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9本字典中找到 37 条与“十二因缘”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佛学次第统编】的查询结果:
佛学次第统编 【1】十二因缘

  缘觉之慧,即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亦名十二支。旧译作十二因缘,新译作十二缘起。是众生涉三世而轮回于六道次第之缘起也。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缘觉观十二因缘,觉悟真空之理,其间有三种因缘:一约三世明十二因缘,二约二世明十二因缘,三约一念明十二因缘。 - 明·杨卓

佛学次第统编 【2】正明十二因缘

  法界次第云:
  一、无明  过去世一切烦恼,通是无明。以过去未有智光明故,则一切烦恼得起。是以过去烦恼,悉是无明也。
  二、行  从无明生业,业即是行。以善不善业,能作世界果故,故名为行也。
  三、识  从行生垢心,初身因,如犊子识母。自相识,即是父母交会,初欲托胎时之名。
  四、名色  从识生非色四阴,及所任色阴,是名名色,即是歌罗逻时之名也。
  五、六入  从名色中生眼等六情,是名六入,从五疱初开已来,即是六入名也。
  六、触  由入对尘,情尘识合,是名为触。以六尘触六根故,即有六识生,故名情尘识合也。
  七、受  从触生受,故名为受。即是因六触触六根,即领受六尘,为六受也。
  八、爱  从受中心着,名之为爱。谓于所领受六尘中,心生渴爱也。
  九、取  从渴爱因缘求,是名为取。谓求取所爱之尘也。
  十、有  从取则后世业因成,是名为有。因能有果,故名为有。
  十一、生  从有还受后世五众之身,是名生。所谓四生,六道中受生也。
  十二、老死  从生五众身熟坏,是为老死。老死则生爱悲哭泣,种种愁苦,众恼合集。
  若正观诸法实相清净,则无明尽,无明尽故行尽,乃至众苦和合皆尽。若能如是正观三世十二因缘,发真无漏,成辟支佛。 - 明·杨卓

佛学次第统编 【3】十二因缘因果

  四教仪云:“一明三世十二因缘者,过去二因,现在五果,现在三因,未来二果。”
  一、过去二因  谓无明、行。
  二、现在五果  谓识、名色、六入、触、受。
  三、现在三因  谓爱、取、有。
  四、未来二果  谓生、老死。 - 明·杨卓

佛学次第统编 【4】十二因缘(二)

  生死相续,皆由十二有支,谓从无明乃至老死。
  一、无明支  以行蕴中无明为体,不取余法,斯乃与行得为因缘,此通现行及种为体。
  二、行支  造作为行,以身语意三行为体,心心所为体。行体是思,此身语意三,在欲界名福非福,身语在色界,意亦通无色,名为不动,此支亦通现行种子。
  三、识支  了别名识,唯取阿赖耶识亲因缘为体。果报主故,此唯种子,不取现行。
  四、名色支  即除六根触受法种,皆名色摄,谓色蕴中除根,余色除受蕴全除行蕴触除识蕴中本识意根余想蕴全三蕴少分为名色支体,此唯异熟性也。
  五、六处支  生长门义名为处,是内六处唯取彼异熟种,即五色根及前六识,若有异熟居过去世,说为意也。
  六、触支  触境名触,除第七识,取第八相应触全,六识之中异熟触,此唯种子。
  七、受支  领纳名受,此亦同前触,应知亦唯种子。
  八、爱支  耽染名爱,唯取爱数一法为体,正唯修断,助润通见,此通现种。
  九、取支  追欲名取,通取一切烦恼,正唯修断,助润通见,此通种现。
  十、有支  爱取合润,能引业种及所引因转名为有,俱能近有后有果故。
  十一、生支  蕴起名生,即五果现行,不取种子。以异熟五蕴为体,谓从中有至本有中未衰变来,皆生支摄。
  十二、老死  变异名老,灭无名死,亦以异熟五蕴为体,不取种子也。 - 明·杨卓

佛学次第统编 【5】十二因缘之三道

  忧悲苦聚,是为三世。合明十二因缘,是十二因缘,有三种道。
  一、烦恼道  二、业道  三、苦道
  是三道,更互为因缘。从无始已来,生死不绝,至于今身,若不修观智,未来流转,忧悲苦恼,无有边际。若修观智,则无明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皆悉灭也。譬如千年闇室,若不置之一灯,其室方将永闇。若置之一灯,则故闇皆灭,新闇不生也。 - 明·杨卓

佛学次第统编 【6】约二世明十二因缘

  四教仪云:“次明二世十二因缘者,出大集经,佛为求辟支佛人说也。”此十二因缘,现在有十,未来有二。
  一、现在十者:
  一、无明  大集经云:“何为观于无明?先观中阴,于父母所生贪爱心,爱因缘故。四大和合,精血二渧,合成一渧,大如豆子,名歌罗逻。是歌罗逻,爱有三事:一命、二识、三暖。过去世中业缘感果,无有作者,及以受者,初息出入,是名无明。歌罗逻时,气息入出,有三种道。所谓随母气息上下,七日一变,息入出者,名为寿命。是名风道,不臭不烂。是名为暖,是中心意。名之为识。”
  二、行  复观三受因,缘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云何为观?随于念心,观息出入。观于内身,皮肤肌肉筋骨髓脑,如空中云。是身内风,亦复如是。有风能上,有风能下,有风能满,有风能燋,有风增长。是故息之出入,名为身行。以出入息,从觉观生,故名意行。和合出声,名行也。
  三、识  三行因缘,则有识生,故名为识。
  四、名色  着识因缘,则有四阴及以色阴,故名名色。
  五、六入  五阴因缘,识行六处,故名六入。
  六、触  眼色相对,故名为触。乃至意法,皆亦如是。
  七、受  触因缘故,念色至法,名之为受。
  八、爱  贪着于色,乃至于法,名之为爱。
  九、取  爱因缘故,四方求觅,名之为取。
  十、有  取因缘故,受于后身,故名为有。
  二、此下二因缘属未来也:
  十一、生  有因缘故有生,是名为生。
  十二、老死  生因缘故,则老死种种诸苦。
  若闻此因缘,发真无漏,亦名因缘觉也。 - 明·杨卓

佛学次第统编 【7】约一念明十二因缘

  四教仪云:“再次明一念十二因缘者,此但约现在随一念心起,即具足十二因缘。”亦出大集经,为辟支佛人说此因缘也。经曰:
  一、因眼见色而生爱心,名为无明。
  二、为爱造业,名之为行。
  三、至心专念名识。
  四、识色共行,名为名色。
  五、六处生贪,是为六入。
  六、因入求爱,名之为触。
  七、念色至法,名之为受。
  八、若心贪着,名之为爱。
  九、求是等法,名之为取。
  十、此等法生,名之为有。
  十一、次第不断,名之为生。
  十二、次第断故,名之为死。
  生死因缘,众苦逼切,名之为恼。乃至意法生贪,亦复如是。是十二因缘,一人一念,悉皆具足。若闻此因缘,心开意解,发无漏慧,亦名因缘觉也。 - 明·杨卓

佛学次第统编 【8】十二因缘生灭二种观法

  十二因缘有生灭二种观法:
  一、生观者
  一、无明缘行  二、行缘识  三、识缘名色  四、名色缘六入
  五、六入缘触  六、触缘受  七、受缘爱  八、爱缘取
  九、取缘有  十、有缘生  十一、生缘老死
  二、灭观者
  一、无明灭则行灭  二、行灭则识灭  三、识灭则名色灭
  四、名色灭则六入灭  五、六入灭则触灭  六、触灭则受灭
  七、受灭则爱灭  八、爱灭则取灭  九、取灭则有灭
  十、有灭则生灭  十一、生灭则老死灭
十二因缘生灭二种观法
  ┌无明──────┬─惑迷
  ┌过去二因  ┤  │
  │  └行────┐  │
  │  ┌识──┐  ↓  │
  │  │名色─┤  │  │
  │  ┌五果┤六入─┤  │  ↑
  │  │  │触──┤  ├──→─业染
  三世十二因果┤现在┤  └受──┤  ↑  ↑
  │  │  ┌爱─→↓→↑→─┤
  │  └三因┤取─→↓→↑→─┘
  │  └有─→↓→┘
  │  ┌生──┤
  └未来二果  ┤  ├──────苦报
  └死──┘

  (二世十二因缘)

  ┌无明
  │行
  │识
  │名色
  ┌现在十支┤六入
  │  │触
  │  │受
  │  │爱
  二世十二因缘  ┤  │取
  │  └有
  │  ┌生
  └末来二支┤
  └老死 - 明·杨卓

佛学次第统编中的【8】个结果已显示完毕,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