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16本字典中找到 993 条与“”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佛学次第统编】的查询结果:
佛学次第统编 【1】

  七种定名  略。
  小乘二种禅  共(世间禅)、不共。
  世间禅  十二门禅。
  十二门禅  四根本、四无量、四无色。
  四根本禅  初、二、三、四。
  四无量心  慈、悲、喜、舍。
  四无色  空、识、无所、非想。
  六行观  厌苦、乃至忻出。
  小乘不共禅  亦世间亦出世间、出世间。
  亦世间亦出世间禅  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观。
  出世间禅  观、炼、薰、修。
  观禅二种  坏法、不坏法。
  坏法禅  九想、八念、十想。
  不坏法禅  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
  六妙门  数、随、止、观、还、净。
  十六特胜  知息入、乃至观弃舍。
  通明观  观息、色、心、三事俱无。
  九想  胖胀、乃至烧。
  八念  念佛、乃至念死。
  十想  无常、乃至尽。
  八背舍  内有色相外观色、乃至无所有处。
  八胜处  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乃至白胜处。
  十一切处  青、乃至识。
  九次第定  初禅、乃至灭受想。
  师子奋迅三昧  略。
  超越三昧  略。
  大乘共不共禅  略。
  九种大禅  自性禅、乃至清净净禅。
  自性禅  略。
  一切禅  善法乐住等三。
  难禅  第一二三。
  一切门禅  有觉有观等四。
  善人禅  不味着等五。
  一切行禅  善禅、乃至现法乐住第一义禅十三。
  除恼禅  咒术所依、乃至等作等八。
  此世他世乐禅  神足变现调伏众生、乃至暂息恶报放光明九。
  清净净禅  世间清净、乃至烦恼智障断清净十。
  一行三昧  略。
  三三昧  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
  四种三昧  坐、行、半、非。
  五种三昧  地、水、风、金沙、金刚轮。
  十喻三昧  幻、乃至化。
  十种三昧  普光明、乃至无碍轮等十。
  百八三昧  首楞严、乃至离着虚空不染。
  阿字月轮观  略。
  月轮观之五种三昧  刹那心、流注心、甜美心、摧散心、明镜心。
  五相成身观  通达菩提心、乃至佛身圆满。
  五字严身观  略。
  坐禅  略。
  结跏  全、半。
  全结跏  吉祥、降魔。 - 明·杨卓

佛学次第统编 【2】

  禅波罗密云八定:定即摄散归静之义,色界无色界各有四定,故云八定也。
  一、初禅天定  谓人欲界中修习禅定之时,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如云如影。又觉遍身毛孔气息,悉皆出入,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是名初禅天定。
  二、二禅天定  谓既得初禅天定已,心厌初禅,觉观动散。因摄心在定,澹然澄静,觉观即灭,乃发胜定之喜,如人从暗室中出,见日月光明,朗然洞彻,是名二禅天定。(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
  三、三禅天定  谓既得二禅天定已,而又厌二禅喜心涌动,定不坚固。因摄心谛观,喜心即谢,于是泥然入定,绵绵之乐,从内心发,乐法增长,遍满身中,于世间乐,最为第一,是名三禅天定。
  四、四禅天定  谓既得三禅天定已,又觉三禅乐法扰心,令不清净,一心厌离,加功不止。即得安隐,出入息断,空明寂静,如明镜离垢,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象皆现,绝诸妄想,正念坚固,是名四禅天定。
  五、空处天定  空即虚空也。谓既得四禅天定已,犹厌身色系缚,不得自在。乃转加功力,观察己身,犹如罗谷,内外通彻,一心念空,惟见虚空,无诸色相,其心明净,无碍自在,如鸟出笼,飞腾自若,是名空处天定。
  六、识处天定  识即心也,谓既得空处天定已,即以识心,遍缘虚空,而虚空无边,以无边故,定心复散。于是即舍虚空,转心缘识,与识相应,心定不动,现在过去未来之识,悉现定中,与定相应,心不分散,此定安隐,清净寂静,是名识处天定。
  七、无所有处天定  谓离上空处识处,故名无所有处,得识处天定已,以心缘现在过去未来之识,无量无边,能坏于定。惟有无心识处,心无依倚,乃为安隐。于是即舍识处,专系心于无所有处,精勤不懈,一心内净,怡然寂静,诸想不起,是名无所有处天定。
  八、非想非非想处天定  谓前识处是有想,无所有处是无想,至此则舍前有想名非想,舍前无想名非非想。盖此天既得无所有处天定已,又知此处如痴如醉,如眠如暗,以无明覆蔽,无所觉了,无可爱乐。于是一心专精,即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则无所有处定,便自谢灭。加功不已,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三界定相,无有过者,是名非想非非想处天定。 - 明·杨卓

佛学次第统编 【3】

  小乘禅定,有与世间共者,有不与世间共者,分为三种:
  一者、世间禅  谓四禅、四等、四空、如前所明。
  二者、亦世间亦出世间禅  谓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观三种。利根依此发真断惑,钝根或亦随禅受生。故为亦世间亦出世间,又以世出世间,共有此禅,故亦名共禅。
  三者、出世间禅  谓观、炼、薰、修四种禅法:
  一、言观禅者复有二种:
  一、坏法观  谓九想、八念、十想三种。
  二、不坏法观  谓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三种。
  二、言炼禅者  即九次第定。
  三、言薰禅者  即师子奋迅三昧。
  四、言修禅者  即超越三昧。
  世间禅定,前已述之。兹但述次之二种。 - 明·杨卓

佛学次第统编 【4】

  以邪见心,修习诸定,故名邪定。如西土九十五种外道,乃至一切狐畜鬼神,亦能敛念习坐,皆邪定之类也。 - 明·杨卓

佛学次第统编 【5】法界

  两部之大日,同以六大法界,为自证三昧,故名法界定,金刚界之大日印,金刚顶谓之智拳印,通言则曰法界定印。 - 明·杨卓

佛学次第统编 【6】空处

  行人得第四禅已,深思色法过罪,作意灭除一切色法,一心缘空,念空不舍,即色定谢而空定未发,亦有中间禅。尔时勤加精进,一心念空不舍,则其心泯然任运,自住空缘,亦名未到地相。于后豁然与空相应,其心明净,不苦不乐,益受增长。于深定中,唯见虚空,无诸色相,虽缘无边虚空,心无分散,既无色缚,心识澄静,无碍自在,如笼破鸟出,飞腾自在,是名证虚空定。证此定已,不失不退,命终必生空无边处,但有受想行识四阴,无色阴也。 - 明·杨卓

佛学次第统编 【7】识处

  行人得空定已,诃责空处多诸过失,便舍空处,一切系缘现在心识,念念不离,未来过去,亦复如是。常念于识,欲得与识相应,加功专注,不计旬月。一心缘识,而无异念,空念即谢,识定未生,名中间定。即便泯然任运,自住识缘,名未到地。此后豁然,与识相应,心定不动。而于定中,不见余事,唯见心识,念念不住,定心分明,识虑广阔,无量无边,识法持心,无分散意。此定安隐,清净寂静。证此不失,命后必生识无边处,亦有四阴也。 - 明·杨卓

佛学次第统编 【8】四不

  六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恶作、三寻、四伺。言不定者,不定是善,不定是烦恼,不定遍一切心,不定遍一切地,故名不定。
  一、睡眠  睡眠者,令身不自在,心极暗昧略缘境界为性,障观为业。
  二、恶作  恶作者,追悔为性,障止为业。
  三、寻求  寻求者,令心总务急遽,于意言境粗转为性。
  四、伺察  伺察者,令心总务急遽,于意言境细转为性。
  寻伺二者,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为业,并用思及慧之各一分为体。思正慧助,不深推度,名之为寻,慧正思助,能深推度,各之为伺。 - 明·杨卓

佛学次第统编 【9】二戒

  戒由道定二义上,分之为二:
  一、道共戒  三乘之圣者,至见道修道之位,而发无漏道。故与无漏智共,自发防非止恶之戒体,戒体亦无漏也。
  二、定共戒  行人修持色界之四禅定,故与彼定心共,身中自生防非止恶之戒体。此定有漏,故戒亦有漏也。 - 明·杨卓

佛学次第统编 【10】

  瑜伽论云:
  一、定受业  谓故思所造重业。
  二、不定受业  谓故思所造轻业。
  由三因缘令业成重:
  一、由意乐  谓由猛利缠等所作,于同法者,见己欢喜,于彼随法,多随寻思,多随伺察,如是名为由意乐故,令业成重。
  二、由加行  谓于彼业,无间所作,殷重所作,长时积集,又于其中,劝他令作,又即于彼,称扬赞叹,如是为由加行故,令业成重。
  三、由思故  谓诸有情于己有思,若住正行及正行果,于彼发起善作恶作,当知此业,说名为重,与彼相违说名为轻。
  又云:依未解脱者,建立定受业矣。谓世道伏断乃至得圣得无学等,名为解脱者。与此相违者,名为未解脱者也。 - 明·杨卓

佛学次第统编 【11】不四业

  瑜伽云:复有四业:
  一、异熟定  二、时分定  三、二俱定  四、二俱不定
  了义灯云:“余三不定,第一约报受虽是定,然时不定。第二时定而报不定,故并不定。” - 明·杨卓

佛学次第统编 【12】三业

  杂集论云:决定受业有三:
  一、作业决定  由宿业力感得决定异熟相续。于此生中,必造此业。何以故?应造此业,期限决定故。终不越限,必造此业,乃至诸佛世尊大神通力,亦不能为障。令其不造,随因决定力果相续转变故。
  二、受异熟决定  如另所说故思造业。
  三、分位决定业  如由此业,于现报中,必定受异熟。由此业必受生异熟,由此业必受后异熟。
  法华玄赞云:“若业道摄名顺定业,加行后起通定不定。又未悔未对治等名决定业,己悔已对治等名不决定业。” - 明·杨卓

佛学次第统编 【13】七种

  翻译名义云七种定名:定即禅定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二者、出世间禅。而定名不出此七种也。
  一、三摩呬多  梵语三摩呬多,华言等引,远离沉掉曰等,发生功德曰引,谓能修此定,则离诸烦恼,而引发胜妙功德也。
  二、三摩地  梵语三摩地,华言等持,又云正心行处。谓众生心行,从无始来,常曲不直,能修此定,心则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动也。
  三、三摩钵底  梵语三摩钵底,华言等至,谓能修此定,正受现大发光明,庆快殊胜,处染不染,无有退转也。
  四、驮那演那  梵语驮那演那,华言静虑,谓澄神息虑,专思寂想也。
  五、质多医迦阿羯罗多  梵语质多翳迦阿羯罗多,华言心一境性,谓摄心一境,策励正勤而修习也。
  六、奢摩他  梵语奢摩他,华言止,谓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灭一切散乱烦恼故也。
  七、现法乐住  现法乐住者,谓修习禅定,离一切妄想,身心寂灭,现受法喜之乐,而安住不动也。 - 明·杨卓

佛学次第统编 【14】四报

  由报之定不定,分为四种。
  一、时定报不定  时即时节,报即果报。谓于三时,决定不改,由业有可转故,受报不定,是名时定报不定。
  二、报定时不定  谓业力定故,报不可改,然时有可转,故时节不定,是名报定时不定。
  三、时报俱定  谓由业报定故,时节亦定,是名时报俱定。
  四、时报俱不定  谓由业不决定,故时报亦不定也。盖因众生之业,有轻有重,故受报之时,有远有近,随其因缘,先后不定,是名时报俱不定。 - 明·杨卓

佛学次第统编 【15】无所有处

  亦名不用处定。行人得识定已,诃责识处过患,即舍识处,系心无所有处,于中心不忧悔,专精不懈,一心内净。空无所有,不见诸法,寂然安隐,心无动摇,此为证无所有定相。入此定时,怡然寂绝,诸想不起,尚不见心相,何况余法。无所分别,即是无所处定。证此不失,命后必生无所有处,亦有四阴也。 - 明·杨卓

佛学次第统编 【16】十种利益

  禅定十种利益:谓修菩萨行者,善能修习禅定,则万缘俱息,定性现前,故获此十种利益也。
  一、安住仪式  谓菩萨习诸禅定,必须整肃威仪,一遵法式,行之既久,则诸根寂静,正定现前,自然安住,无所勉强,是为安住仪式。
  二、行慈境界  谓菩萨习诸禅定,常存慈爱之心,而无伤杀之念,于诸众生,悉全安稳,是为行慈境界。
  三、无烦恼  谓菩萨习诸禅定,诸根寂静,则贪嗔痴等,一切烦恼,自然不生,是为无烦恼。
  四、守护诸根  谓菩萨习诸禅定,常当防卫眼等诸根,不为色等诸尘所动,是为守护诸根。
  五、无食喜乐  谓菩萨习诸禅定,既得禅悦之味,以资道体,虽无饭食之奉,而自然欣豫,是为无食喜乐。
  六、远离爱欲  谓菩萨修习禅定,寂默一心,不令散乱,则一切爱欲之境,悉无染着,是为远离爱欲。
  七、修禅不空  谓菩萨习诸禅定,而获诸禅功德,虽证真空之理,而不随于断灭之空,是为修禅不空。
  八、解脱魔罥  谓菩萨习诸禅定,则能远离生死一切魔网,悉皆不能缠缚,是为解脱魔罥。
  九、安住佛境  谓菩萨习诸禅定,开发无量智慧,通达甚深法义,于佛知见,自然明了,心心寂灭,住持不动,是为安住佛境。
  十、解脱成熟  谓菩萨习诸禅定,一切业惑,不能挠乱,行之既久,则无碍解脱,自然圆就,是为解脱成熟。 - 明·杨卓

佛学次第统编 【17】非想非非想处

  行人得无所有定已,深诃责无所有处过罪,即舍无所有处,观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一心专精,加功不已,其心任运,住在缘中。于后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心无动摇,恬然清净,如涅槃相。是定微妙,三界中极,如步屈虫,行至树表,更无可进。证此不失,命后必生非非想处,仍有细微四阴也。
  非想非非想处定(业之区分)

  ┌  ┌非想非非想处
  │  │无所有处
  │(四无色定)┤识处
  │  └空处
  │  ┌舍
  │  │喜
  │(四无量心)┤悲
  │  └慈
  │  ┌四禅
  ┌不动业┐│  │三禅
  │  ││(四禅)──┤二禅
  爱见┤福业  ├┤  └一禅
  │  ││(味禅)
  └罪业  ┘│(邪定)
  │  ┌上品
  │(十善)──┤中品
  │  └下品
  │(五戒)
  │(行施)
  │(戒取)
  │  ┌下品
  │(十恶)──┤中品
  │  └上品
  └(五逆)

  (十二门禅之进序)

  非想非非想处定←无所有处定←识处定←空处定←─四禅←三禅←二禅←初禅
   舍心┐┌←─┘  │  │  │
   喜心││←────┘  │  │
   ├┤  │  │
   悲心││←───────┘  │
   慈心┘└←───────────┘ - 明·杨卓

佛学次第统编中的【17】个结果已显示完毕,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