受。非顺现后,及不定受。若起此定;后虽退失;传说现身必还能起,当生无想有情天中。故得此定,必不能入正性离生。又许此定,唯异生得;非诸圣者。以诸圣者,于无想定,如见深坑,不乐入故。要执无想为真解脱,起出离想而修此定。一切圣者,不执有漏为真解脱,及真出离;故于此定,必不修行。若诸圣者,修得第四静虑定时,为如静虑,亦得去来无想定不?余亦不得。所以者何?彼虽曾习。以无心故。要大加行方便修得。故初得时,唯得一世。谓得现在。如初受得别解脱戒。得此定已,第二念等,乃至未舍,亦成过去。以无心故,无未来修。
九解  如大毗婆沙论一百五十一卷十四页至一百五十二卷四页广说。
十解  品类足论一卷七页云:无想定云何?谓已离遍净染,未离上染,出离想作意为先,心心所灭。
十一解  入阿毗达磨论下八页云:已离第三静虑染,未离第四静虑染,第四静虑地心心所灭,有不相应法,名无想定。惟灭一切心心所法而起此定,专为除想,故名无想。如他心智。此无想定,是善第四静虑所摄。唯非圣者相续中起。求解脱想,起此定故。圣者于此,如恶趣想,深心厌离。此唯顺定受。谓顺次生受。是加行得。非离染得。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52】无诤

瑜伽六十九卷十四页云:复次诸佛如来,于无诤定而不数入。所以者何?有诸众生胜利益事,由起烦恼,俱时成办;如来于此胜利益事,不能弃舍。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53】贤守

成唯识论九卷十六页云:三、贤守定。谓此能守世出世间贤善法故。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54】性决

  此种子六义之一。成唯识论六卷十四页云:四、性决定。谓随因力,生善恶等,功能决定;方成种子。此遮余部执异性因,生异性果,有因缘义。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55】印顺

  成唯识论九卷六页云:依印顺定,发下如实智。于无所取,决定印持。无能取中,亦顺乐忍。既无实境离能取识,宁有实识离所取境。所取,能取,相待立故。印顺忍时,总立为忍。印前顺后,立印顺名。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56】

  瑜伽十一卷二十三页云:云何住定相?谓卽于彼诸相,善巧而取。由善取故;随其所欲,于定安住。又于此定,得不退法。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57】

  如定异差别有多种中说。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58】悲无量

法蕴足论六卷七页云:复有一类悲俱行心,无怨无敌,远离恼害,广大无量,善修习故;想对一方胜解遍满具足而住。及对第二第三第四上下或傍、一切世间,亦复如是。是名第二。云何为悲?谓有一类、作是思惟:愿诸有情、皆得离苦。彼依出家、或依远离;由思择力,内所发起色界定善诸悲悲性、若恻怆恻怆性、若酸楚酸楚性、总名为悲。复次与悲相应受想行识、及所等起身语二业、不相应行、亦名为悲。复次悲心定有二种。一、狭小。二、无量。云何狭小悲心定加行?修何加行,入狭小悲心定?谓有一类、于诸可爱可乐可喜可意有情、谓父母兄弟姊妹、及余随一亲属朋友。彼于如是狭小有情、令狭小悲俱心住等住近住安住调伏寂静最极寂静一趣等持。愿彼有情、皆得离苦。彼于尔时、若心散乱驰流余境,不能一趣,不能守念,令住一缘;而愿狭小有情离苦;齐此未名狭小悲心定加行,亦未名入狭小悲心定。彼若尔时、摄录自心,令不散乱驰流余境,能令一趣,住念一缘;思惟狭小诸有情相,而愿狭小有情离苦。如是思惟,发勤精进,乃至励意不息;是名狭小悲心定加行。亦名入狭小悲心定。彼于此道生已,修习多修习故;便令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一趣等持、无二无退,愿彼狭小有情离苦。齐此名为已入狭小悲心定。又此定中诸心意识、名狭小悲俱有心。诸思等思、乃至造心意业、名狭小悲俱有意业。诸心胜解、已胜解、当胜解、名狭小悲俱有胜解。又此定中,若受、若想、乃至若慧等,名狭小悲俱有诸法。如是诸法、亦得名狭小悲心定加行,亦名入狭小悲心定。云何无量悲心定加行?修何加行,入无量悲心定?谓卽于狭小悲心定数数修习,令心随顺调伏寂静;数复调练,令其质直柔软,堪能与后胜定作所依止。然后渐令胜解遍满于东方等无量有情,皆愿离苦。彼于尔时、若心散乱、驰流余境,不能一趣,不能守念,令住一缘;而愿无量有情离苦;齐此未名无量悲心定加行,亦未名入无量悲心定。彼若尔时、摄录自心、令不散乱驰流余境,能令一趣,住念一缘,思惟无量诸有情相,而愿无量有情离苦。如是思惟、发勤精进,乃至励意不息;是名无量悲心定加行,亦名入无量悲心定。彼于此道生已,修习多修习故;便令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一趣等持、无二无退、愿彼无量有情离苦。齐此名为已入无量悲心定。又此定中诸心意识、名无量悲俱有心。诸思等思乃至造心意业、名无量悲俱有意业。诸心胜解已胜解当胜解,名无量悲俱有胜解。又此定中若受若想乃至若慧等、名无量悲俱有诸法。如是诸法、亦得名无量悲心定加行,亦名入无量悲心定。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59】法聚

瑜伽一百卷十八页云:不定法聚者:谓余非学非无学法。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60】心等

成唯识论七卷一页云:已说二十随烦恼相;不定有四,其相云何?颂曰:不定谓悔眠、寻伺二各二。论曰:悔、眠、寻、伺、于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触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立不定名。如彼卷一页至五页广说。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61】性聚

俱舍论十卷十九页云:正邪定余,名不定性。彼待二缘,可成二故。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62】有六

因明入正理论云:不定有六。一、共。二、不共。三、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四、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五、俱品一分转。六、相违决定。此中共者:如言声常。所量性故。常无常品,皆共此因。是故不定。为如瓶等所量性故,声是无常?为如空等所量性故,声是其常?言不共者:如说声常。所闻性故。常无常品,皆离此因。常无常外,余非有故。是犹豫因。此所闻性,其犹何等。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者:如说声非勤勇无间所发。无常性故。此中非勤勇无间所发宗,以电空等为其同品。此无常性,于电等有,于空等无。非勤勇无间所发宗,以瓶等为异品。于彼遍有。此因以电以瓶为同法故;亦是不定。为如瓶等无常性故,彼是勤勇无间所发?为如电等无常性故,彼非勤勇无间所发?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者:如立宗言:声是勤勇无间所发。无常性故。勤勇无间所发宗,以瓶等为同品。其无常性,于此遍有。以电空等为异品。于彼一分电等是有,空等是无。是故如前亦为不定。俱品一分转者:如说声常。无质碍故。此中常宗,以虚空极微等为同品。无质碍性,于虚空等有,于极微等无。以瓶乐等为异品。于乐等有,于瓶等无。是故此因以乐以空为同法故;亦名不定。相违决定者:如立宗言:声是无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有立声常。所闻性故。譬如声性。此二皆是犹豫因故;俱名不定。如疏六卷十页释。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63】不共不

因明入正理论云:言不共者:如说声常。所闻性故。常无常品,皆离此因。常无常外,余非有故。是犹豫因。此所闻性,其犹何等。如疏六卷十三页释。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64】善巧

集异门论二卷二页云:出定善巧云何?答:定谓八部八蕴定。卽四静虑,四无色定。出定善巧,谓如实知见,如是补特伽罗,出初静虑定;如是补特伽罗,乃至出非想非非想处定。复次如实知见,如是补特伽罗,于出初静虑定,有善巧作意;如是补特伽罗,乃至于出非想非非想处定,有善巧作意。复次如实知见如是补特伽罗,出初静虑道;如是补特伽罗,乃至出非想非非想处道。复次如实知见如是补特伽罗,于出初静虑道,有善巧作意;如是补特伽罗,乃至于出非想非非想处道,有善巧作意。其事云何?如有说言:我如是作意,如此作意,于出初静虑定,乃至出非想非非想处定,善等了,善近了,善分别,善思惟,善通达。我如是想,如是观,如是胜解,如是任持,如是分别,于出初静虑定,乃至出非想非非想处定,善等了,乃至善通达。我如是摄心,策心,伏心,持心,举心,舍心,制心,纵心,于出初静虑定,乃至出非想非非想处定,善等了,乃至善通达。我如是法,于出定乃至出定善巧,无作用,无利益,无多所作;但为障碍。我于此法,善等了,乃至善通达。我如是法,于出定乃至出定善巧,有作用,有利益,有多所作;不为障碍。我于此法,善等了,乃至善通达。于如是出种种定中,解了,乃至毗钵舍那,是谓出定善巧。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65】出世间

显扬二卷三页云:出世间初静虑者:谓先以如是行,如是状,如是相,作意,入初静虑根本。不以如是行,如是状,如是相,作意;然或于色受想行识所摄诸法,思惟如病如痈如箭;障碍无常苦空无我。或复思惟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或复思惟真如,法性,实际。如是于诸法中,思惟如病,乃至实际已;于如是法,心生厌怖。生厌怖已;于不死界,摄心而住。或于真如法性实际,摄心而住。此处无分别智,及彼相应心及心法,及彼所依止,转依。由深入所知义故;则能永断随眠。非一切烦恼之所依处。不退转法。如是名为出世间初静虑。乃至无所有处,应当广说。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66】慈无量

法蕴足论六卷七页云:谓有一类慈俱行心、无怨无敌,远离恼害,广大无量,善修习故;想对一方胜解遍满具足而住。及对第二、第三、第四、上下或傍一切世间,亦复如是。是名第一。云何为慈?谓有一类、作是思惟:愿诸有情、皆得胜乐。彼依出家,或依远离;由思择力,内所发起色界定善诸慈慈性,若哀怜哀怜性,若愍念愍念性,总名为慈。复次与慈相应受想行识、及所等起身语二业、不相应行,亦名为慈。云何慈心定加行?修何加行,入慈心定?若有此生、近曾现入第三静虑,取彼乐相,起如是心,发如是言:愿诸有情、皆得如是如是胜乐。彼心言及胜解、皆是胜善净妙,随顺乃至资粮,乃可名慈心定加行。亦名入慈心定。又此定中诸心意识、名慈俱有心。诸思等思、现前等思、已思当思、造心意业、名慈俱有意业。诸心胜解、已胜解、当胜解、名慈俱有胜解。又此定中,若受、若想、若欲、若作意、若念、若定、若慧等、名慈俱有诸法。如有诸法,亦得名慈心定加行,亦名入慈心定。复次慈心定有二种。一、狭小,二、无量。云何狭小慈心定加行?修何加行,入狭小慈心定?谓有一类、于诸可爱可乐可喜可意有情、谓父母兄弟姊妹、及余随一亲属朋友,彼于如是狭小有情,令狭小慈俱心住、等住、近住、安住、调伏、寂静、一趣、等持。愿彼有情、皆得胜乐。彼于尔时,若心散乱,驰流余境,不能一趣,不能守念,令住一缘,而愿狭小有情得乐;齐此未名狭小慈心定加行。亦未名入狭小慈心定。彼若尔时,摄录自心,令不散乱,驰流余境,能令一趣,住念一缘,思惟狭小诸有情相,而愿狭小有情、得乐。如是思惟,发勤精进,勇健势猛,炽盛难制,励意不息;是名狭小慈心定加行。亦名入狭小慈心定。彼于此道生已,修习多修习故;便令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一趣等持,无二无退;愿彼狭小有情得乐。齐此名为已入狭小慈心定。又此定中。诸心意识、名狭小慈俱有心。诸思等思,乃至造心意业,名狭小慈俱有意业。诸心胜解、已胜解、当胜解、名狭小慈俱有胜解。又此定中若受若想乃至若慧等、名狭小慈俱有诸法。如是诸法、亦得名狭小慈心定加行,亦名入狭小慈心定。云何无量慈心定加行?修何加行,入无量慈心定?谓卽于狭小慈心定、数数修习,令心随顺调伏寂静;数复调练,令其质直柔软、堪能与后胜定、作所依止。然后渐令胜解遍满于东方等无量有情,皆愿得乐。彼于尔时,若心散乱,驰流余境,不能一趣,不能守念,令住一缘;而愿无量有情得乐;齐此未名无量慈心定加行,亦未名入无量慈心定。彼若尔时,摄录自心,令不散乱,驰流余境,能令一趣,住念一缘,思惟无量诸有情相,而愿无量有情得乐;如是思惟,发勤精进,乃至励意不息。是名无量慈心定加行,亦名入无量慈心定。彼于此道生已,修习多修习故;便令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一趣等持,无二无退,愿彼无量有情得乐。齐此名为已入无量慈心定。又此定中诸心意识、名无量慈俱有心。诸思等思、乃至造心意业、名无量慈俱有意业。诸心胜解已胜解、当胜解、名无量慈俱有胜解。又此定中,若受若想、乃至若慧等、名无量慈俱有诸法。如是诸法、亦得名无量慈心定加行,亦名入无量慈心定。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67】谛顺忍

无性释六卷十五页云:复由四种如实遍智者:谓如先说于名事等不可得中,已得决定。如是转时,悟入唯识似名等现。决定了知都无有义。入真义一分三摩地者:唯能通达所取无故;名入一分,由于此中了达义无;未能伏彼能取行相唯识令无。是故说此名谛顺忍所依止定。顺谓亲近。依所取无,令能取无。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68】别能作

  如能作因二十种中说。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69】等觉支

  集异门论十六卷十页云:云何定等觉支?答:诸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心住,等住,广说乃至心一境性;是名定等觉支。
  二解  品类足论七卷十一页云:定等觉支云何?谓圣弟子等,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诸令心住,等住,安住,近住,坚住,不乱不散,摄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定等觉支。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70】生喜乐

  瑜伽三十三卷十页云:所言定者,谓已获得加行究竟作意故。所言生者,由此为因,由此为缘,无间所生;故名定生。言喜乐者,谓已获得所希求义,又于喜中未见过失,有欣有喜。一切寻伺,初静虑地诸烦恼品所有粗重,皆远离故;能对治彼广大轻安身心调柔有堪能乐,所随逐故;名有喜乐。
  二解  法蕴足论六卷四页云:定生喜乐者:云何定?谓寻伺寂静者,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乱摄止等持心一境性,总名为定。云何喜?谓寻伺寂静者,心欣极欣广说乃至欢喜欢喜性,总名为喜。云何乐?谓寻伺寂静者,已断身重性心重性,广说乃至身调柔性心调柔性,总名为乐。云何定生喜乐,谓前喜乐,因定依定,定所建立。由定势力,起等起,生等生,趣入出现;故说此名定生喜乐。
  三解  大毗婆沙论八十卷十八页云:定生者:问:初静虑,亦有定;何故唯说第二静虑,名定生耶?答:第二静虑,等持增盛,胜妙清净,过初静虑;是故偏说。复次第二静虑,定所引发,定所长养,初静虑后现在前故;名为定生。非如初静虑,非定所引发,非定所长养,欲界心后现在前故;不名定生。复次初静虑心,有定,不定;有内门转,有外门转;有缘内事,有缘外事。第二静虑,心多在定,多唯内门转,唯缘内事;故名定生,复次第二静虑,灭语言本。语言本者:谓寻与伺。如契经说:要寻伺已,能发语言。非不寻伺。第二静虑,寻伺已灭,无语言本;故说定生。复次第二静虑,名圣黙然;故名定生。如契经说:佛告目连,汝等勿轻第二静虑。此是圣者默然法故。由如是等种种因缘,定生唯在第二静虑。喜乐者:喜、谓喜根。乐、谓轻安乐。复次喜,受蕴摄。乐,行蕴摄。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71】所行色

  瑜伽五十四卷十页云:又定所行色,若依此系定,卽由此系大种所造。又此定色,但是世间有漏无漏,由定而生;非出世间。由此定色,有戏论行定为因故。又非一切所有定心,皆有能生此色功能。唯一类有。如能起化。谓不思惟,但由先时作意所引,离诸暗昧,极善清净,明了现前;当知是定乃能生色。若定力励,数数思惟,假胜解力而得见者;当知不能生起此色。又复此色,虽非出世定之所行;然由彼定增上力故;有一能现。当知此事不可思议。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72】为上首

  瑜伽九十七卷十页云:又念增上,起奢摩他,与后圣谛现观妙智,为上首转。是故说彼定为上首。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73】学有四

  成唯识论九卷十六页云:定学有四。一、大乘光明定。谓此能发照了大乘理教行果智光明故。二、集福王定。谓此自在集无边福,如王势力,无等双故。三、贤守定。谓此能守世出世间贤善法故。四、健行定。谓佛菩萨大健有情之所行故。此四所缘对治堪能引发作业,如余处说。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74】障麤重

  杂集论十卷十四页云:定障麤重者:谓九次第定所发功德所治。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75】多诸

  瑜伽二十卷二十二页云:多诸定乐,应知略有六种。谓若有已得三摩地,而未圆满,未得自在;彼应修习止举舍三种善巧。由此发生多诸定乐。若有于三摩地,已得圆满;亦得自在;彼应修习入住出定三种善巧。由此发生多诸定乐。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76】堕决

如三种堕于决定中说。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77】二无心

  瑜伽三十三卷十五页云:复次依静虑等,当知能入二无心定。一者、无想定,二者、灭尽定。无想定者:唯诸异生,由弃背想作意方便能入。灭尽定者:唯诸圣者,由止息想受作意方便能入。如是二定,由二作意方便能入。谓无想定,由弃背想作意以为上首,勤修加行,渐次能入。若灭尽定,由从非想非非想处,欲求上进,暂时止息所缘作意以为上首,勤修加行,渐次能入。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78】分位决

杂集论七卷十四页云:分位决定者:谓现法受等分位决定业。如由此业,于现法中,必定受异熟;由此业、必受生异熟;由此业、必受后异熟。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79】父母不

如生不定中说。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80】集福王

成唯识论九卷十六页云:二、集福王定。谓此自在,集无边福;如王势力,无等双故。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81】金刚喩

  杂集论十卷十四页云:金刚喩定者:谓居修道最后断结道位所有三摩地。此复略有二种。谓加行道摄。无间道摄。加行道摄者:谓从此已去,不为一切障所碍,而能破一切障。无间道摄者:谓从此无间,尽智无生智生。又此三摩地,无间,坚固,一味,遍满。云何此金刚喩定名无间?谓此相续流,非世间行所间缺故。坚固者:非一切障所坏;能坏一切障;极坚猛故。一味者:无分别性,纯一味故。遍满者:缘一切所知法共相真如为境故。为显此义,薄伽梵说:如大石山,无缺无隙无穴一段,极善圆满。十方猛风所不动转。
  二解  俱舍论二十四卷十页云:卽此所说阿罗汉向中,断有顶惑第九无间道,亦说名为金刚喩定。一切随眠,皆能破故。先已破故,不破一切。实有能破一切功能。诸能断惑无间道中,此定相应最为胜故。
  三解  大毗婆沙论二十八卷一页云:问:何故名为金刚喩定?答:无有烦恼不断不破不穿不碎。譬如金刚,无有若铁若牙若贝若珠若石等,不断不破不穿不碎。是故此定名金刚喩。假使具缚有情身中,能起此定;尔时卽能顿断三界一切烦恼。云何知然;金刚喩定现在前时,顿证三界见修所断烦恼断故。问:此无间道,四蕴五蕴为自性;何故但说定耶?答:定遍增故。如见道,五蕴为自性。见遍增故;但名见道。如现观边世俗智,四蕴五蕴为自性。智遍增故;但说名智。如四通行,四蕴五蕴为自性。通慧偏增故;但名通行。如是此道,虽四蕴五蕴为自性;而定偏增,是故但名金刚喩定。问:何故此道定偏增耶?答:非想非非想处下下烦恼,难断难破,极难越度;须坚固定,为所依止,发大精进,乃能除遣。譬如有人,欲杀香象,先安其足;后发武勇,成其杀事。是故此道,定用偏增。复次非想非非想处下下烦恼,最极微细,不明不显,难可觉知;须依胜定,令心澄细,方能除断。如善射者,欲射毛端;依巧便法,令心澄细,发箭方中。是故此道,定用偏增。如彼卷一页至十一页广说。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82】四种

俱舍论二十八卷十三页云:所言从净生无漏者,为一切种皆能生耶?不尔。云何?颂曰:净定有四种。谓卽顺退分、顺住、顺胜进、顺决择分摄。如次顺烦恼,自上地无漏。互相望如次,生二三三一。论曰:诸净等至,总有四种。一、顺退分摄,二、顺住分摄,三、顺胜进分摄,四、顺决择分摄。地各有四。有顶唯三。由彼更无上地可趣故;彼地无有顺胜进分摄。于此四中,唯第四分、能生无漏。所以者何?由此四种、有如是相。顺退分、能顺烦恼;顺住分、能顺自地;顺胜进分、能顺上地;顺决择分、能顺无漏。故诸无漏、唯从此生。此四相望互相生者,初能生二。谓顺退住。第二生三。除顺决择。第三生三。除顺退分。第四生一。谓自非余。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83】发心

  如十种发心中说。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84】胜满

  如二种满中说。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85】受业

  杂集论七卷十四页云:如经言决定受业者,云何决定?谓作业决定,受异熟决定,分位决定。作业决定者:由宿业力,感得决定异熟相续。于此生中,必造此业。何以故?应造此业期限决定故;终不越限,必造此业。乃至诸佛世尊大神通力,亦不能为障,令其不造。随因决定力,果相续转变故。受异熟决定者:如先所说故思造业。分位决定者:谓现法受等分位决定业。如由此业、于现法中必定受异熟,由此业、必受生异熟,由此业、必受后异熟。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86】行地

  如七地中说。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87】修作

  如善修事业中说。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88】苦乐不

  如生不定中说。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89】乐受

五事毗婆沙论下论二十一页云:有余欲令无实乐受,及不苦不乐受。问:彼何缘说无实乐受?答:经为量故。谓契经说:诸所有受,无非是苦。又契经说:汝应以苦观于乐受。若乐受性是实有者:如何世尊教诸弟子观乐为苦。又契经言:于苦谓乐名颠倒故。若有乐受;应无于苦谓乐想倒心倒见倒。又契经说:诸有漏受,苦谛摄故。此中摄者:是自性摄。非实乐受是苦自性。云何可言是苦谛摄?既说苦谛摄故;无实乐受。又相异故。谓逼迫相,说名为苦。非实乐受有逼迫相。如何可言诸有漏受皆苦谛摄。又现观故。谓观一切有漏皆苦,说名现观。若乐受性是实有者;观乐为苦,成颠倒见;应非现观。是故定知无实乐受。阿毗达磨诸论师言:实有乐受。经为量故。谓契经说:佛告大名,若色一向是苦非乐,非乐所随;有情不应贪着诸色,乃至广说。又契经言:幷乐幷喜,于四圣谛,我说现观。又契经说:有三种受。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又契经言:诸乐受,生时乐,住时乐。由无常,有过患。诸苦受,生时苦、住时苦。由无常,有过患。若乐受性非实有者:应非如苦作一类说。应于乐受作别类说。应于苦受作别类说。又若乐受非实有性;应无轻安。以无因故。如契经说:由有喜故,身心轻安。若无轻安;亦应无乐。展转乃至应无涅盘。无渐次因,果非有故。彼师于此,作救义言:如上地中,虽无有喜;而非无有身心轻安。故引证言,非为决定。彼救非理。所以者何?以上地中都无喜故。应观此义。如健达缚三事和合,食名色经。如契经言:父母交会,有健达缚正现在前。而见有时无父母会,有健达缚亦现在前。如受湿生及化生者。非受胎卵二生,有情,离父母合,有入胎义。又如经言:三事和合,谓寿暖识。然无色界,虽无有暖;而有寿识。非欲色界寿识离暖。又如经说:身依食住。非上二界,住由三食,欲界亦然。非欲界中住由四食,上界亦尔。又如经言:名色缘识,识缘名色。非无色界,虽无有色,而名与识展转相缘;令欲色中,亦有此义。此中亦尔。若有喜处;由有喜故,得有轻安。若处喜无;轻安亦有。由余缘故。不应为责。何谓余缘?谓先欲界,有胜喜受,引未至定轻安令起。初二静虑,有胜喜受,引上地中轻安令起。若全无喜;则无轻安。由此证知定有乐受又如初果,在上二界,虽不能得;而彼能得阿罗汉果。先力引故。此亦应然。不应为责。又如以杖先击于轮,后舍杖时,其轮犹转。此亦应尔。由先喜力引后轻安,是故轻安定由有喜。喜卽喜受。乐受所摄。是故定知实有乐受。又由乐受,有希望故。如契经说:若有乐者;于法希望。乐受若无;则应于法无希望者。是故定知实有乐受。又可爱业,应无果故。若无乐受;诸可爱业,应空无果。诸可爱业,定以乐受为其果故。亦不应言诸可爱业,以诸乐具为异熟果。乐具但是增上果故。谓诸乐具,是增上果;非异熟果。所以者何?所有乐具,可有与他共受用故。自命终已;不失坏故。谓诸乐具,与他有情,可共受用。诸异熟果,定无与他共受用义。堕自相续,不共他故,又诸乐具,自命终已;如像马等,犹不失坏。诸异熟果,与身命俱。身命若无;彼定失坏。故可爱业若无乐受:应空无果。其理决定。又摄益故。若无乐受;诸根大种,应无摄益。若谓摄益由诸有情分别境界,非由乐受;理亦不然。应知摄益,如由苦受有损害故。又正加行,必有果故。若无乐受;则正加行,应空无果。正加行者,应以苦受为异熟果,无乐受故。如邪如行,必以苦受为异熟果;故正加行,应以乐受为异熟果。更相违故。如明与暗,影与光等。又由乐受,起恶行故。若无乐受;恶行应无。由诸有情,贪着乐受,起诸恶行,感苦受果。恶行若无,应无苦受。苦受既有;恶行非无。既有恶行;定有乐受。又法受故。如契经说:有四法受。或有法受,现乐后苦。或有法受,现苦后乐。或有法受,现乐后乐。或有法受,现苦后苦。若无乐受;法受应一。不应有四。由如是等种种因缘,定有乐受。问:若有乐受;世尊所说违乐受经,有何理趣?答:有别理趣。且初经说诸所有受无非苦者;当知彼经,依三苦说。何谓三苦?一者、苦苦,二者、坏苦,三者、行苦。若诸苦受;由苦苦故,说名为苦。若诸乐受;由坏苦故,说名为苦。若诸不苦不乐受;用行苦故,说名为苦。如契经说无常故苦。应知彼经有此理趣。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90】领受

如定异差别有多种中说。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91】念为

  瑜伽六十八卷三页云:由所依者:四因缘故,念于此定,能作所依。一、系所缘故。谓于四念住,系摄其心。二、随顺定故。谓由此念,于守护根门,正知而住,顺欢喜处,随念作意中,能随顺定。三、能断盖故。谓于各别不净观等,诸盖对治作意中,能断诸盖。四、极多修习相作意故。谓远离者,于止举舍相,无间殷重加行中,能多修习。是故此念,为定所依。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92】次第

如次第差别有多种中说。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93】善巧

集异门论二卷一页云:入定善巧云何?答:定、谓八部八蕴定。卽四静虑四无色定。入定善巧,谓如实知见如是补特伽罗,入初静虑定;如是补特伽罗,乃至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复次如实知见如是补特伽罗,于初静虑定,有善巧作意;如是补特伽罗,乃至于非想非非想处定,有善巧作意。复次如实知见如是补特伽罗,入初静虑道;如是补特伽罗,乃至入非想非非想处道。复次如实知见如是补特伽罗,于入初静虑道,有善巧作意;如是补特伽罗,乃至于入非想非非想处道,有善巧作意。其事云何?如有说言:我如是作意,如此作意,于入初静虑定,乃至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善等了,善近了,善分别,善思惟,善通达。我如是想,如是观,如是胜解,如是任持,如是分别,于入初静虑定,乃至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善等了,乃至善通达。我如是摄心、策心、伏心、持心、举心、舍心、制心、纵心、于入初静虑定,乃至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善等了,乃至善通达。我如是法,于入定及入定善巧,无作用,无利益,无多所作;但为障碍。我于此法,善等了,乃至善通达。我如是法,于入定及入定善巧,有作用,有利益,有多所作;不为障碍。我于此法,善等了,乃至善通达。于如是入种种定中,解了、等了、近了、遍了、机黠、通达、审察、聪睿、觉、明、慧、行、毗钵舍那,是谓入定善巧。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94】舍无量

法蕴足论六巻八页云:复有一类、舍俱行心、无怨无敌,远离恼害,广大无量,善修习故;想对一方胜解遍满具足而住。及对第二第三第四上下或傍一切世间,亦复如是。是名第四。云何为舍?谓有一类、作是思惟:应于有情住平等舍。彼依出家、或依远离;由思择力,内所发起色界定善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警觉寂静住性,总名为舍。复次与舍相应受想行识、及所等起身语二业、不相应行、亦名为舍。云何舍心定加行?修何加行,入舍心定?谓有一类、虽见可爱可乐可喜可意等有情;而不起分别:此是我母,此是我父;乃至此是我朋友等。唯起平等有情胜解。如无求士、遇入一林,虽见娑罗树、或多罗树、或夜鬘树、或马相树、或邬昙跋罗树、或诺瞿陀树等;而不起分别:此是娑罗树,此是多罗树,乃至此是诺瞿陀树等。唯起平等树林胜解。修舍行者、于诸有情,不起分别;应知亦尔。是名舍心定功行,亦名入舍心定。复次舍心定有二种。一、狭小,二、无量。云何狭小舍心定加行?修何加行,入狭小舍心定?谓有一类、于诸可爱可乐可喜可意等有情,谓父母兄弟姊妹、及余随一亲属朋友等。彼于如是狭小有情,令狭小舍俱心住等住近住安住调伏寂静最极寂静一趣等持。于彼有情,住平等舍。彼于尔时,若心散乱、驰流余境,不能一趣,不能守念,令住一缘;于彼有情住平等舍;齐此未名狭小舍心定加行,亦未名入狭小舍心定。彼若尔时、摄录自心、令不散乱驰流余境,能令一趣、住念一缘、思惟狭小诸有情相,于彼有情、住平等舍;如是思惟、发勤精进,乃至励意不息;是名狭小舍心定加行,亦名入狭小舍心定。彼于此道生已,修习多修习故;便令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一趣等舍,无二无退,于彼有情、住平等舍。齐此名为已入狭小舍心定。又此定中诸心意识、名狭小舍俱有心。诸思等思乃至造心意业、名狭小舍俱有意业。诸心胜解已胜解当胜解、名狭小舍俱有胜解。又此定中若受若想乃至若慧等、名狭小舍俱有诸法。如是诸法、亦得名狭小舍心定加行,亦名入狭小舍心定。云何无量舍心定加行?修何加行,入无量舍心定?谓卽于狭小舍心定,数数修习;令心随顺调伏寂静。数复调练,令其质直柔软、堪能与后胜定作所依止。然后渐令胜解遍满于东方等无量有情,住平等舍。彼于尔时、若心散乱、驰流余境,不能一趣,不能守念,令住一缘;于彼有情住平等舍;齐此未名无量舍心定加行,亦未名入无量舍心定。彼若尔时、摄录自心、令不散乱驰流余境,能令一趣、住念一缘、思惟无量诸有情相,于彼有情、住平等舍;如是思惟、发勤精进,乃至励意不息;是名无量舍心定加行,亦名入无量舍心定。彼于此道生已修习多修习故;便令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一趣等持,无二无退,于彼有情、住平等舍。齐此名为已入无量舍心定。又此定中诸心意识、名无量舍俱有心。诸思等思乃至造心意业、名无量舍俱有意业。诸心胜解已胜解当胜解、名无量舍俱有胜解。又此定中若受若想乃至若慧等、名无量舍俱有诸法。如是诸法、亦得名无量舍心定加行,亦名入无量舍心定。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95】生处不

如生不定中说。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96】十种决

显扬十六卷十九页云:十种决定者:一、于众生无中决定。二、于遍计所执自性无中决定。三、于无我有,四、于相有,五、于麁重有,是中幷决定。六、于不灭中决定。谓或无故不灭。谓众生我及法我。或有故不灭。谓二无我。七、于无二中决定。谓法及法空,无有差别。八、于空无分别决定。九、于法性无怖决定。谓诸愚夫,于此性处,生诸怖畏。智者于此,无有怖畏。是故决定。十、于自在能断决定。谓我不复从于他人求断方便,是故决定。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97】寿量不

如命根差别有多种中说。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98】寿量决

如命根差别有多种中说。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99】受身不

  如生不定中说。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100】受业

瑜伽九卷六页云:顺定受业者:谓故思已;若作,若增长业。 - 朱芾煌

当前只显示前100个在法相辞典中的搜索结果..
法相辞典中的【100】个结果已显示完毕,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