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四十四卷十六页云:云何名为菩萨惭愧?当知惭愧、略有二种。一者、自性。二者、依处。言自性者,谓诸菩萨、于罪现行,能正觉知我为非法;内生羞耻。是名为惭。卽于其中,能正觉知于他敬畏,外生羞耻;是名为愧。菩萨羞耻、本性猛利,况复修习。如是应知名为菩萨惭愧自性。言依处者略有四种。若诸菩萨、于所应作,不随建立;而生羞耻。当知是名第一依处。若诸菩萨、于不应作,随顺建立;而生羞耻。当知是名第二依处。若诸菩萨、于覆已恶,而生羞耻;当知是名第三依处。若诸菩萨、于自所生恶作有依、随逐不舍,而生羞耻;当知是名第四依处。如是应知名为菩萨惭愧依处。
二解 大毗婆沙论三十五卷三页云:惭愧何差别?答:于自在者有怖畏转,是惭;于诸罪中、深见怖畏,是愧。如是差别。问:何故复作此论?答:阿毗达磨说此二法、展转相应,其相相似;今欲分别惭愧二种姓相差别,故作此论。谓于自在者有怖畏转,是惭;于诸罪中、深见怖畏,是愧。复次有所恭敬,是惭;有所怖畏,是愧。如是次第、与前所说无惭无愧差别相违,应随广说。 - 朱芾煌
如惭愧中说。 - 朱芾煌
如惭愧中说。 - 朱芾煌
如惭愧中说。 - 朱芾煌
如惭愧中说。 - 朱芾煌
成唯识论六卷二页云:羞耻过恶、是二通相。故诸圣教、假说为体。若执羞耻为二别相;应惭与愧、体无差别。则此二法、定不相应。非受想等有此义故。若待自他、立二别者;应非实有。便违圣教。若许惭愧实而别起;复违论说十遍善心。崇重、轻拒、若二别相;所缘有异,应不俱生。二失既同;何乃偏责?谁言二法所缘有异。不尔;如何?善心起时,随缘何境,皆有崇重善、及轻拒恶义。故惭与愧、俱遍善心。所缘无别。岂不我说亦有此义?汝执惭愧、自相既同;何理能遮前所设难。然圣教说顾自他者;自、法、名自。世间、名他。或卽此中崇拒善恶,于己益损,名自他故。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