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6本字典中找到 25 條與「空性」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法相辞典】的查詢結果:
法相辭典 【1】空性

  瑜伽九十卷十八頁雲:當知此中于內煩惱,如實了知;有、知爲有,無、知爲無。是名空性。
  二解  雜集論二卷九頁雲:何故複說此名空性?一切雜染所不行故。所以者何?由緣此故,能令一切諸雜染事,悉皆空寂。雖複有時,說有雜染,當知但是客塵煩惱之所染汙。何等名爲客塵染汙?謂由未拔所取能取種子故,令依他性心,二行相轉;非法性心。以諸法法性,自性清淨故。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2】空性

  如貫穿法空性中說。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3】空性不空

  瑜伽九十卷十八頁雲:複次正見圓滿已見谛迹諸聖弟子,皆能如實越彼邪空;亦能如實入正不空。以世間道、及出世道,修習空性。其義雲何?謂于此處,彼非有故;正觀爲空。若于此處,所余有故;如實知有。譬如客舍,于一時間,無諸人物;說名爲空。于一時間,有諸人物;說名不空。或卽此舍,由無一類,說名爲空。謂無材木,或無覆苫,或無門戶,或無關鍵,或隨一分無所有故。然非此舍、卽舍體空。如是自體所依止身、亦名受趣,亦名想趣,亦名思趣。然此自體所依止身,于一時間,由無一類或受、或想、或複思等、一切煩惱隨煩惱等,說名爲空。于一時間,由有一類,說名不空。或卽自體所依止身,于一時間,由無一類或眼、或耳、或鼻、或舌、或身一分、或意一分,說名爲空。然非自體所依止身,卽自身體一切皆空。當知此中總略義者,若觀諸法所有自性,畢竟皆空;是名于空顛倒趣入。亦名違越佛所善說法毗奈耶。若觀諸法,由自相故,一類是有;一類非有。此有非有,畢竟遠離。又觀有性,于一時間,一分遠離;于一時間,一分不離。如是名爲于彼空性,無有顛倒,如實趣入。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4】空性差別

  辯中邊論上卷七頁雲:雲何應知空性差別?頌曰:此雜染、清淨、由有垢無垢。如水界全空,淨故許爲淨。論曰:空性差別、略有二種。一、雜染,二、清淨。此成染淨,由分位別,謂有垢位,說爲雜染。出離垢時,說爲清淨。雖先雜染,後成清淨;而非轉變,成無常失。如水界等,出離客塵;空性亦然。非性轉變。此空差別、複有十六。謂內空、外空、內外空、大空、空空、勝義空、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際空、無散空、本性空、相空、一切法空、無性空、無性自性空。此等略義、雲何應知?頌曰:能食、及所食,此依身、所住。能見此、如理,所求二淨空。爲常益有情,爲不舍生死,爲善無窮盡,故觀此爲空。爲種姓清淨,爲得諸相好,爲淨諸佛法;故菩薩觀空。論曰:能食空者:依內處說。卽是內空。所食空者:依外處說。卽是外空。此依身者:謂能所食所依止身。此身空故;名內外空。諸器世間,說爲所住。此相寬廣,故名爲大。所住空故;名爲大空。能見此者:謂智。能見內處等空。空智空故;說名空空。如理者:謂勝義。卽如實行所觀真理。此卽空故;名勝義空。菩薩修行,爲得二淨;卽諸有爲無爲善法。此二空故;名有爲空、及無爲空。爲于有情常作饒益,而觀空故;名畢竟空。生死長遠,無初後際。觀此空故;名無際空。不觀爲空。便速厭舍。爲不厭舍,此生死故;觀此無際生死爲空。爲所修善,至無余依般涅盤位,亦無散舍,而觀空故;名無散空。諸聖種姓,自體本有,非習所成;說名本性。菩薩爲此速得清淨而觀空故;名本性空。菩薩爲得大士相好而觀空故;名爲相空。菩薩爲令力無畏等,一切佛法,皆得清淨,而觀此空故;名一切法空。是十四空,隨別安立。此中何者,說名爲空?頌曰:補特伽羅、法、實性俱非有。此無性有性,故別立二空。論曰:補特伽羅及法實性,俱非有故;名無性空。此無性空,非無自性。空以無性爲自性故;名無性自性空。于前所說能食空等爲顯空相,別立二空。此爲遮止補特伽羅法增益執,空損減執,如其次第,立後二空。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空性異門

  辯中邊論上卷六頁雲:所知空性異門雲何?頌曰:略說空異門,謂真如、實際、無相、勝義性、法界等,應知。論曰:略說空性、有此異門。雲何應知此異門義?頌曰:由無變、無倒、相滅、聖智境,及諸聖法因,異門義如次。論曰:卽此中說所知空性,由無變義,說爲真如。真性常如,無轉易故。由無倒義,說爲實際。非諸顛倒依緣事故。由相滅義,說爲無相。此中永斷一切相故。由聖智境義,說爲勝義性。是最勝智所行義故。由聖法因義,說爲法界。以一切聖法,緣此生故。此中界者、卽是因義。無我等義。如理應知。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6】叁種空性

雜集論六卷七頁雲:又有叁種空性。謂自性空性,如性空性,真性空性。初依遍計所執自性觀。由此自相定非有故。第二依依他起自性觀。由此如所計度皆非有故。第叁依圓成實自性觀。由此卽真空性故。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7】四種空性

瑜伽十二卷八頁雲:當知空性、略有四種。一、觀察空。謂觀察諸法空無常樂,乃至空無我我所等。二、彼果空。謂不動心解脫,空無貪等一切煩惱。叁者、內空。謂于自身,空無計我我所及我慢等一切僻執。四者、外空。謂于五欲、空無欲愛。如說我已超過一切有色想故;于外空身作證具足住。乃至廣說。此中緣妙欲想、名爲色想。此想所起貪欲斷故;說爲外空。又修行者、由彼果空,或時作意思惟外空,或時作意思惟內空。由觀察空,或時思惟內外空性。由此力故;心俱證會。設複于此內外空性不證會者;便應作意思惟無動。言無動者,謂無常想,或複苦想。如是思惟,便不爲彼我慢等動。由彼不爲計我我慢,乃至廣說,動其心故;便于二空,心俱證會。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8】空性

瑜伽七十七卷十叁頁雲:世尊!此中何等空是總空性相?若諸菩薩,了知是已;無有失壞。于空性相,離增上慢。爾時世尊歎慈氏菩薩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乃能請問如來如是深義,令諸菩薩,于空性相,無有失壞。何以故?善男子!若諸菩薩,于空性相,有失壞者;便爲失壞一切大乘。是故汝應谛聽谛聽,當爲汝說總空性相。善男子!若于依他起相,及圓成實相中,一切品類雜染清淨遍計所執相,畢竟遠離性;及于此中,都無所得;如是名爲于大乘中總空性相。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9】貫穿法空性

瑜伽八十卷二頁雲:雲何貫穿法空性?謂唯由一相不可得所顯故。此中不可得者,卽于彼事所取無常性,若內,若外,若二中間,愚夫遍計所執言說自性,都不可得。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0】補特伽羅空性

如貫穿補特伽羅空性中說。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1】空性差別二種

  辯中邊論上卷七頁雲:雲何應知空性差別?頌曰:此雜染、清淨、由有垢無垢。如水界全空,淨故許爲淨。論曰:空性差別、略有二種。一、雜染,二、清淨。此成染淨,由分位別;謂有垢位,說爲雜染。出離垢時,說爲清淨。雖先雜染,後成清淨;而非轉變,成無常失。如水界等,出離客塵;空性亦然。非性轉變。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2】諸行空性決定

瑜伽八十五卷九頁雲:雲何諸行空性決定?謂去來諸行,尚定空性;何況現在。所以者何?未來諸行,其性未有,由此故空。過去諸行,其性已滅,由此故空。現在諸行,雖有未滅;谛義、勝義、性所遠離,由此故空。是名諸行空性決定。又由二相,當知諸行決定是空。一、畢竟離性空故,二、後方離性空故。畢竟離性空者:謂諸行中,我我所性,畢竟空故。後方離性空者:謂于已斷一切煩惱心解脫中,一切煩惱,皆悉空故。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3】貫穿到邊際空性

瑜伽八十卷五頁雲:雲何貫穿到邊際空性?謂由一種相。卽彼法無我智,如實顯現故。此中如實顯現者:謂顯現業煩惱相似相故,不可言說法故,離言說自性故,如是不執著故,有剎那故。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4】空性差別成立義

  辯中邊論上卷九頁雲:如是已顯空性差別;此成立義,雲何應知?頌曰:此若無雜染;一切應自脫。此若無清淨;功用應無果。論曰:若諸法空,未生對治,無容雜染者;一切有情,不由功用,應自然解脫。若對治已生,亦不清淨;則應求解脫,勤勞無果。既爾;頌曰:非染非不染;非淨非不淨。心性本淨故;由客塵所染。論曰:雲何非染、非不染?以心性本淨故。雲何非淨、非不淨?由客塵所染故。是名成立空差別義。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5】貫穿補特伽羅空性

瑜伽八十卷一頁雲:雲何貫穿補特伽羅空性?謂由一種相不可得所顯故。此中不可得者,謂于叁種事。一者、有情事,二者、彼差別事,叁者、彼受用事。若內,若外,若二中間,愚夫遍計所執實我,都不可得。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6】貫穿卽彼空性威德

瑜伽八十卷五頁雲:雲何貫穿卽彼空性威德?謂由一種相。業煩惱斷對治所顯故。此中斷者:謂彼剎那,光明想生,能斷無始時來所集一切諸業煩惱。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7】盡虛空性窮未來際

佛地經論二卷四頁雲:次後二種殊勝功德,顯示世尊功德無盡。盡虛空性窮未來際者:顯示世尊自利利他二德無盡殊勝功德。謂如虛空,經成壞劫,性常無盡。如來一切真實,功德亦複如是常無斷盡。如未來際,無有盡期,利他功德,亦複如是。窮未來際,常作一切有情利益安樂事故。又雲:盡虛窮性窮未來際者:顯示世尊無盡究竟殊勝功德。謂如虛空,常無窮盡,諸佛法界所起功德,亦複如是無窮盡故。如未來際,無有盡期,利樂一切有情加行,無休息故。諸佛功德,爲性是常。無盡究竟?爲性無常,相續不斷,無盡究竟?不可定說。以佛法身,清淨法界理性功德,性是常故。受用變化二身功德,雖性無常;無斷盡故;無盡究竟。一切如來,本發弘願,爲有情故,求大菩提。若諸有情,盡得滅度;爾時諸佛有爲功德,何不斷滅?諸有情界,無有一切盡滅度時。故佛功德,無有斷滅。所以者何?由法爾故,無始時來,一切有情,有五種姓。一、聲聞種姓,二、獨覺種姓,叁、如來種姓,四、不定種姓,五、無有出世功德種姓。如余經論,廣說其相,分別建立。前四種姓,雖無時限;然有畢竟得滅度期。諸佛慈悲善巧方便故。第五種姓,無有出世功德因故;畢竟無有得滅度期。諸佛但可爲彼方便示現神通,說離惡趣生善趣法。彼雖依教勤修善因,得生人趣,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必還退下,墮諸惡趣。諸佛方便,複爲現通說法教化。彼複修善,得生善趣;後還退墮,受諸苦惱。諸佛方便,複更拔濟。如是展轉,窮未來際,不能令其畢竟滅度。雖余經中宣說一切有情之類,皆有佛性,皆當作佛;然就真如法身佛性,或就少分一切有情,方便而說。爲令不定種姓有情決定速趣無上正等菩提果故。由此道理,諸佛利樂有情功德,無有斷盡。此利他德,依自利德,乃得無斷。是故如來有爲功德,從因生故;雖念念滅,而無斷盡。由佛功德,無盡究竟,是故成就最清淨覺。其余諸句,皆應如是一一配屬。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8】以世間道修習空性

瑜伽九十卷十九頁雲:以世間道修空性者:謂聖弟子、住遠離處;先于城邑聚落人想,作意思惟。次複思惟阿練若想。彼卽觀察:于自身中,此想爲空。謂人邑等想。此想不空。謂阿練若想。又余不空。謂阿練若想爲緣,阿練若想相應諸受思等。或卽此想,由一類故,觀之爲空。謂無麁重不寂靜住及熾然等。由一類故,觀爲不空。謂有微細極寂靜住、離熾然等。又卽于彼能取山林卉木禽獸等阿練若差別相想,無複思惟,但思惟地;無別相想。又卽于彼能取險惡高下不平,多諸刺棘瓦礫等地、差別相想,無複思惟。但思惟地平坦細滑,猶如掌中,無別相想。從此次第,除色想等,漸次思惟空處、識處、無所有處、差別相想。後于非想非非想處所有相想,作意思惟。于一切處,如前所說,曆觀空性。觀諸下地、有麁想等,觀諸上地、有靜想等。如是名爲諸聖弟子以世間道修習空性。當知爲趣乃至上極無所有處,漸次離欲。 - 朱芾煌

法相辞典中的【18】個結果已顯示完畢,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