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入禅道,是谓参禅。但禅宗之禅,其名虽取思惟静虑之义,而其体为涅槃之妙心。佛学大辞典曰:“禅宗以禅那为宗。”禅那或译思惟修,或译静虑,为思惟真理,静息念虑之法,原为三学六度之一。初祖达磨来支那,传佛心宗,其法唯静坐默念,发明佛心,凝工夫而已。其外相一等于禅那,故称为禅宗。所谓禅宗者,非三学六度之一分禅,于是而如来禅祖师禅之称起,以经论所说六度所摄之禅为如来禅,达磨所传之心印为祖师禅。故由彼宗之本义言之,则与其谓为禅宗,毋宁目为佛心宗为适当。释尊在灵山会上拈华,迦叶破颜微笑,为第一祖。二十八传至达磨,为东土初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是教无言之心印于无言也。五祖弘忍之下,有慧能、神秀二大师。慧能之禅,行于南地,故称南宗。神秀之化,盛于北地,故称北宗。而北方不免如来禅之迹,南宗的得祖师禅之神髓。
“见性”禅家之常语,彻见自心之佛性也。达磨之悟性论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黄檗传心法要曰:“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血脉论曰:“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日本永平道元法语,谓见性者佛性也,万法之实想也,众生之心性是也。此性渡于有情非情,普于凡夫贤圣,都无所住。故无住之性,虽在于有情,而不住于有情。虽在于恶,而不住于恶。虽在于色,而不住于色。虽在于形,而不住于形。不住于一切,故云无住之性。又此性非色、非有、非无、非住、非明、非无明、非烦恼、非菩提,全无实性,觉之名为见性也。众生迷此性,故轮回于六道。诸佛觉此性,故不受六道之苦。禅宗向上之作略,不施设文字,不安立言句,直传佛祖之心印,名为教外别传,是即教内之真传也。达磨之悟性论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无门关曰:“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 明·杨卓
初禅者,行人先须趺坐调息,从粗住细住,阶欲界定。次后身心泯然虚豁,失于欲界之身,坐中不见头手。床敷犹若虚空,是为未到地定。此定能生初禅,即是初禅方便,亦名未来禅。得此相已,初勿惊恐,亦勿欢喜(惊喜皆能招魔),勿向人说(说则永失不可复得,譬如种树,不可露根)。若于未到地中,入定渐深,身心虚寂,不见内外。或经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定心不坏,守护增长。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当动之时,还觉渐渐有身,如云如影动发。或从上发,或从下发,或从腰发,渐渐遍身(上发多退,下发多进)。动触发时,功德无量。略说十种善法眷属,与动俱起:一定,二空,三明净,四喜悦,五乐,六善心生,七知见明了,八无累解脱,九境界现前,十心调柔软。如是十种胜妙功德庄严动法,此则略说初动触相。如是,或经一日,或经十日,或一月四月,乃至一年,此事既过,复有余触,次第而发(然亦无定前后)。故名初禅。言余触者,即前动触为一,二痒,三凉,四暖,五轻,六重,七涩,八滑。复有八触:一掉,二猗,三冷,四热,五浮,六沈,七坚,八软。此八与前八虽同,而细分别,不无小异。此十六触,随一发时,悉有十种善法功德眷属。行者因未到地,发如是等诸触功德善法,故名初禅初发。并是色界清净四大,依欲界身中而发。从此舍离欲界五欲五盖(五欲者:一色,二声,三香,四味,五触。五盖者:一贪欲,二嗔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得初禅五支功德(一觉,二观,三喜,四乐,五一心)。
一、觉支 初心在缘名觉。谓行者依未到地发初禅,色界清净色法,触欲界身根,心大惊悟,尔时即生身识,觉此色触,未曾有功德利益,故名觉支。
二、观支 细心分别名观。谓行者既证初禅功德,即以细心分别此禅定中色法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无诸盖覆,如是等功德,欲界之所未有,故名观支。
三、喜支 欣庆之心名喜。谓行者初发禅时,乃有喜生,但分别未了,故喜心未成,若观心分别,所舍欲界之乐甚少,今护得初禅,利益甚多,如是思惟已,则欢喜无量,故名喜支。
四、乐支 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发初禅时,乃即有乐,但分别喜,动涌心息,则恬然静虑,受于乐触怡悦之快,故名乐支。
五、一心支 心与定一,名为一心。谓行者初证禅时,乃即着定,而心犹依觉观喜乐之心,故有微细之散,若喜乐息,自然心与定一,故名一心支。
若在人中坐禅,得此根本初禅,不失不退,则命终已,随初禅力深浅,必生梵众等之天中,是初禅天因也。 - 明·杨卓
次二禅者,若于初禅定中,厌离觉观,入中间禅。从未到地,专心不止,于后其心豁然,明净皎洁,定心与喜俱发,具足四支功德(一内净,二喜,三乐,四一心)。
一、内净支 心无觉观之浑浊,故名内净。谓行者欲离初禅时,种种诃责觉观,觉观既灭,则心内静,心与静色法相应,豁尔明静,故名内净支。
二、喜支 欣庆之心名喜。谓行者初得内静时,即与喜俱发,而喜心未成,次心自庆得免觉观之患,获得胜定内净之喜,欢喜无量,故名喜支。
三、乐支 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喜涌之情既息,则怡然静虑,受于内净喜中之悦乐,故名乐支。
四、一心支 心与定一,谓之一心。谓行者喜乐心息,则心与定一,澄渟不动,故名一心支。
名为根本二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少光等之天中,是为二禅天因也。 - 明·杨卓
“九次第定” 三藏法数云:“九者,自初禅至灭受想定凡九种也。次第者,谓人若入禅时,智慧深利,能从一禅,又入一禅。如是次第而入,心心相续,不生异念,无间无杂。定者,摄心不乱也。”
一、初禅次第定 谓人修禅定,离欲界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定观均齐。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
二、二禅次第定 谓人修禅定,从初禅入二禅时,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
三、三禅次第定 谓人修禅定,从二禅入三禅时,离喜行舍而受身乐,唯圣人能说,而复舍念行乐。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
四、四禅次第定 谓人修禅定,从三禅入四禅时,断喜乐故,不喜不乐,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
五、虚空处次第定 谓人修禅定,从色界入无色界,则灭一切色相,不念种种异相,入无边虚空处。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
六、识处次第定 谓人修禅定,既得虚空处定已,心缘虚空,虚空无边,缘多则散,能破即定,于舍虚空,转心缘识,心与识法相应,则过一切无边虚空处,入一切无边识处。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
七、无所有处次第定 无所有处者,即不缘一切内外境界也。谓人修禅定,既得识处定已,三世心识,无量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即舍所缘之识,转心缘无所有处。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
八、非想非非想次第定 非想者,非识处之有想也。非非想者,非无所有处之无想也。谓人修禅定,既得无所有处定已,深知无想处如痴,有想处如痈如疮,即舍无所有处,缘念非有想非无想之法。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
九、灭受想次第定 灭受想者,即受想心灭,而不复起也。谓人修禅定,从非有想非无想,入灭受想定时,其心明利。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是为灭受想次第定。若定此定,不久即证阿罗汉果也。 - 明·杨卓
次三禅者,若于二禅定厌离喜相,入中间禅。从未到地,澄静其心,泯然入定,不依内外,与乐俱发,具足五支功德(一舍,二念,三慧,四乐,五一心)。
一、舍支 离喜不悔名舍。谓行者欲离二禅时,种种诃责二禅之喜,喜既灭谢,三禅即发。若证三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为舍,亦名三禅乐。初生时,是乐三界第一,能生心着,心着则禅坏,故须行舍。
二、念支 念名爱念。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乐从内起,应须爱念将养,则乐得增长,乃至遍身,如慈母念子,爱念将养,故名念支。
三、慧支 解知之心名慧。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此乐微妙,难得增长,若非善巧解慧,则不能方便长养此乐得遍身也。
四、乐支 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发三禅乐已,若能善用舍念慧,将护此乐,乐既无过,则增长遍身,怡悦安快。三禅为最乐,若离三禅,则余地更无遍身之乐也。
五、一心支 心与定一,名曰一心。谓行者受乐心息,则心自与定法为一,澄渟不动也。
名为根本三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少净等之天中,是为三禅天因也。 - 明·杨卓
次四禅者,若于第三禅定,厌离乐法,深见过患,入中间禅。心无散动,得未到地,于后其心豁然开发,定心安隐,出入息断,具足四支功德(一不苦不乐,二舍,三念清净,四一心)。
一、不苦不乐支 不苦不乐,中庸之心也。谓行者欲离三禅时,种种因缘,诃责于乐。乐既谢灭,则不动之定,与舍俱发,故内心湛然,不苦不乐也。
二、舍支 离乐不悔名舍。谓行者既得第四禅,不动真定,则舍三禅难舍之乐,不生悔心,故名舍支。亦云:证四禅不动定时,不应取定起动念心,若心行舍,则无动念之乖也。
三、念清净支 念即爱念。谓行者既得四禅真定,当念下地之过,复念自己功德,方便将养,令不退失,进入胜品,故名为念。亦云:是四禅中,有不动照了,正念分明,故名念支。
四、一心支 心与定一,名一心支。谓行者既得四禅之定,复用舍念将护,则心无所依,泯然凝寂,一心在定,犹如明镜不动,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象皆现。
名为根本四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福生等三天中,是为四禅天因也。 - 明·杨卓
大毗婆娑论,具明四禅之中,各有三种差别:若与出世智慧相应,名无漏初禅等。若与五支四支等功德相应,名为净初禅等。若与各各自地烦恼相应,名为味初禅等。 - 明·杨卓
“超越三昧” 般若经说:“行者依师子奋迅三昧,逆顺出入超越三昧。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从初禅起,超入非非想处。从非非想处起,入灭受想定。从灭受想定起,还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灭定。灭定起,入二禅。二禅起,入灭定。灭定起,入三禅。三禅起,入灭定。灭定起,入四禅。四禅起,入灭定。灭定起,入空处。空处起,入灭定。灭定起,入识处。识处起,入灭定。灭定起,入无所有处。无所有处起,入灭定。灭定起,入非非想处。非非想处起,入灭定。灭定起,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灭定。灭定起,还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非非想定。非非想定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四禅。第四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三禅。第三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二禅。第二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初禅。初禅起,住散心中。”
是名超越三昧超越之相,自有超入超出,如前二番。经文所说,今明超入出中,各有四种。
一、入超 一顺入超,二逆入超,三顺逆入超,四逆顺入超。
二、出超 出亦如是。
三、傍超 复有傍超,亦论四种。
譬如师子,有四种超:一者前掷四十里,譬顺超相。二却掷四十里,譬逆超相。三右傍掷四十里,譬傍超入根本禅相。四左傍掷四十里,譬傍超入观禅之相。
复有具足超,不具足超。俱足超越,即是菩萨,如上所说。不具足超,即是声闻,不能自在远超入故,但能从初禅超入三禅,尚不能超二,何能超三?如黄师子,超则不远,若白师子,则能远掷,可譬菩萨也。
若三乘行人,此入三昧,具足修一切法门。是时观定等法,转深明利,更复出生百千三昧,功德深厚,神通猛利,故名修禅。
修禅
┌四禅……一、初禅…二、二禅…三、三禅………四、四禅
┌一、世间禅┤四等……一、慈……二、悲……三、喜…………四、舍
│ └四空处…一、空处…二、识处…三、无所有处…四、非非想处
│ ┌六妙门…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
│ │ ┌ 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
│二、亦世间亦│ │ 四、知息遍身…五、除诸身行…六、受喜
│ 出世间禅┤ │ 七、受乐………八、受诸心行…九、心作喜
│(亦名共禅)│十六特胜…┤ 十、心作摄…十一、心作解脱
│ │ │十二、观无常…十三、观出散
│ │ └十四、观离欲…十五、观灭……十六、观弃舍
│ └通明观……一、观息…二、观色…三、观心…四、三事俱无
│ ┌九┌一、胖胀……二、青瘀……三、坏
│ │想┤四、血涂漫…五、脓烂……六、虫啖
│ 坏│ └七、散………八、骨………九、烧
│ ┌法┤八┌一、念佛…二、念法…三、念僧………四、念戒
│ │观│念┴五、念舍…六、念天…七、念出入息…八、念死
小│ │ │ ┌一、无常………二、苦………………三、无我
乘│ │ │十┤四、食不净……五、世间不可乐……六、死
禅┤ │ └想└七、不净……八、断……九、离……十、尽
定│ ┌观┤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二、内无色相外观色
│ │ │ ┌八│三、净背舍身作证…………四、处空处背舍
│ │ │ │背┤五、识处背舍………………六、无所有处背舍
│三│ │不│舍└七、非有想非无想处背舍…八、灭受想背舍
│ │ │坏│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五、青胜处
│出│ └法┤八│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六、黄胜处
│世│ 观│胜┤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七、赤胜处
│间│ │处└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八、白胜处
│禅│ │ ┌一、青……二、黄……三、赤……四、白……五、地
│︵┤ └十一切处┴六、水……七、火……八、风……九、空……十、识
│亦│ ┌一、初禅………二、二禅………三、三禅
│名│炼………九次第定┤四、四禅………五、空处………六、识处
│不│ └七、无所有……八、非非想……九、灭受想
│共│ ┌由入初禅次第入二三直至灭受想
│禅│薰………师子奋迅三昧┤
└︶│ └从灭想起次第还入非非想无所有直至初禅
│ ┌一、超入……顺入超…逆入超…顺逆入超…逆顺入超
│ │二、超出……顺出超…逆出超…顺逆出超…逆顺出超
└修………超越三昧┤三、旁超……顺旁超…逆旁超…顺逆旁超…逆顺旁超
└四、具足……具足超…不具足超 - 明·杨卓
“师子奋迅三昧” 般若经说:“行者依九次第定,入师子奋迅三昧。谓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如是次第入二禅、三禅、四禅、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非想处、灭受想定。从灭定起,还入非非想定。从非非想定起,还入无所有定。如是次第,还入识处、空处、四禅、三禅、二禅、初禅。譬如师子奋迅之时,非但能前进奋迅而去,亦能却行奋迅而归。一切诸兽,所不能尔。行者入此法门,亦复如是,上来诸禅所不能尔。住此法门,即能复却遍入一切诸禅,熏诸观定,悉令通利,转变自在,出生诸深三昧,种种功德神智转胜,故此名为薰禅。譬如牛皮熏熟,随意作诸世物也。此唯利根声闻,乃能修之。” - 明·杨卓
坐而修禅,名曰坐禅。息虑凝心,究明真理,故须坐禅也。 - 明·杨卓
法界次第云:“禅秦言思惟修,一切摄心系念,学诸三昧,皆名思惟修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二者出世间禅。
世间禅 世间禅者,谓根本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即是凡夫所行禅。
出世间禅 出世间禅者,复有二种:一出世间禅,二出世间上上禅。
一、出世间禅 出世间禅者,谓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练禅、十四变化,愿智顶禅、无诤三昧、三三昧、师子奋迅三昧、乃至三明、六通、如是等禅,皆是出世间禅,亦名二乘共禅。
二、出世间上上禅 出世间上上禅者,谓自性等九种大禅,首楞严等百八三昧,诸佛不动等百二十三昧,皆出世间上上禅,一名不共禅,不与凡夫二乘共也。
若菩萨以质直清净心,修如是等禅,名之为禅。
“波罗密”波罗密者,翻名如前。若菩萨能于诸禅中,具修五种心,是时禅定名波罗密。何等五?一者知禅实相,不乱不昧,而能遍修诸禅。余四心如檀中分别。菩萨若能如是,于所得禅中,具修此五心者,随所入禅,因中说果,皆具三义。是以菩萨所修禅定,皆名行禅波罗密。若至无上菩提佛果,方是禅波罗密具足成就。 - 明·杨卓
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共名十二门禅,亦名世间净禅。今先明四禅也。此四禅法,各有方便中间,今但论色界正定,不取方便中间,故名根本四禅。 - 明·杨卓
地持经明九种大禅:禅梵语具云禅那,华言静虑,谓菩萨既凭弘誓,利益众生,则当进修深广大行。然深广之行,莫若禅定。言禅则一切皆摄,所谓若诸菩萨成道,转法轮,入涅槃,胜妙功德,思惟修法,利生方便,皆在其中,是故说此九种禅定之相也。
一、自性禅 谓于菩萨藏闻思从前所行世间出世间善,一心安住,或止分、或观分、或俱分,无不摄也。
二、一切禅 谓修此禅定,则自行化他一切诸法,无不摄也,名有三种:
一者、善法乐住禅 谓离一切妄想,身心止息,第一寂灭,舍离味着,及一切相,现得法喜之乐,而住于定也。
二者、出生三昧功德禅 谓出生种种不可思议,无量无数,一切三昧功德也。
三者、利益众生禅 谓众生所作,皆与同事,复以法义,开导饶益,莫不令其离苦得乐也。
三、难禅 难禅者,谓此禅定不易修也。名有三种:
第一难禅 谓久习胜妙禅定,于诸三昧,心得自在,哀愍众生,欲令成就,舍第一禅乐而生欲界也。
第二难禅 谓依此定,出生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诸深三昧,出过声闻辟支佛上也。
第三难禅 谓依此定,得无上菩提也。
四、一切门禅 门即出入之义,谓一切禅定,皆由此门而出。名有四种:
一者、有觉有观禅 谓初心在缘名觉,细心分别禅昧曰观,即色界初禅定也。
二者、喜俱禅 谓得此禅定,喜心共发,即第二禅也。
三者、乐俱禅 谓得此禅定,则发胜妙之乐,即第三禅也。
四者、舍俱禅 谓入此禅,则心平等而无善恶憎爱之意,即第四禅也。
五、善人禅 谓一切善法,无所不摄,乃大善根众生之所共修,名有五种:
一者、不味着 谓于禅定之味,不乐着也。
二者、慈心俱 谓爱念众生之心,与禅俱发也。
三者、悲心俱 谓悲愍众生之心,与禅俱发也。
四者、喜心俱 谓欢喜众生,离苦得乐之心,与禅俱发也。
五者、舍心俱 谓无憎无爱平等之心,与禅俱发也。
六、一切行禅 谓大乘一切行法,无不含摄,名有十三种:
一者、善禅 谓此禅定能摄一切善法也。
二者、无记化化禅 谓不待作意思惟,自然能于定中,作种种变化,而无穷也。
三者、止分禅 谓摄心不散,与定相应也。
四者、观分禅 谓分别照了,与慧相应也。
五者、自他利禅 谓正定现前,则能自利利他也。
六者、正念禅 谓于定中,正念思惟,无诸杂想也。
七者、出生神通力功德禅 谓得此大定,则一切神通功德,悉皆由之而出生也。
八者、名缘禅 谓于一切诸法名相因缘,悉得通达无碍也。
九者、义缘禅 谓于一切诸法义理因缘,悉能通达晓了也。
十者、止相缘禅 谓于寂静因缘之相,圆明洞彻,永离一切散乱也。
十一者、举相缘禅 谓能照了诸法起灭因缘,悉皆清净无碍也。
十二者、舍相缘禅 谓于一切善恶,法相因缘,悉皆舍离清净而无染着也。
十三者、现法乐住第一义禅 谓因此定,现得法喜之乐,而安住于第一义也。
七、除恼禅 谓修此禅定,能除灭众生种种苦恼,名有八种:
一者、咒术所依禅 谓因此定,能以咒术之力,除诸毒害霜雹寒热鬼病一切苦患也。
二者、除病禅 谓因此定,能除地水火风四大所起众病也。
三者、云雨禅 谓因此定,能兴致甘雨,消灭灾旱,救诸饥馑也。
四者、等度禅 谓因此定,能济诸恐难,及一切水陆人非人怖也。
五者、饶益禅 谓因此定,能以饮食饶益旷野饥渴众生也。
六者、调伏禅 谓因此定,能以财物调伏众生也。
七者、开觉禅 谓因此定,能觉悟迷惑众生也。
八者、等作禅 谓因此定,能令众生所作悉皆成就也。
八、此世他世乐禅 谓修此禅定,能定众生悉得现在未来一切之乐,名有九种:
一者、神足变现调伏众生禅 谓因此定,而能变现种种神足通力,调伏一切众生也。(神足者,神通满足也。)
二者、随说调伏众生禅 谓因此定,而能随顺说法,调伏一切众生也。
三者、教诫变现调伏众生禅 谓因此定,能以正法教诲诫谕,调伏一切众生也。
四者、为恶众生示恶趣禅 谓因此定,能为恶业众生,示现修罗饿鬼畜生地狱等趣,令其改恶迁善也。
五者、失辩众生以辩饶益禅 谓因此定,而于众生不能辩说正法者,即以辩才而饶益之,令其心识开悟也。
六者、失念众生以念饶益禅 谓因此定,而于众生失正念者,能以正念而饶益之,令其邪见不生也。
七者、造不颠倒论微妙赞颂摩得勒伽为令正法久住世禅 谓因此定,开发妙慧,心不颠倒,能造微妙赞颂摩得勒伽之论,而令正法流通,久住于世也。(梵语摩得勒伽,华言本母,即论名,谓能兴立教义,为本为母故也。)
八者、世间技术义饶益摄取众生禅 谓因此定,能以书数算计,资生方法,如是等种种众具,摄取饶益一切众生也。
九者、暂息恶趣放光明禅 谓因此定,放大光明,暂令修罗等趣,息其苦恼也。
九、清净净禅 谓依此禅定,一切烦恼惑业,悉皆断尽,即得大菩提清净之果,名为清净禅。重言净者,以清净之相,亦不可得也。名有十种:
一者、世间清净净不味不染污禅 谓依此定,于一切天人所修世间禅定,悉不味着,亦不见有染污之相,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
二者、出世间清净净禅 谓依此定,于一切声闻缘觉所修出世间禅定,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
三者、方便清净净禅 谓依此定,能善巧方便,演说无量妙法,化度一切众生,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了不可得也。
四者、根本清净净禅 谓因此定,于色界四禅根本之定,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
五者、根本上胜进清净净禅 谓依此定,于色界四禅根本之定,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
六者、入住起力清净净禅 谓依此定,或入、或住、或起,力用自在,无染无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
七者、舍复入力清净净禅 谓依此定,舍而复入,力用自在,无染无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
八者、禅通所作力清净净禅 谓依此定,能以种种神通力用,变现自在,利益一切,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
九者、离一切见清净净禅 谓依此定,而于断常有无一切诸见,悉皆远离,而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
十者、烦恼智障断清净净禅 谓依此定,于见思等诸烦恼惑及障理之智,皆已断灭,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 - 明·杨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