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7本字典中找到 1000+ 條與「」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佛学次第统编】的查詢結果:
佛學次第統編 【1】

  參入禅道,是謂參禅。但禅宗之禅,其名雖取思惟靜慮之義,而其體爲涅槃之妙心。佛學大辭典曰:“禅宗以禅那爲宗。”禅那或譯思惟修,或譯靜慮,爲思惟真理,靜息念慮之法,原爲叁學六度之一。初祖達磨來支那,傳佛心宗,其法唯靜坐默念,發明佛心,凝工夫而已。其外相一等于禅那,故稱爲禅宗。所謂禅宗者,非叁學六度之一分禅,于是而如來禅祖師禅之稱起,以經論所說六度所攝之禅爲如來禅,達磨所傳之心印爲祖師禅。故由彼宗之本義言之,則與其謂爲禅宗,毋甯目爲佛心宗爲適當。釋尊在靈山會上拈華,迦葉破顔微笑,爲第一祖。二十八傳至達磨,爲東土初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是教無言之心印于無言也。五祖弘忍之下,有慧能、神秀二大師。慧能之禅,行于南地,故稱南宗。神秀之化,盛于北地,故稱北宗。而北方不免如來禅之迹,南宗的得祖師禅之神髓。
  “見性”禅家之常語,徹見自心之佛性也。達磨之悟性論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教外別傳,不立文字。”黃檗傳心法要曰:“即心是佛,上至諸佛,下至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同一心體。所以達摩從西天來,唯傳一法,直指一切衆生,本來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識取自心,見自本性,更莫別求。”血脈論曰:“若欲見佛,須是見性,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日本永平道元法語,謂見性者佛性也,萬法之實想也,衆生之心性是也。此性渡于有情非情,普于凡夫賢聖,都無所住。故無住之性,雖在于有情,而不住于有情。雖在于惡,而不住于惡。雖在于色,而不住于色。雖在于形,而不住于形。不住于一切,故雲無住之性。又此性非色、非有、非無、非住、非明、非無明、非煩惱、非菩提,全無實性,覺之名爲見性也。衆生迷此性,故輪回于六道。諸佛覺此性,故不受六道之苦。禅宗向上之作略,不施設文字,不安立言句,直傳佛祖之心印,名爲教外別傳,是即教內之真傳也。達磨之悟性論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無門關曰:“世尊雲: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明·楊卓

佛學次第統編 【2】

  初禅者,行人先須趺坐調息,從粗住細住,階欲界定。次後身心泯然虛豁,失于欲界之身,坐中不見頭手。床敷猶若虛空,是爲未到地定。此定能生初禅,即是初禅方便,亦名未來禅。得此相已,初勿驚恐,亦勿歡喜(驚喜皆能招魔),勿向人說(說則永失不可複得,譬如種樹,不可露根)。若于未到地中,入定漸深,身心虛寂,不見內外。或經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定心不壞,守護增長。忽覺身心凝然,運運而動。當動之時,還覺漸漸有身,如雲如影動發。或從上發,或從下發,或從腰發,漸漸遍身(上發多退,下發多進)。動觸發時,功德無量。略說十種善法眷屬,與動俱起:一定,二空,叁明淨,四喜悅,五樂,六善心生,七知見明了,八無累解脫,九境界現前,十心調柔軟。如是十種勝妙功德莊嚴動法,此則略說初動觸相。如是,或經一日,或經十日,或一月四月,乃至一年,此事既過,複有余觸,次第而發(然亦無定前後)。故名初禅。言余觸者,即前動觸爲一,二癢,叁涼,四暖,五輕,六重,七澀,八滑。複有八觸:一掉,二猗,叁冷,四熱,五浮,六沈,七堅,八軟。此八與前八雖同,而細分別,不無小異。此十六觸,隨一發時,悉有十種善法功德眷屬。行者因未到地,發如是等諸觸功德善法,故名初禅初發。並是色界清淨四大,依欲界身中而發。從此舍離欲界五欲五蓋(五欲者:一色,二聲,叁香,四味,五觸。五蓋者:一貪欲,二嗔恚,叁睡眠,四掉悔,五疑),得初禅五支功德(一覺,二觀,叁喜,四樂,五一心)。
  一、覺支  初心在緣名覺。謂行者依未到地發初禅,色界清淨色法,觸欲界身根,心大驚悟,爾時即生身識,覺此色觸,未曾有功德利益,故名覺支。
  二、觀支  細心分別名觀。謂行者既證初禅功德,即以細心分別此禅定中色法諸妙功德境界分明,無諸蓋覆,如是等功德,欲界之所未有,故名觀支。
  叁、喜支  欣慶之心名喜。謂行者初發禅時,乃有喜生,但分別未了,故喜心未成,若觀心分別,所舍欲界之樂甚少,今護得初禅,利益甚多,如是思惟已,則歡喜無量,故名喜支。
  四、樂支  怡悅之心名樂。謂行者發初禅時,乃即有樂,但分別喜,動湧心息,則恬然靜慮,受于樂觸怡悅之快,故名樂支。
  五、一心支  心與定一,名爲一心。謂行者初證禅時,乃即著定,而心猶依覺觀喜樂之心,故有微細之散,若喜樂息,自然心與定一,故名一心支。
  若在人中坐禅,得此根本初禅,不失不退,則命終已,隨初禅力深淺,必生梵衆等之天中,是初禅天因也。 - 明·楊卓

佛學次第統編 【3】

  次二禅者,若于初禅定中,厭離覺觀,入中間禅。從未到地,專心不止,于後其心豁然,明淨皎潔,定心與喜俱發,具足四支功德(一內淨,二喜,叁樂,四一心)。
  一、內淨支  心無覺觀之渾濁,故名內淨。謂行者欲離初禅時,種種诃責覺觀,覺觀既滅,則心內靜,心與靜色法相應,豁爾明靜,故名內淨支。
  二、喜支  欣慶之心名喜。謂行者初得內靜時,即與喜俱發,而喜心未成,次心自慶得免覺觀之患,獲得勝定內淨之喜,歡喜無量,故名喜支。
  叁、樂支  怡悅之心名樂。謂行者喜湧之情既息,則怡然靜慮,受于內淨喜中之悅樂,故名樂支。
  四、一心支  心與定一,謂之一心。謂行者喜樂心息,則心與定一,澄渟不動,故名一心支。
  名爲根本二禅,若人坐禅得此,隨其淺深,命終必生少光等之天中,是爲二禅天因也。 - 明·楊卓

佛學次第統編 【4】

  “九次第定”  叁藏法數雲:“九者,自初禅至滅受想定凡九種也。次第者,謂人若入禅時,智慧深利,能從一禅,又入一禅。如是次第而入,心心相續,不生異念,無間無雜。定者,攝心不亂也。”
  一、初禅次第定  謂人修禅定,離欲界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定觀均齊。其心次第而入,無有雜念間隔也。
  二、二禅次第定  謂人修禅定,從初禅入二禅時,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其心次第而入,無有雜念間隔也。
  叁、叁禅次第定  謂人修禅定,從二禅入叁禅時,離喜行舍而受身樂,唯聖人能說,而複舍念行樂。其心次第而入,無有雜念間隔也。
  四、四禅次第定  謂人修禅定,從叁禅入四禅時,斷喜樂故,不喜不樂,其心次第而入,無有雜念間隔也。
  五、虛空處次第定  謂人修禅定,從色界入無色界,則滅一切色相,不念種種異相,入無邊虛空處。其心次第而入,無有雜念間隔也。
  六、識處次第定  謂人修禅定,既得虛空處定已,心緣虛空,虛空無邊,緣多則散,能破即定,于舍虛空,轉心緣識,心與識法相應,則過一切無邊虛空處,入一切無邊識處。其心次第而入,無有雜念間隔也。
  七、無所有處次第定  無所有處者,即不緣一切內外境界也。謂人修禅定,既得識處定已,叁世心識,無量無邊,緣多則散,能破于定,即舍所緣之識,轉心緣無所有處。其心次第而入,無有雜念間隔也。
  八、非想非非想次第定  非想者,非識處之有想也。非非想者,非無所有處之無想也。謂人修禅定,既得無所有處定已,深知無想處如癡,有想處如癰如瘡,即舍無所有處,緣念非有想非無想之法。其心次第而入,無有雜念間隔也。
  九、滅受想次第定  滅受想者,即受想心滅,而不複起也。謂人修禅定,從非有想非無想,入滅受想定時,其心明利。次第而入,無有雜念間隔,是爲滅受想次第定。若定此定,不久即證阿羅漢果也。 - 明·楊卓

佛學次第統編 【5】

  次叁禅者,若于二禅定厭離喜相,入中間禅。從未到地,澄靜其心,泯然入定,不依內外,與樂俱發,具足五支功德(一舍,二念,叁慧,四樂,五一心)。
  一、舍支  離喜不悔名舍。謂行者欲離二禅時,種種诃責二禅之喜,喜既滅謝,叁禅即發。若證叁禅之樂,則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爲舍,亦名叁禅樂。初生時,是樂叁界第一,能生心著,心著則禅壞,故須行舍。
  二、念支  念名愛念。謂行者既發叁禅之樂,樂從內起,應須愛念將養,則樂得增長,乃至遍身,如慈母念子,愛念將養,故名念支。
  叁、慧支  解知之心名慧。謂行者既發叁禅之樂,此樂微妙,難得增長,若非善巧解慧,則不能方便長養此樂得遍身也。
  四、樂支  怡悅之心名樂。謂行者發叁禅樂已,若能善用舍念慧,將護此樂,樂既無過,則增長遍身,怡悅安快。叁禅爲最樂,若離叁禅,則余地更無遍身之樂也。
  五、一心支  心與定一,名曰一心。謂行者受樂心息,則心自與定法爲一,澄渟不動也。
  名爲根本叁禅,若人坐禅得此,隨其淺深,命終必生少淨等之天中,是爲叁禅天因也。 - 明·楊卓

佛學次第統編 【6】

  次四禅者,若于第叁禅定,厭離樂法,深見過患,入中間禅。心無散動,得未到地,于後其心豁然開發,定心安隱,出入息斷,具足四支功德(一不苦不樂,二舍,叁念清淨,四一心)。
  一、不苦不樂支  不苦不樂,中庸之心也。謂行者欲離叁禅時,種種因緣,诃責于樂。樂既謝滅,則不動之定,與舍俱發,故內心湛然,不苦不樂也。
  二、舍支  離樂不悔名舍。謂行者既得第四禅,不動真定,則舍叁禅難舍之樂,不生悔心,故名舍支。亦雲:證四禅不動定時,不應取定起動念心,若心行舍,則無動念之乖也。
  叁、念清淨支  念即愛念。謂行者既得四禅真定,當念下地之過,複念自己功德,方便將養,令不退失,進入勝品,故名爲念。亦雲:是四禅中,有不動照了,正念分明,故名念支。
  四、一心支  心與定一,名一心支。謂行者既得四禅之定,複用舍念將護,則心無所依,泯然凝寂,一心在定,猶如明鏡不動,淨水無波,湛然而照,萬象皆現。
  名爲根本四禅,若人坐禅得此,隨其淺深,命終必生福生等叁天中,是爲四禅天因也。 - 明·楊卓

佛學次第統編 【7】

  大毗婆娑論,具明四禅之中,各有叁種差別:若與出世智慧相應,名無漏初禅等。若與五支四支等功德相應,名爲淨初禅等。若與各各自地煩惱相應,名爲味初禅等。 - 明·楊卓

佛學次第統編 【8】

  “超越叁昧”  般若經說:“行者依師子奮迅叁昧,逆順出入超越叁昧。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禅。從初禅起,超入非非想處。從非非想處起,入滅受想定。從滅受想定起,還入初禅。從初禅起,入滅定。滅定起,入二禅。二禅起,入滅定。滅定起,入叁禅。叁禅起,入滅定。滅定起,入四禅。四禅起,入滅定。滅定起,入空處。空處起,入滅定。滅定起,入識處。識處起,入滅定。滅定起,入無所有處。無所有處起,入滅定。滅定起,入非非想處。非非想處起,入滅定。滅定起,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滅定。滅定起,還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非非想定。非非想定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四禅。第四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叁禅。第叁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二禅。第二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初禅。初禅起,住散心中。”
  是名超越叁昧超越之相,自有超入超出,如前二番。經文所說,今明超入出中,各有四種。
  一、入超  一順入超,二逆入超,叁順逆入超,四逆順入超。
  二、出超  出亦如是。
  叁、傍超  複有傍超,亦論四種。
  譬如師子,有四種超:一者前擲四十裏,譬順超相。二卻擲四十裏,譬逆超相。叁右傍擲四十裏,譬傍超入根本禅相。四左傍擲四十裏,譬傍超入觀禅之相。
  複有具足超,不具足超。俱足超越,即是菩薩,如上所說。不具足超,即是聲聞,不能自在遠超入故,但能從初禅超入叁禅,尚不能超二,何能超叁?如黃師子,超則不遠,若白師子,則能遠擲,可譬菩薩也。
  若叁乘行人,此入叁昧,具足修一切法門。是時觀定等法,轉深明利,更複出生百千叁昧,功德深厚,神通猛利,故名修禅。
修禅
  ┌四禅……一、初禅…二、二禅…叁、叁禅………四、四禅
  ┌一、世間禅┤四等……一、慈……二、悲……叁、喜…………四、舍
  │  └四空處…一、空處…二、識處…叁、無所有處…四、非非想處
  │  ┌六妙門…一、數…二、隨…叁、止…四、觀…五、還…六、淨
  │  │  ┌  一、知息入……二、知息出……叁、知息長短
  │二、亦世間亦│  │  四、知息遍身…五、除諸身行…六、受喜
  │  出世間禅┤  │  七、受樂………八、受諸心行…九、心作喜
  │(亦名共禅)│十六特勝…┤  十、心作攝…十一、心作解脫
  │  │  │十二、觀無常…十叁、觀出散
  │  │  └十四、觀離欲…十五、觀滅……十六、觀棄舍
  │  └通明觀……一、觀息…二、觀色…叁、觀心…四、叁事俱無
  │  ┌九┌一、胖脹……二、青瘀……叁、壞
  │  │想┤四、血塗漫…五、膿爛……六、蟲啖
  │  壞│  └七、散………八、骨………九、燒
  │  ┌法┤八┌一、念佛…二、念法…叁、念僧………四、念戒
  │  │觀│念┴五、念舍…六、念天…七、念出入息…八、念死
小│  │  │  ┌一、無常………二、苦………………叁、無我
乘│  │  │十┤四、食不淨……五、世間不可樂……六、死
禅┤  │  └想└七、不淨……八、斷……九、離……十、盡
定│  ┌觀┤  ┌一、內有色相外觀色………二、內無色相外觀色
  │  │  │  ┌八│叁、淨背舍身作證…………四、處空處背舍
  │  │  │  │背┤五、識處背舍………………六、無所有處背舍
  │叁│  │不│舍└七、非有想非無想處背舍…八、滅受想背舍
  │  │  │壞│  ┌一、內有色相外觀色少若好若醜是名勝知勝見  五、青勝處
  │出│  └法┤八│二、內有色相外觀色多若好若醜是名勝知勝見  六、黃勝處
  │世│  觀│勝┤叁、內無色相外觀色少若好若醜是名勝知勝見  七、赤勝處
  │間│  │處└四、內無色相外觀色多若好若醜是名勝知勝見  八、白勝處
  │禅│  │  ┌一、青……二、黃……叁、赤……四、白……五、地
  │︵┤  └十一切處┴六、水……七、火……八、風……九、空……十、識
  │亦│  ┌一、初禅………二、二禅………叁、叁禅
  │名│煉………九次第定┤四、四禅………五、空處………六、識處
  │不│  └七、無所有……八、非非想……九、滅受想
  │共│  ┌由入初禅次第入二叁直至滅受想
  │禅│薰………師子奮迅叁昧┤
  └︶│  └從滅想起次第還入非非想無所有直至初禅
  │  ┌一、超入……順入超…逆入超…順逆入超…逆順入超
  │  │二、超出……順出超…逆出超…順逆出超…逆順出超
  └修………超越叁昧┤叁、旁超……順旁超…逆旁超…順逆旁超…逆順旁超
  └四、具足……具足超…不具足超 - 明·楊卓

佛學次第統編 【9】

  “師子奮迅叁昧”  般若經說:“行者依九次第定,入師子奮迅叁昧。謂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禅。如是次第入二禅、叁禅、四禅、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非想處、滅受想定。從滅定起,還入非非想定。從非非想定起,還入無所有定。如是次第,還入識處、空處、四禅、叁禅、二禅、初禅。譬如師子奮迅之時,非但能前進奮迅而去,亦能卻行奮迅而歸。一切諸獸,所不能爾。行者入此法門,亦複如是,上來諸禅所不能爾。住此法門,即能複卻遍入一切諸禅,熏諸觀定,悉令通利,轉變自在,出生諸深叁昧,種種功德神智轉勝,故此名爲薰禅。譬如牛皮熏熟,隨意作諸世物也。此唯利根聲聞,乃能修之。” - 明·楊卓

佛學次第統編 【10】

  坐而修禅,名曰坐禅。息慮凝心,究明真理,故須坐禅也。 - 明·楊卓

佛學次第統編 【11】波羅密

  法界次第雲:“禅秦言思惟修,一切攝心系念,學諸叁昧,皆名思惟修也。”禅有二種:一者世間禅,二者出世間禅。
  世間禅  世間禅者,謂根本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即是凡夫所行禅。
  出世間禅  出世間禅者,複有二種:一出世間禅,二出世間上上禅。
  一、出世間禅  出世間禅者,謂六妙門、十六特勝、通明、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練禅、十四變化,願智頂禅、無诤叁昧、叁叁昧、師子奮迅叁昧、乃至叁明、六通、如是等禅,皆是出世間禅,亦名二乘共禅。
  二、出世間上上禅  出世間上上禅者,謂自性等九種大禅,首楞嚴等百八叁昧,諸佛不動等百二十叁昧,皆出世間上上禅,一名不共禅,不與凡夫二乘共也。
  若菩薩以質直清淨心,修如是等禅,名之爲禅。
  “波羅密”波羅密者,翻名如前。若菩薩能于諸禅中,具修五種心,是時禅定名波羅密。何等五?一者知禅實相,不亂不昧,而能遍修諸禅。余四心如檀中分別。菩薩若能如是,于所得禅中,具修此五心者,隨所入禅,因中說果,皆具叁義。是以菩薩所修禅定,皆名行禅波羅密。若至無上菩提佛果,方是禅波羅密具足成就。 - 明·楊卓

佛學次第統編 【12】根本四

  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共名十二門禅,亦名世間淨禅。今先明四禅也。此四禅法,各有方便中間,今但論色界正定,不取方便中間,故名根本四禅。 - 明·楊卓

佛學次第統編 【13】九種大

  地持經明九種大禅:禅梵語具雲禅那,華言靜慮,謂菩薩既憑弘誓,利益衆生,則當進修深廣大行。然深廣之行,莫若禅定。言禅則一切皆攝,所謂若諸菩薩成道,轉法輪,入涅槃,勝妙功德,思惟修法,利生方便,皆在其中,是故說此九種禅定之相也。
  一、自性禅  謂于菩薩藏聞思從前所行世間出世間善,一心安住,或止分、或觀分、或俱分,無不攝也。
  二、一切禅  謂修此禅定,則自行化他一切諸法,無不攝也,名有叁種:
  一者、善法樂住禅  謂離一切妄想,身心止息,第一寂滅,舍離味著,及一切相,現得法喜之樂,而住于定也。
  二者、出生叁昧功德禅  謂出生種種不可思議,無量無數,一切叁昧功德也。
  叁者、利益衆生禅  謂衆生所作,皆與同事,複以法義,開導饒益,莫不令其離苦得樂也。
  叁、難禅  難禅者,謂此禅定不易修也。名有叁種:
  第一難禅  謂久習勝妙禅定,于諸叁昧,心得自在,哀愍衆生,欲令成就,舍第一禅樂而生欲界也。
  第二難禅  謂依此定,出生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深叁昧,出過聲聞辟支佛上也。
  第叁難禅  謂依此定,得無上菩提也。
  四、一切門禅  門即出入之義,謂一切禅定,皆由此門而出。名有四種:
  一者、有覺有觀禅  謂初心在緣名覺,細心分別禅昧曰觀,即色界初禅定也。
  二者、喜俱禅  謂得此禅定,喜心共發,即第二禅也。
  叁者、樂俱禅  謂得此禅定,則發勝妙之樂,即第叁禅也。
  四者、舍俱禅  謂入此禅,則心平等而無善惡憎愛之意,即第四禅也。
  五、善人禅  謂一切善法,無所不攝,乃大善根衆生之所共修,名有五種:
  一者、不味著  謂于禅定之味,不樂著也。
  二者、慈心俱  謂愛念衆生之心,與禅俱發也。
  叁者、悲心俱  謂悲愍衆生之心,與禅俱發也。
  四者、喜心俱  謂歡喜衆生,離苦得樂之心,與禅俱發也。
  五者、舍心俱  謂無憎無愛平等之心,與禅俱發也。
  六、一切行禅  謂大乘一切行法,無不含攝,名有十叁種:
  一者、善禅  謂此禅定能攝一切善法也。
  二者、無記化化禅  謂不待作意思惟,自然能于定中,作種種變化,而無窮也。
  叁者、止分禅  謂攝心不散,與定相應也。
  四者、觀分禅  謂分別照了,與慧相應也。
  五者、自他利禅  謂正定現前,則能自利利他也。
  六者、正念禅  謂于定中,正念思惟,無諸雜想也。
  七者、出生神通力功德禅  謂得此大定,則一切神通功德,悉皆由之而出生也。
  八者、名緣禅  謂于一切諸法名相因緣,悉得通達無礙也。
  九者、義緣禅  謂于一切諸法義理因緣,悉能通達曉了也。
  十者、止相緣禅  謂于寂靜因緣之相,圓明洞徹,永離一切散亂也。
  十一者、舉相緣禅  謂能照了諸法起滅因緣,悉皆清淨無礙也。
  十二者、舍相緣禅  謂于一切善惡,法相因緣,悉皆舍離清淨而無染著也。
  十叁者、現法樂住第一義禅  謂因此定,現得法喜之樂,而安住于第一義也。
  七、除惱禅  謂修此禅定,能除滅衆生種種苦惱,名有八種:
  一者、咒術所依禅  謂因此定,能以咒術之力,除諸毒害霜雹寒熱鬼病一切苦患也。
  二者、除病禅  謂因此定,能除地水火風四大所起衆病也。
  叁者、雲雨禅  謂因此定,能興致甘雨,消滅災旱,救諸饑馑也。
  四者、等度禅  謂因此定,能濟諸恐難,及一切水陸人非人怖也。
  五者、饒益禅  謂因此定,能以飲食饒益曠野饑渴衆生也。
  六者、調伏禅  謂因此定,能以財物調伏衆生也。
  七者、開覺禅  謂因此定,能覺悟迷惑衆生也。
  八者、等作禅  謂因此定,能令衆生所作悉皆成就也。
  八、此世他世樂禅  謂修此禅定,能定衆生悉得現在未來一切之樂,名有九種:
  一者、神足變現調伏衆生禅  謂因此定,而能變現種種神足通力,調伏一切衆生也。(神足者,神通滿足也。)
  二者、隨說調伏衆生禅  謂因此定,而能隨順說法,調伏一切衆生也。
  叁者、教誡變現調伏衆生禅  謂因此定,能以正法教誨誡谕,調伏一切衆生也。
  四者、爲惡衆生示惡趣禅  謂因此定,能爲惡業衆生,示現修羅餓鬼畜生地獄等趣,令其改惡遷善也。
  五者、失辯衆生以辯饒益禅  謂因此定,而于衆生不能辯說正法者,即以辯才而饒益之,令其心識開悟也。
  六者、失念衆生以念饒益禅  謂因此定,而于衆生失正念者,能以正念而饒益之,令其邪見不生也。
  七者、造不顛倒論微妙贊頌摩得勒伽爲令正法久住世禅  謂因此定,開發妙慧,心不顛倒,能造微妙贊頌摩得勒伽之論,而令正法流通,久住于世也。(梵語摩得勒伽,華言本母,即論名,謂能興立教義,爲本爲母故也。)
  八者、世間技術義饒益攝取衆生禅  謂因此定,能以書數算計,資生方法,如是等種種衆具,攝取饒益一切衆生也。
  九者、暫息惡趣放光明禅  謂因此定,放大光明,暫令修羅等趣,息其苦惱也。
  九、清淨淨禅  謂依此禅定,一切煩惱惑業,悉皆斷盡,即得大菩提清淨之果,名爲清淨禅。重言淨者,以清淨之相,亦不可得也。名有十種:
  一者、世間清淨淨不味不染汙禅  謂依此定,于一切天人所修世間禅定,悉不味著,亦不見有染汙之相,名爲清淨。重言淨者,以此淨相,亦不可得也。
  二者、出世間清淨淨禅  謂依此定,于一切聲聞緣覺所修出世間禅定,悉無染礙,名爲清淨。重言淨者,以此淨相,亦不可得也。
  叁者、方便清淨淨禅  謂依此定,能善巧方便,演說無量妙法,化度一切衆生,悉無染礙,名爲清淨。重言淨者,以此淨相,了不可得也。
  四者、根本清淨淨禅  謂因此定,于色界四禅根本之定,悉無染礙,名爲清淨。重言淨者,以此淨相,亦不可得也。
  五者、根本上勝進清淨淨禅  謂依此定,于色界四禅根本之定,悉無染礙,名爲清淨。重言淨者,以此淨相,亦不可得也。
  六者、入住起力清淨淨禅  謂依此定,或入、或住、或起,力用自在,無染無礙,名爲清淨。重言淨者,以此淨相,亦不可得也。
  七者、舍複入力清淨淨禅  謂依此定,舍而複入,力用自在,無染無礙,名爲清淨。重言淨者,以此淨相,亦不可得也。
  八者、禅通所作力清淨淨禅  謂依此定,能以種種神通力用,變現自在,利益一切,悉無染礙,名爲清淨。重言淨者,以此淨相,亦不可得也。
  九者、離一切見清淨淨禅  謂依此定,而于斷常有無一切諸見,悉皆遠離,而無染礙,名爲清淨。重言淨者,以此淨相,亦不可得也。
  十者、煩惱智障斷清淨淨禅  謂依此定,于見思等諸煩惱惑及障理之智,皆已斷滅,悉無染礙,名爲清淨。重言淨者,以此淨相,亦不可得也。 - 明·楊卓

佛学次第统编中的【13】個結果已顯示完畢,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