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二十一页云:复言:世尊!云何正念?世尊告曰:勤修止观。诸瑜伽师,依止三相;时时于彼三种相中及不放逸俱行境界,心现明记;超越远离修道加行。
二解 如八支圣道中说。
三解 瑜伽十八卷二页云:云何正念?谓为永断上分诸结,复更修习四种念住;乃至修习三十七种菩提分法。
四解 此是四念住中正念。瑜伽八十三卷九页云:言正念者:不忘教授故。
五解 显扬二卷十五页云:七、正念。谓于修道中,乃至思惟诸谛故;或依奢摩他道,或依毗钵舍那道,或依双道,于所修习择法正勤喜安等持舍遍觉支中,念及正念随念诸念不忘念心明了性;及不忘失极不忘失极不忘失诸法性。
六解 法蕴足论五卷十三页云:云何正念?谓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乃至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所有念,随念,专念,忆念,不忘不失,不遗不漏,不失法性,心明记性;是名正念。
七解 品类足论八卷二页云:正念云何?谓圣弟子等,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诸念,随念,别念,忆念,不忘不失,不遗不漏,不忘法性,心明记性;是名正念。 - 朱芾煌
显扬二卷十八页云:三、正念迹。谓能持三摩地蕴法义故名迹。未生者、令生;已生者、令增广。 - 朱芾煌
瑜伽二十三卷一页云:云何名为常委正念?谓于此念,恒常所作,委细所作。当知此中恒常所作,名无间作;委细所作,名殷重作。卽于如是无间所作,殷重所作,总说名为常委正念。 - 朱芾煌
瑜伽二十三卷一页云:云何名为防守正念?谓如有一,密护根门增上力故;摄受多闻,思惟修习。由闻思修增上力故;获得正念。为欲令此所得正念,无忘失故;能趣证故,不失坏故;于时时中,卽于多闻、若思、若修,正作瑜伽,正勤修习。不息加行,不离加行。如是由此多闻思修所集成念,于时时中,善能防守正闻思修瑜伽作用。如是名为防守正念。 - 朱芾煌
如五种随护加行中说。 - 朱芾煌
集异门论二十卷十三页云:云何无学正念?答:诸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学作意相应所有念随念专念忆念,不忘不失不遗不漏,不失法性心明记性。是名无学正念。 - 朱芾煌
如五圣智三摩地中说。 - 朱芾煌
如五圣智三摩地中说。 - 朱芾煌
集异门论七卷六页云:云何正念法迹?答:正念者,谓依出离远离所生善法,诸念随念,广说乃至心明记性;是名正念。法迹者,谓卽正念,亦名为法,亦名为迹,亦名法迹。是故名为正念法迹。 - 朱芾煌
杂集论十卷二页云:正念修习者:谓为对治忘失尊教随烦恼。 - 朱芾煌
如近住律仪五支所摄中说。 - 朱芾煌
瑜伽二十四卷六页云:云何正念巧便而卧?谓若诸法,已闻已思已熟修习,体性是善,能引义利;由正念故;乃至睡梦,亦常随转。由正念故;于睡梦中,亦常记忆;令彼法相,分明现前。卽于彼法,心多随观。由正念故;随其所念,或善心眠,或无记心眠。是名正念巧便而卧。 - 朱芾煌
大毗婆沙论八十一卷一页云:住舍正念正慧者:舍、谓行舍。正念,谓胜善念。正慧,谓胜善慧。 - 朱芾煌
瑜伽九十二卷一页云:当知此中于四念住善住心者、或于行时,境界现前,若不取相、及与随好;如实了知受生住灭。若取其相、及与随好;如实了知想生住灭。或于住时,如实了知彼因寻思、生住与灭。由如是相,正念正知;于一切时、于一切境、所缘境界,能如正轨、守护其心。是名最胜正念正知。复有最胜正念正知。谓已获得灭尽定者、或已获得无想定者、或已获得无寻伺者、当知依止圣住天住,除此最胜正念知住,更无有余能过上者。或从灭定起已而住,或将入定方便而住,如实了知受生住灭。是名最胜正念正知。如依灭定,如实知受;依无想定,如实知想;无寻伺定,如实了知所有寻伺;当知亦尔。由此最胜正念正知唯取法故;不于如是受、想、寻伺,起我我所虚妄分别。若诸愚夫、受想寻伺差别生时;于受等法,不能发起唯有法想。但作是念:我能领受,乃至广说。由是因缘,彼尚无有正念正知;何况最胜。此中后说正念正知、或不还果、或阿罗汉。当知前说正念正知、从得作意无有放逸诸异生位、至一来果。 - 朱芾煌
瑜伽六十八卷二页云:问:何因缘故,正念、正定、说为定蕴?答:二因缘故。一、由自性故。二、由所依故。由自性者:谓三摩地。由所依者:四因缘故,念于此定,能作所依。一、系所缘故。谓于四念住,系摄其心。二、随顺定故。谓由此念,于守护根门,正知而住,顺欢喜处,随念作意中,能随顺定。三、能断盖故。谓于各别不净观等,诸盖对治作意中,能断诸盖。四、极多修习相作意故。谓远离者,于止举舍相,无间殷重加行中,能多修习。是故此念、为定所依。 - 朱芾煌
如近律仪五支所摄中说。 - 朱芾煌
瑜伽三十卷一页云:若有自爱补特伽罗,初修业者,始修业时,为随证得自义利故;先应四处安住正念,然后往诣善达瑜伽,或轨范师,或亲教师,或余尊重,似尊重所。云何四处?一、专求领悟,无难诘心处。二、深生恭敬,无憍慢心处。三、唯求胜善,非显己能处。四、纯为安立自他善根,非求利养恭敬名闻处。如是正念,到师处已;先求开许请问时分。然后安详躬申请问。将请问时,偏覆左肩,右膝着地。或居下坐,曲躬而坐,合掌恭敬,深生愧畏,低颜软语,请问瑜伽。我于如是瑜伽行中,欲求受学。唯愿慈悲,为我宣说。 - 朱芾煌
瑜伽七十九卷十页云:复次有四种法,能令菩萨忘失正念。何等为四?谓于四种补特伽罗,四处,迷乱。一、于举罪补特伽罗。二、于教导补特伽罗。三、于欲作利益补特伽罗。四、于有德补特伽罗。谓于同梵行所,迷乱自过。于学现前,迷乱学处。于彼大乘欲胜解者欲正行者,显无差别标举分别诸过失故;发起迷乱胜解正行。于能说法补特伽罗,迷乱显彼所有密处。又云:复说由于举罪者所,迷乱自过,令念忘失,此何因缘?由于重事中,怖畏衰损;于轻事中,怖畏呵责;而设妄语所显故。由此毁犯。由业障故,有所忘失。设不毁犯;由犯障故,而有忘失。又说:由迷乱学处,令念忘失,此何因缘?由非自性随转虚妄见曲所显故。由此毁犯。由业障故,有所忘失。设不毁犯,由犯障故,而有忘失。又说:由于大乘迷乱胜解正行,令念忘失,此何因缘?由于菩萨,不生恭敬,隐覆实德,所显故。由此毁犯。由业障故,有所忘失。设不毁犯;由犯障故,而有忘失。又说:由迷乱显隐密处,令念忘失,此何因缘?由欲令于大乘不生乐欲所显故。由此毁犯。由业障故,而有忘失。设不毁犯;由犯障故,而有忘失。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