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義別,略有四種:
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聖者自內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二、有余依涅槃 謂即真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故名涅槃。
叁、無余依涅槃 謂即真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余依亦滅,衆苦永寂,故名涅槃。
四、無住處涅槃 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 明·楊卓
金光明經玄義雲叁涅槃:梵語涅槃,華言滅度,又雲不生不滅。
一、性淨涅槃 謂諸法實相之理,不可染,不可淨。不染即不生,不淨即不滅,不生不滅,名性淨涅槃。
二、圓淨涅槃 智極故名圓,惑盡故名淨。據性而言,雖無染淨,約修而說,惑智宛然。智若契理,惑畢竟不生,智畢竟不滅,不生不滅,名圓淨涅槃。
叁、方便淨涅槃 方便猶善巧也。謂智能契理,即照群機。照必垂應,機感即生。此生非生,機緣既盡,應身即滅,此滅非滅,不生不滅,名方便淨涅槃。 - 明·楊卓
就生死總說涅槃,就涅槃亦說有其差別,故依涅槃有有余、無余二種。新譯作有余依、無余依。依、有漏之依身也,對惑業曰余,此二屬小乘涅槃。
一、有余涅槃者,生死之因惑業盡,猶余有漏依身之苦果也。
二、無余涅槃者,更滅依身之苦果,而無所余也。 - 明·楊卓
約大乘義立說,有叁種涅槃:
一、性淨涅槃 謂諸法實相之理,不可染,不可淨。不染即不生,不淨即不滅。不生不滅,名性淨涅槃。
二、圓淨涅槃 智極故名圓,惑盡故名淨。據性而言,雖無染淨,約修而說,惑智宛然。智若契理,惑畢竟不滅,不生不滅,名圓淨涅槃。
叁、方便淨涅槃 方便猶善巧也。謂智能契理,即照群機。照必垂應,機感即生。此生非生,機緣既盡。應身即滅,此滅非滅。不生不滅,名方便淨涅槃。 - 明·楊卓
凡夫總相,即是生死。聖者之相,即是涅槃。涅槃非相,即就生死,說不生死,是涅槃相。 - 明·楊卓
衆生虛妄生滅,是爲生死。諸聖涅槃境界,不爲生死之所流轉。涅槃梵語,又作泥日、泥洹、泥畔、涅槃那。舊譯諸師,譯作滅、滅度、寂滅、不生、無爲、安樂、解脫等;新譯作圓寂。滅者爲滅生死因果之義,滅度者爲滅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也。是滅即度也。寂滅者,寂爲無爲空寂安隱之義,滅爲滅除生死之大患滅也。不生者,爲生死之苦果再不生也。無爲者,爲無惑業之因緣造作也。安樂者,爲安穩快樂也。解脫者,爲離衆苦也。 - 明·楊卓
二種涅槃者:
一、有余涅槃 新譯曰有余依,依者有漏之依身,余者對于惑業曰余。有余涅槃者,爲生死之因之惑業已盡,猶余有漏依身之苦果也。
二、無余涅槃 新譯曰無余依,更滅依身之苦果無所余也。
此二種之涅槃,同爲一體。初成道時,能證得之。而無余涅槃之現,則在命終之時,蓋無余涅槃者,灰身滅智,有情都滅也。 - 明·楊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