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1本字典中找到 39 條與「二見」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佛学次第统编】的查詢結果:
佛學次第統編 【1】二見

  二見者,一有見,二無見。
  一、有見  固執實有物之見也,又增益實性之妄見也。
  二、無見  固執實無物之見也,又損減實性之妄見也。
  此有無之二見,通于一切法,邊見中之斷常二見,人身之有無二見也。 - 明·楊卓

佛學次第統編 【2】斷常二見

  斷常二見者:
  一、斷見  執身心斷滅之見,屬于無見。
  二、常見  執身心常住之見,屬于有見。
  智度論曰:“見有二種:一者常,二者斷。常見者,見五衆(五蘊也)常心忍樂,斷見者見五衆滅心忍樂。一切衆生,多墮此二見中。” - 明·楊卓

佛學次第統編 【3】六十二見

  六十二見,或以斷常,或以有無爲根本,成六十二見。但分二種,一身邊二見所攝,二邊邪二邊所攝。
  一、身邊二見所攝。
  一、以斷常二,或有無二爲根本。
  二、五蘊色受想行識,各具四句,成二十。言四句者:
  一、陰大我小,我在陰中。
  二、我大陰小,陰在我中。
  叁、離陰是我。
  四、即陰是我。
  叁、曆過、現、未叁世,成六十見,加根本二,成六十二。
  二、邊邪二見所攝。
  一、以常無常二,或有邊無邊二,或如去不如去二,爲根本。
  二、五蘊色受想行識,各具四句,以叁種分別之如下:
  一、常無常。
  一、常。
  二、無常。
  叁、亦常亦無常。
  四、非常非無常。
  二、邊無邊。
  一、有邊。
  二、無邊。
  叁、亦有邊亦無邊。
  四、非有邊非無邊。
  叁、如去不如去。
  一、如去。
  二、不如去。
  叁、亦如去亦不如去。
  四、非如去非不如去。
  常無常者,推過去時,爲常、爲無常也。邊無邊者,推現在空際,爲有邊、爲無邊也。如去不如去者,推將來世,爲如去、爲不如去也。
  叁、曆過、現、未叁世,成六十見,加根本二,成六十二。 - 明·楊卓

佛學次第統編 【4】有無二見

  有無二見者:
  一、有見  偏于有之邪見。
  二、無見  偏于無之邪見。
  法華經方便品曰:“入邪見稠林,若有若無等。” - 明·楊卓

佛學次第統編 【5】斷常二見(二)

  斷常二見者:
  一、斷見  固執人之身心斷滅不續生之妄見,即無見也。
  二、常見  固執人之身心過現未皆常住無間斷之妄見,即有見也。 - 明·楊卓

佛學次第統編 【6】六十二見 其二

  身邊所攝者之六十二見。
  一、于五蘊各有四句成二十。
  二、曆叁世成六十。
  叁、加根本斷常二或有無二,成六十二。

  ┌色┐┌陰大我小我在陰中(五)┐┌過去(二十)
  │受││我大陰小陰在我中(五)││
  ┌六十┤想├┤  ├┤現在(二十)
  │  │行││離  陰  是  我  (五)││
  六十二見┤  └識┘└即  陰  是  我  (五)┘└未來(二十)
  │  ┌斷┐  ┌有
  └二  ┤  ├或┤
  └常┘  └無 - 明·楊卓

佛學次第統編 【7】六十二見 其叁

  邊邪所攝者之六十二見。
  一、于五蘊各有常或邊或如去四句成二十。
  二、曆叁世成六十。
  叁、加根本斷常二或有無二,成六十二。

  ┌一、常………無常………常無常…………非常非無常
  叁種四句┤二、有邊……無邊………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
  └叁、如去……不如去……如去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

  ┌色┐┌常(或邊或如去)(五)┐┌過去(二十)
  │受││無  常  (五)││
  ┌六十┤想├┤  ├┤現在(二十)
  │  │行││常  無  常  (五)││
  六十二見┤  └識┘└非常  非  無常  (五)┘└未來(二十)
  │  ┌邊
  │  ┌斷┐  ┌有┤
  └二  ┤  ├或┤  └如去
  └常┘  └無 - 明·楊卓

佛學次第統編 【8】六十二見 其四

  六十二見者,本劫本見,末劫末見,種種無數,盡入六十二見中。
  一、本劫本見,  種種無數,盡入十八見中。
  二、末劫末見,種種無數,盡入四十四見中。
  本劫者,過去之時也。本見者,于彼之過去起常見也。末劫者,未來之時也。末見者,于未來世起斷見也。此四十四合前十八爲六十二。

  一、常論…………………………四┐
  二、亦常亦無常論………………四│
  叁、邊無邊論……………………四├十八見
  四、種種論………………………四│
  五、無因而有論…………………二┘

  一、有想論……………………十六┐
  二、無想論………………………八│
  叁、非有想非無想論……………八├四十四見
  四、斷滅論………………………七│
  五、現在泥洹論…………………五┘ - 明·楊卓

佛學次第統編 【9】六十二見 其五

  瑜珈論言:“薩迦耶見爲根本,有六十二諸惡見趣。”
  如是十八諸惡見趣,是計前際而說我者也。
  此四十四諸惡見趣,是計後際而說我之論者也。
  此四十四,合前十八,爲六十二。

  一、四遍常見論…………………(即常論四)┐
  二、四一分常見論……………(即常無論四)│
  叁、二無因論……………(即無因而有論二)├十八
  四、四有邊無邊想論………(即邊無邊論四)│
  五、四不死矯亂論……………(即種種論四)┘

  一、十六有想論…………………┐
  二、八無想論……………………│
  叁、八非有想非無想論…………├四十四
  四、七斷見論……………………│
  五、五現法涅槃論………………┘ - 明·楊卓

佛學次第統編 【10】六十二見 其一

  大品般若經佛母品,開十四難而爲六十二。
  一、于五蘊計常無常四句成二十  計色之常無常,即言世間之常無常也。計他四蘊之常無常,即計神之常無常也。此于過去之五蘊之所計也。
  二、于五蘊計有邊無邊四句成二十  計色爲有邊無邊,謂空間之十方上下邊際,有窮極無窮極也。其他四蘊亦例此,此于現在五蘊之所執也。
  叁、于五蘊計色如去不如去四句成二十。
  一、計色爲如去,謂人來而生于此間,去而至于後世亦如是也。
  二、計色爲不如去,謂過去無所從來,未來亦無所去也。
  叁、計色爲如去不如去,謂身神和合而爲人,死後神去而身不去也。
  四、計色爲非如去非不如去,見有第叁句過而計此句也。計他四蘊亦例此,此于未來五蘊之所計也。
  四、神與身一、神與身異成二句。
  共合六十二見也。

  一、色┐
  二、受│┌常………無常………常無常…………非常非無常
  叁、想├┤有邊……無邊………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
  四、行│└如去……不如去……如去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
  五、識┘ - 明·楊卓

佛學次第統編 【11】有無二見(二)

  二見者,一有見,二無見。
  一、有見  爲遍于有之邪見,固執實有物之見也,又增益實性之妄見也。
  二、無見  爲遍于無之妄見,固執實無物之見也,又減損實性之妄見也。
  此有無之二見,通于一切法邊見中之斷常二見,人身之有無二見皆是也。故一切之邪見,納于此二見之中。自此二見生一切之邪見。法華經曰:“入邪見稠林,若有若無等。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二。” - 明·楊卓

佛學次第統編 【12】六十二見 其六 釋六十二見

  六十二見所立之六十二論,下分釋之。
  一、常論四:
  一、外道入禅定,得憶識過去二十劫以來之事,而計其中之衆,爲常住不滅也。
  二、某外道憶識過去四十劫以來之事,計之爲常住也。
  叁、某外道憶識過去八十劫以來之事,計之爲常也。
  四、某外道以捷疾智或天眼,計現在之衆生及世間爲常住也。
  二、亦常亦無常四:
  一、自梵天沒而來生于人間,得宿住智,觀前之來處,言彼大梵天王自然而有,一向是常,我等爲彼所化,故爲無常。
  二、彼天衆爲戲笑放逸,失定而沒,落于此土者,後得宿住智,知前之來處,計曰,彼衆之不戲笑放逸者,在彼爲常住,我等戲笑,故致此無常。
  叁、彼天衆生欲染之心者,爲之失定而沒,在于無間,後得宿住智。計言彼天衆之無相無染者爲常住,我等生欲染之心,乃致此生死無常。
  四、某人以捷疾智,分別思量,計我及世間爲常無常也。
  叁、邊無邊四:
  一、有人入定,觀世間有邊際,而起邊見。
  二、有人入定,觀世間無邊際,而起無邊見。
  叁、有人入定,觀世間之上下有邊,四方無邊,或四方有邊,上下無邊,起亦有邊亦無邊之見。
  四、有人以捷疾智,觀察世間,起非有邊非無邊之見。
  四、種種之四者。
  一、有人自不知世間有報無報,而他人來問此事,恥以不知答之,強隨自己之所解而答之也。
  二、有人自不知有他世無他世,而有人來問此事,若記別有無,則恐爲妄語。反問于彼,而隨彼之所見,答以如是也。
  叁、有人不知善與非善之法,而有人來問此事,以非善非惡答之也。
  四、有人自愚鈍不知他之問,他若有問,則隨他之言而答之也。
  世有四種之人,于他問而住于如此見解,是爲種種論之四見,瑜伽論名爲不死矯亂論,外道所事之天,名不死。事不死天者,遇他人問不死天之事。一種人以怖己之無知故,一種人以心有谄曲故,一種人以心懷恐怖故,一種人以愚鈍故,爲種種矯亂之答也。
  五、無因見論二:
  一、有人先自無想天中,生于人間,後修禅定,見前生之無想無心,世間無因而計爲有也。
  二、有人以捷疾智分別之,世間無因而執爲有也。
  六、有想論十六。
  一、計我終于此而後有色身,有想念。
  二、計無色身,唯有想念。
  叁、計亦有色有想,亦無色有想。
  四、計非有色有想,非無色有想。
  是爲以想對色之四句:
  五、計我死于此,而後有邊際,有想念。
  六、計無邊際,有想念。
  七、計亦有邊有想,亦無邊有想。
  八、計非有邊有想,非無邊有想。
  是爲以想對邊無邊之四句:
  九、計我終于此,而後有苦有想。
  十、計有樂有想。
  十一、計亦有苦有想,亦有樂有想。
  十二、計非有苦有想,非有樂有想。
  是爲以想對苦樂之四句:
  十叁、計我死于此,而後有一想。
  十四、計有若幹想。
  十五、計有小想。
  十六、計有無量想。
  是爲以想對多少之四句。
  七、無想論八。
  無想對于色身四句:
  一、我終于此後,有色而無想。
  二、亦無色亦無想。
  叁、亦有色無想,亦無色無想。
  四、非有色無想,非無色無想。
  無想對于邊無邊四句:
  五、我終于此後,有邊際而無想。
  六、無邊無想。
  七、亦有邊無想,亦無邊無想。
  八、非有邊無想,非無邊無想。
  彼既爲無想論,故無對苦樂之四句,亦無對多少之四句,以是皆爲有想上之見解故也。
  八、非有想非無想八。
  對于色四句,對于邊四句,皆同無想論,亦無苦樂之四句,多少之四句,以亦非想非無想故也。
  九、斷滅七:
  一、我今此身爲四大所成,父母所生,衣食之所養,是爲無常,終歸于斷滅。
  二、我今此身,不得滅盡,生于欲界天,乃終斷滅。
  叁、欲界天之身,未得滅盡,至于色界天,諸根具足,彼之報盡,竟歸于斷滅。
  四、在色界地中,未得滅盡,生于無色界之空無邊處,而可斷滅。
  五、在空無邊處中,未得滅盡,在生于識無邊處,而可斷滅。
  六、在識無邊處中,未得滅盡,生于無所有處,而後可滅盡。
  七、無所有處中,尚不可滅盡,生于非想非非想處,彼之非想報盡,斷滅無余。
  十、現在泥洹五:
  一、有人言我今此身泥洹,何則?我于現在之五欲自恣受快樂,此身即是泥洹,過之更無泥洹,是指欲界爲泥洹也。
  二、有人指色界之初禅天爲泥洹。
  叁、有人指色界之第二禅天爲泥洹。
  四、有人指色界之第叁禅天爲泥洹。
  五、指色界之第四禅天爲泥洹。 - 明·楊卓

佛学次第统编中的【12】個結果已顯示完畢,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