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摩诃衍,譯作大乘。大,簡小之稱。乘,運載之義。灰身滅智,求空寂之涅槃之教爲小乘,開一切智之教曰大乘。 - 明·楊卓
大乘莊嚴經論雲大乘四果:大乘者,謂通教中菩薩,于當教中,對聲聞緣覺小乘,故得得爲大乘也。四果者,本是聲聞所證果位,今菩薩曆于十地,修行證果,亦有淺深,始終不同,故借小乘四果之位,以區別之,是名大乘四果。
一、初地生如來家是須陀洹果 梵語須陀洹,華言入流,又雲預流,謂菩薩入初幹慧地時,斷惑證理,即是證佛所證,故雲生如來家。因借聲聞初果以區別之,故雲是須陀洹果。
二、八地得授記是斯陀含果 梵語斯陀含,華言一來,謂菩薩于第八辟支佛地中,蒙佛授記,而得作佛。因借聲聞第二果以區別之,故雲是斯陀含果。
叁、十地得受職是阿那含果 梵語阿那含,華言不來,謂菩薩于第十佛地中而得受如來職,猶如別圓二教等覺之位。因借聲聞第叁果以區別之,故雲是阿那含果。
四、佛地是阿羅漢果 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又雲無生。佛地即通教中果佛也。菩薩已斷見思習氣俱盡而得成佛。因借聲聞第四果,以區別之,故雲是阿羅漢果。 - 明·楊卓
茲敘大乘之法,亦以信解行證四分說之,其義雖已見于小乘篇中,茲爲大乘篇說,不妨重複述之。謂信解行證者,是佛道之一期,先信樂其法,次了解其法,次依其法而修行,終證得其果也。
又單就信解而言,聞佛之說法,初信之,次解之,則謂信解。又鈍根信之,利根解之,是曰信解。又信者破邪見,解者破無明也。
又就信行而言,信行對法行之稱,自依聖法而行曰法行,信他之教而行曰信行。即信行者鈍根而成聞慧,法行者利根而成思慧也。 - 明·楊卓
佛乘宗要論曰:“大乘爲超出世間,而又適應世間。則其宗要,在先有超出世間的大覺悟,而後以護念衆生的大慈悲,施其適應世間的大方便。”
一、菩提心爲因 菩提即覺義,因即種子,言可依之以得果故。此所雲覺,非世間覺如理想等。蓋要靈明洞徹,寂照圓滿之妙真如性,即楞嚴經所謂獲本妙心,唯識論所謂真唯識量。是故非心外得,即心當體,所謂不生不滅之本來真心。證此真心。則已與萬有消融一致,四相俱無,我法皆空,大地平沈,虛空粉粹。心經雲:“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蓋依大智慧而得澈底根本究竟之大覺悟也。
二、大慈悲爲根本 衆生迷妄,非大慈悲,無以度之。慈使得樂,悲使離苦。菩薩普修十度萬行,皆爲枝幹花葉。唯大慈悲,乃爲根本。大慈悲發明真覺,見物我同體,自他不二,本來平等而來,非我愛之關系而生。蓋依我則有障礙,有對待,故有時與我不相容者,則不愛隨之以起。故慈悲要在澈底人我之相,已無自他,對待不起,依平等智,發同體悲,自利利他,無二無別,乃大慈悲。
叁、方便爲究竟 方便者,一、方,謂方法。便,謂便利。即以方法而求便利義。二、謂善巧,善乃善能之善,巧即適當。叁、謂權巧,權即經權之權,隨順世間便利法門,乃佛果妙用,盡于未來,無窮盡耳。 - 明·楊卓
大乘之果位,是即大乘之究竟趨向也。大乘之究竟極果,即是佛耳。所謂佛者,其義不可具說。然姑求括略诠解,則曰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是也。
一、自覺 謂覺知過去未來現在叁世一切諸法常無常等,悟性真空,了惑虛妄,功成妙智,道證圓覺,故名自覺。
二、覺他 謂運無緣慈,度諸衆生,皆令離生死苦,得涅槃樂,故名覺他。
叁、覺行圓滿 謂叁惑淨盡,衆德悉備,位登妙覺,行滿果圓,故名覺行圓滿。 - 明·楊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