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1本字典中找到 65 條與「弟子」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法相辞典】的查詢結果:
法相辭典 【1】弟子

法蘊足論二卷一頁雲:聖弟子者:聖、謂佛法僧。歸依佛法僧,故名聖弟子。
二解  集異門論十四卷十二頁雲:聖弟子者:聖謂諸佛。佛之弟子、名聖弟子。諸能歸依佛法僧者、皆得聖弟子名。故名聖弟子。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2】世尊弟子

大毗婆沙論五十叁卷八頁雲:問:何故異生不名世尊弟子?答:若聞佛說叁寶四谛,決定信受者;名世尊弟子。異生聞說叁寶四谛,或信不信故,不名世尊弟子。複次若唯事佛,不事余天者;名世尊弟子。異生事佛,或事余天故;不名世尊弟子。複次若于叁寶,得證淨者;名世尊弟子。異生不爾故,不名世尊弟子。複次若于佛法,心不移動,如門阃者;名世尊弟子。異生于佛法,其心輕動,如柳絮疊花故,不名世尊弟子。複次若聞正法已,不爲邪聞所壞者;名世尊弟子。異生聞正法已,或爲邪聞所壞故,不名世尊弟子。
二解  大毗婆沙論一百叁十四卷七頁雲:問:何故異生不名世尊弟子?答:若唯順佛語,不受余教;名世尊弟子。異生或順佛語,或順邪言;故不名世尊弟子。有說:諸有正聞,非邪聞所伏;乃名世尊弟子。異生不爾。有說:若成就四種證淨;名世尊弟子。異生無四證淨,故不名世尊弟子。有說:若唯稱佛以爲大師;名世尊弟子。異生或稱外道邪魔以爲師故;不名世尊弟子。有說:若唯歸敬叁寶,以爲福田;名世尊弟子。諸異生類,或以邪神諸外道等,以爲福田;不名世尊弟子。有說;若信唯佛是一切智;唯佛所說法,能渡生死;唯苾刍僧,是梵行者;名世尊弟子。諸異生類,與此相違。是故不名世尊弟子。有說:于佛聖教,其心堅牢,如天帝幢;名世尊弟子。諸異生類,于佛教中,心不堅牢,猶如疊絮,隨風上下,轉動無恒;故不名爲世尊弟子。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3】諸聖弟子

如二種作猶豫法中說。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4】弟子德圓滿

  瑜伽九十二卷二十一頁雲:雲何二相、應知弟子、其德圓滿?謂于如來無量法教,能了知已;而未得到聞之彼岸。若以得到其彼岸者,要爲修行法隨法行,證得出離;非爲受持。了知是已;如理修行法隨法行。非但隨說音聲語言,以爲究竟。是名第一諸弟子衆其德圓滿。如是修行法隨法行,不以下劣而生喜足;要當往趣賢敏丈夫所趣之地。定當獲得彼所應得。是名第二諸弟子衆其德圓滿。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弟子離欲

瑜伽五十一卷十八頁雲:若聖弟子、由出世道,離欲界欲;乃至具得離叁界欲。爾時一切叁界染汙諸法種子、皆悉永害。何以故?由聖弟子、于現法中,不複堪任從離欲退、更起下地煩惱現前。或生上地、亦不堪任從彼沒已、還生下地。如谷麥等諸外種子、安置空迥、或于幹器,雖不生芽;非不種子。若火所損;爾時畢竟不成種子。內法種子損伏永害道理、亦爾。若聖弟子、將入無余涅盤界時,所有一切善及無記諸法種子、皆被永害。由染汙法種子滅故;不複能感當來異熟果。亦不複能生自類果。當知是名第四損伏。所謂永害助伴損伏。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6】弟子衆德圓滿

  瑜伽九十二卷二十叁頁雲:雲何二相、諸弟子衆、其德圓滿?謂諸弟子、最初忍受大師所見。謂諸法中空無我見。由是因緣,于諸法中,不增益我,起邪執著;亦不毀壞世俗道理。勝義樂故,無所隨從;隨言說故,亦不遠離。是名第一諸弟子衆其德圓滿。又彼于見,既忍受已;能正修行法隨法行。由四法攝,所攝受時,若彼諸法,有苦有害;如實了知,能速斷滅。若彼諸法,無苦無害;如實了知,能速作證。是名第二諸弟子衆其德圓滿。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7】多聞諸聖弟子

  如二種作猶豫法中說。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8】外道弟子叁種

瑜伽九十六卷六頁雲:複次于外道處外道弟子,各別見趣廣施設中,略有叁種由忍見依差別可得。依此正法,能令永舍纏及隨眠。由纏舍故;彼亦隨舍。余亦無執。了知由彼于現法中與他違诤忿競而住,能引自他一切無義。既知是已;舍彼隨眠。由舍此故;所余隨眠及余因此所有諸纏,畢竟無執。于外道處各別見趣廣施設者:謂執世間、若常無常。廣說乃至如來滅後非有非無。于中一類外道弟子,爲性遲鈍,如如自師、或他教導,如是如是不審思量,取執堅著,唯此谛實,余皆愚妄。彼于一切各別見趣,悉皆忍受。是名第一由忍見依。複有一類外道弟子,性是中根,而非遲鈍。不能自然于法猛利推尋觀察,亦不隨言便生信解;而于展轉相違見趣,隨喜樂一。彼于一類見趣忍受,于余一類而不忍受。是名第二由忍見依。複有一類外道弟子,性是利根;彼能自然于法猛利推尋觀察。由諸見趣惡施設故;彼見一切皆不應理。見已;一切都不憙樂。由是因緣,于諸見趣,皆不忍受。此複有二補特伽羅。一、邪見行。性無堪能,無求解意。二、正見行。性有堪能,有求解意。此中第一,一切不忍補特伽羅,卽由如是非理比量,于善說法毗柰耶中,不審思量,執爲非理,誹謗賢聖,起無有見。又于一切各別見趣,皆不忍受方便,令彼無所依仗;亦令滅壞,無所宗承。而妄分別計度顯示無所依仗所引見趣,常與一切各別見者共興違诤,互相惱害。是名第叁由忍見依。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9】佛記弟子雙雙第一

  大毗婆沙論一百七十九卷十叁頁雲:問:何故世尊說諸弟子,雙雙第一?尊者世友說曰:世尊欲顯善說法中師與弟子,賢和無诤,互不相隱真實功德。非如外道,爲名利故;心懷嫉妒。弟子與師,互相非毀。複次世尊欲顯善說法中,弟子尚有真實功德,可稱可記;何況于師。惡說法中,師尚無有實德可記;何況弟子。複次欲顯善說法中,悭垢永斷。師與弟子,互相稱揚真實功德。非如外道,有悭垢故;師于弟子,弟子于師,尚不欲聞他人稱贊;何況自說。複次世尊顯己所應作事,皆已成辦,舍教授擔而自安故。複次欲顯苾刍修正加行,有所歸趣,非悠悠故。複次世尊欲令于所贊德,隨彼愛樂多住中者,生敬重心,意望滿故。複次佛爲勉勵新學苾刍,令生希慕,翹勤修故。大德說曰:由二因緣,世尊記說弟子功德。一者、顯已現法樂住,二者、哀愍後世有情。複次世尊自顯于九十六諸外道衆中,我衆最勝故。複次世尊欲顯佛出世間,有大饒益。謂佛出世,乃有如是諸第一雙開士出現。非無佛時。複次世尊欲令于諸功德差別門中別別樂者,歡喜勤修;舍諸懈怠,疾證得故。複次世尊欲以弟子所得,證己所說是真實故。複次欲止誹謗善說法中無有現證上人法者故。複次世尊欲止見諸苾刍形容憔悴生輕慢者,顯此皆有殊勝功德。阿毗達磨諸論師言:隨諸佛法故。謂過殑伽沙數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世間,法皆記說弟子衆中所有多雙第一功德。今佛亦爾。複次欲令世間別別愛樂諸功德者,聞生歡喜;于佛正法,起尊重心,種諸善根,獲大饒益故。複次欲與未來諸佛莊嚴徒衆故。謂佛記說諸弟子已;無量有情,若見若聞,皆生歡喜,發起正願。隨所修習施戒多聞正勤梵行,皆以回向第一功德。願我來世,于佛法中,得預如斯諸正士數。則爲莊嚴彼佛徒衆。複次欲令所記弟子,自慶願滿故。謂因儒僮等五百苾刍,曾于過去五百佛所,若見若聞彼佛記說弟子功德,歡喜發願;隨我所有施戒多聞正勤梵行,願于來世佛正法中,得預如是大弟子數。今既願滿,複聞佛記,歡喜踴躍,深自慶幸。故有是說:一一如來大弟子衆,皆于過去五百佛所,大誓莊嚴,方得成就。由如是等種種因緣,佛記弟子雙雙第一。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0】雙賢弟子先般涅盤

大毗婆沙論一百九十一卷叁頁雲:何故雙賢弟子,先般涅盤;然後佛耶?答:彼二尊者,先長夜中,造作增長感無斷業。勿空無果異熟故。由二因緣,彼二尊者,求如是處,發起此業。一、以見爲先故,二、以聞爲先故。見爲先者:彼二尊者,過去曾見先叁藐叁佛陀雙賢弟子,先般涅盤,然後彼佛。聞爲先者:彼二尊者,過去曾聞先叁藐叁佛陀雙賢弟子,先般涅盤,然後彼佛。既見聞已;而便引起隨順彼因。諸我所行若戒,若禁,苦行,梵行,一切回向,願我未來,得作如斯善士行類;恒與大師,現受法樂,而無間斷。若佛先般涅盤,然後雙賢弟子者;則彼所造作增長感無斷業,應空無果異熟。問:一切造作增長感無斷業,無如佛者,若雙賢弟子,先般涅盤;則佛感無斷業,便空無果異熟。豈雙賢弟子,感無斷業,于佛爲勝耶?答:弟子于師,有二種受用勝。一、財受用,二、法受用。師于弟子,有一種受用勝。謂財,非法。然造作增長感無斷業,但爲法故;非爲財故。是以無前過失。問:雙賢弟子中,般若勝者;複先涅盤。非神通勝者。神通勝者,于彼既失法受用義;雲何非感無斷業空無果異熟耶?答:般若勝者,無如世尊。彼雖涅盤;以世尊在,故于法受用,非空無果。複次由法爾故;雙賢弟子,先佛般涅盤。何謂法爾?謂法應如是。不可改易。不可征诘。是法爾義。此顯一切諸佛雙賢弟子,法應先佛而般涅盤。此理無異。有說:與轉輪王相似法故。如轉輪王,欲往彼彼未至方域,必令前軍勇將,先導而往。如是十力法轉輪王,欲往未至無余依涅盤界,亦令如前軍勇將雙賢弟子,先導而往。有說:欲令所化有情,入佛法故。謂有所化有情,雖近佛而住,盡衆同分;不欲來詣佛所,受行佛法。若見雙賢弟子般涅盤時;便于生死厭怖,來詣佛所,受行佛法。有說:爲解所化有情愁憂心故。謂若佛先般涅盤;則無有能解所化有情愁憂心者。若雙賢弟子,先般涅盤;則有如來、能于雨四月中,依彼及自說無常教,解彼愁憂,令修勝行。有說:欲令所化有情,于佛當般涅盤,預系念住故。謂由雙賢弟子,先般涅盤;所化有情,便作是念:佛亦不久當般涅盤。以雙賢弟子已涅盤者,如天欲雷,必先掣電。若不以電爲先而震雷者;則令怯弱有情,聞之驚懾,或複致死。是故天欲雷時,愍有情故;先流電耀。彼既知已;虛心待之。雖聞咤雷;則無驚駭。如是若佛先般涅盤者,則令一類于佛慕戀,渴仰有情,驚怛悶絕。若雙賢弟子,先涅盤者;則令彼類、預起如來般涅盤想。至佛涅盤,則無悶絕故。有頌言:恒作無常想,變壞則無憂。如睹電爲先,聞雷不驚怖。有說:爲息謗故。謂有外道、恒謗佛言:沙門喬答摩、攝受邬波底沙、及俱履多故;夜從谘受,晝爲他說。若彼二人般涅盤已;世尊說法,不異先時。則諸外道,誹謗皆息。有說:爲顯世尊,不久住世,必當般涅盤故。如世界將欲壞時,蘇迷盧山、數爲難陀邬波難陀二大龍王纏繞舍去。諸天見已;卽知世界不久當壞。如是尊者舍利子、大目揵連、先般涅盤;世便知佛不久滅度。由如是等種種因緣,故雙賢弟子、先般涅盤;然後佛滅。問:何故具壽蘇跋陀羅、先般涅盤,然後佛耶?答:亦由法爾故。謂諸佛法爾、最後弟子、先般涅盤;然後佛。問:何謂法爾?答:法應如是,不可改易;故名法爾。此顯一切諸佛,法應後最後弟子而般涅盤。此理無異。有說:與轉輪王相似法故。如轉輪王、欲入園苑勝地遊戲;必以諸莊嚴具、莊飾最小王子,令其先入。然後自往。如是十力無上法王、將欲入如園苑勝地無余依涅盤界,亦先以菩提分法,莊嚴最後弟子,令先涅盤;然後自往。有說:尊者蘇跋陀羅作是念:一切同梵行者、皆在我前,入有余依涅盤界。我當複在一切同梵行者前,入無余依涅盤界。由其志願,故彼先佛而般涅盤。有說:彼尊者作是念:如受爾所聖教功德,還受爾所生死過患。我既不能領受聖教衆多功德;何須久住領受生死衆多過患。故彼先佛而般涅盤。有說:彼尊者怖畏多受利養恭敬故。謂拘屍城諸力士等、先于彼尊者,起大師想。複知彼得阿羅漢果。彼尊者作是念:若佛般涅盤後,彼必于我大設供養。幸因佛未涅盤,諸力士等、供養世尊,未暇相及。我當先佛而般涅盤。有說:彼欲斷絕诤根本故。謂彼尊者作如是念:若我後佛般涅盤者:外道謂我、是彼同類。諸苾刍複言是我同類。因此便興種種鬥诤。彼觀未來有如是事。是故先佛而般涅盤。有說:欲顯世尊、于最後位,教化功德,亦無減故。謂或有作是念:世尊功德退減而般涅盤。故彼尊者欲顯世尊、于最後位,亦能教化有情,令功德圓滿。謂令入無余依涅盤界。由如是等種種因緣,故彼先佛而般涅盤。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1】諸聖弟子二種雜染

瑜伽九十七卷十六頁雲:複次諸聖弟子,已見谛迹,未離欲者,應知略有二種雜染。謂欲雜染,後有雜染。于此二種,諸聖弟子,應勤加行,淨修其心。諸聖弟子,爲欲斷除欲雜染故,勤方便時;漸依叁行。謂趣無動行,趣無所有處行。證入無動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處定。此由斷對治故,及遠分對治故;超度欲雜染。或爲斷除後有雜染,勤方便時;已離欲界愛,未離色界愛。謂我所何當不有;我何當不有;我當不有;我所當不有。若今所有,若昔所有,如是一切,我皆棄舍。彼正修習能斷後有所有差別對治道已;離色界愛,乃至能入非想非非想處定。若現法中,于其上舍,多生愛味,不般涅盤;彼于現法,不全解脫一切所有後有雜染。若于上舍,不生愛味;彼現法中,能般涅盤;能全解脫所有一切後有雜染。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2】八種棄舍近住弟子因緣

瑜伽六十叁卷叁頁雲:謂有八種棄舍近住弟子因緣。于彼雜染之所染汙。由染汙故;彼便棄舍近住弟子。非無煩惱諸阿羅漢常善住念有如斯事。雲何爲八?謂性于彼近住弟子,有憎惡心。唯欲自身受于恭敬。如欲恭敬,欲受利養,亦複如是。近住弟子,多所毀犯,行不正行。又于近住諸弟子衆,饒益損減,便有所須,及與不須。于增上戒教授折伏,不能堪忍。于增上心增上慧住,教授折伏,不能堪忍。于營衆務所有擾惱,不能堪忍。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3】二種師及弟子甚希奇法

  瑜伽九十六卷十二頁雲:于善說法毗柰耶中,略有二種師及弟子甚希奇法。一、平等見,隨起言說。二、最勝見,隨起言說。如是二種,外道法中,都不可得。所作差別故。遠離涅盤故。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4】弟子衆但觀生滅而住

瑜伽五十二卷六頁雲:問:佛聖弟子、應觀有爲、具足叁相;何故但說聖弟子衆、于諸蘊中,隨觀生滅而住;不說隨觀住異性耶?答:生及住異、俱生所顯。是故二相、合爲一分,建立生品。卽說隨觀一生相住。于第二分、建立滅品。卽說隨觀一滅相住。又若由此相,起厭思惟;今于此中、但說此相。謂于諸行中、觀無常相,能起厭患離欲解脫。故但思惟無常性相。無常性相、本無今有,有已還無,所顯。本無今有,是名爲生。有已還無,是名爲滅。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5】內外法師及弟子高下差別

瑜伽八十七卷二十五頁雲:複次應知由五種相,于內外法、師及弟子,高下差別。一、由住故。二、由禦衆故。叁、由論決擇故。四、由建立開顯道故。五、由行故。謂諸外道、師及弟子,恒常住于愦鬧之住。內法師弟子,時時住于極寂靜住。是名第一高下差別。又外道師、由自有量出家弟子諸外道僧,說名有僧。由自有量在家弟子諸外道衆,說名有衆。希彼一切共許爲師,故名衆師。愚類衆生,鹹謂有德,是故說名共推善色。當知如來,與彼相違。雖爲一切天及世間無上大師;于彼同尊,而無所冀。又外道師、與自弟子,共興議論決擇之時,凡有所說,展轉意解,各各差別,不相扶順;轉增愚昧,非淨其智。當知內法,與彼相違。又外道師、爲諸弟子、依止無因不平等因,施設建立開顯其道。聽聞如是不正法故;爲大羅剎娆亂其心。又由不正尋思相應非理作意,其心散亂。以于他所,懷勝負心,咎責于他。若他反诘,便興卒暴,不審思擇,輕出言詞。自爲無因不平等因、所覆藏故;名爲雜染。由此愚夫、于染因緣,若自,若他,不如實知;故名愚昧。離清淨故;名不明了。于清淨因,不善巧故;說名不善。又乃至于應所說語,如所說語,是處說語,如是一切,不如實知;是故說彼爲不知量,爲不知恩。當知內法、與彼相違。又諸外道、師及弟子、雖無異說;所說無減。無顛倒故。雖不流漫;所說無增。無加益故。雖等所說;義相似故。雖是法說;文平等故。雖複記別法及隨法;然于同法,樂爲朋黨。當知彼于法隨法行,自義證得不放逸者,尚不能得;況縱逸者。彼由如是不得自義,便爲他論製伏輕毀;幷彼所受諸惡邪法。當知內法、與彼相違。是名五種高下差別。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6】內法弟子與外道弟子不同品類

瑜伽九十七卷叁頁雲:雲何內法弟子與外道弟子不同品類?謂外道弟子,或墮有見常邊,或墮無見斷邊。長夜積集,深起藏護。由聞親近,由思染著,由修染著。內法弟子,行處中行,遠離二邊。 - 朱芾煌

法相辞典中的【16】個結果已顯示完畢,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