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8本字典中找到 60 條與「八識」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佛学次第统编】的查詢結果:
佛學次第統編 【1】八識

  八識,即第八阿賴耶識。末那爲我執,阿賴耶即末那識所執以爲我者也。其識爲藏,謂能藏一切法,世俗所雲神識性靈,皆指此耳。譯曰藏,以含藏一切諸法之種子故。是爲有漏無漏一切有爲法之根本,恒了識種子五根器界之叁境,故名爲識。按新舊譯不同,舊曰阿梨耶,譯之曰無沒,無沒爲不失之義,與藏同意。又雖在生死,亦不失沒,故名無沒。有情根本之心識,執持其人可受用之一切事物而不沒失之義。又作阿剌耶,新稱阿賴耶,譯之曰藏,含藏一切事物種子之義。又曰室,謂此識是一身之巢宅也。蓋此識中所含藏之種子,爲外緣所打而現起,以組織其人之依正二報之義,即由此識而立。大日經疏曰:“阿賴耶義雲含藏,正翻爲室。謂諸蘊于此中生,于此中滅,即是諸蘊巢窟。故以爲名。”又曰:“阿賴耶,是房義,是盛受義。”此識有叁種境:
  一、種子,生一切有漏無漏現行法之種子也。
  二、五根,眼、耳、鼻、舌、身根之五根也。
  叁、器界,山河、草木、飲食、器具等一切衆生之依報也。
  阿賴耶識常以此叁種爲所緣之境。
  “八識十種異名”十種異名者:
  一、八識  謂七後得名。  六、金剛智識  謂藏體無斷。
  二、和合識  謂真僞雜用。  七、寂滅識  謂體非寂亂。
  叁、藏識  謂蘊積諸法。  八、體識  謂中實非假。
  四、熏變識  謂住持起發。  九、本覺識  謂藏體非迷。
  五、出生識  謂凡成聖。  十、一切種智識  謂功德圓滿。
  又八識有諸種義。
  一、心  心有積集,集起二義,阿賴耶識爲積諸法種子,又生起諸法者,故名曰心。唯識論曰:“或名心,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述記曰:“梵雲質多,此名心也。即積集義,是心義;集起義,是心義;以能集生多種子故,說此識以爲心。”
  二、阿陀那  釋曰執持。此識之力,執取維持善惡之業因,及有情之身體,使不破壞。解深密經曰:“阿陀那識甚細微,一切種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唯識論曰:“第八識雖諸有情,皆悉成就,而隨義別,立種種名。或名阿陀那,執持種子及諸色根,令不壞故。”述記曰:“梵雲阿陀那,此雲執持。”
  叁、所知依  唯識論曰:“或名所知依,能爲染淨所知諸法爲依止故。”
  四、種子識  唯識論曰:“或名種子識,能遍任持世出世間種子故。”述記曰:“即爲諸法爲種子義,前第一心是積集,積種在其中義。今此取能生諸法義,故二差別。生諸法一一之原因,謂之種子。”
  五、異熟識  唯識論曰:“或名異熟識,能引生死善不善業異熟果故。”
  六、無垢識  唯識論曰:“或名無垢識,最極清淨,諸無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來地。”述記曰:“唯無漏依,體性無垢,先名阿末羅識,或名阿摩羅識,古師立爲第九識者非也。”
  七、第八識  從末向本,數爲第八。
  八、現識  唯識了義燈引楞伽經雲:“諸法皆于本識上現故。”
  九、無沒識  無相論雲:“一切諸種無所隱沒,故無沒也。”
  十、本識  唯識了義燈曰:“名本識者,謂是一切法之根本故。”
  十一、宅識  無相論雲:“是種子之宅舍故。”
  十二、執持識  即阿陀那之譯名。
  十叁、根本識  述記曰:“如小乘名根本識。”唯識了義燈曰:“大衆部立爲根本識。”
  十四、第一識  唯識了義燈曰:“第一識,從本問末,數爲第一。”
  “賴耶叁相”謂自相、果相、因相也。
  一、自相  謂阿賴耶,此翻曰藏,此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義,故謂之自相。
  二、果相  謂此能引諸界趣,生善不善業異熟果,故名異熟識,謂之果相。
  叁、因相  謂此能執持諸法種子,令不失故,名種子識,謂之因相。
  “賴耶叁位”賴耶叁位者:
  一、我愛執藏現行位  即七地以前菩薩,二乘有學,一切異生,從無始來,名阿賴耶,此雲執藏,至無人執位。
  二、善惡業果位  謂從無始乃至極解脫道時,乃至二乘無余依位,名毗播迦,此雲異熟,至無所知障位。
  叁、相續執持位  謂從無始乃至如來盡未來際,利樂有情位,名阿陀那,此雲執持。
  “執非執受”于第八識所變叁境,如何分別執受非執受?謂若能生覺受,有根身是執受,種子及器界是非執受。據實言之,生覺受者,唯是身根;以余四根色香味觸,不離身根,同聚一處,亦名覺受。若約安危共同,種子及有根身是執受,器界是非執受。 - 明·楊卓

佛学次第统编中的【1】個結果已顯示完畢,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